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
发表于 2017-1-22 10: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封建的本質 中國有一句詞語造的非常好,就是「知覺」。要先有「知」才有可能會
有「覺」,因此「知」和「覺」是兩個緊密相連的行為。中國人的無知造成 中國社會的無覺,是什麼原因造成中國人這樣的思考障礙?而這樣的「特色」 又會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造成怎樣的影響?這個中國社會的大問題,也是康 有為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後給西方的內在原因。這些問題就是筆者將在下文中 討論的重點。
早在秦始皇時,統治者便利用「愚民政治」來加強統治,除了秦王政的「焚書坑儒」外,其實各朝君主也都或多或少的利用愚民以穩定社會秩序。 最顯而易見的就是自從漢朝之後以「獨尊儒術」來箝制知識份子的思考模 式,從唐代以降更是以科考的制度來加強士人對於儒家經典的忠誠度。近人 所熟知且不斷弊病的清代科考的文制:八股文,更將知識份子的思想完全侷 限在行文對仗中,使得知識份子的精神才力完全投入這種封閉的取士制度, 變成一群以經學為工具,以上榜為目的的「行動書架」。完全失去了自我思 考的能力,也與實用技能、知識脫節,中國社會由一群這樣的人管理著,整 個大社會的發展停滯是可想而知。這些統治階級的手段就是要讓社會思想單 一化,由上而下成就一個家父長制度的封建社會。辜鴻銘也在〈中國人的精 神〉中提到:「孔子對中國人民最偉大的貢獻是給予中國人一個真正的國家 觀念,一個有著真實的、合理的、不朽的、完善基礎的國家觀念,並且給中 國人創立了一個宗教──國家宗教。」4一個不朽的國家宗教,配合儒家文 化中所強調的忠順關係,穩固地使中國運行數千年。康有為也同意儒家文化 所給予的社會穩定效果。他說:「中國非無聖君、閒臣精核之政,然而一非 其人,叢弊百出,蓋所由異也。幸先聖之學,深入於人心,故時清議能維持 之。不然,由今之法,不能一朝居矣。」5
康有為認為教育為一個國家富強的根本,一方面是他本身為知識份子 對於自我的期許,另一方面則是他看到西方的歷史證明,知識份子的發展和 茁壯是有利於國家進步。他說:「泰西當宋元之實,大為教主所愚,累為回 國所破,貧弱甚矣。英人倍根當明永樂時創為新義,以聰明鑿而愈出,事物 踵而增華,主起新不主仍舊,主宜今不主泥古。」6。由這段話我們可以進 而解釋康有為對於知識份子的定位。一來他認為西方在求取知識受限之時, 也是相當貧弱的,一直到了培根時代才使得知識多元化,知識份子學會思 考。除了社會有思考多元化的好處之外,另外社會價值多元化之後,各種人 才皆可以發揮所長,以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社會趨勢來成就富強和現代化之 路。這一段話除了瞭解釋康有為認為西方富強與中國的貧弱在知識份子層面 的差異之外,也暗指了中國在獲取知識的限制。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 ... 3582/5/15300505.pd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