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搬砖道人

(附攻略)单骑,挂壁公路,昆明-乌蒙乡-雪山乡-舍块乡,(多图高清,手机查看慎入)

[复制链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7-1-22 17: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lifaming 发表于 2017-1-22 17:51
两组不锈钢盒子
尺寸420*265*150+280*265*215
带提手,安德森插头

不锈钢是1MM厚,价格嘛,你开价,
可两组一起,也可单出
280*265*215
大的90几安,小的是60几安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7-1-22 18: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昆明市下属的一个自治县。禄劝县人口的30.76%为少数民族,主要为彝族苗族傈僳族


名称由来[编辑]
禄劝古称“洪农碌券”[1],意为罗婆部族统治下的平民百姓之地。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设州,赛典赤嫌“夷名不雅训”改碌券为禄劝。
此外还有两种说法,一说“禄劝”为彝语“罗好知”的译音,意为有坚硬大石头的地方。另一说禄劝古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后来以官禄诱劝其归附,故名禄劝。
历史沿革[编辑]
战国秦朝,禄劝属滇国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属越嶲郡蜀汉建兴三年(225),改属建宁郡晋朝南北朝,属宁州。隋朝,属南宁州总管府昆州地。唐朝初年,属南宁州总督府地。贞观六年(632),改属戎州都督府。贞观二十三年(649),为戎州都督府求州地。南诏国大理国时期,禄劝为东霎37部的罗婺部、掌鸠法块部、洪农碌券部。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消灭了大理国。元宪宗四年(1254),罗婺部首先归附。元至元八年(1271),南诏37部改为南、北、中3路,仁德部(今寻甸)和于矢部(今武定)并入罗婆部为北路。十二年(1275),割仁德、于矢2部置武定路。二十六年(1289),设禄劝州清朝乾隆三十五年(1770),武定府改为武定直隶州,禄劝州降为县。
民国元年(1912),禄劝县属武定直隶州。2年(1913),禄劝县改属滇中道。4年(1915),隶云南省公署。1949年,禄劝县隶武定专区。1953年4月,武定专区合并入楚雄专区。1958年4月,禄劝归入新成立的楚雄彝族自治州。1983年9月9日,改属昆明市。1985年11月25日,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成立。
行政区划[编辑]
2006年末,禄劝县下辖3个镇及13个乡,分别是:[2] 屏山街道撒营盘镇转龙镇茂山镇团街镇中屏镇皎平渡镇乌东德镇翠华镇九龙镇云龙乡汤郎乡马鹿塘乡则黑乡乌蒙乡雪山乡和禄劝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交通[编辑]
108国道经过县境南部,县道皎平公路皎平渡大桥与四川省会理县 213省道相连。
參考資料[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7-1-22 18: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赛典赤·赡思丁波斯语سید اجل شمسالدین عمر 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 al-Bukhari;1211年-1279年)又名乌马儿عمر ʿUmar),乃初朝中色目籍的大臣。


生平[编辑]
赛典赤的三十一世先祖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时,赡思丁率领千骑迎降;太祖以“赛典赤”称呼(阿拉伯语意為贵族)。历任陕西丰靖云内三路达鲁华赤平阳太原二路达鲁华赤云南平章政事
忽必烈时,擢升燕京宣抚使、拜中书平章至元十一年(1274年)出任云南行省平章,輔佐行省丞相;五年後,卒于云南,享年六十九,受忽必烈追封为咸阳王。
赡思丁在云南期间,消弭分裂,设置郡县,同时大力兴修水利、垦殖土地,推动云南农业发展。此外,尚修路、架桥、设驿站,加强大西南内地的交通。
咸阳王墓在云南昆明市松华坝,上书“元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墓”[1]
五子[编辑]长子纳速刺丁[编辑]
父逝后曾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
次子哈桑[编辑]
曾任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
三子侯赛因[编辑]
曾任云南行省右丞。
四子苫速丁兀默里[编辑]
曾任建昌路总管。
五子马速忽[编辑]
曾任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后裔[编辑]
明朝航海家郑和是赛典赤·赡思丁的六世孙。
参考文献[编辑]
  • 邱树森:《郑和先世与郑和》 原载《南京大学学报》 1984年第4期。
  • 迁浙始祖官至中书左丞相二世祖葬在绍兴马山镇. 绍兴晚报. 光明网. 2014-11-24 [2015-05-05].
外部链接[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7-1-22 18: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滇國(前278年——115年),是中國西南邊疆古代民族建立的古王國,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雲南中部及東部地區,境內的主要民族是古代越民族的一支,歷史學家慣稱為滇族。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滇國在雲南歷史上大約存在了三百九十年,出現于戰國中期而消失于東漢中期。通過半個多世紀的考古發掘,在滇中及滇東北地區發現的四十多個滇文化遺址勾畫出古滇國的疆域輪廓:東至陸良瀘西一線,西至安寧易門一帶,北到昭通會澤之地,南達元江新平個舊之境,南北長約四五百公里,東西寬約兩百餘公里。
歷史[编辑]
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楚頃襄王時(前298年─前263年)使將軍莊蹻將兵循江上,略近蜀黔中以西。至滇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沃數千里,以兵威定屬楚」,指出在楚頃襄王時,莊蹻奉命南征。大約在前279年時,領兵通過黔中郡,經過沅水往南,攻略西南。連克且蘭(今貴州省福泉市一帶),征服夜郎(今貴州省桐梓縣一帶),一直攻到滇池(今雲南省昆明市一帶),征服了黔中夜郎等地區。莊蹻以兵威戡定其地屬楚,正要歸報楚王,而楚國的巫郡、黔中郡在前277年時再度被秦國攻占,莊蹻回國之路斷絕,遂留在滇池自立為滇王,號「莊王」。
秦始皇時,曾打敗破滇國,並開通五尺道至當地,但秦朝滅亡後,交通再度中斷。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時,滇國歸降,並在當地設置益州郡管轄,納入了漢王朝的疆域。同時賜“滇王之印”,並允許滇王繼續管理他的臣民。東漢時,隨著漢朝郡縣制的进一步推广、鞏固以及大量漢族的遷入,滇國和滇族被逐漸分解、融合、同化,最終完全消失。據黃懿陸滇國史》的考証,古滇國當在東漢元初二年(115年)才完全滅亡。
滇國君主列表[编辑]
下表是由《滇國史》所整理出來的,由於缺乏文字材料,大部份的滇王墓還無法確認其本名及年代。
  • 莊蹻(前278年——前256年)
  • M33墓主(前256年——前224年)
  • M12墓主(前224年——前178年)
  • M3墓主(前178年——前?年)
  • M13墓主(前?年——前?年)
  • M71墓主(前?年——前123年)
  • 嘗羌(M6墓主)(前123年——前85年)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7-1-22 18: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与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等族皆源于古羌族,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中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这种主张的依据,除了汉文文献资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献资料和神话传说等。
史书上说得西昌地区的邛蕃和云南地区的滇蕃等便是彝族的先民。三千年前彝族已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侮”、“昆明”、“劳浸”、“靡莫”、叟、濮等部族。汉朝称“西南夷”。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
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年),蒙古骑兵自四川云南贵州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了反蒙联盟,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而蒙古贵族也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司)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罗罗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因被认为有歧视之意,后废止。
明朝时,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相互联合,大体实行相同的奴隶制度,基本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天啟年間,土司舉兵反明,彝族稱為阿哲起兵
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土司、土目、奴隶主等势力遭到打击。
分布[编辑]
中国彝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少数分布于广西。彝族分布上呈现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包括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市六盘水市。彝族也是云南四川的第二大、贵州第六大广西第十二大民族。海外彝族大约有百万,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




  • ^ 世界上唯一拥有18月太阳历的两个地方,玛雅和楚雄 1989年5月,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員朱琚元、實習研究生楊鳳江等人到武定縣萬德鄉自烏鄉進行民族調查時,從彝族世傳星占師雍子明處調查到,他已故的父親、老星占師雍光河曾遺傳下十八月太陽曆,過去這裏的曆代星占師使用這種曆法進行占星活動。 武定縣彝族十八月太陽曆,與印第安部落瑪雅人所行用的太陽曆一樣,一年為18個月,一個月為20天,共360天,所不同的僅僅是餘下的5天,瑪雅人稱為『禁忌日』,而武定彝族則稱為『過年日』。




彝曆彝族曆法。目前已知有十月太陽曆、十二月陰陽曆[1]、18月太陽曆[2]數種。


沿革[编辑]
彝族自古採十月太陽曆[3][4]。十月太陽曆與《夏小正》同出一源[5],直到明清改土歸流以後,才有些人改用十二月陰陽曆。[6]又因生活區分散,眾族人過年沒有固定日期,常以村落為單位,擇日舉行。[7][8]當前復原彝曆之行動多以十月太陽曆為主。[9][10]
曆法[编辑]
現行彝曆多指十月太陽曆,一年以五行木火土銅水分成五季[11](春、夏、長夏、秋、冬[12]);每季72日分雌雄兩個月,一年10個月(360天);如一月為「木公月」[13](一說以夏至歲首[14]土銅水木火五季,一月為「土公月」[15])。另有以10種動物紀月者[16]。剩餘彝曆年節5天(閏年6天)稱為過年日,過彝族年。[17][18]
十月太陽曆以十二屬相紀日,每個月三輪生肖計36日。首年(東方之年)以虎為首,依序紀日不間斷[19][20],因此其他年可能出現年內每個月以兔為首的情況[21]
彝曆紀年採用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八方紀年[22]。依傳統,據至點来确定冬夏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定寒暑[23][24][25]。歲末過年日多在冬至,即冬至日開始過彝曆年[26]。過年日於曆算法中,古稱「歲餘日」;依序音譯彝語為玖龍知、秙詩、詩居、詩末、阿普祭。夏至日過火把節[27]停用太陽曆的彝族,將新年和火把節訂於農曆十二月十六六月廿四[28][29]
十月太陽曆置閏法[编辑]
若以「三輪為一月(ꋍꆪꃄꌕꄡ),十月為一年(ꊰꆨꃅꋍꈎ),爾雜日過年(ꇗꊖꃅꈎꏅ)[30];四年閏一日,百年減一日,四百加一日。[31]」則其置閏法與格里曆(現行公曆)相同,因此其日期與格里曆之對應也幾乎相同。但因彝族多未統一過年,而55%在冬至過年;亦有研究者如老板萨龙建議以冬至日為彝曆新年,如此則將與格里曆不同步。
十二月陰陽曆[编辑]
十二月陰陽曆每個月30天,置閏農曆[6]十二屬相輪迴計年、月、日。[7][32]
紀時法[编辑]
每日分12個時段,約3點公雞鳴起[33](一說以天空微明時[34][35])為一日首個時辰。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7-1-22 18: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彝文彝语ꆈꌠꁱꂷnuosu bburma[nɔ̄sū bū̠mā]),又称夷字、爨文、韪书、蝌蚪文、倮語、倮倮文、毕摩文等,是彝族用来记录彝语的文字。不同地区的传统彝文差异很大。目前已规范的现代彝文有凉山规范彝文和云南规范彝文,前者经中華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使用较广。


传说中的彝文创造者是一个叫伯博耿的人,根据鸟兽足迹和事物的形象创造了彝文。有人指出,彝文或由三星堆文字演化而來。[原創研究?]彝文是由彝族的毕摩(又称为贝耄,主持礼仪、祭司的人)代代相传的,通过著作和家谱传递。
贵州省六枝特区拦龙桥碑记约镌于南宋末年,是今存世最早的彝文文献。[1]云南彝族撒尼人叙事长诗《阿诗玛》,其原著就是用彝文写的。
传承到现代的传统彝文分布于北部方言区、东部方言南部方言区以及东南部方言撒尼土语区和阿哲土语区。这些方言区的文字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又有大量不同。有一些彝字是借用或者改造汉字而得。《滇川黔桂彝文字集》分八卷收录了87,000多個彝字[2];而根據未來Unicode收錄的古彝文,共有88,591個彝字[3]
1974年,四川省民委语文工作组和凉山州语文工作指导委员会对北部方言区的传统彝文进行改造,拟定了《彝文规范方案》(草案)。这套凉山规范彝文在试行之后,于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推广。目前在凉山州和云南西北的小凉山通行。
1983年,云南省彝文规范领导小组成立,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拟定了跨方言的《云南规范彝文方案》,1987年经省批准试行。1995年云南省进一步完善了该方案。
贵州于1991年出版了《简明彝汉字典》(贵州本),对当地(属于东部方言区)传统彝文进行了整理,区分了正体字和异体字。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7-1-22 18: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苗瑶语系是一个较小的语系。中国学者一般认为是汉藏语系中的一语族,称为苗瑶语族。西方专家多视为单独的语系。
苗瑤语系的使用民族主要為苗族瑶族畲族,分布於中国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广东四川,以及中南半岛的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的北部。人数共约800多万人。
本语系的语言有:苗族苗语,分为湘西、黔东、川黔滇三个方言;瑶族勉语布努语巴哼语优诺语炯奈语畲族畲语



苗民起义,又称古州苗民起义,清史称为古州苗乱贵州苗乱苗民叛乱,是中国康乾盛世时期的大规模的苗族人民起义运动[參 1]。从雍正时期一直到嘉庆元年,黔、湘地区的苗族人民发动的一系列反清起义。其中大起义三次,小暴动约二三十次[參 2]

背景[编辑]
清朝康乾时期统治阶级对中国各族人民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在清朝前期,仅见于史籍记载的比较著名的起义就多达五六十起之多。苗民起义爆发于贵州湖南西部。那里是苗族聚居的地区。由于清朝官吏的残酷剥削,苗族人民日益贫困,不得不“将田地折算”抵债,“收获甫毕,盎无余粒,此债未清,又欠彼债,盘剥既久,田地罄尽”[參 3]。他们的土地落入清朝统治阶级手里,被迫前往高寒山区耕作,过着“柴火当棉袄,蕨根当粮食”的困苦生活。
过程[编辑]雍正时期苗民起义[编辑]
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贵州古州九股河地区苗族农民,在苗民包利等人领导下,为反抗征粮、派夫以“苗王出世”为号召发动起义。同年六月,清廷调集两湖、两广及云贵川七省兵力数万人前去镇压,起义失败[參 2][參 4]
乾隆时期苗民起义[编辑]主条目:苗民起义 (1795–1806年)
乾隆六十年(1795年),迫于清朝的压迫,贵州省铜仁府的苗民首先发动起义,湖南西部的苗民也纷纷响应。起义者提出了“逐客民[註 1],复故地”[參 5]的口号,要求收回被霸占的土地。清调动大军前往镇压,起义军说:“官有万兵,我有万山,其来我去,其去我来”[參 6]。他们采取游击战术,利用高山峻岭的险要地势和自己擅走山路的特点,使用鸟枪、弓箭、利刃,石块屡次打败前来镇压的清军,清先后调动贵州、湖南等七省兵力,经过十一年,直到1806年才把苗民起义镇压下去[參 1]
咸同时期时期苗民起义[编辑]
咸丰五年(1855年),贵州苗族人民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苗族农民领袖张秀眉领导广大苗民,爆发了大规模反清起义。咸丰七年(1858年)二月起义军控制了黔东南苗族聚居的大部分地区。但是随着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集中兵力镇压起义苗民起义,同治十一年(1873年)起义领袖先后牺牲,坚持十八年的贵州苗民起义宣告失败[參 7]
评价[编辑]
苗民起义与白莲教大起义同时并举,遥相呼应,给予了清朝统治以有力的打击,在一定程度了也否定了康乾盛世的说法[參 1]
注释[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参见[编辑].......................................................


1795-1806年间的苗民起义嘉庆帝年间一起湖南贵州两省的反清起义。它是由当地居民和汉族移民之间的紧张关系所催生的。它被血腥镇压,是规模大得多的起义苗民起义 (1854–1873年)的前序。
这里说的“苗民”并不仅仅指今天苗族的先人,而是指贵州和中国其他西南省份的共享相似文化特质的各种本地和山区部落。[1]他们组成了本省40–60%的人口。[2]

背景和起因[编辑]
中央朝廷对少数民族居民用羁縻而非强迫同化。在西南,从15世纪起,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各省最通用的统治方式是通过半独立的当地首领即土司,皇帝授予土司们头衔,只要求他们纳税和维护治下平安。[1]
但中原移民在迫使原住民离开最好的土地;贵州境内虽然人烟稀少,主要由高山组成,几乎无以提供适合耕种的土地。[3]中央朝廷和移民们一样,建立机构,先是军事,再是民事,随着时间发展用常规部门取代了半独立的土司。这一改土归流政策引发了冲突。[1][4]
这次起义是明朝征服该地区后一系列起义之一。每当紧张局势到了临界点时,人们就起事。每次叛乱被血腥镇压后都留下酝酿已久的仇恨,问题更多是被镇压而非解决。暴政的基本问题:官员滥用职权、敲诈勒索、过度税收和土地掠夺继续存在。大规模汉族移民使得稀缺的资源更紧张,但官员们掠夺而非治理当地人。贵州及其相邻地区的官风一直低劣。[4]大起义发生于明朝时期及清朝年间的1735—1736年、1796—1806年和最后也最大的1854—1873年。
起义和后果[编辑]
先前1736年的起义遭到严厉处置,使得下半个18世纪相对平静,大量当地事件不足以挑战权威。但官员们被异端教派在汉族、苗族之间传播的教义所动摇。1795年紧张局势到了爆发点,石柳邓和石三保率领下的苗族人再度起事。[2]

湖南是战斗的主要地区,一些战斗在贵州发生。清朝派出八旗绿营并调动当地民兵和自卫队。叛乱苗人的土地被没收,以为对他们的惩罚,也为了增强政权势力;但因新的中原地主无情剥削苗族佃户,这一举措却激发了进一步的矛盾。在已平定的地区建立了堡垒和军事殖民地,苗族和中原人的领地被带有烽堠的墙所分离。但朝廷也用了11年的时间最终平定此乱。[2]朝廷于1795年将绿营兵从湖北重新部署到湖南处理苗人,因而对北方省份的控制削弱,助长了川楚教乱[5]
军事行动后是强迫同化的政策:传统的衣服和宗教仪式被禁止,种族隔离被强制执行。也有引入儒家教育的尝试。然而,骚乱的深层次起因维持未变,紧张局势再次滋长,直至1854年爆发最大的苗民起义。但需要注意的是,在1795—1806年间被“平定”的湖南苗民,相对而言几乎没有参与1850年代的起义。[6]





清军剿灭石柳邓、石三保


另见[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7-1-22 18: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7-1-22 20: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lifaming 发表于 2017-1-22 17:54
不锈钢是1MM厚,价格嘛,你开价,
可两组一起,也可单出
280*265*215

有实物照片吗,看一下。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7-1-23 01: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钢精锅子 发表于 2017-1-22 20:48
有实物照片吗,看一下。

在车上装上着呢,要拆了下才看的到,
踏板下面的一组,看前面骑行图片可以看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电动车论坛

GMT+8, 2024-11-25 23:26 , Processed in 0.05990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