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文(彝语:ꆈꌠꁱꂷ,nuosu bburma,[nɔ̄sū bū̠mā]),又称夷字、爨文、韪书、蝌蚪文、倮語、倮倮文、毕摩文等,是彝族用来记录彝语的文字。不同地区的传统彝文差异很大。目前已规范的现代彝文有凉山规范彝文和云南规范彝文,前者经中華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使用较广。
传说中的彝文创造者是一个叫伯博耿的人,根据鸟兽足迹和事物的形象创造了彝文。有人指出,彝文或由三星堆文字演化而來。[原創研究?]彝文是由彝族的毕摩(又称为贝耄,主持礼仪、祭司的人)代代相传的,通过著作和家谱传递。 1974年,四川省民委语文工作组和凉山州语文工作指导委员会对北部方言区的传统彝文进行改造,拟定了《彝文规范方案》(草案)。这套凉山规范彝文在试行之后,于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推广。目前在凉山州和云南西北的小凉山通行。 1983年,云南省彝文规范领导小组成立,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拟定了跨方言的《云南规范彝文方案》,1987年经省批准试行。1995年云南省进一步完善了该方案。 贵州于1991年出版了《简明彝汉字典》(贵州本),对当地(属于东部方言区)传统彝文进行了整理,区分了正体字和异体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