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也被称为古蜀国或蜀国,字面意思是葵蚕国[1],是在四川盆地长期存在的古国,曾有多个朝代,不同时期发展出的文化包括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十二桥文化,后于前316年被秦国所灭,根据越南史书记载,其王子后于古代岭南地区创立瓯雒国,但最终被南越国灭亡。[2][3]
相关记载[编辑]蜀族是先秦时期一个不同于华夏族群的古老民族。尽管有本民族巴蜀图语这样的文字,但是基本没有破译。[來源請求]“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据记载周武王伐商纣的牧野之战时,蜀人曾经相助。 关于蜀国的历史在先秦文献中一直没有详细记载,较早见于西汉时期扬雄的《蜀王本纪》[4],直到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中才较详细记载了关于蜀国的历史和传说[5]。
岷江上游[编辑]主条目:营盘山遗址
古代蜀人先祖为蜀山氏,有观点认为:蜀山氏与蚕丛氏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是古代羌人(語言學上屬於藏緬語族)的一個分支。[來源請求]四川西北部茂县的营盘山遗址年代约在前3500年到前3000年。出现了大型的中心聚落,密集的房屋基址及多座人祭坑。[6] 宝墩文化[编辑]主条目:宝墩文化
约在前2500年至前1700年的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最早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是古蜀文明的古城古国时期,也是古蜀文明的起源时期。[6] 遗址[编辑]主要遗址为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由1996年后发现的新津宝墩遗址(最大的一个,60万平方米左右,建立的城墙有卵石覆盖)、都江堰芒城遗址、崇州双河遗址和紫竹遗址、郫县古城遗址、温江鱼凫村遗址等8座史前遗址群组成,[6]相当于三星堆遗址的第一期。 建筑[编辑]城的面积10—60万平方米不等,这些城址大多选择在河流台地上,并沿河流方向平行修筑,各个城址都有高耸的土筑城墙,有的还有宽大的壕沟,城址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也可能与治水有关。房屋建筑以长方形的木(竹)骨泥墙方式修建,有的城址内还发现了大型礼仪性建筑,可能已形成拥有宗教和政治中心的中心聚落。[6] 生活[编辑]生产工具主要使用通体磨制的小型石器,切割和钻孔技术也已被熟练地掌握。陶器以泥条盘筑加慢轮修整,器形富有变化,生产技术已十分先进,人们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6] 三星堆文化[编辑]主条目:三星堆文化
前1700—前1200年左右成都平原进入三星堆文化时期。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发达的青铜文化。约相当于华夏族记载中的鱼凫朝时期。以三星堆为中心的古蜀国作为长江上游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中心,是古蜀文明形成阶段中的强盛时期。[6] 遗址[编辑]三星堆文化主要体现为三星堆遗址的第二和第三期,位于360万平方米的三星堆古城内。[6] 建筑[编辑]发现了密集的房屋遗迹,众多的祭祀坑、灰坑、手工业作坊、集中的墓地等遗迹现象。[6] 生活[编辑]三星堆遗址已经是一个具有大量财富,有着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娴熟的玉石器加工技术,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的文明古国。出土了大量让世人震惊的金器、青铜器、玉石器及象牙等精美器物。这些器物造型奇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个性。[6] 十二桥文化[编辑]主条目:十二桥文化
十二桥文化约在前1200—前600年,三星堆在前1000年左右被废弃,文化中心转移到了成都平原的中心,是四川盆地青铜时代中期的一个考古学文化。十二桥文化承袭了大量的三星堆文化因素,又包含着许多新的文化因素,文化范围分布非常广泛。其中金沙遗址是三星堆遗址消亡以后,成都平原上新崛起的一个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是古蜀国另一个都邑所在,十二桥文化是古蜀文明发展阶段中的又一个辉煌時期。[6]约相当于华夏族记载中的杜宇时期。[5] 遗址[编辑]十二桥文化以2001年初发现的金沙遗址规模最大,遗存最为丰富,出土文物等级最高,延续的时间最长。现已探明金沙遗址的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主体文化年代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6] 建筑[编辑]华夏族记载中的古蜀第四个时期,杜宇时期的城市有都城郫邑(四川省郫县县城北约二里处,即民间传说中的杜鹃古城)和瞿上两座。[7]金沙遗址内现已发现了大型的建筑基址区、大型的祭祀活动区、一般居住址、墓地等重要遗存。此时期的房屋建筑有干栏式木构建筑和木(竹)骨泥墙建筑两种形式。[6] 生活[编辑]石质生产工具仍然以通体磨制的小型斧、锛、凿为主;盛行尖底陶器;卜甲的多见是这一时期比较突出的特征。祭祀区内出土了大量与宗教祭祀活动相关的礼仪用器,其面貌与三星堆文化相同或相似。[6] 晚期蜀文化[编辑]主条目:晚期蜀文化
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16年,即開明朝时期,相当于中原春秋时期至秦国占领巴蜀前,是古蜀文明发展中的最后一个高峰——晚期蜀文化时期。[6] 遗址[编辑]成都市区商业街发现的规模宏大的船棺墓地、新都马家等级高贵的木椁墓可能就是当时蜀侯的陵墓。[6] 建筑[编辑]开明五世之前,蜀侯的都城建于广都樊乡(即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下轄縣双流县)。到了开明九世建都于成都。开明十二世时“五丁力士”开辟了石牛道,打通了从蜀至秦的通道。 生活[编辑]精美的漆木器,巨大的船形棺,极具地域特点的巴蜀式铜兵器,还有至今不能识读的“巴蜀图语”都成为此时期文明发展的代表。[6] 秦灭古蜀[编辑]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时秦国灭掉了蜀国,蜀地从此成为秦国的粮仓,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5]秦始设蜀侯,后改为蜀郡。至西汉中期汉武帝时期,巴蜀文化与汉文化混成,形成了巴蜀语。[6] 遗迹[编辑]古蜀文明主要遗址有三星堆遗址,其位于四川广汉,文物的风格与同时期中原一带的文化迥然不同,同时文物的精美也表明古代蜀人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文明程度。后期有十二桥遗址、金沙遗址。其他还包括古蜀国大型船棺独木棺墓葬遗址,回龙洞遗址,瞿上遗址等。 建筑[编辑]有学者研究古蜀国的地中意识,认为先秦华夏族文献中所谓"建木"就是古蜀国地中位置的标志。所谓"都广"指的是古蜀国的明堂建筑。地中标志是与古蜀国的明堂位置相关的。从三星堆遗址出土发掘的神坛形象中找到明堂的具体形式,结合位于金沙遗址北面的羊子山土台造型,复原出古蜀明堂。[8] 文字[编辑]主条目:巴蜀图语
巴蜀图语,又称巴蜀符号或巴蜀图形文字,是在四川盆地巴蜀地区出土的文物上发现的一些图形符号。年代在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前后延续长达800年之久。[9]另外,有报道称,巴蜀图语“就是”古彝文。因为有专家将其认出。[10] 文学中的蜀国[编辑]关于蜀国历史最著名的诗句是李白在《蜀道难》中所写:“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此字亦有作:始或乃)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李商隐在《锦瑟》中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诗句。相传望帝原名杜宇,立荆州一个传说死而复生的人鳖灵为丞相。当时洪水泛滥,而蜀国四面环山,中间是盆地,水流不出去,鳖灵凿穿巫山,引导水流出去,形成今天的长江。隔几年,望帝因鳖灵功高,禪位于鳖灵,自己修道,死后化为杜鹃鸟。[11](一說望帝政權被鳖灵所篡,望帝幽憤而死,化作杜鹃鸟。)[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