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搬砖道人

新款18管控制器打算做这样的外观

[复制链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3-3-20 11: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付工单开一贴好好讲讲控制器,由浅入深,帮助广大车友,别再停留在只知道换电机、控和超压的层面上了。改改控制器和电机,发挥更大的潜力
KAUDIO 发表于 2013-3-19 21:56

呵呵,问题是对控制器我只知道些肤浅的表面,根本就深不了。如果真要说有个熟悉的,那只能是对mos管了。 论坛里高手很多,大都潜水啊。因为好多都是设计控制器的。像凯利,科润的,他们的技术人员应该也上论坛吧。也有可能他们牵扯到商业机密,不能多说。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3-3-20 11: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电机不考虑趋肤效应我不认同 现在的轮毂电机极数多 换相时电流突变大 特别是大功率电机转速高电流大 在斩波状态下损耗是一定有的 做人要大气车友贴的那篇文献很好 里面电机控制专家院士对高速无刷电机的趋肤效应有详 ...
wch222222 发表于 2013-3-19 22:01

铜的趋肤深度表:
f                                        &
60HZ                             8.5          mm
1KHZ                             2.09       mm
10KHZ                           0.66       mm
100KHZ                         0.21       mm
1MHZ                             2.6          mil
10MHZ                           0.82        mil
100MHZ                         0.26       mil
1GHZ                              0.0823  mil

嗯,你说的是对的,电机肯定存在趋肤效应。只要不是直流电,是交变电流都有趋肤效应问题。特别是大功率高速电机这个问题应该会比较严重。
我感觉我们目前用的2轮轮毂电机可能趋肤效应影响很小。所以可以忽略。我是这么想的(当然想法可能是错的,呵呵)。假如我们目前电机每转一圈换相50次(估计目前的轮毂电机很少有超越这个值),那么时速100km时,电机的换相频率约1000-1500次吧(每秒转20-30圈),也就是电流变化频率1k-1.5khz(当然这样推断是否正确有待研究,反正是肯定不精确,是近似认为)。根据上面趋肤效应表格,铜在1khz时趋肤效应是2mm。如果是圆柱电线,那么铜线直径不超过4mm是忽略趋肤效应的,如果是扁平线,只要宽度不超过4mm是可以忽略的。综合考虑目前轮毂电机的漆包线粗细,好像大家很少会超过1mm,更少人用4mm以上的。所以我感觉对目前常规2轮车电机可以不考虑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不考虑,而是忽略它的影响)。而粗线,尤其是截面是方形的线,反而容易做到满槽率高,降低导线电阻。而细的漆包线,因为有空隙,满槽率很难提高,导线电阻就受制约。而目前电机效率制约的两大因素,一个是铜损(这个是线圈电阻引起的,如果趋肤效应影响很小,交流电阻基本等于直流电阻),另一个是铁损。并且在大电流下,铜损是最大的损耗。所以想办法降低铜损就能提高电机效率。降低铜损的办法就只能是降低导线交流电阻,如果趋肤效应可以忽略,交流电阻就基本等于直流电阻,所以降低直流电阻等于降低铜损。如果是高频电流,趋肤效应很明显,那么只能根据频率算出趋肤深度,然后按照这个深度选漆包线。如果趋肤深度1mm,那么可以选择2mm的漆包线。如果高速电机换相频率达到10khz,那么趋肤深度0.66mm,就必须用直径不大于1.3mm的漆包线。 这里讨论的前提是把换相频率近似成电机里电线变化频率了,如果这个假设不成立。比如相线变化频率远大于换相频率,趋肤效应要重新评估。另外因为常规电机用硅钢片做定子,硅钢片这个东西的频率响应很慢的(磁惯性大),高频下发热厉害,所以开关电源的变压器不会用硅钢片的。

“做人要大气车友贴的那篇文献很好”这个帖子哪有?有时间去学习一下。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3-3-20 11: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上传了板子的微距图,帮忙看下可以怎么优化驱动电路(主要是增大驱动电流),管子栅极电容就以5000pf为例吧(我用的是4668,不知道电容多少),谢谢
denon3721 发表于 2013-3-19 23:07


大概看了一下板子,有点晕,呵呵,感觉除了你标的101100电阻并联外,还有那个4R74.7欧)电阻也并联(可以并联5-10欧左右的)。101应该是上臂和下臂的栅极开通时限流电阻,4R7100应该分别是上臂和下臂关断时的限流电阻。除了这些电阻再对板子上器件按照图标示更改(图示只是简单原理图,器件参数不是真正你的板子)。另外驱动电流增大后驱动三极管发热应该会比较厉害,哪怕并联驱动三极管可能还比较热(如果更改后发现有驱动三极管烧掉现象,有可能是驱动电流太大,三极管驱动能力不足)。另外这些更改后,线路因为寄生感抗问题可能存在震荡问题。所以也只能是尝试。
Irfp4668,栅极电容10000pf10nf)。米勒电荷52nc。即使你按照上面所示做了驱动加强,如果用来驱动48管,上臂在从刚开始导通到渡过米勒平台的时间也大于600ns(这个时间管子发热损耗最大)。如果按照原来电路驱动484668,这个过度时间大于1us(这个计算只是按照电阻限流限制,已经假设驱动三极管提供了足够驱动电流。如果前级驱动三极管不能提供足够电流,时间会更长)。另外板上每个管的栅极和源级之间都有并联电容,这个电容大小会影响驱动负载,太大负载加重,太小可能栅极震荡加剧(对与这个大管的并联电容,应该不会低于10000pf)。还是之前说的,双管重叠最大的问题还不是驱动负载加倍,而是外层管散热问题,两管热阻不同会导致温升不同,温升不同会影响开启电压不同,会影响导通电阻不同,所有的这些参数都不同,所以两个管子工作是不同步的(这里指的电流不均衡)并且米勒平台时很容易震荡。 还是建议你做24管。如果你电池电压不超过120v,最好用4568大管,4668内阻太大。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3-3-20 12: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file:///D:/图片1.png 好像图片不能上传。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3-3-20 12: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应该可以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3-3-20 15: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付公能否给科普一下宝岛电动车电机内置控制器,可否用普通控替换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3-3-31 23: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款18管控制器已经开始布局PCB了,使用了专用的大电流MOSFET驱动芯片和霍尔电流传感器,主控用了一颗16位单片机,快板打回来装好测试就上图分享咯!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3-4-1 10: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68# Amin
恭喜啊,多分享一下吧,嘿嘿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回帖

10

金币

[Lv.2]-下士

注册时间:2021-12-29

在线时间:1 小时

发表于 2013-4-1 11: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款18管控制器已经开始布局PCB了,使用了专用的大电流MOSFET驱动芯片和霍尔电流传感器,主控用了一颗16位单片机,快板打回来装好测试就上图分享咯!
Amin 发表于 2013-3-31 23:50
18管用专用驱动与霍尔传感,是不是有点杀鸡用牛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3-4-1 11: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管子都买好了,030N10,驱动买的mic4452.隔离电源也差不多了,就mcu不会弄,从别的板拆一个试试吧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电动车论坛

GMT+8, 2025-2-2 18:36 , Processed in 0.07452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