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搬砖道人

VW ..........VW...........

[复制链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4 08: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西方著作中,最早的有關南沙群島的紀錄是 1606 年西班牙航海家皮 梭拉(Andreas de Pessora)抵達南沙群島西部,將其中較大的島礁命名為 Isla Santa Esmeralda Pequena,很可能它命名的島是今天的南威島(Spratly Island)。134
在西方印製的地圖中,最早標示有南沙群島的地圖是 1623 年荷蘭人 Willem Janszoon, Blaeu 繪的印度與東方以及鄰近島嶼地圖,該圖畫出了南 沙群島(沒有名字)。(參見圖 17)荷蘭人 Henricus Hondius 於 1636 年繪的東南亞 圖(India quae Orientalis dicitur et Insulae Adiacentes),他在巴拉望島西邊海上繪出
南沙群島,而沒有名稱。該圖是根據 Blaeu 在 1635 年的地圖而繪出的。135
136 1791 年,Captain Spratly 航抵南沙群島,並以其名字命名該一群島。 該
一資料與 1843 年的英國捕鯨船長 Richard Spratly 航抵南沙群島的記載不同。 十一、 結論
南海自古為中國和印度之間的海運要道,船隻航行該一海域之速度和 範圍,在每個歷史階段皆有所不同。由於受到船隻性能以及對於海洋知識 之限制,船隻在南海海域航行之航路,歷經不同歷史階段的改變。而在?a href="/home.php?mod=space&uid=158166" target="_blank">@ 不同的航行階段,南海中的島礁遂逐一被探知,也成為航海者必須迴避的 暗礁地帶,以及漁民前往捕魚的地點。
由於南海分佈了四大群島、礁石、沙洲和暗沙,而影響航路;再加上 菲律賓和印尼群島島嶼散佈範圍過廣,港口分散,各島出口貨物有限,無 法支撐長期定期的航運需求,所以東洋航路的記載,在中文文獻上零碎不 完整,而且十分模糊。本文試圖從零散的文獻,拼湊出早期南海航行的大 概情況。對南海航路的研究,有助於我們瞭解先民如何在南海活動,以及 因為船員避開航海的危險海域地帶而知道四大群島的位置。
依據本文前述中文文獻所做的分析,南海航路和島礁之發現歷程大體 上可分為下述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約在西元以前,船隻僅能以人力推動船行,其航行的路線 只能沿著海岸前進,不敢向外海航行,所以未能發現西沙群島。
第二階段,約在西元初期到第 10 世紀中葉,船隻利用帆,船型改為尖 底,更有利於在近海航行,所以在第 3 世紀發現了西沙群島,以及在第 7 世紀能越過臺灣海峽。
第三階段,約在第 10 世紀中葉到第 13 世紀末,船隻構造更為先進, 能抗拒澎拜的海浪,所以可以越過有激流的臺灣海峽,再從澎湖、經臺灣南部到呂宋島、菲島中部;以及從越南南部、經婆羅洲西部到東爪哇。 約在第 13 世紀發現中沙群島,顯然是當時船員想直接從廣州、漳州、
泉州、海南島、西沙群島到菲律賓或者想從呂宋往西北航行到中國時,才 發現該一群島。
第四階段,約在第 15 世紀發現東沙群島,應是當時船隻從廣州、漳州、 泉州往東南、或者從海南島往東航行所發現的。
第五階段,約在第 16 世紀發現南沙群島。而南沙群島應是從越南中部 往東航行,或者從婆羅洲往西北航行,或者從菲律賓中部往西航行而被發現。
從中國到臺灣的航路在第 7 世紀即已發現,自第 12 世紀後,已發展出 從臺灣到菲律賓的航線。第 10 世紀中葉,有從越南中部的占城到呂宋的航 線,當時能夠越過南海相互往來嗎?還是繞經婆羅洲西部再航向越南中 部?無法得知。若後者可確定,則應該在同一個時期已有航線從越南南部 直抵婆羅洲、菲律賓南部。若有此一航線,則亦應有可能從爪哇到婆羅洲 的航線。然後再從菲律賓延伸到臺灣的航線。換言之,至第 10 世紀時,環 南海周邊的航線大概已形構完成,而其發展的順序應是循逆時鐘方向進行 的。族群和文化的發展,亦可能循此一模式進行。

總之,南海航路之開展和島礁之發現有密切之關係,沒有新航路之開 拓,就沒有島礁之發現。惟由於中文文獻對於南海島礁之描述缺乏科學精 確度,以致於今人要花許多時間解讀,研判及推論其位置所在,遂乃有不 同之看法。古文獻所稱的「石塘」、「石堂」、「長堤」、「長沙」,或者在前面 加上「萬里」、「千里」等形容距離的名詞,並無一定的指涉對象,有時被 混用,此乃因為寫作者是在傳聞和傳抄的情況下為之,無法求證,以致於 出現使用不同的名詞指涉同一個群島的現象。
當 16 世紀西方國家勢力東進後,依賴其精進的航海技術,再加上使用 現代之繪圖技術,益使南海島礁之位置更為清楚,有助於以後航行之安全。 本文為了更清楚南海航路和島礁之發現,特別找了數張西方地圖,以與中 國地圖相對照。無論如何,中文文獻對於南海航路及島礁之記載,與周邊 國家所保存的文獻相較,實對於南海航行做出了一定之貢獻。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4 18: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newidea.org.tw/pdf/P18.pdf


「艋舺」曾是台灣先民的戰艦
現在台北的「萬華」,其原住民的凱達格蘭族語音叫 Bangka,漢字寫為「艋舺」。這個舟船 名詞僅用在這裡,其他南島民族並不使用。有關「艋舺」的文獻,黃得時在《台北市志稿沿 革志》云:艋舺,今名萬華為本市最古老市街之一部......,艋舺亦作「蟒甲」、「蚊甲」或「文 甲」,原住民語為 moungar。意指獨木舟及獨木舟聚集之處,其地濱河而膏腴。按「莽葛」之 首見於文獻者,當推郁永河在康熙三十七年(l698 年)的《碑海紀遊》卷中記云:「二十七日...... 視沙間一舟,獨木鏤成,可容兩人對坐,又操一楫以渡,名曰莽葛,蓋番舟也。」郁永河曾 云:「莽葛元來是小舠,刳將獨木似浮飄。月明海澨歌如沸,如是番兒夜弄潮。」注云:番人 夫婦,乘莽葛射魚,歌聲竟夜不輟。至於蟒甲之大小及使用情形,《諸羅縣志》記述至詳,內 云:蟒甲以獨木為之,大者可容十三、四人,小者三、四人,划雙槳以濟,稍欹側即覆矣。 番善水,故雖風濤洶湧,如同兒戲,漢人鮮不驚怖者。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有云:「艋舺」,彰化水沙連社,背山環水,水廣數甲,深不可 測。番以獨木鑿其中為舟,名曰「艋舺」。劉枝萬的南投縣名勝古蹟云:蟒甲原為台北附近先 住民所用獨木舟之稱,即今萬華(舊名艋舺)名稱之由來。但水沙連平埔族稱之為 ruzu,稱所 用菱頭形木槳為 pattan。台灣原住民族之原始文化有云:獨木舟(lura)附槳(balura):將整 個獨木刳成舟,底無龍骨,前尾不尖削,艙底不平坦。無帆稱等物,只有手提小槳。此種舟 實為舟類之祖先,人類文化史上有名之物也。


又咸豐壬子(1853 年)《噶瑪蘭廳志》卷之五下:番渡水小舟名曰蟒甲。即艋舺也,一作蟒葛。其制以獨木挖空,兩邊翼以木板,用籐繫之。又無油灰可捻,水易溢入。彼則杓時時 挹之,恰受兩三人而已。上錄《台海使槎錄》和《噶瑪蘭廳志》的「蟒甲,獨木挖空,兩邊 翼以木板,以籐縛之。」以上所述均將「艋舺」當作「獨木舟」,是為一般大眾所認同之義。
但是「艋舺」由其文字偏旁的原義解
釋:舟、船也;「孟」、大也,與「猛」通;
甲是「甲冑」之意,又有稱為「蟒甲」,意
取「堅如蟒蛇之甲」。故「艋舺」的另一原
義是「有戰備的大船」,也就是戰艦。根據
《噶瑪蘭廳志》卷八,蘭陽雜詠八首:泖鼻
(入蘭洋路)有云:「鰲島斜拖象鼻長,天公
設險界重洋,噓帆兼候風南北,鉤舵時防石
顯藏,木艇按邊行當穩,單船浮海勢難狂,
梭巡樓艦終須慎,艋舺營師水一方。」上錄 詩中有「艋舺營師水一方」之句,艋舺還是「樓艦(有樓房的戰艦)」,用作戰船。「艋舺」兩 字合併為一詞,在中國古籍上並未出現。由「艋舺」一詞可知台灣原住民早期就有戰艦的存 在,可以由一六一六年日本豐田秀吉派村山等安率十三艘兵船,攻打台灣北部,企圖遠征台 灣,結果無功而返,得到證明。
上一節所述,一八0八年,從事英國人羅克比遭到裴濟人俘虜,在他的記載中,他被帶 到一艘雙連體船上,這艘船中間有一平台連接著。平台週邊設置著高達胸部的竹子製的工事, 斐濟人就躲在後面與敵人作戰。平台上設有一座樓房,情況需要時可以拆下,船上人員多達 二百人。他對這種大船的描述,與台灣古代樓艦相同。今已知裴濟人亦是由台灣遷移出去的 南島語族,可知裴濟的雙連體船應是由台灣流傳出去的「艋舺」。
由此可知,台灣「艋舺」的原意可能有兩種:一種航行於河川與湖泊的獨木舟;另一種 航行於海上有樓房的戰艦。萬華在清朝時代是商船雲集的港埠,後來就在這個大船聚集的港 埠,漢字寫成「艋舺」。年代久遠以後,原住民族在蓬萊仙島的日子好過,少用戰艦,久之「艋 舺」的原意「戰艦」漸失,後人僅將「艋舺」的意義當作「獨木舟」。因此我們似乎可以用「艋 舺」來稱呼古代從台灣遷徙出去所駕駁的船隻。


雞籠曾是台灣先民移居南島運輸工具
讓我們來思考南島語族的範圍,遍布於整個太平洋及印度洋中的二萬多個島嶼和中南、 馬來兩個半島上,散佈於地球表面約三分之二的地區。根據近年來研究的推論,他們都是在 冰河期結束後,經海面從台灣遷移出去的。而他們所用航行遠洋的運輸工具為何?值得我們 來探究。
台灣的航海竹筏,在海洋民族學(Maritime Ethnology)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用插板或中央板(Center boards),和越南的竹筏用插板航行,同為亞洲唯一用中央板地區,有很 多人便主張南美帆筏起源於亞洲說。台灣航海帆筏,據傳日據時代,商人走私,帆筏能遠航 香港。近百年來台灣航海帆筏仍然有輝煌的紀錄,這些航海帆筏仍是由古代原住民所流傳下 來(註 1)。
根據口傳歷史,台灣除了有「艋舺」的「戰艦」以外,還有一種超大型的「聚落型航船」, 運送台灣的原住民族遷離台灣,到達廣袤的太平洋各島嶼,成為南島民族。這種「聚落型航 船」的凱達格蘭族語音為「雞籠(Kelang)」,和基隆的古名同。「雞籠」的原意就是「連結」, 延伸為「邦聯」,又延伸為本節的「連結的大船」。
「雞籠」是用萬隻以上大麻竹和杉木綁紮連結而成。船底是由杉木墊底,吸水後較重當 壓艙,其上才用大麻竹鋪蓋。將上層大麻竹的竹節鑽通當作儲水用,每一大麻竹的儲水量可 以供給一人三十天的用量。大麻竹上鋪一層棕簑,再覆蓋土壤,種植稻米、青菜或其他植物, 可以生產生活所需用品。在船中央豎罟層、拉帆布,作為航行平台,架上風帆,以操縱航向, 即可航行於大海中。在平台上四週蓋房屋,可居住數百人,船內有武裝配備。「雞籠」是聚落 型航海運輸的海上船屋,其前後均有兩艘「艋舺」保護,可以環繞地球,當作移民之運輸工 具。到達適當島嶼全部上岸後,將整艘船的大麻竹和杉木解下,建造大批住屋,形成一個聚 落,因此「雞籠」稱為「聚落型航船」。
長江的「木排」(或「木簰」)是世界聞名的;它是一個浮村,上住有一百至一百五十人。 此排由一萬至一萬五千根圓木幹綁紮而成。圓木幹長度約二、三十尺長(每尺約三十五公分), 並在筏面鋪上成千塊,長度約十至十二尺,寬二十四至二十七寸,厚約三、四 寸之板條作為 甲板。每段筏體絕無相同,各段端皆以堅挺之竹纜繫結相連;組成的木筏斷面,呈筏面較筏 底寬。邊舷及筏底,崎嶇不平又縫隙不絕,無法對稱及平順。木排長度達兩百至三百公尺, 闊約三十公尺。其槳、櫓概與底齊,木椗長七尺。各筏連結若高低不同,則建以平臺階。主 要航行工具有船首一座十二至十四尺高之絞車輪盤,以及纜索和浮錨。排的兩旁有五或六隻 三板船,用以運錨。排上建有兩排房屋,中間空出一條街道。在排的一端堆土成菜圃,以種 蔬菜。長江木排並非一水運工具,本身是運輸木料,順水而下,只耍到達目的地後,將船體 解散,便算達成了任務(註 1)。這個長江的木排是近百年來的運輸工具,其概念可能也是來 自古代台灣原住民的聚落型航船──「雞籠」。
根據《中國船譜》云:「木排、竹排(竹簰)由多根樹幹或竹竿綑紮一起而成,沿江河順水 漂流而下,用來從上游往下游運送東西。木、竹排用的材料自身往往就是被運送的原材料。」 此云「長江木排」之類的浮筏。又云:「木排、竹排配上槳、櫓、篙,有的架上風帆,發展成 各種各樣的筏。這種筏可以控制方向,不再隨水漂流;有些筏,如帆筏,還可利用風力作遠 端航行。有人認為古越人在四千年前就乘帆筏,東經台灣越過太平洋波里尼西亞等群島,抵 達美洲。」(註 2)

這些敘述與台灣原住民早期所使用的「雞籠」相同。現在已有證據顯示美洲原住民一部 分來自波里尼西亞,然而波里尼西亞人被證實來自台灣。由此可知,木排前身的「雞籠」才 是台灣的姆人移居包括波里尼西亞的南島民族之運輸航船。
現在中南半島的越南和泰國,在河濱或海邊的淺水處,蓋有木材連結成為水上的房屋, 亦稱為「雞籠」。日月潭畔屬於平埔族的邵族,古代曾於潭水上鋪設木材,在其上覆土種水稻, 叫做「浮田」,清朝以前的文獻就有記載。現代仍在水面上鋪設大面積木板,而在其上從事各 項活動,例如祭祖。這些設施,可以證明引用台灣原住民「雞籠」之原理。
因此,我們可以用「雞籠」來稱呼古代從台灣遷徙出去的南島語族所駕駁的「海上運輸 型船屋」。有了「雞籠」,才有南島民族的擴散。根據口傳歷史,古代在社寮島(今和平島)經 常有一批批的「雞籠」蓄勢待發,前往南洋;社寮島古代亦稱為「雞籠」。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4 18: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船是南島語族遷徙與文化擴散的工具
根據考古學、語言學和傳說的記錄,六千年前太平洋是個相當熱絡的時期,就像世界別處 一樣;一個航海民族橫渡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浩瀚大洋,擴張南島語族的範圍。這場偉大的探 險兼殖民運動,乃是當時人類曾進行最勇敢的航海活動,對於後來的文化史產生巨大影響。 這些航海的技術、船隻和航行本身長期一直是學術爭論的議題。不懂得數學與冶金的文盲, 怎能在這片廣柔大海上進行雙向航行?爭辨數十年的結論,除了審慎而精確的航行是可能 的,其他的解釋似乎都不能與傳說的證據,或與波里尼西亞發生的文化轉移完全一致。研究 原住民的船隻與操舟及航海技術,可以支持過去的南島民族是可能具備這種能力的。
航海家都了解星辰與其運動、風向與洋流,以及海水波動類型,精確到可以在海上找到方 向。但這種知識與能力是從過去兩百年的經驗知悉的,那麼更早以前的航海呢?最近的研究 顯示,懷疑這種航海技能的人士都錯了。十八世紀存在的技術,從文化、植物、與動物分佈 的事文來看,必然更早就已出現這些航海技術。南島民族在遙遠的過去更倚賴海洋,因而必 然善於駕馭海洋。
期夏威夷人擁有堅固的雙木舟(double canoes),裝備著「方型帆(square type)」,其實?a href="/home.php?mod=space&uid=158166" target="_blank">@ 種帆並非方型的。在十七世紀歐洲首度接觸西部玻里尼西亞時,發現一種縱帆,此即有酷似 數世紀前阿拉伯人引入歐洲的三角帆(lateen sail)。這種縱帆在整個大洋洲成為標準裝備。 船體採用對稱型態的「雙木舟」,附加舷外浮木的獨木舟(single-
outrigger canoes)成為大型連筏船(large catamarans)。連筏船隻可以代表以前偉大航海時 期的典型船隻,這種船隻最大者長達三十五公尺,載負力高達許多噸,據悉有些甚至可以載 運五百到六百人。
玻里尼西亞最早的雙連體船(twinhulled ships)是以相同船體修造的,例如十八世紀後期 夏威夷人仍在使用者。這種新型船體「雙木舟」在裴濟稱為 drua,比起稍早的連筏船,體型 更大,更善於航行,也具有更大載負力。
一八0八年,從事檀香木貿易的英國人羅克比(William Lockerby)遭到裴濟人俘虜,他記 載著:「我被帶到一艘大船上,這艘船是由兩艘獨木舟構成的雙連體船,其中間以一塊平台連 接著,船桅就堅在平台中央。平台週邊設置著高達胸部的竹子製的工事,斐濟人就躲在後面 與敵人作戰。平台上設有一座房子,情況需要時可以拆下。船上人員多達二百人。前庫克船 長對這種船隻的描述極為正確,儘管不曾親眼目睹的人可能不會相信。如有適當風力,這種 船隻每小時可以航行二十英里。」
夏威夷大學教授奧立佛(Douglas L. Oliver)據此指出:「根據一位歐洲人報導,在薩摩亞 (Samoa)修造的斐濟雙連體船,最大的能夠搭載五百至六百人(註)。相較之下,約與波里尼西 亞人同時代進行最漫長的航海的北歐維京人,其最大的船隻頂多只能搭載二百人。」從古代 一直到十九世紀,波里尼西亞人善於操駕這種大型的雙連體船,還可以在船上作戰當戰艦。歐洲初期訪客所見到的帆船不能代表著南島語族原初移民所使用的船隻。古代殖民者的 航海科技與技術,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窺其精奧,但是他們的成就已有確實的證據,他們乃是 海洋的民族。現在我們已知南島語族是在第四冰河期結果從台灣遷徙出去的,而這些遷徙所 需要的工具──船隻,是否就是近代波里尼西亞人的雙連體船隻?我們可以從台灣的史籍來 一窺究竟。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4 18: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4 18: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4 18: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4 18: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4 18: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4 18: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4 18: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电动车论坛

GMT+8, 2024-11-27 14:50 , Processed in 0.05849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