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70|回复: 14

跨乘式电动车辆 CN 103237722 A

[复制链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4-11-11 11: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eee 于 2014-11-11 12:51 编辑

http://www.google.com/patents/CN103237722A?cl=zh

https://drive.google.com/viewern ... c3/CN103237722A.pdf

file:///C:/Users/Winnie/Desktop/CN103237722A2.webarchive
专利申请号CN 201080070675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跨乘式电动车辆
CN 103237722 A

摘要
在具备行驶用的电动马达(30)、和控制向其的电力供给的电力控制单元(60)的跨乘式的电动车辆(例如电动摩托车(1))中,在电力控制单元(60)的壳体(62)中,使封装有像IGBT那样的半导体元件的功率模块(61)的基板(61a)接近壳体(62)的任意一个壁部地容纳,并且将冷却套设置为使冷却液接触到该壁部上。也可以将冷却器(66)安装为堵住设置于壳体(62)上的开口(62b)。将该冷却器(66)的大小和冷却液量等限制在必要充分的程度,可以抑制重量增加和成本上升等的同时得到必要的冷却能力。


权利要求(8)
1.        一种跨乘式电动车辆,是具备行驶用的电动马达、和控制向该电动马达的电力供给的电力控制器的跨乘式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力控制器的壳体中容纳封装有半导体元件的功率模块的基板,并且冷却套设置为与该基板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跨乘式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套安装为堵住形成于所述电力控制器的壳体上的开口,并且与所述功率模块的基板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乘式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套在所述电力控制器的壳体中可装卸地安装。


4.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乘式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力控制器的壳体上形成有嵌合部以从外侧嵌入所述冷却套,并且所述开口形成在该嵌合部内。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乘式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车身框架具有头管、和从该头管向下方倾斜且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 储存向所述电动马达供给的电力的多个蓄电装置容纳于容纳箱中,并且该容纳箱支持于所述主框架; 所述电力控制器的壳体安装于所述容纳箱的下表面,并且在该壳体内的上部配设有所述冷却套。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乘式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具有所述电动马达、和传递其输出的动力传递机构的马达单元中设置有排出用于润滑的油的油泵; 在所述马达单元的上方配设有所述电力控制器; 在该电力控制器的冷却套上设置有供给作为冷却液的来自于所述油泵的油的油供给管路、和使从所述冷却套排出的油向下流向所述马达单元的回油管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乘式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套配设在所述电力控制器的壳体内的下部。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跨乘式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套具备使冷却液的流动转向的迷宫结构的流路。





说明
跨乘式电动车辆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包含将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摩托车和ATV (all terrainvehicle ;全地形车)等,而且还包含又装载有发动机的混合动力型的车辆的跨乘式电动车辆,尤其涉及冷却电力控制器的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由于环境意识高涨,同时也考虑到将来石油资源将会枯竭,比以往更要求降低汽车、摩托车等的燃料消耗量。另一方面,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二次电池有飞跃的进步,像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那样将行驶用的动力电动化的尝试正在盛行。。
[0003]        而且在将车辆的行驶用的动力电动化时,存在大电流流入的电动马达和向电动马达供给电力的变流器(电力控制器)发热的问题,引起要求有效地分散电动马达的定子的电磁线圈和变流器的开关元件等中产生的热,以进行冷却。
[0004]        对此,以往提出各种在电动车辆中用于液冷电动马达和变流器等的结构。例如,专利文献I记载的冷却结构形成为在四轮汽车型的电动车辆中,通过冷却液(LLC)冷却马达单元的外壳,并且在该外壳上除了设置电动马达的容纳部以外还设置变流器和平滑电容器的容纳部,并且使 在这里容纳的变流器和电容器的模块接触到冷却套的结构。
[0005]        另一方面,在无充裕的用于冷却系统的空间的摩托车中,例如像专利文献2中公开那样变流器较多地是进行空冷。在上述文献记载的轻便摩托车型的电动摩托车中,在容纳多个电池的电池箱的底面上配设马达控制器(电力控制器),并通过行驶风进行冷却,并且面向该马达控制器设置电池箱的排气口,而使排气风直接吹到马达控制器上。
[0006]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3167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1141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运动性能较高的运动型而不是专利文献2那样的轻便摩托车型的像电动摩托车那样的跨乘式电动车辆中,由于要求更大的输出和瞬发力等,因此供给至电动马达的电流增大,而存在仅依靠行驶风和来自于电池箱的排气风使变流器的冷却能力不足的担忧。
[0008]        然而,在跨乘式电动车辆中,由于像上述那样无充裕的用于冷却系统的空间,因此要求即小型又轻量的冷却系统。从这一点考虑,也想到了像专利文献I那样共用电动马达的冷却套的情况,但是由于电动马达和电力控制器中热负荷的大小和适合的温度不同,因此很难说通过共用的冷却套能够最佳地冷却两者。
[0009]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在跨乘式电动车辆中,提高电力控制器的冷却能力,同时抑制由此引起的重量增加和成本上升等,并且使冷却系统单元紧凑化以在运动型的电动车辆中也能够适用。[0010]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对象是具备行驶用的电动马达、和控制向该电动马达的电力供给的电力控制器的跨乘式的电动车辆,其中,在所述电力控制器的壳体中容纳封装有半导体元件的功率模块的基板,并且冷却套设置为与该基板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0011]        根据上述结构,尽管在电力控制器的壳体内容纳有随着半导体元件的工作而达到高温的功率模块的基板,但是该基板的至少一部分与冷却套接触,并有效地被冷却,因此可以将冷却套的大小和冷却液的量等缩小至所需量,并且可以抑制重量增加和成本上升等的同时确保电力控制器的冷却能力。
[0012]        优选的是所述冷却套安装为堵住形成于所述电力控制器的壳体上的开口,并且与所述功率模块的基板的至少一部分接触。像这样形成为在壳体上安装独立体的冷却套,并且其外壁的一部分兼作电力控制器的壳体的壁部的一部分的结构时,即使根据电动车辆的车重和电动马达的大小等而所要求的冷却能力变化,也通过使壳体共通化的同时仅更换冷却套,即可得到必要充分的冷却能力。
[0013]        此情况下,上述电力控制器的壳体的开口也可以是不与上述功率模块的整个基板对应,而是与其一部分对应地形成,并且只有该部分接触到冷却套的结构。即,并不冷却整个基板,而是仅将与尤其发热量大的开关元件对应的部分接触到冷却套而进行集中冷却,以此可以使冷却套的大小和冷却液等的量停留在必要的最小限度。
[0014]        又,也可以 所述独立体的冷却套为在所述电力控制器的壳体中可装卸地安装的结构,这样可以从电力控制器的壳体中仅卸下冷却套,从而维修性优异。
[0015]        此外,也可以在所述电力控制器的壳体上形成有嵌合部以从外侧嵌入所述冷却套,并且所述开口形成在该嵌合部内。这样构成时,安装于电力控制器的壳体上的冷却套不会向壳体外较大地突出,并且也容易装载在充裕的空间少的摩托车等中。
[0016]        例如,也可以是电动车辆的车身框架具有头管、和从该头管向下方倾斜且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储存向所述电动马达供给的电力的多个蓄电装置容纳于容纳箱中,并且该容纳箱支持于所述主框架;此情况下,所述电力控制器的壳体安装于所述容纳箱的下表面,并且在该壳体内的比较上侧的部位上配设有所述冷却套。
[0017]        这样构成时,通过行驶风能够冷却安装于蓄电装置的容纳箱的下表面的电力控制器的壳体的下表面,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冷却套有效地冷却夹入于与上方的容纳箱之间的壳体的上部。即,通过冷却套确实地冷却发热量大的功率模块的基板,同时通过行驶风可以冷却整个壳体,这样将行驶风有效利用于冷却中,可以相应地进一步减少冷却套的容量。
[0018]        又,关于在上述冷却套中使用的冷却液,也可以利用用于电动马达的冷却和润滑的油等。即,优选的是在具有所述电动马达、和传递其输出的动力传递机构的马达单元中设置有排出用于润滑的油的油泵;在所述马达单元的上方配设所述电力控制器;在该电力控制器的冷却套上设置有供给作为冷却液的来自于所述油泵的油的油供给管路、和使从所述冷却套排出的油向下流向所述马达单元的回油管路。
[0019]        这样构成时,通过油泵向配设在马达单元的上方的电力控制器压送油,以供功率模块的基板的冷却后,该油自然地向下流而回流至马达单元。如果将电力控制器尽量接近马达单元的上方配置,则油泵的驱动引起的损耗也少。因此,也可以将冷却套配设在电力控制器的壳体内比较下侧的部位上。[0020]        此外,冷却套也可以是具备使冷却水的流动转向的迷宫结构的流路的冷却套,这样构成时,促进与流路的壁面的边界层剥离,可以提高热交换效率。
[0021]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跨乘式电动车辆的电力控制器中,尽可能接近发热量大的功率模块的基板地设置专用的冷却套,并且使冷却液接触到接近该基板的壁部,以此缩小该冷却套的大小并降低冷却液量等,可以抑制重量增加和成本上升等的同时得到必要的冷却能力。又,利用行驶风也可以提高冷却能力,如果利用电动马达的润滑油作为冷却液,则可以进一步抑制重量增加和成本上升等。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电动摩托车的主要部分的右视图;
图2是示出电池箱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放大示出电极端子的连接结构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上述连接结构的变形例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5是电力控制单元中安装冷却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电力控制单元的冷却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上述冷却结构的变形例的相当于图6的图;
图8是从下方观察与壳体一体地设置冷却套的根据其他实施形态的电力控制单元的立体图;
图9A是根据上述其他实施形态的相当于图6的图;
图9B是示出上述其他实施形态的变形例的相当于图9A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电动摩托车。另外,下述说明中使用的方向概念以乘骑在电动摩托车上的驾驶员观察的方向为基准。
[0024]        一电动摩托车的概略结构一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电动摩托车I (电动车辆)的主要概略地示出车身框架和动力设备、车轮等主要部件的右视图。如图1所示,电动摩托车I具备作为转向轮的前轮2和作为驱动轮的后轮3。前轮2可旋转自如地支持于各自在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前叉4的下端部,另一方面,前叉4的上部通过上下一对的支架4a支持于转向轴(未图示)。
[0025]        转向轴以内插于车身侧的头管5的状态旋转自如地支持于其上,构成操纵轴。即上侧的支架4a上安装有分别向左右延伸的把手6,利用该把手6驾驶员可以绕上述转向轴操纵前叉4及前轮2。在把手6的右端配设有加速器手柄7,以利用驾驶员的右手进行把持,并利用手腕的扭转使其旋转。
[0026]        电动摩托车I的车身框架具备从头管5向后方稍微向下方倾斜地延伸的主框架8。作为一个示例的主框架8由从焊接在头管5上的前端部向左右分为二股,并且左右部分各自以上下排列的管 构件80构成。这些管构件80从头管5向后方暂时左右展开后向内弯曲,并保持左右间隔的同时向后方延伸。而且,进一步向内弯曲后后端部与枢接框架9连接。[0027]        枢接框架9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框状,主框架8的管构件80的后端部从内侧与左右的侧框重合并被焊接。又,支持后轮3的摇臂10的前端部向上下可转动地支持于枢接框架9的左右的侧框之间,摇臂10从其摇动支轴(枢轴)向后方稍微向下方倾斜地延伸。后轮3旋转自如地支持于摇臂10的后端部上。
[0028]        又,设置有从主框架8的后部和枢接框架9的上端部分别向后方向上方倾斜地延伸的后框架11,借助于此支持乘骑用座椅13。在座椅13的前方配设有假油箱15,用于由乘骑在电动摩托车I上的驾驶员夹入于其两膝部之间。这样,通过两膝部夹紧驾驶员容易获得与电动摩托车I的一体感。
[0029]        而且,配设有容纳作为蓄电装置的电池21的电池箱20 (蓄电装置的容纳箱),其由该假油箱15从上方覆盖。作为一个示例的电池箱20配设为由主框架8的四个管构件80从左右包围,左右两侧的壁部分别通过螺栓等紧固在管构件80上。
[0030]        在本实施形态中,在电池箱20中容纳有分成左右的模块的电池21,并且在其左右的模块之间形成有行驶风的通路,而详细的内容在下面叙述。而且,在电池箱20的前壁上一体地设置有导风管22以在电动摩托车I的行驶中导入来自于前方的行驶风,在电池箱20的后壁上一体地设置有排气导管23。
[0031]        作为一个示例,导风管22的前侧延伸至比头管5靠近前方的位置,在这里引入的行驶风导入至电池箱20内,并在左右分开的电池20的模块之间流动,从排气导管23排出。排气导管23通过座椅13的下方向后方延伸,并且在这里流通的排气顺利地排出至电动摩托车I的后方。
[0032]        如图1所示,从侧方观察时电池箱20在电动摩托车I中位于从头管5至枢接框架9之间的靠近车身中心的部位上,且沿着主框架8延伸。S卩,大重量的电池箱20装载在辊轴的附近,在提高电动摩托车I 的运动性能方面较理想。而且,电池箱20的下表面向比主框架8的下缘、即下侧的管构件80靠近下方的斜前方突出,并且从其前缘向后缘逐渐地下降地倾斜。
[0033]        而且,接近于在这样倾斜的电池箱20中位于最低的位置的下表面的后缘的下方,配设有包含由电动马达构成的行驶用马达30和变速装置40 (动力传递机构)的马达单元50。马达单元50的后部是变速装置40的容纳部,其左右两侧分别紧固并支持于枢接框架9的左右侧框上。另一方面,马达单元50的前部是行驶用马达30的容纳部,其左右两侧由从主框架8的前侧向下方延伸的悬吊支架81支持。
[0034]        而且,接近马达单元50的上方,在电池箱20的下表面上配设有电力控制单元60(电力控制器)。参照图6并如下所述电力控制单元60将封装有IGBT (insulated-gate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的功率半导体的功率模块61容纳于壳体62中,并且安装于电池箱20的下表面的从中央稍微靠近前方的部位上,以与在左右的悬吊支架81之间流动的行驶风直接接触。
[0035]        又,在横跨左右的悬吊支架81的上侧的部分上安装有保护网82 (保护构件)以从电力控制单元60的前方覆盖至其左右两侧及下方。保护网82例如由金属丝网和穿孔金属板等构成,并且具有允许行驶风通过的同时阻止飞溅石头通过的网眼。
[0036]        另一方面,油冷却器70支持于左右的悬吊支架81的下侧的部分上。如下所述,在电力控制单元60上组装有冷却器66 (冷却套),并且利用上述油冷却器70冷却的油通过上软管72 (油供给管路)被供给,并且在冷却功率模块61后在回流软管73 (回油管路)中向下流后,回流至马达单元50。
[0037]        S卩,在本实施形态中,在马达单元50的壳体内配设有贮留用于行驶用马达30和变速装置40等的润滑及冷却的油的油底壳51、和从此处抽汲油的油泵52,而详细说明省略。从油泵52排出的油通过下软管71 (油供给管路)压送至油冷却器70中。又,从油泵52排出的油的一部分供给至行驶用马达30的轴承和变速装置30的离合器、齿轮系等中以供于润滑、冷却。
[0038]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行驶用马达30是可进行马达动作及发电动作的马达.发电机,并且利用借由电力控制单元60从电池21被供给的电力进行马达动作,从而向后轮3输出驱动力。另一方面,在电动摩托车I的再生制动时行驶用马达30作为发电机工作,而产生的交流电流通过电力控制单元60的变流器转换成直流,并储存在电池21中。与这样的行驶用马达30的动作相关的控制和电池20的充放电控制等是通过现有公知的方法执行。
[0039]-电池的装载结构-
在本实施形态中,为了使高电压线路与驾驶员隔离且在雨水等中受到保护,而将电池21容纳于树脂制成的电池箱20内。如在图2中从主框架8卸下并以单一体所示那样,电池箱20是在上方开口的矩形的框体,左右的宽度大于其高度,此外前后的长度较长。在电池箱20的左右两侧的侧壁部24上,用于安装于主框架8的管构件80上的螺栓的支座24a —体成型,并埋入有未图示的螺母。
[0040]        又,在电池箱20的前壁部25中,在上下左右的大致中央部上形成有圆孔25a的开口,导风管22 (参照图1)从其周缘部向前方延伸。另一方面,在电池箱20的后壁部26的上部中,在左右的中央部上形成有圆孔26a的开口,排气导管23 (参照图1)从其周缘部向后方延伸。连接这些左右的侧壁部24、前壁部25及后壁部26的下端的底面部27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形状,在其上表面至后壁部26的内表面上敷设有导电条(bus bar) 28。
[0041]        如公知的那样,导电条28是将铜和铝等的合金成型为长尺寸的带状,并且在其两端部等的规定的部位上形成与电极端子的连接部,另一方面在除此以外的部分上实施绝缘覆盖的导电体。在电池箱20的底面部27上,以下参照图3说明的那样形成有电力控制单元60的电极端子63插通的插入孔27a,在导电条28的一端部上设置有具有与插入孔27a连通的圆孔的连接部28a。
[0042]        在图2中仅示出单侧的模块,而在电池箱20中作为一个示例容纳有六个电池21,并且各三个地分成左右模块。在各模块中,将两个矩形状的电池21在电动摩托车I的前后方向上排列,并且在其上再堆放一个并通过支撑物(stay) 29等实现连接一体化,并且作为可装卸的模块。而且,在容纳时面向车身内侧的侧面(如果是图示的左侧模块,则为在图的面前侧所示的右侧面)上,每个电池21上配设有正电极21a及负电极21a,并且相互通过导电条21b连接。
[0043]        上述三个电池21相互串联地连接,电位最低的上层的电池21的负极端子通过导电条21b与未图示的继电器连接。另一方面,电位最高的下层后侧的电池21的正极端子例如通过电线21c与电池箱20的导电条28连接,并且通过它与电力控制单元60的电极端子63连接。S卩,如上所述,从电池箱20的底面部27敷设至后壁部26的导电条28的另一端侧沿着后壁部26的内表面竖立并且其上端的连接部28b位于电池箱20的开口附近。而且,该上端的连接部28b和上述上层的电池21的负极端子通过电线21c相连接。
[0044]        右侧的电池模块也与左侧的相同地构成,三个电池21 —体地相连接的同时电气地串联连接,电位最高的上层的电池21的正极端子与继电器连接,另一方面,电位最低的下层后侧的电池21的负极端子通过导电条28与电力控制单元60的电极端子63连接,而详细的说明省略。即,在本示例中,右侧及左侧的电池模块之间借由继电器串联连接,各模块的电压为电动摩托车I的行驶驱动中必要的所需的高电压的约一半。
[0045]        而且,在将左右的每个模块的三个电池21容纳于电池容纳箱20中时,在它们之间形成有成为行驶风的通路的间隙。在与该间隙面对的各电池21的内侧面上如上所述配置有电极21a和连接其的导电条21b等,这些直接暴露在行驶风中而能够有效地进行冷却。
[0046]-电力控制单元的安装结构-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中,在电池箱20上从下方安装电力控制单元60并支持,并且树脂制成的电池箱20介于与主框架8之间,以此得到能够防振支持电力控制单元60的效果。又,如以下所述,在电池箱20的底面部27上,使电力控制单元60的壳体62从下方重置,从而能够以与周围隔尚的状态连接两者之间的闻电压线路。
[0047]        S卩,如在图2中概略地所示,电力控制单元60的壳体62是扁平的矩形状,在其上壁部64上向上方突设有与内部的功率模块61连接的正负一对的电极端子63。另一方面,在电池箱20的底面部27上,与上述一对的电极端子63相对应地贯通形成有由一对圆孔构成的插入孔27a,如图3中放大示出那样,从下方插入到插入孔27a中的电极端子63从电池箱20的底面部27向上突出,并且与导电条28的连接部28a连接。
[0048]        更具体的是,在电力控制单元60的壳体62的上壁部64的四个角落设置有分别大致水平地在前后方向上突出的突片64a,在此处形成有用于将壳体62紧固在电池箱20的底面部27上的螺栓的贯通孔。又,在上述壳体62的上壁部64上的长度方向的一侧(装载在电动摩托车I上时的靠近前部)的部分上形成有平坦面64b (接合面),从而能够与电池箱20的底面部27的平坦的下表面接合。
[0049]        此外,在图示的示例中,在上述壳体62的上壁部64的平坦面64b的相对内侧区域上(换而言之被接合面包围的内侧的区域),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矩形状的基座部64c,电极端子63从该基座部64c的上表面突出。另一方面,如在图3中放大示出那样,在电池箱20的底面部27上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上凸部27b以包围插入孔27a的周围,并且在其里侧形成有凹处27c以包含上述基座部64c。
[0050]        而且,在 电池箱20的底面部27上从下方安装电力控制单元60的壳体62,并且通过贯通其上壁部64的四个角落的突片64a的螺栓紧固在电池箱20的底面部27上。此时,如图3所示,电极端子63从下方插通于电池箱20的底面部27的插入孔27a中,并且壳体62的上壁部64的基座部64c从下方容纳于该底面部27的凹处27c中,底面部27的下表面和壳体62的上壁部64的平坦面64b相接合以包围该基座部64c。
[0051]        S卩,由电池箱20和壳体62的接合面包围,且施加有高电压的电极端子63与周围隔绝,以此极其提高安全性。又,雨水和泥等难以进入电池箱20和壳体62的接合面,假设少量的雨水等进入接合面的间隙中,也难以到达至比其高一层的基座部64c的上表面。因此,基本上不存在进入接合面的间隙的雨水等接触到电极端子63的担忧。
[0052]        此外,如上所述,从下方插通于插入孔27a中的电极端子63还贯通包围该插入孔27a的导电条28的连接部28a并向上方突出。在该电极端子63的外周上形成有外螺纹,通过与此螺纹结合的螺母65紧固导电条28的连接部28a。假设,雨水等进入至电池箱20内或者结露的水积聚在电池箱20的底面部27上,也不存在该水接触到位于比上凸部27b的上表面靠近上方的位置上的电极端子63和导电条28的连接部28a等的担忧。
[0053]        因此,根据如上所述向电池箱20安装电力控制单元60的结构,由于将从电力控制单元60的壳体62突出的电极端子63插通于电池箱20的底面部27的插通孔27a中,并且与敷设在其内部的导电条28连接,因此尽可能缩短电池21和功率模块61之间的高电压线路,此外使其不向外部露出,从而不需要覆盖它的外盖等。
[0054]        又,在上方开口的电池箱20的底面部27上形成插入孔27a,并且从下方安装的电力控制单元60的电极端子63向上方突出,因此如果是在容纳电池21之前,则作业员从上方探视电池箱20内,并分别目视电极端子63和导电条28的连接部28a的同时从上方将手插入至该电池箱20内并以舒适的姿势执行连接作业。
[0055]        另外,也可以不采用如上所述的壳体62的基座部64c从下方容纳于电池箱20的底面部27的凹处27c中的结构,而是作为一个示例如图4所示,与壳体62的基座部64c相对地设置从电池箱20的底面部27向下方突出的凸起部27d,并且使基座部64c从下方与该凸起部27d抵接。又,在此情况下,也可以设置从电池箱20的底面部27向下方的下垂壁部27e,使其在全周上包围电力控制器60的壳体62的上部。像这样如果设置下垂壁部27e,则可以抑制雨水和泥等进入到电池箱20和壳体62之间的情况。
[0056]-电力控制单元的冷却结构_
接着,参照图5及图6说明如上所述安装至电池箱20的电力控制单元60的冷却结构。图5是示出在电力控制单元60中安装独立体的冷却器66的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显示出通过该冷却器66的功率模块61的冷却结构的剖视图。
[0057]        参照图2如上所述,电力控制单元60的壳体62整体上为扁平的矩形状,在该上壁部64的长度方向的一侧(为装载在电动摩托车I上时的后侧,以下简称为前侧、后侧)上形成有与电池箱20的底面部27接合的平坦面64b。而且,在该平坦面64b的后侧上如图5所示形成有从上表面至右侧面凹陷的截面为矩形状的嵌合部62a,在此处嵌入冷却器66。
[0058]        如上所述,电池箱20的下表面与主框架8的下侧的管构件80相比向下方斜前方突出,因此行驶风直接从前方接触到安装于该下表面的电力控制单元60而有效地进行冷却。除此以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尤其是关于发热量大的功率模块61是通过专用的冷却器66进行冷却的。
[0059]        如图5所示,在电力控制单元60的壳体62中,上述嵌合部62a的底部在壳体62内开口,并且从外方安装冷却器66以堵住该开口 62b。另一方面,在壳体62内,如图6中也所示那样配设有功率模块61以从内方堵住开口 62b,并且上述冷却器66的下壁(B卩,冷却器66的框体67的下壁67c)从上方与该基板61a抵接,并且在两者之间涂覆有导热性高的散热膏。
[0060]        仅在图6中所示,在功率模块61的基板61a上封装有IGBT等的功率半导体芯片61b,并且使其背面朝上方而与电力控制单元60的壳体62的开口 62b面对。而且,从上方堵住该开口 62b地被安装的冷却器66与功率模块61的基板61a抵接,从而与在冷却器66内的流路67a 中流动的油进行热交换。[0061]        即,如图5所不,冷却器66由与电力控制单兀60的壳体62的嵌合部62a大致相同的大小的框体67、和封闭其上部开口的矩形板状的盖构件68构成,这些作为一个示例可以是铝合金的成型件。在框体67上沿着上部的前缘、后缘及左侧缘设置有凸缘67b,并且其内嵌于在电力控制单元60的壳体62中沿着嵌合部62a的前缘、后缘及左侧缘所形成的阶梯部62c中,而通过未图示的螺丝等紧固。即,冷却器66可装卸地安装于壳体62中。
[0062]        在上述冷却器66的框体67中形成有冷却用的油流动的流路67a。该流路67a是使油的流动首先从框体67的右前角流向左侧,在左端转向而流向右侧,接着在右端转向再次流向左侧那样地,向左右转向的同时导入至后侧的迷宫结构。而且,与该流路67a的入口和出口分别对应地配设有管构件69以贯通框体67的右侧壁的靠前的部分和靠后的部分。
[0063]        如图1所示,上述靠前的管构件69与上软管72连接,从而将通过该上软管72从油冷却器70流入的油导入至流路67a。另一方面,靠后的管构件69与回流软管73连接,从流路67a流出的油向下流到马达单元50 ο在流路67a中流动的油如上所述转向而促进与流路壁面的边界层的剥离,以此提高冷却器66的与功率模块61的热交换效率。
[0064]        在这里,如图6所示,像上述那样通过冷却器66的框体67堵住的电力控制单元60的壳体62的开口 62b的大小小于功率模块61的基板61a的大小,并且该开口 62b形成于该基板61a的一部分,更具体的是形成于与IGBT等的功率半导体芯片61b对应的部分上。即,冷却器66并不冷却整个基板61a,而是设置为集中冷却尤其发热量大的功率半导体芯片61b,与此相应地可以使冷却器66变小,并且使在冷却器中流动的油的流量减少。
[0065]        此外,功率模块61使其基板61a朝上方并容纳于壳体62内,从而通过与该基板61a的上表面接合的冷却器66能够有效地进行冷却,并且从该基板61a朝下方释放的热量从壳体62的壁部发散。即,与电池箱20的底面部27重叠的壳体62的上部通过冷却器66进行冷却,另一方面壳体62的下部能够通过行驶风进行冷却。
[0066]        因此,根据上述的电动摩托车I中的电力控制单元60的冷却结构,在形成于壳体62的开口 62b中从外侧安装冷却器66,并且使其与发热量大的功率模块61的基板61a接触,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冷却,因此在确保必要的冷却能力的同时尽量减小冷却器66,又,可以减少冷却用的油的流量而抑制重量增加和成本上升等。
[0067]        尤其是,将冷却器66设置为并不冷却功率模块61的整个基板61a,而是对应于发热量大的功率半导体芯片61b,以此进行集中冷却,因此可以使其大小尽可能减小,并且还可以使油的流量极小化。此外,整个壳体62通过有效利用行驶风而能够冷却,因此与此相应地还可以进一步减小冷却器66。
[0068]        又,作为冷却液的油利用马达单元50的润滑油,通过这样也可以抑制重量增加和成本上升等。电力控制单元60配设在马达单元50的正上方,因此可以使向其压送油的油泵52的驱动引起的损耗更加减少。
[0069]        此外,冷却器66是独立于电力控制单元60的壳体62的独立体,因此即使例如根据电动摩托车I的车重和行驶用马达30的大小等而所要求的冷却能力变化,也通过使壳体62共通化且仅更换冷却器66,即可确保必要充分的冷却能力。
[0070]        又,冷却器66可装卸地安装于壳体 62内,因此例如在维修时可以从壳体62上仅卸下冷却器66,或者相反地也可以使冷却器66保持安装状态而卸下功率模块61的基板61a等,因此具有维修容易的优点。[0071]        另外,也可以并不像上述那样将冷却器66配设在电力控制单元60的壳体62的上部,而是例如图7的一个示例所示,将冷却器66配设在电力控制单元160的壳体162内的下侧。如果这样做,则在将该电力控制单元160配设在马达单元50的上方时,可以进一步减少向冷却器66压送油的油泵52的驱动引起的损耗。
[0072]-其他实施形态-
上述实施形态的说明仅仅只是例示,本发明并不限制其适用装置或者其用途。例如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尽管使形成于电力控制单元60的壳体62上的开口 62b的大小小于功率模块61的基板61a,并且将冷却器66设置为与功率半导体芯片61b相对应,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开口 62b的大小与功率模块61的基板61a大致相同,并冷却整个基板61a。
[0073]        又,并不一定在壳体62上形成嵌合部62a,也可以将冷却器66安装为向形成开口的壁部的外方突出。此外,冷却器66并不一定是在壳体62上可装卸,也并不限于独立体的冷却器66,在壳体上也可以一体地设置冷却套。
[0074]        在图8及图9A中示出在电力控制单元260的壳体262上一体地设置冷却套266的情况的一个示例。冷却套266 —体地形成为其框体部267从壳体262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并且在其内部形成有迷宫结构的流路267a。包含该流路267a的框体部267的结构与上述实施形态和变形例的冷却器66的框体67相同,并且其下部的开口由矩形板状的盖构件68封闭。另外,在图9B中示出将独立体的冷却器66安装为与上述冷却套266相同地从壳体262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变形例。
[0075]        又,也可以不需将电力控制单元60的壳体62安装于电池箱20的底面部27上,而例如从后方安装于后壁部26上,但是考虑到从马达单元50压送油的情况,优选的是安装于与该马达单元50接近且尽量低的位置上。
[0076]        此外,作为冷却液不需利用马达单元50的油,也可以利用与此独立的冷却液。又,即使在利用油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油冷却器70。这是因为即使不通过油冷却器70积极地与行驶风热交换,也通过使所需量的油循`环以使电力控制单元60的热量分散,以谋求散热。
[0077]        此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说明了电动摩托车I,但是根据本发明的电动车辆并不限于摩托车,也可以是例如ATV (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车)、小型搬运车等。
[0078]        工业应用性: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跨乘式电动车辆通过在电力控制单元中将功率模块有效地进行液冷,可以抑制重量增加和成本上升等的同时确保所需的冷却能力,因此尤其在电动摩托车中有用。
[0079]        符号说明:
I        电动摩托车(电动车辆);
5        头管;
8        主框架;
20        电池箱(蓄电装置的容纳箱);
21        电池(蓄电装置);
27        电池箱的底面部;
30        行驶用马达(电动马达);40        变速装置(动力传递机构);
50        马达单元;
52        油泵;
60        电力控制单元(电力控制器);
61        功率模块;
61a        基板;
62        壳体;
62a        嵌合部;
62b        开口;
66        冷却器(冷却套);
67        框体;
67a        流路;
67c        框体的下壁(冷却液所接触的壁部);
71        下软管(油供给管路);
72        上软管(油供给管 路);
73        回流软管(回油管路)。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4-11-11 12: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designer.mech.yzu.edu.tw/ ... cle/compressedfile/(2010-08-07)%20為何電動車只有一個檔位呢?.aspx?ArchID=1558



作者:徐業良(2010-08-07);推薦:徐業良(2010-08-07)附註:本文發表於汽車購買指南雜誌,2010年九月號,史丹福專欄。為何電動車只有一個檔位呢?

我不常接到讀友的來函,寫了十多年史丹福專欄加起來可能收不到十封,寫專欄常常像在寫部落格一樣,從來不知道到底有沒有人在看,只是自顧自地跟想像中的讀友們對話。不過有時候在網路上找汽車科技資料,常會看到自己的文章被轉貼在其他網站,被讀友們認真引用、討論,大家似乎對史丹福專欄的專業性都有正面肯定,也覺得頗為安慰。

七月初時,一位署名「大游」的讀友寄了一個email給我:

==================================

Dear徐博士您好,

打擾了~~

針對電動車潮化,小弟一直有個小小疑問:為何電動車只有一個檔位呢?難道它不能像內燃機一樣給個變速箱嗎?

長期拜讀博士文章,希望老師有空幫忙解惑地拉~~

謝謝您^^

==================================

大游先生是第二次寫email給我,算是讀友中的「異類」。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但我沒有直接回覆這封email(大游先生可能覺得我很大牌),主要是因為自己對電動車馬達控制方面的問題不夠專業,不敢亂回答(而且email回答賺不到稿費),還特別把這個問題請教了咱們元智大學機械系另外一位史丹福大學博士吳教授。人稱馬蓋先的Wu Sir很熱心地向我解釋了一大堆道理,最重要的重點是,

「電動車不需要變速箱,因為電動車的馬達控制器就有電子變速箱的功能囉!」

史丹福專欄常常談到汽車替代能源的話題,倒是從來沒有討論過電動車馬達驅動的基本原理(和我自己對這個領域不夠專業很有關係)。這個月有馬蓋先Wu Sir的加持,我也認真地整理一下相關資料,把這個問題解釋給大游先生和其他想像中的讀友們聽。

內燃機引擎車-汽油或柴油引擎-發展了一百多年,電動車的設計也很小心地循著內燃機引擎車的軌跡前進。大部分的電動車外型還是直接從內燃機引擎車轉變而來,從外觀看起來您很難判斷這是一部電動車(也許唯一的線索是內燃機引擎車比較嘈雜,電動車運轉起來幾乎沒有聲音),不過一打開「引擎蓋」,您就可以看到電動車和內燃機引擎車完完全全不同。內燃機引擎車的動力系統是一大堆「管路」組成,進氣岐管、引擎油路、冷卻水、廢氣排放管等等,傳遞空氣、汽油、水、引擎廢氣等等各種不同的物質;電動車的動力系統則是一大堆「線路」所組成,包括電動馬達、馬達控制器和電瓶,彼此之間傳送電能或電子訊號。此外原本由引擎皮帶驅動的水幫浦、動力方向盤、冷氣壓縮機等等,在電動車中也都直接改由個別小型電動馬達驅動,甚至原本由引擎水箱水加熱的暖氣也改成了電熱器。汽車的油箱在電動車上當然改成了一大排幾十顆電池,由充電器對電池供電,可以用家庭的電源插頭直接“plug-in”充電,也可以是大容量充電專用的感應式充電版,儀表版上的油量表也換成了電瓶電量的偵測表。

電動車操作方式也儘量設計得和傳統內燃機引擎車相同(以免駕駛人忘了如何開車),坐進車內,插上鑰匙「點火」(其實只是把開關打開),排檔桿打到D檔,踩「油門」、打方向盤,就像開傳統內燃機引擎車一樣直接上路了。說到排檔桿,大部分電動車還是有一個「偽裝」的排檔桿,駕駛人還是像開自動排檔車一樣選擇前進、後退檔,但實際上這個排檔桿也只是一個電動開關,發送訊號給馬達控制器,控制馬達正反轉。

Mmmm,漸漸要進入主題了,馬達控制器有什麼功能?

傳統內燃機引擎車駕駛人踩油門踏板時,基本上直接控制油門開度,簡單地說,油門開度大、油氣進得多些、引擎轉速提高、動力也跟著增加。在電動車上電動馬達轉速和動力的控制,則是交由馬達控制器來處理。

如何控制馬達呢?概念上就像是控制您家中的電風扇,開關ON馬達就開始轉動,開關OFF馬達就停止。但是要控制不同的馬達轉速怎麼辦?簡單,電風扇不是也有三段開關控制不同的風速,電動車馬達也這樣控制就好了…

您當然知道我在講冷笑話。不過電動車馬達的轉速和動力控制,的確可以從電風扇馬達的控制去想像。電風扇的三段開關基本上是在調整馬達電流的大小,電流越大馬達轉速就越快,但是這樣的控制方式用在電動車上實在不太方便(也不甚精確)。電動車的馬達控制是用另一種方式,學術點兒的名稱叫做「脈波寬度調變(Pulse Width Modulation, PWM)」。

PWM的想法一點兒也不難,您現在就可以用電風扇作個小實驗:按下開關先把電風扇打開,再按下開關把電風扇關閉,扇葉轉動還沒完全停止前再按下開關通電,扇葉還來不及全速運轉前又按下開關斷電。如此反覆開、關、開、關,手腳要快一些,保持扇葉一直沒完全停止,也沒全速轉動,供電的時間長一些,扇葉就轉得快一些,供電時間短一些,扇葉就轉得慢一些…

好吧,這個實驗真的有點蠢,燒壞您的電風扇不要怪我。不過電動車馬達控制,PWM脈波寬度調變,確實就是類似這種開開關關的方式。

電動車的「油門」踏板連接到一對可變電阻,駕駛人踩下油門踏板時改變電阻值的大小,馬達控制器便可以由電阻值讀到油門踏板踩踏的深度,進而用前面提到「開開關關」PWM的方式控制由電瓶輸送給馬達的電力。舉例來說,如果您的油門踏板踩下一半,馬達控制器便會送出控制訊號,讓馬達一半的時間供電,一半的時間沒有供電;如果您的油門只踩了四分之一,那就四分之一的時間供電,四分之三的時間沒有供電。

油門踏板為什麼要接到「一對」可變電阻?主要是安全的理由,馬達控制器必須同時讀到兩個可變電阻的訊號,比對無誤後才動作,如果其中一個可變電阻故障(例如剛好卡在「油門全開」的位置),馬達控制器比對兩個可變電阻訊號不一致,便會停止動作,避免車子發生暴衝危險。

您還是不瞭解「開開關關」的PWM控制方式?再仔細畫一個圖解釋給您聽。下圖中高電位的部分是馬達動作時間,就是馬達有供電的「工作循環(Duty Cycle)」,低電位的部分則是馬達沒有供電的停止時間,兩者時間的總和就是一個週期。如果駕駛人油門踏板踩得淺,馬達控制輸出高電位脈波寬度較窄(通電時間比例低),「平均電流」較低,馬達轉速和動力輸出就較低;相反的如果駕駛人油門踏板踩得深,馬達控制器輸出高電位脈波寬度較寬(通電時間比例高),「平均電流」較高,馬達轉速和動力輸出也就提高。

電動車馬達控制器這個供電的脈波(開關之間的切換)速度很快,每秒在15,000次以上(比電風扇實驗快得多),快速切換得到的效果是電動馬達以「平均電流」的轉速平順運轉(不會像電風扇實驗扇葉轉動忽快忽慢)。此外這個脈波造成馬達機械振動的頻率非常高,幾乎快要超過人耳聽覺範圍,這也是電動車馬達運轉很安靜的原因。

OK,您應該對電動車馬達控制器的功能有些概念了。不過我好像還是沒有回答這個問題,為何電動車只有一個檔位呢?

再抄一句馬蓋先Wu Sir的話給您:

“內燃機需要變速箱是因為引擎輸出的最大扭矩決定於引擎的轉速,所以需要一個變速箱以依據車輪的轉速以及隨操作狀況而異的扭力需求等兩個條件,來調整引擎的轉速。

電動車嗎,馬達控制器就是電子變速箱,性能優秀的馬達控制器可以在任何的轉速之下讓馬達輸出最大扭力!這是電子驅動馬達的一大特點,也是內燃機引擎根本做不到的事啦!”

的確,內燃機引擎規格中,最大馬力、最大扭力數字後面一定要帶個引擎轉速,引擎在某個轉速便輸出固定扭力,扭力不夠用時,便得用變速箱以機械的方式來放大扭力。電動馬達的扭力輸出和輸入電流大小有關,馬達控制器的核心微處理機接收各方感測訊息後,執行複雜的軟體程式,來控制輸入電動馬達電流的大小,從而控制馬達輸出扭力。

用說的不夠清楚,再用三個基本公式解釋一下電動車馬達扭力和輸入電動馬達電流之間的關係。

公式一:能量轉換效率=輸出機械能功率∕輸入電能功率

能量轉換效率代表有多少比例的輸入電能可以被轉換成馬達轉動的機械能輸出。上個月的史丹福專欄才又談了一次功率的問題,複習一下,馬達功率的單位是瓦(W)或千瓦(kW),1馬力等於746瓦。小於10W的小馬達效率比較差,只有30%~60%,電動車用數十千瓦的高功率馬達,能量轉換效率則高得多,一般都在70%以上。

公式二:輸入電能功率=電壓×電流

這個公式裡電壓的單位是伏特(V),電流的單位是安培(A)。電動車馬達電源來自電瓶,因此電壓通常是固定的,前面提到馬達控制器利用「開開關關」的PWM方式控制馬達輸入平均電流大小,輸入平均電流越高,電能功率也越高。

公式三:輸出機械能功率=扭力×轉速×0.1047

這個公式裡扭力的單位是牛頓米,轉速的單位是rpm,“0.1047”是單位換算的係數。公式三中可以看出,同樣的功率之下,轉速越低、馬達輸出扭力越高。當然電動馬達的扭力不可能是無限大,所以您會看到電動車馬達規格中有一個馬達轉速為零時的「靜止扭矩(stall torque)」數字,可以看做是這個馬達的最大扭矩。

假設有一個完美的馬達,公式一中的能量轉換效率是100%,也就是所有輸入電能完全轉換成為輸出機械能,我們還可以把公式一、二、三合成公式四:

公式四:電壓×電流=扭力×轉速×0.1047

公式四就很清楚說明電動車馬達扭力和輸入電流的關係了。總的來說,電動車馬達的控制器便是由駕駛人踩踏油門踏板的深度,再考慮當時駕駛狀況轉速、扭力的需求,以及其他汽車預設特性等條件,馬達控制器執行複雜的程式軟體,調整「開開關關」PWM的脈波寬度,控制輸入電動馬達的平均電流,最後電動車馬達輸出適當地扭力和轉速。

為何電動車只有一個檔位?談到這裡這個問題似乎有點兒不太對,電動車馬達控制器電子變速箱的功能,可遠遠比內燃機引擎車手排或自排少少幾個檔位要精密、聰明許多呢!

感謝讀友大游先生為這個月的史丹福專欄提供了很棒的題目,感謝系上另一位史丹福博士Wu Sir提供了很好的解答。






Deal Keeper http://designer.mech.yzu.edu.tw/ ... cle/compressedfile/(2010-08-07)%20為何電動車只有一個檔位呢?.pdf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4-11-11 12: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ee 于 2014-11-11 12:41 编辑

https://drive.google.com/viewern ... c3/CN103237722A.pdf  


发明者松田义基
申请人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4-11-11 13: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4-11-11 13: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4-11-11 18: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eee 发表于 2014-11-11 13:40
http://www.lmcltd.net/

能短点不,看的头疼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4-11-12 08: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4-11-12 0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4-11-12 09: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4-11-12 09: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电动车论坛

GMT+8, 2025-2-2 21:02 , Processed in 0.06300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