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eee 于 2016-10-28 23:42 编辑
http://kkuan.com/wk/index.php?title=粮食视频
电影《粮食》是黑白故事片,北京电影制片厂于1959年拍摄完成,1960年2月发行。本片是喜剧片、革命历史片,描写根据地军民与日伪军斗争,保护粮食的故事。 剧情介绍1943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区疯狂掠夺,实行“以战养战”。华北抗日根据地边缘区靠近山区,有个康庄。今年,康庄的麦子获得了大丰收。麦收时节,日军以“保管粮”的名义,武装抢粮。康庄人民展开护粮斗争。 地道里,康庄村长康洛太和村干部康成发等人开会研究对付鬼子的办法。联络员秀兰从根据地带来消息,八路军三天之后才能来运粮。会议决定,动员群众把粮食“坚壁”(藏起来),对外鸣锣催“保管粮”,让群众明着去交“保管粮”,暗地里把公粮集中到几个地点,迷惑鬼子,拖延时间。 日军小队长清水命令汉奸四和尚留在村里监视。这时候,当地伪军也派韩老二来村里要粮食。四和尚和韩老二发生了冲突。四和尚打了韩老二。康洛太利用敌伪的矛盾,鼓动韩老二把伪军排长李德胜找来。李痛打了四和尚。清水闻讯赶来,打走了李德胜。 秀兰再次带来八路军王团长和县委书记的指示,部队为牵制敌人抢粮,不能来康庄运粮。县委派在根据地学习的康庄支部书记老王回康庄领导保粮斗争。老王和康洛太带领群众,利用敌人的矛盾,使敌人误认为八路军主力部队来袭。四和尚吓得躲进了面柜,炮楼的伪军也不敢出动,保持中立。康庄民兵在邻庄民兵配合下,趁乱护送粮食通过敌人的封锁沟,安全运送到根据地。日军鬼子抢粮终告失败。 电影视频电影《粮食》在线观看
.............
http://baike.baidu.com/view/1934814.htm
安震江同志生活严谨,待人诚恳,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领导和同志们评价他:“能与所有的人合作”,就是对他一生从艺、作人的充分肯定。安震江同志多才多艺,除了演电影,他还能写、能说相声,表演幽默、滑稽小品。在外景地拍片是很枯燥的事情,为了调剂演员们的精神生活,安震江总是放弃休息的机会,利用拍摄间隙给大家表演一、两个相声小段,而且很多都是“现挂(即兴表演)”的节目,使大家的心态都得到了较好放松和调整,继续拍摄时都能很快进入角色,所以安震江的相声小段受到了导演、演员、剧务们的一致欢迎。他创作的一些相声小段,例如《打呼噜》,发挥了他观察生活细、表演幽默、夸张的特点,将打呼噜分为惊醒呼、断气呼、梦话呼、吃喝呼等8种之多,表演之后,令在场的人笑得前仰后合。一些青年演员从大家的笑声中,学到了老演员厚积薄发的艺术修养。
.....................
糧食權力在國際關係中指一個或多個國家透過提供或停止提供糧食,以操縱農業作為政治手段。由於糧食是對一個國家的政策有重大影響的食品政治,因此在石油輸出國組織早期使用石油作為政治武器後,人們意識到糧食權力的潛在用途。 糧食權力是糧食政治的一部分,其槪念在禁運和糧食政治中得以體現。國家必須使糧食稀缺、集中供應、分散需求和行動獨立,才能有效地利用糧食權力。農業產品出口量足以使用糧食力量的主要國家有四個,分別是美國、加拿大、澳洲和新西蘭,其中美國使用糧食權力作為懲罰。在規模較小的情況下如一些非洲國家,糧食權力被用作內戰中敵對雙方的武器。
歷史背景[编辑]世界上有四個國家出口量足以使用這種理論性的糧食力量:美國、加拿大、澳洲和新西蘭[1]。依賴這些國家的糧食進口國在糧食遭截留時,可能因糧食短缺面臨糧食危機。雖然糧食出口國在國內農業生產者的迫使下把食物出口,但糧食進口國的政治領導人仍表示對依賴糧食進口感到疑慮。[1][2] 政策[编辑]糧食政治是關於生產、控制、規管、檢查和分發糧食的政治範疇,並受到與農業、零售業的方法和規管有關的道德、文化、醫療和環境爭端所影響,而糧食權力是糧食政治的一個組成部分[3]。 1974年,美國農業部長說:「糧食是一件武器」[4]。石油輸出國組織以石油作為政治武器,美國也研究利用糧食作為武器的可能性,從而成為針對其他國家和進一步推動目標的工具[4]。除此之外,糧食權力還有其他用途,進口國可以在對方作出政治讓步前拒絕進口,這與糧食出口國拒絕出口的情況將有相同的影響[3],例如美國對古巴減少糖的進口配額。簡單來說,如果需求集中在一個進口國,而多個出口國爭相出售同樣的糧食產品,則進口國在政治交流上佔利,他們可爭取最有利的條件進行交易,這優勢在出口國依賴單一產品時更加明顯。[3] 糧食安全[编辑]雖然糧食安全和糧食權力通常有直接關係,但兩者仍有分別[5]。糧食安全是指一個地區在任何時候有足夠的食物供應給所有人以維持健康的日常生活[5]。糧食權力是指、公司、領袖、國家等放棄糧食安全換取其他東西作為回報。許多國家使用糧食權力,威脅其他國家的糧食安全。一個國家的福利與人民的福利直接相關,因此每個國家希望為人民提供可靠的糧物供應,但是這需要可能成為糧食政治的手段,以表明國家擁有糧食權力。[6] 禁運[编辑]
禁運不是糧食權力,但糧食權力可以應用在禁運問題上[7]。事實上,不涉及糧食的禁運多以失敗收場[8]。例如,协约国在1914年8月20日開始對德國實施糧食以外的禁運[8],效果不甚顯著[8],依賴進口糧食的德國在禁運清單中加入糧食後經濟被拖垮[8],最終採取鋌而走險的措施失敗[9],可見糧食具有實質影響力。 1980年代初,美國嘗試利用糧食權力,對蘇聯實施穀物禁運,蘇聯以較高成本從不同國家進口糧食,美國政策失敗[2]。失敗的例子還有1990年聯合國安理會對伊拉克的糧食制裁。[2] 另一個禁運的例子是美國對古巴實施糧食禁運為手段,迫其服從美國霸權,古巴人民的情況和健康因而下降,這項禁運仍然持續。[10] 使用[编辑]結構條件[编辑]糧食權力只在符合某些結構性的條件時湊效:[3] - 稀缺性:商品的價值在需求高而供應有限時增加,而價格反映了商品的重要性,即其作為武器的潛力,例如一個不惜大灑金錢的消費者可能願意以政治上的讓步作為高昂的代價。
- 供應集中︰供應掌握在少數生產者手中,限制市場競爭或價格修正,從而壟斷市場。
- 需求分散:供應商容許消費者互相競爭、提高價格、提出條件限制,均有利於把經濟糧食作為武器。
- 獨立行動:供應者為了確保作用,必須控制貨物的生產過程等方面,確保能維持或擴大其資產的控制權。[11]
上列四項條件必須同時出現,才能把經濟糧食作為政治工具[12]。但四項條件同時出現不一定意味著經濟糧食會被用作政治工具,當局還會考慮其他進一步的條件是否存在,例如性質、目標、其他方法可行性和評估效用。[12] 經濟武器[编辑]國家之間使用經濟武器有很多用途。其中一個利用糧食權力而非政治性質的用途,是影響商業協議的條件,例如價格、運輸、貨物和付款時間表等。另一種用途與買方的經濟目標有關,如收支平衡、通貨膨脹、稅收或土地擁有權。許多人認為利用經濟手段換取政治利益有違道德,例如抵制某些國家、在聯合國種票。當兩個不接受彼此的合法性,使用經濟武器的目的不是經濟目標,而是刺激反對力量從而推翻政權或迫使投降。[12] 美國[编辑]
大麥是主要的動物飼料
2005年糧食進口
美國在很多領域如軍事、能源、出口發揮主導角色,雖然它的影響力不及從前,但其糧食權力的重要地位不變。[13]美國是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14],其他國家(主要包括發展中國家和最富有的石油出口國)開始出現食物短缺,日漸依賴從美國進口的糧食,美國的糧食權力變得更強大[13]。進口糧食的國家為對美國表示友好,也可能讓美國有某種形式的影響力[14]。即使是一些最貧窮的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已依賴美國小麥[15],因此美國可以限制其出口食品達至政治目的。美國利用糧食權力作為一種手段,對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施加壓力[15]。在糧食短缺或飢荒時,依賴美國糧食的國家急需援助,此時糧食權力效用最大[14]。 美國經常使用它的經濟實力懲罰其他國家,其中一個方式是阻止糧食出口。懲罰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針對威脅美國的國家(如共產國家、社會主義、支持激進政權或缺乏民主的政權、不接受美國協議的國家),一是市場發展與人道主義目標(如試圖把美國公司財產國有化、接管美國公司的職能或採納民族主義經濟政策的國家)。[16] 1970年代後,美國在國務院和中央情報局發表報告探討糧食禁運的潛力後修改立場[17],取消對利比亞、蘇丹和北韓實行的農產品出口制裁措施(與古巴的農產品貿易仍然受到一些限制),給予國會在這問題上否決總統單方面行動的權力。[18][19] 非洲[编辑]相對於北美洲和歐洲,非洲(尤其蘇丹)的糧食政治規模較小[20]。自然環境不是造成非洲糧食不安全的唯一因素。一些專家認為飢荒和糧食不安全是由於非洲糧食生產不穩,加上人口增長和環境的可持續性的相互作用每況愈下。[21][21] 蘇丹[编辑]
蘇丹衛星圖片
兩種理論可解釋飢荒形成的原因,一個理論指出飢荒的自然形成原因是乾旱、戰爭或農業系統的重大改變[20][22],另一理論主要涉及人們獲得或有權獲得的能力從而出現小規模的糧食力量。[20] 蘇丹飢荒是另一個糧食權力的例子,當局制訂忽視人民需要的糧食政策以達到政治目的。1980年代的飢荒完全是人為的,反對派為爭奪選票而鼓勵飢荒,從中提升他們政治和經濟地位[23]。這些政黨不是唯一的受益者,商人為爭取更佳的貿易條件而囤積糧食和低價購入牲畜[22],而西方商人在1987年飢荒中拒絕在達爾富爾貧困村落以合理的價格出售糧食。[20]
,,,,,,,,,,,,,,,,,,,,,,,
糧食政治是指生產、控制、監管、檢查和分發糧食的政治範疇,受有關適當耕作、農業和零售方法和規定的道德、文化、醫療和環境爭論所影響。
政策[编辑]制訂的政策在糧食的生產、安全和分發均發揮了重要作用,[/url]可以規管適當的糧食儲存和準備模式,而公眾對食物中毒事件的訴求也影響執行這些規定的方式,因此檢查食物安全成為部門的工作。 技術[[url=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3%9F%E5%93%81%E6%94%BF%E6%B2%BB&action=edit§ion=2]编辑]使用某些提高糧食生產的技術已成為有爭議性的政治問題。隨著集約畜牧(factory farming)日漸普及,反對者批評這種技術增加食源性疾病的風險和其他有關糧食供應的風險,同時釋放大量氨和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使環境嚴重退化。許多與集約畜牧有關的露天化糞池經常出現滲漏或徑流進入本地水體,導致**進入供水系統。在引進 轉基因改造食物也同樣成為爭議,很多批評與基因轉移和糧食消耗的風險有關。政治活躍分子如善待動物組織則要求妥善處理有關動物。 安全[编辑]更多資料:糧食權力、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在過去的戰爭中,拒絕運送糧食被用作一種武器,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同盟國封鎖運送途徑而導致糧食嚴重短缺。同樣,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為迫使英國就範,出動潛艇以封鎖英國從外地輸入糧食。國家元首努力控制他們的國家能維持足夠的糧食供應,糧食安全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它可以推動國家政策、鼓勵使用農業補貼的刺激耕作或導致衝突。 1974年,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把糧食安全定義為:「可在任何時間提供充足的基本食品世界糧食供應,以維持一個穩定增長的糧食消耗,以抵消生產和價格帶來的波動。」 慈善[编辑]更多資料:飢餓三十人道救援行動
有些國家舉辦捐贈糧食的慈善活動,其主要目的是為貧困人口提供基本必需品。此外,有些制定協助捐贈糧食的方案,為學校午餐計劃以及老人提供食物。 饑荒[编辑]主条目:饑荒
營養不良和飢餓仍然是一個在世界某些地區長期存在的問題,低產量農業可加劇自相殘殺的鬥爭,例如20世紀90年代在索馬里發生的饑荒。即使在較穩定的情況下,一些國家仍然長期處於饑荒。關於饑荒的圖片有強大的影響力,促使慈善機構甚至軍事介入。 零售[编辑]
零售食品
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大量的討論和辯論圍繞超級市場在食品零售的作用和對糧食供應和生產的影響。大型連鎖超市為生產者造成巨大需求,大幅度壓低收購價格,同時以超過4倍收購價格的零售價格出售給消費者,賺取大量的超额價差利潤,而農民只可從每隻國內生產的動物賺取50便士的盈利。擁有強大購買力的超市可從不同國家採購食物,例如英國的食品市場被超市高度壟斷,雖然該國生產蘋果,但只有25%在超市銷售的蘋果在國內生產,相反季節已過的考克斯蘋果則從14,000英里的新西蘭運往當地出售。此外,超市的供應網絡遍佈全國,食品從出產地運往全國各地的零售商,對交通和污染造成巨大的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