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
发表于 2015-10-24 13: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為個人升遷的重要手段,即建立私人關係網的個人成為意識形態化的個人的 必要補充。
其實,社會學家在檢討當代中國人的個人與社會觀念與西方的差別時,已 發現了我們上面所概括的常識個人觀念特徵dl。金耀基曾從兩個方面分析了當代 中國把個人組織起來的關係網。他認為,今日中國的親密人際關係,即使在家 族內部也是基於一個個具體的個人,這一點不同於日本。更重要的是,個人之 間的關係不僅限於原有的親戚、朋友、熟人,而是具有建構性,通過個人關係 的建構可以不斷拓展。其次,現代中國人除了重視建構私人關係外,還有一表 面上看來與此完全矛盾的人際關係觀念,這就是關係的迴避主義和承認普遍主 義的合理性。當代中國建構關係的個人在拓展私人關係以推動他所要達到目標 的計劃時,他會十分警覺避免過份地陷於這種人情關係所帶給他的不便和阻 礙。當代中國人有迴避關係和認同普遍主義的另一面dm,正是有了這一面保證, 黨國體制、市場規則可以通行無阻。金耀基對中國當代人際關係的研究,揭示 的正是常識個人觀念兩個層面之間的關係。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無論是台灣的 民主化還是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為甚麼在社會制度層面上總是黨國和自由化 並存,官式空洞的意識形態和以私人關係組織起來的民間社會和家族企業並 存。
七 小 結
本文主要是討論西方現代個人觀念在中國的傳入及重構過程,以及中國現 代常識個人觀的主要形態。顯而易見,這一過程存在3學習和重構兩個不同的 階段。沒有學習階段,中國傳統文化不可能獨立產生現代個人觀念。緊接3的 學習的階段,是中國文化對西方個人觀念的重構,其後果是形成不同於西方現代 個人觀念的常識個人觀念。在某種意義上講,重構是指,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 的深層結構制約下,中國現代和當代政治觀念,有3與西方現代觀念不同的內 涵。因此,常識個人主義在結構上是十分類似於中國近代傳統中常識具體主義 的。我們曾通過比較胡適實驗主義和戴震哲學的同構,來討論有關問題dn。
本文不可能展開討論中國現代常識個人觀念中的近代傳統思想資源,只能 簡單指出,西方衝擊下明末清初以來形成的中國近代傳統,制約3知識份子對 西方現代思想的吸收和重構。在中國現代思想形成的二十世紀頭二十年,王船 山、黃宗羲、戴震、龔自珍等人的哲學和思想主張,再次被發現並受到高度重 視,就可說明近代傳統參與了中國現代文化的塑造。長期以來,人們多指出五四 新文化運動的全盤反傳統並導致中國文化傳統斷裂,而沒有重視並審視中國近 代傳統在新文化運動中所發揮的塑造中國當代思想文化的潛在作用。我們認 為,在思想史研究中,需要更自覺運用中國社會轉型的歷史經驗來檢驗西方現 代化一般理論,需要以多學科和更廣泛的中外比較、歷史和思想觀念史研究為 基礎,而我們對中國常識個人主義的分析,只是其中一個小命題而已。
在中國現代思想形成 的二十世紀頭二十 年,王船山、黃宗 羲、戴震、龔自珍等 人的哲學和思想主 張,再次被發現並受 到高度重視的現象, 正可說明近代傳統參 與了中國現代文化的 塑造。長期以來,人 們多指出五四新文化 運動導致中國文化傳 統斷裂,而沒有重視 中國近代傳統在塑造 中國當代思想文化時 所發揮的潛在作用。
註釋
1 魯迅:〈文化偏至論〉,載《魯迅全集》,第一卷(上海:復社,1938)。
2 傅蘭雅(John Fryer)譯,應祖錫述:《佐治芻言》(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2),頁36。
3 據柳父章考察,在1862年出版的《英和對譯袖珍辭書》中將 individual譯為「一 體 」 、 「 一 物 」 或 「 獨 」 。 令 梁 啟 超 受 到 啟 發 的 中 村 正 直 之 《 自 由 之 理 》( 1 8 7 2 年 出 版 ) 中,將individual譯為「各個人」之同時,還有「人民個個」、「人民一個」、「自己一個」 等譯法;1875年西村茂樹在《明六雜誌》上寫〈西語十二解〉時,還把individual譯為
「一身之身持」,而福澤諭吉則用「人」來譯 individual。柳父章認為,日本要到1884年 後才用「個人」譯individua(l 柳父章:《翻譯語成立事情》〔東京:岩波書店,1982〕)。 4 梁 啟 超 :〈 論 政 府 與 人 民 之 權 限 〉,《 飲 冰 室 文 集 之 十 》, 第 四 冊( 上 海 : 中 華 書 局,1936),頁1。
5 本文根據如下兩個數據庫作出有關統計:「中國近代思想史數據庫(1830-
1915)」(以下簡稱「數據庫一」)和「五四時期思想史資料庫」(以下簡稱「數據庫二」)。 「數據庫一」所含文獻簡目如下:
A. 傳教士中文著譯:《萬國公法》;《佐治芻言》;《中東戰紀本末》;《泰西新史覽 要》;《萬國公報文選》。
B. 中國重要論著及官方文獻:《瀛環志略》;《鈔幣論》;《校邠廬抗議》;《弢園文錄 外編》;《籌洋芻議》;《適可齋記言記行》;《易言》;《盛世危言》;《新政真詮》;《六 字課齋卑議》;《西學東漸記》;《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實理公法全書》;
《仁學》;《嚴復著譯集》;《飲冰室合集》;《西學書目表》;《勸學篇》;《警世鐘》;《攘 書 》;《 訄 書 》;《 咸 豐 朝 籌 辦 夷 務 始 末 》;《 清 季 外 交 史 料 》;《 清 末 籌 備 立 憲 檔 案 史 料》。
C. 近人選本:《戊戌變法資料叢刊》;《晚清文選》;《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 D. 近代期刊:《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六合叢談》;《格致彙編》;《時務報》;《知 新報》;《庸言》。
「 數 據 庫 二 」:《 甲 寅 》;《 新 青 年 》;《 新 潮 》;《 少 年 中 國 》; 《 每 週 評 論 》;《 星 期 評 論》;《建設》;《嚮導》;《解放與改造》;《醒獅》。 以上所有字數合計約為五千萬字左右。
6 布寧(Nicholas Bunnin)、余紀元編著:《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1),頁491。
7 Edgar F. Borgatta, ed.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 vol. 2, 2d ed. (New York: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0).
8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載苖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IX(北京:中國人 民大學出版社,1994),頁56。
9 基托(H. D. F. Kitto)著,徐«翔、黃韜譯:《希臘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頁153-54、295。
bk 在中文 「君子」一詞有三種來源:一為統治者和貴族男子,二為有才德之人, 三是妻子對丈夫之稱呼。可見「君子」在詞義上合家長、道德精英和參政之統治者三 重意義為一身(《辭源》)。
bl 林美容在《漢語親屬稱謂的結構分析》(〔台北:稻鄉出版社,1990〕,頁292)研 究過中國人的稱謂關係,發現其結構上最重要的特點是任何一種親屬稱謂人和被稱 謂的人結構上的不對稱性,即在漢語中我對你如何稱呼,和你對我如何稱呼是完全 不同的。這就使得每一個人在親戚稱謂關係網中都是獨特的,不可能從中抽象出平 等而普遍存在的個體。
bm Walter Ullmann,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in the Middle Age (London: Mathuen and Co Ltd., 1966), 21.
bn 韋伯(Max Weber)著,劉援、王予文譯:《宗教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 有限公司,1993),頁2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