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
发表于 2008-10-30 13: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插队嘛,还有后文的,讲解还没完呢
据此,“哈佛思维”评论:
要发现用户潜在需求,前期必须引导、培养用户需求,因此产生的投入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实际上,这个故事很简单,就是通常说的:如果没有投入那么肯定没有产出。
当然,这个规律有时候纳入了“风险意识”: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小产出,投入不一定有产出,但是不投入肯定没有产出。
农妇当初可能没有自己需求的意识,但是在农夫有效的调动下,最后忘掉了自己初衷的需求而得到了自己内心被忽视的渴望,一旦这种渴望被激发出来,那就是不惜成本了。
无疑,农夫在这场看似简单的博弈当中却“财、色、利和安全”通吃,在于他具备某种“超然的商业思维能力”。而农妇按照中国传统价值观来说是“失财失色”吃亏死了,但是这是她根本无法认识自己真正需求在那里的人。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来了:如果你作为商人,哪怕就是一个简单的小摊贩,或者就是山野村夫的简单贸易活动的执行者,你也得明白三点:
第一是“风险意识”。如农夫到农妇家借宿,可能就是一个简单的、纯粹的借宿都有可能让他命丧黄泉,因为他露财了,20头猪,值钱了啊。这是安全的风险。但是农夫却想到用猪换宿,让农妇觉得得到这笔财的风险很小了。这就是说:规避风险的最高境界就是:让竞争对手觉得赢取你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所以,中国很多最后的枭雄得到最后的胜利就是“示弱”给对手,积蓄能量,最后反戈一击,彻底胜利。
第二是“目标意识”。农夫到了农妇家里,实际上他的目标是很明确的,这时候他是一个商人了,他开始有了投入,风险的和成本的投入都下去了,那么就必须达到自己的目标,应该说至少是安全借宿一晚和保护住自己的20头猪。因此,他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步伐,从容不迫,即使是美色当前,能够按部就班,慢慢激发农妇的内心渴望需求,最后反击得手,赢者通吃。看看老毛带领的农民革命,建立新中国的目标相当明确,所谓目标一致,其利断金。
第三是“需求意识”。每个人的需求肯定不是单方面的,是多方面的。而人和人之间的需求又是可以交换的,个人内心的需求则也是可以转换的。需求的本质其实就是交换,没有交换需求永远得不到满足。需求转换的过程,就是人生获取机会的过程。商业规律揭示了一点:利润在流通领域产生。那么需求活动就是流通动力。农夫终于在这样一个需求交换的流通领域不断转变农妇的需求意识,终于获得了最后利益。以“吹着口哨”为胜利者的姿态离开了。
故事应该没有丝毫鄙视农妇的意思的。农妇实际上是消费者,即使作为一般的消费者,我们也必须明白自己的当前需求、未来需求是什么,或者说自己的无知需求、精神需求又是什么。只有这样清楚了,才能够知道何时转换自己的需求如何得到自己的需求,这样才不会被精明的商家无良地掏空自己的腰包。这样,只有你是一个智慧的和清楚的消费者的时候,商家才不会轻易地可以对消费者进行“黑手”思维活动。这个商业环境才会被净化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