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
发表于 2015-11-28 17: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奧斯曼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之国家。国教为伊斯兰教,最高统治者为蘇丹,被认为是帝國最高統治者。中央机构有大维齐尔(宰相),辅佐苏丹管理行政和军事。下设兩名维齐尔,分管司法和财政,另外还有枢密大臣一人。如要罷相,就會召見國相,當場打碎相印。鼎盛时期,全国共分為31个省,250個县,而土地全归哈里發[來源請求](由苏丹兼任)所有,以服兵役为条件分封贵族。
鄂圖曼帝國國家機關是一個相當簡單的制度,可分為軍政及民政。蘇丹是國家機關裡地位最崇高的。民政系統是以具宗教色彩的地區行政為基礎。奥斯曼土耳其人運行的系統可管理宗教學者如**官、伊瑪目。一些土耳其的傳統仍對奥斯曼帝國的行政具有重要作用[84]。奥斯曼帝國統治者認為,帝國的首要責任是保衛和擴大穆斯林的領土,以確保遜尼派伊斯蘭教法及國家主權支配範圍內的安全和平[85]。
奥斯曼王朝,在國家機關來說即「鄂圖曼皇室」,其規模之大及持久在伊斯蘭世界裡前所未有[86]。鄂圖曼皇室在種族上有土耳其血統,但由於宗室與不同種族的人通婚,使奥斯曼皇室並非由純土耳其人主導[87]。
縱觀奧斯曼帝國的歷史,即使蘇丹擁有原則上的權力及蘇丹授權給大維齊爾的實際權力,在許多情況下,地區可獨立運作,甚至對抗統治者。奧斯曼帝國蘇丹曾經被11次罷免,因被政敵視為對國家構成危害,嘗試推翻奧斯曼王朝的叛變有二次,均以失敗告終[88],反映政制在沒有不安定因素下有能力處理革命叛變。
伊斯蘭教中地位最高的身份—— 哈里發(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者)亦被奥斯曼帝國蘇丹所採用,是為鄂圖曼帝國哈里發,亦是穆圣逝世后,首位非阿拉伯人,更非古莱氏族出身却擔任此位的人,從此在穆斯林世界中更有號召力。奥斯曼帝國蘇丹是帝國的唯一攝政者,可視為的化身,儘管蘇丹不會完全行使其權力。帝國後宮是奥斯曼帝國宮廷內相當重要的權力機關,由蘇丹皇太后,即太后主管[89]。她在後宮有絕對的權力,地位崇高。有時,蘇丹皇太后會干政,運用其影響力削弱蘇丹的權力。在十六世紀初至十七世紀,蘇丹皇太后掌握國家大權,稱為蘇丹女權時期[90]。後繼的蘇丹由前任蘇丹的兒子當中選出。帝國學校強大的教育系統能夠排除不能勝任的蘇丹後裔,並為繼任者培育政治人才。帝國學校以雙軌的方式運行。伊斯蘭學校以穆斯林傳統來培訓知識分子及國家官員,使貧苦家庭的子女也有機會提升社會地位及收入[91]。另外還有基督徒的寄宿學校,即恩德崙,每年在8至20歲的基督徒男生當中招募三千人入讀,這一過程稱為德芙什美(Devşirme),不包括孤兒、獨子、已婚、猶太人、俄國人及牧師的孩子。
雖然蘇丹是至高無上的君王,蘇丹的政治及行政權力都會被分割。國家政務由顧問及大臣組成的會議底萬主理(十七世紀後更名為樸特)。當奧斯曼帝國仍是貝立克的時代,底萬由部族領袖組成,後來讓軍官及地區骨幹(如宗教及政治顧問)參與。始自1320年,蘇丹任命的大維齊爾代表蘇丹行使權力。大維齊爾在很大程度上獨立行事,掌有幾乎沒有限制的任命、開除及監督權力。十六世紀末,蘇丹不再參與政務,大維齊爾實際上成為國家元首[92]。在奧斯曼帝國的歷史裡,地區首長在許多時候都能獨立行事,甚至違逆統治者的意願。1908年爆發青年土耳其人革命以後,奧斯曼帝國成為立憲君主制的國家,蘇丹沒有實權,建立議會,議會代表由各省選出,這些代表組成了奧斯曼帝國。
高速擴張的帝國以忠誠、精明的人才治理國家,不論是阿爾巴尼亞人、法納爾人(Phanariotes)、亞美尼亞人、塞爾維亞人、波斯尼亞人、匈牙利人或其他種族。帝國不分宗教背景任用希臘人、穆斯林及猶太人改革行政系統。
圖格拉是一種字母組合,是鄂圖曼帝國的官方記號,合共有35種。這些記號雕刻在蘇丹的印章上,帶有蘇丹及蘇丹父王的名字,多數包含「常勝」的意思。這種記號最早由奧爾汗一世所有。風格化的圖格拉衍生出奥斯曼土耳其書法的一個分支[93]。
和多數穆斯林世襲制國家一樣,鄂圖曼帝國的司法系統只願採納大部分和其政權合法性沒有衝突的伊斯蘭教法,組織起一個地區法學系統。帝國的司法行政是平衡中央及地方權力的重要一環[94]。帝國的權力運行與土地權利管理悉悉相關,地區當局需要空間以建立一個地區米利特[94]。鄂圖曼帝國錯綜複雜的管轄權是為了融和不同族群的文化和宗教[94],帝國合共有三個法院系統,穆斯林及非穆斯林各佔一個,非穆斯林包括猶太人及基督徒管轄的宗教社區,另一個是貿易法庭。整個系統由卡龍法規規管,此外,卡龍法規是不屬於任何教派的法律,以補足沙里亞法規的“不足”之處。
這些法院的分類範疇,並非全然是專門的,例如在帝國主要的法庭穆斯林法庭,可處理不同宗教背景訴訟各方的貿易糾紛。即使可透過地區統治者發揮影響力,鄂圖曼帝國傾向於不干預非穆斯林宗教的法律制度。伊斯蘭教的沙里亞法規集結了古蘭經、聖訓(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論)、穆斯林公議而成,由一個稱為格亞斯(Qiyas)的系統運作。主要位於君士坦丁堡及布爾薩的法律學院會教授這些系統。
坦志麥特改革對法律系統產生徹底影響。1877年,民法收錄在麥吉拉法典上。後來,麥吉拉法典包括商法、刑法及民事訴訟法[95]。
鄂圖曼帝國的首個軍事組織是十三世紀末由奥斯曼一世在安那托利亞西部的部族裡組織的。隨著帝國的壯大,軍事系統越來越繁複,它有一套複雜的募兵及封地制度。鄂圖曼帝國軍隊的主力部隊有土耳其新軍、西帕希、艾堅斯(Akıncı)及軍樂隊,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實戰軍隊,也是第一個使用火槍和加農炮的軍隊。在圍攻君士坦丁堡時,鄂圖曼人開始使用獵鷹,那是一種短闊的加農炮。高速、高機動性的騎兵使用弓箭、短劍騎在土庫曼馬及阿拉伯馬上作戰[96][97],不攜重甲,强大、纪律严明的重骑兵人马皆披重铠,在最关键是向敌军发动强力进攻。其作戰模式與蒙古帝國相似,如佯裝撤退,以新月型的陣式包圍敵人,發動突擊。17世紀中及大土耳其戰爭後,鄂圖曼帝國軍的战绩下滑。十八世紀,帝國軍在對威尼斯的戰事裡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就,在北方還被俄軍迫得節節敗退,喪失領土。十九世紀鄂圖曼帝國的現代化始於軍事。1826年,蘇丹馬哈茂德二世廢除土耳其新軍,建立現代化的軍隊,命名為新秩序(Nizam-ı Cedid)[98]。鄂圖曼帝國軍是第一個聘用外國專家及派遣軍官到西歐學習的組織。那些相對年輕、受新式訓練的人返回土耳其後遂開展青年土耳其人運動。
鄂圖曼帝國海軍對於帝國在歐洲的擴張貢獻良多,海軍在1517年征服北非,包括阿爾及利亞、埃及。在阿爾及利亞及希臘失陷後,帝國的海事力量及對海外地區的控制力減弱。蘇丹阿布杜勒阿齊茲嘗試重建一支強大的海軍,其規模是英國、法國以後最大的。位於英國巴羅的船廠在1886年建造了首艘帝國潛艇[99]。不過,鄂圖曼帝國崩塌的經濟未能支撐其海軍。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不信任海軍,認為大規模、昂貴的海軍在俄土戰爭裡毫無用處,於是將大部分戰艦鎖定在金角灣[100],戰艦在及後的30年裡逐漸鏽壞。1908年青年土耳其人革命後,聯合進步委員會欲發展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海軍基金是為了收集公共損獻購買船隻而成立。帝國空軍在1909年6月成立,是世上首個飛行戰鬥組織[101]。1912年7月3日,帝國成立空軍學院,著手培訓飛行員,並訓練空軍軍官[101]。空軍學院的成立加快了空軍壮大的進程,使更多的人員充實其中。1913年5月,空軍學院進行世上首個專門偵察訓練計劃,並成立首個偵察部門。1914年6月,一個新的海軍航空學院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現代化進程倉卒地停止,帝國空軍在前線參與戰爭,西至加利西亞,東及高加索,南抵葉門。
奧斯曼帝國每定都一處,皆大幅改革當地經濟,使其成為新政經中心。諸如布爾薩、埃迪爾內、君士坦丁堡皆然[102],因商人及工人對於創造大都會尤其重要。穆罕默德二世與其繼承人巴耶塞特二世鼓勵歐洲各地,尤其是被西班牙天主教政权**的塞法迪猶太人移居君士坦丁堡或其他城市,如薩羅尼加等,而在許多歐洲地區,猶太人受到基督教徒的**。其經濟政策之最終目的仍使蘇丹之權力得以鞏固並擴大,故此特別著重於生產階級之利益上,使之生活富裕,從而使帝國生產力大增。另一方面,亦可減少紛亂,帝國清平[103]。
直至17世紀,奥斯曼帝國的國庫管理與法治組織皆領先同儕,伊斯蘭世界諸國無有及者[92] ,而經過高度訓練之金融專才亦不斷湧現[92] [104]。這些組織發展出來的文書官僚,部分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傑出宗教領袖,使這些組織成為專業團體[92],許多鄂圖曼帝國政治家的成功都是基於這些專業團體發揮的效能[105]。
帝國的經濟結構受到地理因素影響,帝國掌控東西貿易之咽喉,堵塞了歐洲向東的陸路交通,迫使西班牙及葡萄牙的航海家遁海路前往東方。帝國亦控制了馬可·波羅所用的香料之路。正當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在1492年抵達巴哈馬時,鄂圖曼帝國的國勢正處於高峰,其經濟影響力橫跨三大洲。現代研究奥斯曼帝國的學者認為,奥斯曼帝國與中歐關係的轉變是源於海路的開通,西歐打通了繞過中東和地中海的遠洋路線,使陸路的重要性大減,從而導致帝國的衰落。《盎格魯-鄂圖曼條約》,又稱《巴爾塔李曼條約》(Treaty of Balta Liman),將奥斯曼帝國的市場開放給英國及法國,減緩了其衰落。縱然如此,其仍鼓勵城鎮自行發展,通由擴張領域至未開發地,吸引更多民眾聚居,增強生產力,從而發展成金融中心以保持競爭力,頗有現代資本主義之影子[106]。
鄂圖曼帝國社會結構以米利特統合多樣性人口。米利特是宗教組織,可在奥斯曼帝國的統治下建立各自的社區,在蘇丹的保護下能保留宗教法律、傳統及語言。米利特制度是帝國長治久安的關鍵[110]。早在穆罕默德二世統治時,法納爾人已享有多方面的權利,帝國歡迎猶太人來定居,故帝國對民族差異有相對較高的寬容,有能力消除種族隔離,然而,米利特制度並沒有同化能力,使得在民族主義崛起後成為了一個弱點[111]。鄂圖曼帝國的解體表示鄂圖曼化及一次和二次立憲時期政策的失敗。
鄂圖曼帝國的生活模式結合了東西的生活模式。奥斯曼帝國生活模式其中一個獨一無二的特色就是非常無條理的,米利特制度產生了這種無條理的生活模式,使許多人在文化馬賽克裡生活。奥斯曼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有其獨特的文化,因君士坦丁堡曾經是羅馬帝國及拜占庭帝國的都會。奥斯曼帝國宮廷的生活模式在許多方面都傳承了波斯的古老傳統,並具有希臘及歐洲色彩。帝國宮廷四周形成的文化被稱為奥斯曼特色,可以托卡比皇宮作為概括。在當時,有許多大都市都受到奥斯曼帝國文化的影響,大抵是現今的塞拉耶佛、斯科普里、塞薩洛尼基、大馬士革、巴格達、貝魯特、耶路撒冷、麥加及阿爾及爾。後宮則作為藝術作品的主體。
奴隸是鄂圖曼社會的一部分[112]。即使到1908年,帝國內仍有販賣女奴的活動[113]。在十九世紀,奥斯曼帝國在受到西歐各國的壓力下禁止這種活動,多位十九世紀就任的蘇丹亦致力取締奴隸貿易,不過未能完全廢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