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753|回复: 209

彻底揭露ID:大老鹰 “三元与磷酸铁锂电池组一样重,能量密度差不多”的阴险谬论

[复制链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7-12-23 14: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东方骑士2 于 2017-12-23 19:34 编辑

      大家好!我是东方骑士。在电动车电池板块,最近一位从台湾来的“大老鹰”ID多次发帖,首先一再鼓吹拆机磷酸铁锂大单体,而后多次一边倒宣扬磷酸铁锂电池优点完胜三元,认为同样的电量,磷酸铁锂实际电池组重量等同于三元电池组,并引用所谓“数据”说明电动汽车上三元电池组的等量密度等同于磷酸铁锂电池组,其中大量采用断章取义、偷换概念、双重标准等辩论手段把戏,很多不明真相的坛友被他忽悠的团团转,大量坛友被误导,但也有一些技术深厚的坛友并没有受其蛊惑。无论这个台湾人是出于什么动机和目的,企图以明显背离事实的观点来误导广大坛友,我认为有必要在技术上要向大家说明真相,揭露他帖子中惯用的把戏。  
       首先,要向大家说明的是,这位台湾来的“大老鹰”,其实他组电池组所装备的电车和我们大多数人用的很不一样,他的话自称为“小电折”,其实就是电动折叠车(类似代驾常用的),和我们大多数人玩电自和电摩的组的电池组差别很大,看过他帖子不难看到,他之前组的电池组大多在10AH以下,并且通常电池还都敞开式绑在折叠自行车上(以致经常的掉落损坏),可以说,这个人所有组装的电池都是用在低功率的折叠车上的(装备N辆折叠车),他的所有的经验也都来源于此,而对于大家常用的大功率电自和电摩他仅仅存在于冥想阶段,根本不具有讨论大功率电自和电摩的发言权!
关于电摩上需要的较高电压、大电流、大功率,高能量密度以及电池配组形式这些,他几乎都闭口不谈。
      事情的起因源于他发的《三元只能充到4.1V?那三元对比铁锂真的有重量体积的优势吗?》一贴中,这个人以560多元一度电的低价购买了18块90AH的拆机铁锂大单体,由此鼓吹磷酸铁锂和能量密度与三元相近,对比的对象是90AH的磷酸铁锂和2200mAH的低密度的18650三元,而又说三元由于安全原因只能充电到4.1V,故说明两者能量密度相近。下此荒唐谬论,当即就有坛友质疑,“大老鹰”对于双重标准的把戏顾左右而言他。
     【而事实的真相在于,用90AH的磷酸铁锂大单体对比低容量的2200mAH的18650本身就是不公平对比,不具有任何说明意义,而锂电池成组后为保证寿命和安全性不充到满电早已不是新鲜事,无论是三元和磷酸铁锂在大厂成组的电池组中都不会充满电,并都有损失部分容量,并非三元电池组单体只能充到4.1V而磷酸铁锂就能充到3.65V,在大厂成组电池组中,磷酸铁锂通常也只充电到单体3.4V左右。故以这个台湾人的依据推论“磷酸铁锂和能量密度与三元相近”明显谬论有悖事实
      而接下来,这个台湾人,再次发文《三元与磷酸铁锂的【电池组】谁比较轻?结论是...一样!》,再次以“特斯拉P75D与比亚迪旧款E6电池组能量密度几乎一样”为名,狂妄以偷换概念的形式企图再次误导广大坛友,并灌输“由于三元电池组需要庞大的冷却系统,而磷酸铁锂几乎不需要,故两者电池组实际能量密度相同”错误观点。不少坛友深信其中,也有部分坛友提出反对意见但未命中其根本,一时间错误言论暂得上风。
     【而事实的真相在于,电池组的设计(如冷却系统等)需要匹配车型的动力需要,特斯拉和老款比亚迪E6是两种动力性能差异巨大的车型,特斯拉是一个全车最大功率在380KW以上,百公里加速4s内的动力性轿车,而老款E6是一个功率在75KW左右,百公里加速在14s的肉车,两车的功率、电控装置的限流相差巨大,对电池组的放电要求相差巨大,故特斯拉不得不在电池组内加入完善的电池冷却和相关BMS系统,而加入了庞大的电池冷却和相关BMS系统后获得强大的电流输出能力三元电池组的能量密度也仅与一个不需要额外散热的小功率肉车的磷酸铁锂电池组的重量、体积差不多,恰恰说明了三元的自身的能量密度功不可没!非有三元否则实现不了特斯拉强大的动力性能!试想,如果要比亚迪E6也要实现和特斯拉一样的功率,比亚迪E6的磷酸铁锂电池组也要被迫加入庞大的冷却散热和更完善的BMS系统,结果就是全车大大超重,性能达不到预定目标!恰恰说明了三元在能量密度的优势!这位台湾人偷换概念的把戏暴露无遗!
      客观的说,三元和磷酸铁锂都是现代锂电池先进研究的产物,各有优缺,如三元能量密度高,电压高,一致性好,低温性能较好,18650电池货源可靠,工艺成熟,对电量计要求低等优点,而磷酸铁锂放电平台较稳定,单体碰撞安全度稍高等优点,但目前的无论是政策上还是国际形势,三元都更有具有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更能顺应市场要求,是未来的趋势锂电池之一,时至今日,再固守磷酸铁锂,已不明智。
      而这位台湾来的“大老鹰”用户,其心可谓,他的很多帖子都冠以“技术、数据”为名,实则以断章取义、偷换概念、双重标准等辩论手段把戏在论坛内宣传错误结论,误导广大坛友,并且一再宣传拆机大单体,关于拆机大单体的风险和危险,论坛上已一表再表,我不再赘言。我在此奉劝某些心怀鬼胎企图以辩论把戏误导大家的人,无论你出于什么目的,还请你及时收手!对于不正言论,还请大家以后多加注意!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7-12-23 14: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整天上窜下跳的人你理他做啥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7-12-23 14: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会向哪边发展,谁也不敢保证。不过电池优劣,最好有一个相同的平台,在不同的条件下多次测试,才符合科学的基本原理。你和大老鹰先辩论一下测试的条件是否客观公正符合科学,然后测试结果是否值得信任就很明白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7-12-23 14: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如此………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7-12-23 14: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根本不需要对比,对于稍微有点锂电知识的人都知道三元和铁锂的能量密度关系。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902

回帖

3194

金币

超级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4

在线时间:540 小时

发表于 2017-12-23 15: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不是东方骑士,你是东方骑士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7-12-23 15: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tyuka 发表于 2017-12-23 15:00
楼主你不是东方骑士,你是东方骑士2

重名注册的缘故。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7-12-23 15: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b_akm 于 2017-12-23 15:33 编辑

不要和台湾人争辩,完全是浪费时间。他们从小接受不同的教育,是非观和方法论完全不一样,颠倒黑白、混淆视听技术一流。除非在大陆长期生活,要不然根本不是一类人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7-12-23 15: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磷酸铁锂电池电芯的能量密度现在普遍是120瓦时/㎏
三元电芯普遍密度是200瓦时/㎏
特斯拉使用的三元电芯密度是250瓦时/㎏
由于现阶段三元的稳定性技术上确实不如铁锂电池稳定。所以总成需要加强结构和组装成本。最终体现的总成质量相差确实不大。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7-12-23 15: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b_akm 于 2017-12-23 16:03 编辑

论稳定性铁锂才是最差,铁锂的批次稳定性一直是大问题。三元的一致性是技术上的困难,铁锂的一致性是原理上的困难。
现在的铁锂凭借高温性能好,放电功率小,不用液冷散热,才做到质量相差不大。
但这种不控制变量的对比方式,完全是田忌赛马,结论没有任何价值。

PS:铁锂不加液冷散热的做法,必然会更严格限制充放电倍率,导致性能无法完全发挥。
充放电时温度不均衡,再加上先天带来的一致性问题,会严重劣化电池组寿命。
这就是铁锂单体寿命长,成组寿命不长的原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电动车论坛

GMT+8, 2025-2-6 06:47 , Processed in 0.06893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