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
发表于 2015-11-28 17: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奥斯曼土耳其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土耳其语: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突厥人建立的一个帝国,创立者為奥斯曼一世。奥斯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中東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奥斯曼帝國的君主苏丹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4]。
奥斯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及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5]。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奥斯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国家的伊斯蘭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国家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末落,並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奥斯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起義,擊退歐洲勢力,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奥斯曼帝國至此滅亡。
鄂圖曼土耳其語名稱為「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拉丁化轉寫為「Devlet-i ʿAliyye-i ʿOs̠māniyye」;土耳其語名稱為「Osmanlı İmparatorluğu」;英語名稱為「Ottoman Turks」或「Turkish Empire」;阿拉伯語名稱為「 دَوْلَتِ عَلِيّهٔ عُثمَانِیّه الدولة العليّة العثمانية‎」。
汉语译名方面,有依照英语名稱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簡稱「鄂圖曼帝國」或「鄂國」;中國大陆地区则依照奥斯曼土耳其语稱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簡稱「奥斯曼帝国」或「奥斯曼」。
國名由來為後人以开国苏丹奥斯曼一世的名字为国号。“奥斯曼”(奥斯曼土耳其语:عثمان;现代土耳其语:Osman;国际音标:/osman/),注意奥斯曼土耳其语原使用阿拉伯-波斯文字书写,/s/音出现在元音後的词中时以ث /θa:/标示。
由於鄂圖曼土耳其語中本無「θ」音,而以「t」音代之。當鄂圖曼勢力擴張到東歐時,日耳曼人進一步把「عثمان」(othman),訛唸為ottoman,轉音成為「鄂圖曼」。清代譯名即採用此,對應翻譯國名為「鄂圖曼」。中華民國成立後延用古譯名(以當時國際語言拉丁語“ottomano”為翻譯標準),然而在指示同名的开国君主时可使用“奧斯曼”这个译名[6];另有「鄂斯曼」、「奧圖曼」和「奧托曼」等譯名。
崛起[编辑]
主条目:鄂圖曼帝國的崛起
参见:鄂圖曼帝國的成立及鄂圖曼帝國大空位期
自羅姆蘇丹國于1300年左右滅亡後,位于黑海和地中海间的安那托利亞大陆上,分裂出多個獨立國家,统稱為安那托利亞侯國(Anatolian Beyliks)。在1300年,衰弱的东罗马帝國對其在安那托利亞的地區失去了控制,該地區由埃尔图鲁尔加齐之子奥斯曼一世率領的酋長國統治,掌領安那托利亞西部的埃斯基謝希爾[7]。鄂圖曼一世將其國境擴張至東羅馬帝國的邊境,遷都於布爾薩[8],鄂圖曼一世因而得到「卡拉」(Kara,在現代土耳其語有「黑暗」的意思,但在古土耳其語解作「勇敢」或「強大」)的綽號[9]。鄂圖曼一世被廣認為強而有力的領袖,即使在他逝世後,仍流傳著一句有數百年歷史的土耳其諺語:「他可能強如鄂圖曼」[10]。中古土耳其故事「鄂圖曼之夢」亦擦亮了他的名聲,那是一個關於鄂圖曼在年輕時預見鄂圖曼帝國而決定要征服各國的神話。在他在位時,一個正式的鄂圖曼設立起來,其後這個在帝國時期經歷了劇烈的轉變。此外,設立法律實體,稱為米利特,各宗教派別及少數民族可在米利特下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
鄂圖曼一世逝世後,鄂圖曼帝國的統治擴張至地中海東部及巴爾幹地區。1387年,威尼斯人治下的重鎮塞薩洛尼基被鄂圖曼帝國攻陷[11]。1389年,鄂圖曼帝國在科索沃戰役的得勢導致塞爾維亞在巴爾幹半島的统治结束,去除了鄂圖曼帝國進軍歐洲的屏障。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戰役被視為中世紀最後一次大規模十字軍東征,但未能阻止鄂圖曼帝國繼續擴張[12]。土耳其人對巴爾幹半島的支配持續擴張,故進攻君士坦丁堡是鄂圖曼帝國的關鍵目標。君士坦丁堡的周邊地區幾乎全部落入鄂圖曼帝國手中。1402年,帖木兒入侵安那托利亞,蘇丹巴耶塞特一世在安哥拉之戰兵敗被擒[13],使东罗马帝國得以苟延殘息。1402年後,鄂圖曼帝國對其佔據的部分巴爾幹地區暫時失去控制,在1430至1450年代間穆拉德二世在位期間恢復對該地區的控制。
巴耶塞特一世的被俘使土耳其人方寸大亂,巴耶塞特一世的兒子們為了爭奪帝位,在1402年至1413年爆發战争。穆罕默德一世繼位為蘇丹,結束了争位战争,標誌著大空位期的結束。穆罕默德一世的孫兒穆罕默德二世重組國家及軍事結構,並在1453年5月29日攻陷君士坦丁堡,當時的穆罕默德二世年僅21歲。君士坦丁堡成為鄂圖曼帝國的新首都[14],並開始使用羅馬皇帝的名號,但希臘及西歐都不承認穆罕默德二世負有這名號,而俄國沙皇也聲稱是東羅馬帝國的繼後者[15]。為了鞏固其名號,穆罕默德二世希望可以奪取羅馬。1480年,鄂圖曼帝國佔領奧特朗托及普利亞[16],並深入義大利半島,但穆罕默德二世在1481年5月3日逝世,中止了鄂圖曼帝國的遠征。
鄂圖曼帝國在1453年至1683年間的歷史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1566年前的領土、經濟及文化擴張時期及其後的軍事及政治相對緩和的時期[
鄂圖曼帝國在1453年征服了君士坦丁堡,穩固了帝國作為歐洲東南部及地中海東部地區霸主的地位,接下來帝國進入了漫長的征服擴張期,將疆域擴至歐洲及北非。鄂圖曼帝國的陸上擴張主要倚靠其軍事革新及軍紀,而其海軍亦對其征服活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意大利城邦及葡萄牙人手裡爭奪及保障了黑海、愛琴海、地中海、紅海及印度洋的遠航路線。由於鄂圖曼帝國握有歐亞之間主要的陸路貿易路線,帝國的經濟因而蓬勃發展。鄂圖曼帝國對西歐及亞洲間貿易的壟斷經常被引證為西班牙女王支持克里斯托弗·哥倫布西航尋找亞洲海路的主要原因[18]。1492年前已有人推測地球是圓的,然而哥倫布卻是第一位發現了可縮短需經鄂圖曼帝國往亞洲貿易的危險路線的方法。
鄂圖曼帝國在一些賢能蘇丹的統治下繁榮興盛。塞利姆一世在位時致力於向東及向南擴張,於1514年查爾迪蘭戰役擊敗了伊斯邁爾一世治下的薩非王朝[19]。1517年,鄂圖曼帝國消灭埃及馬木留克王朝,其海軍勢力亦擴至紅海。此後,鄂圖曼帝國及葡萄牙帝國成為了地區最具支配地位的勢力[20]。
鄂圖曼帝國在1453年征服了君士坦丁堡,穩固了帝國作為歐洲東南部及地中海東部地區霸主的地位,接下來帝國進入了漫長的征服擴張期,將疆域擴至歐洲及北非。鄂圖曼帝國的陸上擴張主要倚靠其軍事革新及軍紀,而其海軍亦對其征服活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意大利城邦及葡萄牙人手裡爭奪及保障了黑海、愛琴海、地中海、紅海及印度洋的遠航路線。由於鄂圖曼帝國握有歐亞之間主要的陸路貿易路線,帝國的經濟因而蓬勃發展。鄂圖曼帝國對西歐及亞洲間貿易的壟斷經常被引證為西班牙女王支持克里斯托弗·哥倫布西航尋找亞洲海路的主要原因[18]。1492年前已有人推測地球是圓的,然而哥倫布卻是第一位發現了可縮短需經鄂圖曼帝國往亞洲貿易的危險路線的方法。
鄂圖曼帝國在一些賢能蘇丹的統治下繁榮興盛。塞利姆一世在位時致力於向東及向南擴張,於1514年查爾迪蘭戰役擊敗了伊斯邁爾一世治下的薩非王朝[19]。1517年,鄂圖曼帝國消灭埃及馬木留克王朝,其海軍勢力亦擴至紅海。此後,鄂圖曼帝國及葡萄牙帝國成為了地區最具支配地位的勢力[20]。爭[27]。在蘇萊曼一世統治時期的末段,帝國的總人口多達1,500百萬人
在塞利姆一世及蘇萊曼一世時期,帝國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能控制地中海大部分地區[29]。帝國海軍司令巴巴羅薩·海雷丁在蘇萊曼一世時期帶領鄂圖曼帝國海軍多次擊敗基督教國家的海軍,包括征服了西班牙的突尼斯及阿爾及利亞。鄂圖曼海軍協助穆斯林及猶太人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時期逃離西班牙,並護送他們抵達鄂圖曼帝國(特別是塞薩洛尼基、賽普勒斯及君士坦丁堡)[30]。1543年,鄂圖曼海軍佔領神聖羅馬帝國的尼斯,這是由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促成的[31]。法國及鄂圖曼帝國因與哈布斯堡王朝於中歐及南歐的敵對而聯合起來,成為當時的強大聯盟,這是一個軍事及經濟聯盟,鄂圖曼帝國允許法國可在帝國內貿易而免收徵稅。事實上,當時的鄂圖曼帝國是歐洲相當重要及受接納的政體,帝國與法國、英格蘭王國及荷蘭共和國締結軍事同盟,對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意大利及奧地利大公國[32]。
隨著16世紀的發展,鄂圖曼帝國的海軍力量受到冒起的西歐勢力挑戰,特別是在波斯灣、印度洋及摩鹿加群島一帶受到葡萄牙威脅[33]。由於鄂圖曼帝國封鎖了向南及向東的海路,歐洲各國只得另覓路徑。在陸上,鄂圖曼帝國被奧地利的戰爭及波斯這兩條戰線困擾,維持戰爭所需的資源、後勤補給及通訊因距離過遠而變得困難,使海軍無法維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