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搬砖道人

土耳其见闻

[复制链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2-5 13: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2-5 13: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2-5 13: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庫爾德人(庫爾德語:کورد, Kurd)是一個生活於中東地區的遊牧民族,為西南亞庫爾德斯坦地區的基本居民。總人口約3000萬,主要分佈在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四國境內,有少數分佈在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俄羅斯山區、以色列等地,在中東是人口僅次於阿拉伯、突厥和波斯民族的第四大民族。

庫爾德人是中東地區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相傳是古代米底亞人的後代,兩千多年來一直都在庫爾德斯坦的山區活動,過去都過著遊牧式生活,后来不断向周边地区扩散。近年來庫德族已有獨立建國的聲浪,但屢屢遭受土耳其、伊拉克等國的壓迫。

大部分库尔德人都是伊斯兰教信徒,其中多数为逊尼派穆斯林(苏菲教团盛行),少数为什叶派穆斯林,含阿拉維派和十二伊玛目派。还有部分库尔德人信奉雅兹迪教派、阿里伊拉希教派等其他宗教。


语言[编辑]
库尔德人使用库尔德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库尔德语有兩種書寫方式:在伊拉克和伊朗主要用阿拉伯字母書寫,在土耳其和叙利亚主要用拉丁字母。兩地原本语言相同,而仅是兩種文字書寫方式不同;但如今可能因為長久的分隔,使兩種語言在用詞方面已開始产生顯著区分。

庫爾德族人是土耳其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有1400萬人,其中大約700萬人生活在東部和東南部大片地廣人稀的地區。土耳其的大多数庫爾德族人都是穆斯林,他們外表上和土耳其人沒兩樣,但是在語言、文化和家庭傳統上却大相徑庭。

庫爾德人和土耳其人之間的矛盾衝突早有歷史記載。虽然库尔德人没有像亚美尼亚人那样经历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种族屠杀,但库尔德人一直为独立而奋斗。在共和國建立之後,他們之間的關係急轉直下。凱末爾的改革點燃了土耳其人民族主義的火種,却沒有給土耳其民族之外的任何少数民族留下生存空間,庫爾德人沒多久便開始了他們要求獨立的激烈鬥爭。

一戰結束後,奧圖曼帝國與列強於1920年8月10日簽訂了色佛爾條約,此條約屬於1919年巴黎和會系列條約的一部份。內容主要為削弱奧圖曼帝國的領土及國力,防止它再發動對外擴張的戰爭。該條約被普遍認為是側重協約國(尤其是英國、希臘和亞美尼亞等國)的利益,而對奧圖曼帝國和土耳其人十分苛刻。

1920年8月10日,菲利特與另外三名代表於法國的色佛爾與協約國簽訂了色佛爾條約,內容如下:

恰塔爾加線以西割予希臘,另外綏克至布哈尼耶以西主權暫歸土耳其,五年後 (1925年) 以公投決定是否併入希臘。
黑海海岸基雷松之東、艾爾新疆、木施以西、比特利斯及凡湖以南歸亞美尼亞。
包括達達尼爾海峽及博斯普魯斯海峽兩旁的「海峽地區」成為非軍事區,但協約國擁有對該地區的軍事行動權。美、英、法、意、日、俄六國組成「海峽管理委員會」,負責區內航運、 燈塔管理及領航等事宜。
原屬奧斯曼之阿拉伯及伊拉克地區領土割予英、法兩國,成立新的保護地。
卡拉塔施及馬爾丁以南之地歸敘利亞。
摩蘇爾以南地歸伊拉克。
奧斯曼必須廢除徵兵制,全國兵力不得逾45,000人,且不得有重型武器及空軍、海軍,亦不可有大型商船。
奧斯曼帝國所得的稅收優先支付戰爭賠償及協約國佔領軍隊費用。
恢復治外法權。即使將來有任何政權繼承奧斯曼帝國,治外法權仍然適用。土耳其人民入籍於任何一個協約國後,即受治外法權保障,毋需再向奧斯曼繳稅。如條款的執行情況不合協約國之意,伊斯坦堡將被佔領。


由凱末爾率領的土耳其民族主義者並不接受這個條約,他領導土耳其的民族主義者於1920年4月23日在安卡拉成立了土耳其大國民議會。議會認為色佛爾條約損害土耳其人利益和主權,對之不予承認並與依據條約佔領小亞細亞的亞美尼亞、希臘和法國軍隊戰鬥,是為土耳其獨立戰爭,戰後,於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與協約國之間簽訂洛桑條約。

在實質上建立起土耳其國家的《洛桑條約》中,庫爾德人是一個少數民族,權利沒有得到任何保證,這一點是庫爾德族人和南斯拉夫人、猶太人以及亞美尼亞人不同的地方。雖然土耳其東部地區很多人,尤其是女性,都以庫德族的Kurmanci語(此處指北庫德語: 土耳其地區庫德人所說之庫德語腔調;另有南庫德語,主要指伊拉克地區的庫德語腔調)作為第一語言,對土耳其語的掌握非常有限;但直到最近,土耳其還是不承認庫爾德族人的存在。在土耳其的人口調查中,仍然不准任何人把自己歸為庫爾德人,也不以庫爾德人來稱呼他們。身份證上亦不允許“庫德人”字樣出現。

1925 年後土耳其對庫德族的政策逐漸從初期軟硬兼施、保持模糊空間的態度一步步轉變為壓制庫德族文化

1925到1938年間,土耳其國內的庫德族在凱末爾高壓統治下多次發起暴動,主要範圍在土耳其東部的安那托利亞地區,而土耳其將這些暴動定義為「國內反動勢力/革命勢力的反動」,對於庫德族一字不提,企圖塑造土耳其做為單一民族的假象。

1925年,由賽德(Sheikh Said)為首的庫德族反土耳其高壓統治運動開始了這一連串暴動,賽德起義造成1927-1930年間對於亞拉拉特(Ararat)山區的空軍轟炸,釀成了1930年的亞拉拉特起義。更為血腥的暴動發生在1937年的德錫門地區,當地居民在1937-1938年間遭到土耳其的驅離,為了自我保護而發生暴動,在當地領袖寫給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秘書長信件中皆露了土耳其的壓迫暴行,其中提到「剝奪庫德兒童的受教權、強迫庫德人成為奴工、驅離庫德人,並藉由『土耳其化』的手段試圖消滅庫德人」。而作為回應,土耳其選擇更加密集的空軍轟炸,據統計,土耳其軍在短短17天內就殲滅了8000多位庫德人。

庫德族一次又一次的反抗無法扭轉土耳其全面否定其存在的政策,到了1983 年,庫德語遭到了全面禁止。土耳其語被定為唯一官方語言的結果並不止於文化權語言權的打壓﹕當所有有關庫德族權益的公告都只以土耳其語發布時,原本屬於庫德族的土地漸漸從庫德族人手中轉入土耳其人手裡。土耳其人開始在的提倡下有系統地移居至傳統庫德族區域,而庫德族人則被趕出居住了數千年的土地。

1984年阿卜杜拉·厄賈蘭建立了库德斯坦工人党(或稱PKK),創黨初期,以為農工階級謀福利為宗旨的庫德工人黨並未凸顯庫德族認同,反而一度與土耳其關係良好。

但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分離主義者的騷亂升級,而土耳其東南部也進入了長期緊急狀態,經過1980至1990年代長達15年的戰爭,死亡人數達到了3萬人以上。

隨著庫德族受到軍無情打壓情況的惡化,庫德斯坦工人黨逐漸開始轉型,並在1984 年成為一武裝團體,開始以恐怖攻擊血腥暴力的形式與土耳其對抗,試圖以暴力手段凝聚對抗土耳其,爭取庫德族獨立。1991年,阿卜杜拉·厄賈蘭在肯尼亞被捕。21世紀開始,厄賈蘭呼籲他的追隨者放下武器。

促進這種改變進一步加快的最好機會就是土耳其申請加入歐盟。為了獲得批准,土耳其不得不開始尊重少數民族的文化和民族權利。2002年,土耳其允許用庫爾德語言廣播,然後又進一步同意在語言學校裡教授庫爾德語。東南部的緊急狀態被解除。補償在衝突中被迫遷移的農民。很多庫爾德族人对於在伊拉克北部邊境,正發展出一個准獨立(quasi-independent)的庫爾德人國家的進程感到高興。

不過,雖然目前形勢的發展令人樂觀,一些庫德人激進主義者認為現有的改革遠遠不夠。2004年6月,停火狀態也被打破,在東南部地區不時發生小規模戰鬥。而近期發生在安卡拉的爆炸事件也被認為再次惡化兩方的關係。


在波斯灣戰爭期間,美國曾呼籲伊拉克國內人士推翻薩達姆·候賽因,庫爾德人曾表示願擔此任,但美國認為庫爾德人未必能勝任,而未有合作。戰後,薩達姆打擊庫爾德人,1992年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在伊拉克境內,北緯36度以北,設立禁飛區,以制止伊拉克空襲庫爾德人。

伊斯蘭國組織崛起後,伊拉克庫爾德自治區遭到攻擊和許多屠殺事件,一線之隔的土耳其採取壁上觀角色,也引起土境內库尔德人抗議,但土耳其視其境內库尔德為不穩定力量,要是出兵解圍或給予武器,難保有一天伊土兩地的庫爾德族坐大後聯盟起來要求建國,那就是最大心腹大患,相比之下伊斯蘭國雖然殘忍但是同為遜尼派又對土耳其短期內沒有領土野心,戰力又強,一個不可說的心機在土高層蔓延,就是不要積極攻打伊斯蘭國組織,讓它去屠殺庫爾德族和敘利亞的什葉派[9],這兩者都是土耳其大敵,出手幫助主要敵人是沒道理的策略。

伊朗庫德族主要棲息在伊朗的西北邊,還有一些少數庫德族居住在東北邊呼羅珊省,佔伊朗約7~10%的人口(650萬~790萬)。[10]

伊朗並沒有像土耳其或伊拉克一樣用殘忍暴行去對付其境內的庫德族,但面對庫德族的分離請求時卻永遠持反對意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一段時期,伊朗因行政力量尚未穩固,使得一些庫德族部落酋長獲得當地政治權力。而一戰後興起的民族主義思潮則影響一些庫德族酋長而使他們日後成為庫德民族主義領導者。[11]

在1910年代晚期和1920年代早期,由庫德酋長辛庫‧席卡克領導的族群叛亂在伊朗西北邊點燃戰火。雖然此叛亂象徵庫德民族主義的興起,但歷史學家認為辛庫的叛亂和庫德族民族認同間的關係其實很難有關連,這場叛亂只是反映傳統的部落利益上的衝突。[12]

而伊朗和非庫德族的伊朗民眾並不是這場攻擊的唯一受害者,也有庫德族人在這場叛亂下受到傷害。[13][14]這場叛亂並沒有任何庫德族團結一致的跡象。[15]1920年代晚期的庫德族暴動常伴隨著伊朗與土耳其間的緊張關係,伊朗與土耳其把庫德族當成政治工具:土耳其提供軍事協助與避難場所給1918~1922年的辛庫‧席卡克反伊朗叛亂[16],而伊朗也在1930年的亞拉拉特叛變(Ararat rebellion)時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土耳其。[17]

因面對[泛突厥主義與泛阿拉伯主義在伊朗國境中崛起而造成的領土威脅,泛伊朗主義在1920年代早期形成。[18]當時禮薩汗的巴列維王朝支持伊朗民族主義,認為庫德族是伊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禮薩汗個人讚揚庫德族是純正的波斯人(或最高貴的波斯人之一)。[19]

在這時期蘇聯的馬克思主義也影響了庫德族,並在1946年伊朗危機中促進分離運動,當時伊朗庫德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 of Kurdistan – Iran,KDP-I)與共產主義團體有意建立一個叫馬哈巴德共和國蘇維埃傀儡,此傀儡將與另一個傀儡亞塞拜然人民一起建立。[20][21][22][23][24]但馬哈巴德共和國領土很小,只包含馬哈巴德與周邊的城市,不足以與南邊英美區的庫德族合併,其民族目的也沒辦法吸引其他的部落。結果,當1946年12月蘇維埃撤出伊朗時,伊朗便毫無阻礙的剷除這個傀儡。[25]

之後陸陸續續的庫德族暴動,(1967, 1979, 1989–96)由KDP-I和伊朗庫德勞動者社會革命黨(KZK,Komalay Zahmatkeshani Kurdistan)帶頭,但這兩個團體並未大力提倡庫德族分離運動,在這部份做最好的反而是土耳其的庫德斯坦工人黨(Kurdistan Workers' Party,PKK)[26][27][28],但是一些反對派領袖,包括庫瓦茲‧穆罕默德 與 阿布都‧拉曼‧加私募羅,還是被伊朗處決或遇刺身亡。[29]

在兩伊戰爭時,伊朗資助伊拉克的庫德族政黨如庫爾德斯坦民主黨(Kurdistan Democratic Party,KDP)和庫爾德斯坦愛國聯盟(Patriotic Union of Kurdistan,PUK)反抗伊拉克,並收容140萬伊拉克難民(多數為庫德族人)。[30]

2004年,由隸屬於土耳其PKK的分離團體,庫德斯坦自由黨 (Party of Free Life of Kurdistan,PJAK)發起暴動,並被伊朗、土耳其和美國視為恐怖分子。停火協議雖在2011年簽署,但是一些PJAK與伊朗革命防衛軍(Iran's Revolutionary Guard Corps,IRGC)間的衝突在停火之後還是有所發生。[31][32]

自從1979年伊朗革命以來,伊朗經常面對歧視庫德族的指控。但庫德族人其實在伊朗各時期的執政時都有參與其中,例如庫德自由主義政治家卡林姆‧簪加敗就在1952年在摩薩臺內閣中擔任教育部長。在禮薩汗當政時期,一些國會成員和軍隊官員就都是庫德族人,甚至有庫德族的內閣部長。[33][34]在巴列維王朝時期,庫德族收到許多來自當權者的幫助,例如在1962年領土重編時保留庫德族的土地。[35]在2000年初期,伊朗議會中的庫德族議員也佔了一定的比例,逐漸削弱歧視的主張。重要的政治家如前第一副總統禮薩‧拉希米和德黑蘭市長巴吉爾‧卡利巴夫(在2013年總統大選選票位居第二名)也活躍於現今伊朗政壇。而庫德族的語言在現在伊朗境內沒有受到太大的限制,一些報紙使用庫德族語,甚至在有些學校教導小孩庫德語。就目前情況而言,大多數的伊朗庫德族人對庫德民族主義並不是太執著。[3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库尔德人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2-5 14: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普瑪彭古(Puma-Punku),是一座位於蒂亞瓦納科遺城西南邊幾英裡處,今秘魯與玻利維亞交界處的遺址,約六世紀初建立[1]。 在普瑪彭古遺址,遺置著數多精細加工的巨大石板,經過檢測,他們是安山岩所製造、耐久性強,並且被歸類於最難加工的石頭類型,莫氏硬度等級為8(金剛石硬度為10)[2]。 一直到20世紀40年代,玻利維亞的軍隊還把普瑪彭古地區的石板當成訓練士兵的靶子。由於人為地破壞或長期的日晒雨淋, 到了今天,普瑪彭古遺址上找不到一塊完整的石板。而就是這些遺留下的部分,被現在人稱之為普瑪彭古遺址。


普瑪彭古(Puma-Punku),是一座位於蒂亞瓦納科遺城西南邊幾英裡處,今秘魯與玻利維亞交界處的遺址,約六世紀初建立[1]。 在普瑪彭古遺址,遺置著數多精細加工的巨大石板,經過檢測,他們是安山岩所製造、耐久性強,並且被歸類於最難加工的石頭類型,莫氏硬度等級為8(金剛石硬度為10)[2]。 一直到20世紀40年代,玻利維亞的軍隊還把普瑪彭古地區的石板當成訓練士兵的靶子。由於人為地破壞或長期的日晒雨淋, 到了今天,普瑪彭古遺址上找不到一塊完整的石板。而就是這些遺留下的部分,被現在人稱之為普瑪彭古遺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普瑪彭古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2-5 14: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2-5 14: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2-5 14: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蒂亞瓦納科(英语:Tiwanaku、西班牙语:Tiahuanaco)(又稱為提瓦納庫)是一個重要的南美洲文明遺跡,位於今玻利維亞,曾是蒂亞瓦納科文化的中心。

蒂亞瓦納科遺址位於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上[1],位於南美洲玻利維亞與秘魯的交界處,是由重達幾十噸、數百噸的巨石嚴密砌成的,距離的的喀喀湖12英里之遙。

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此处出现了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居民。当到了9世纪时,这一批人在蒂亚瓦纳科所建立的都市范围,曾一度达4到6平方公里,人口則有3到6万人。但是后来在1,000年时日趋衰弱,这往往被认为是遭到来自南方民族的侵略而导致的。


上古時期的蒂亞瓦納科是位在海拔4,000米的湖畔城市。

據學者們考證,過去的的喀喀湖水位較今天高了100英尺,因此周界範圍也連帶外擴12英里,因此今日位在陸地中央不靠水的蒂亞瓦納科,當時曾座落在的的喀喀湖的水線上。從來自英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來推算,的的喀喀湖的水位至少要經歷了15,000年左右,才會退至今日的位置[2]。

考古學家們在其中又挖掘出大量的水中生物如貝殼、飛魚的化石,可顯示它在過去曾是一個港口[3]。


考古學家們在蒂亞瓦納科的巨石縫隙中,發現置有固定石頭的小金屬釘。據推測,這些金屬釘是用金屬熔化後再倒入鑿出來石頭模子中,以模鑄方式製成。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2-5 14: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2-5 14: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footage.framepool.com/en/bin/1668508,underwater+archaeology,tiahuanaco,bolivia/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2-5 14: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电动车论坛

GMT+8, 2024-11-27 22:31 , Processed in 0.07448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