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搬砖道人

VW ..........VW...........

[复制链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3 12: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1587年1月出生於合恩(Hoorn),原來他家族的姓並不姓Coen,是姓「van Twisk」,因他父親見合恩鎮有太多姓van Twisk的,所以改姓Coen。

1600年,科恩13歲的時候,他到義大利的羅馬去當學徒學習簿記(bookkeeping)。就在他離開荷蘭的那幾年,聯合東印度公司於1602年在阿姆斯特丹成立了,合恩鎮派有船隻入股。科恩這時剛好回到荷蘭,加入了東印度公司,在合恩鎮入股的船上當起一名次級商務員(最低層的職員職位)。

1607年年底,他所在的船隻出航,在次年的11月抵達了麻六甲海峽。幾個月後,他又來到爪哇最西端的貿易重鎮萬丹,隨後參加了征剿遠在數千里外的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島)的戰役,於1610年年底回到荷蘭。

他在荷蘭停留了一年以上,受到了公司董事會的賞識,在1612年以25歲的年紀破格升任首席商務員帶領兩艘船再度起航至東印度。

1613年重抵萬丹後,與荷屬東印度公司派在東南亞的總督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係。這年荷蘭艦隊剛從葡萄牙手中搶過索洛爾島,這島是通往中國人最喜歡的檀香木的帝汶的門戶,這段期間,由於生絲在歐洲賣出很好的價錢,公司急於打開對明朝的貿易,董事會一再要求下屬設法同中國建立聯繫,所以科恩寫信提出了以檀香木交換生絲的報告,獲得了公司的讚許。

同年10月,經過萬丹的評議會同意後,科恩被任命為萬丹和雅加達的商館館長,同時又被任命為公司的總簿記長。

1614年11月,被任命為東印度地區評議會的評議員和總管,成為總督之下,公司在海外的第二把交椅。



簡·皮特斯佐恩·科恩(荷蘭語:Jan Pieterszoon Coen,1587年1月8日-1629年9月21日),17世紀时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在印尼的總督,並於1619年-1623年及1627年-1629年間兩度擔任總督,並致力荷蘭國力的增強。他雖被荷蘭視為英雄,但在荷蘭殖民地區的亞非國家卻不受歡迎;在近現代,他更視為種族滅絕的典型人物。

科恩在荷屬東印度總督任內以嚴峻高壓的統治以及專橫獨斷的行事作風著稱,對下屬嚴苛,對敵人更是絲毫不仁慈;但也因為他的戰略宏圖和旺盛的企圖心,才有之後荷蘭佔領台灣的38年。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3 12: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1619年,荷兰殖民者燕·彼得逊·昆占领雅加达,并将其更名为巴达维亚。当时的巴达维亚人口稀少,缺乏粮食供应,同时四周也面临当地穆斯林王国的敌视和威胁。为了增加劳动力,发展经济,巩固据点,在荷兰本国人不愿意移民,当地土著又很少的情况下,荷兰殖民当局开始从南洋各地诱迁华人来巴城定居,甚至在海上公然掳掠人口。同时还颁布优厚政策诱使中国商船来前来贸易。到1682年,巴达维亚的华人已达3101人。1690至1730年间是巴达维亚最繁荣的时期,荷兰人把甘蔗种植引进爪哇,甘蔗种植业的迅猛发展导致了更多中国人的涌入。[2]随着华人的大量涌入,殖民当局认为威胁到了其殖民统治。从1690年起殖民当局先后颁布了限制和禁止中国移民巴达维亚,但收效甚微。1727年,殖民当局规定,凡是10年至12年内居留在巴达维亚的华人,未申领当局颁发的居留准许证者,一概配遣出境。1736年进一步规定凡是1729年入境的华人,只有被认为有用的人才允许领取居留准许证,其他一概遣返。这些被遣返的“无用”华人很多被遣配到锡兰、好望角等其他荷兰殖民地充当苦力。[3]

经过[编辑]
1740年,随着制糖业的衰退,失业华人增多,盗贼四起。由于警察抓获的罪犯大多是穿黑衣黑裤的唐人,殖民当局下令,凡是看到穿黑衣黑裤的人,一律捉拿。大批华人受到无辜的牵连,华人与荷兰殖民者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殖民当局强迫被捕的华人到锡兰做苦力,在华人中逐渐有传言这些流放者会在途中被抛入大海。一部分华人不愿坐以待毙,逃至城外,公推黄班为首领,准备自卫。但是一个叫林楚的叛徒向殖民当局告密,使得当局有所准备。10月9日,殖民当局以华人准备攻城为借口,命令城内华人交出一切利器,同时挨户搜捕华侨,不论男女老幼,捉到便杀,对城内华人进行血腥洗劫。从9日至12日,城内华人被杀近万人,即使关在监狱和卧病在医院的也不能幸免,侥幸逃出者仅150人。而城外华人不知消息已泄露,依旧按原计划攻城。从9日至11日激战三天,伤亡千余人,终因孤军奋战,攻城失败,被迫转战中爪哇。[3][4]

中国清朝的反应[编辑]
“红溪惨案”发生后,荷兰及殖民当局担心中国清朝会采取报复行动,影响对华通商,使经济利益受到损失。1741年殖民当局派专使携带“说帖”前往中国,但是这份“说帖”并没能传呈到北京朝廷。同时福建总督策楞、提督王郡将此事上奏朝廷。后来经过反复商议,清朝认为:被杀华侨是“自弃王化”、“系彼地土生,实与番民无异”、是“彼地之汉种,自外圣化”,因此华人遭屠杀,“事属可伤,实则孽由自作”,“圣朝”无须加以责备,只是禁止了彼此之间的通商贸易。[3]:163-165[5]

荷蘭的反应[编辑]
因為此次事件,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督Adriaan Valckenier1741年被撤職,1744年被判死刑,所有財產沒收。1751年(調查仍在進行時)死於獄中。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3 12: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3 13: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籍貫的朋友!
你們知不知道在兩百多年前,一批一批的客家人從廣東南移時,曾經在印尼加里 曼丹(Kalimantan)的坤甸(Pontianak)一帶,創立了歷史上的第一個華人共和國,稱為「蘭 芳大統制共和國」。這段淹沒在歷史洪流中的事跡,若不是在網路上資料上看到,我 還真的不懂呢!
  趕緊上網查看,坤甸的地理位置就在加里曼丹的西部。

蘭芳共和國(1777 年—1884 年),全稱蘭芳大統制共和國,是華人所創立的第一 個共和國。1770 年廣東梅縣客家人羅芳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今加里曼丹西部)坤甸 成立了「蘭芳公司」,1777 年羅芳伯將「公司」改為「共和國」,成為「蘭芳共和國」。 蘭芳大統制建立時,第一任總長是陳蘭伯,第二任總長是羅芳伯,蘭芳大統制名稱, 取之於此。
蘭芳共和國最初並非政治組織,而是一家貿易公司。是時不少廣東人前往南洋謀 生,由於廣東人擅長經商,因此不少從事貿易的人都很受當地酋長的敬重。當時由於 不少歐洲人前往當地騷擾,所以當地有華人社團從廣東省招請團練,來到南洋擔當類 似保鑣的角色,當中勢力最大的是蘭芳公司。後來不少酋長都要求蘭芳公司保護他們,所以蘭芳公司當時的老闆羅芳伯就在當地成立共和國,並擔任國家的元首,總攬國家 的保安及各部族之間的協調工作。而各部族的內部事務,仍然由酋長負責。
此外,由於羅芳伯得知洋人對清朝仍然非常顧忌,所以在立國之初就立即向清朝 稱臣,並派員前往北京朝貢。不過由於擔心清朝可能不滿,羅芳伯向清朝稱臣時決定 仍使用「蘭芳公司」之名,而非「蘭芳共和國」。此舉果然使洋人大為顧忌,從而停 止對當地的騷擾。而另一方面,早期未有加入的部族,看到蘭芳共和國的成功,亦紛 紛表示願意加入成為成員部族。在國勢最高峰時,蘭芳共和國的勢力範圍佔有整個婆 羅洲島。1795 年羅芳伯病故後,由江戍伯繼任其位。
蘭芳共和國以坤甸為首都,並將立國之時,1777 年當年定為「蘭芳元年」。國家 元首稱「大唐總長」或是「大唐客長」,意思是華人作客海外的首長,且「國之大事 皆眾破壞加里曼丹諮議而行」,以類似於民主選舉和禪讓的形式傳承,前後歷任十二 位總長。
後來由於清朝在外交上多次失利,西洋人開始認識到清朝已經衰弱破壞,無力再 顧及境外的事,趁著中法戰爭的爆發,荷蘭開始重新部署佔領行動。1884 年,荷蘭入 侵蘭芳共和國,蘭芳共和國雖進行了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其殘餘勢力逃至 蘇門答臘。不過,由於仍害怕清作出反應,荷蘭並未公開宣稱已佔領蘭芳地區, 而是另立了一個傀儡以便進行統治。直到 1912 年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後,荷蘭才 正式宣布對蘭芳地區的佔領。蘭芳共和國自立國至滅亡,共經歷一百多年。
逃往蘇門答臘的部分華人隨後往東北邊遷徙,並於馬來西亞半島定居。當中的一 位遷徙者的後人最終更成為了東南亞的顯赫人物,他就是被譽為新加坡國父的新加坡 前總理李光耀。
蘭芳共和國元年(乾隆四十二年,西元 1777 年),羅芳伯稱大唐總長。 蘭芳共和國十九年(西元 1795 年),江戊伯繼任。 蘭芳共和國二十三年(西元 1799 年),闕四伯繼任。 蘭芳共和國二十八年(西元 1804 年),江戊伯復任。 蘭芳共和國三十五年(西元 1811 年),宋插伯繼任。 蘭芳共和國四十七年(西元 1823 年),劉台二繼任。 蘭芳共和國六十二年(西元 1838 年),古六伯繼任。 蘭芳共和國六十六年(西元 1842 年),謝桂芳繼任。 蘭芳共和國六十七年(西元 1843 年),葉騰輝繼任。 蘭芳共和國六十九年(西元 1845 年),劉乾興繼任。 蘭芳共和國七十二年(西元 1848 年),劉阿生繼任。 蘭芳共和國一百年(西元 1876 年),劉亮官繼任。 蘭芳共和國一百零四年(西元 1880 年),劉阿生復任。
剛剛建國,羅芳伯就派人回國,覲見乾隆皇帝,請求稱藩,想把西婆羅洲這塊土 地納入大清的版圖,或者變成藩屬國家。但乾隆皇帝根本不想理睬這些“天朝棄民”, 也不承認這個南洋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國家。為此,羅芳伯鬱鬱而終,臨終前他還交代 國民,無論今後誰為國家領導,歸順大清之心決不可變。

當時羅芳伯等人想要歸順清朝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想找到一個強大的靠山。當時的 東南亞並不平靜。荷蘭殖民者在 1596 年就侵入印尼,1602 年成立了具有職權的“東 印度公司”,不斷在印尼諸島進行侵略擴張。荷蘭殖民者一直對蘭芳共和國虎視眈眈, 並不斷派兵侵擾。羅芳伯等國家領導人認為,如果僅僅依靠蘭芳小國的力量,很難抵 抗荷蘭殖民者,只有借助清朝的力量,才可以鎮住荷蘭人。
蘭芳的這一舉措起到了一定效果。羅芳伯向清朝稱藩的願望雖然未能實現,但清 最終同意與蘭芳共和國開展貿易。蘭芳也借助此點,向外制造假象,宣稱蘭芳已 經是清朝的藩國。此舉果然唬住了荷蘭人,當時的清朝正處于康乾盛世,荷蘭人擔心 對蘭芳的入侵引起清朝的反對,他們不得不停止對蘭芳的騷擾。
不過,清朝很快走向了衰敗。1840 年與 1856 年的兩次鴉片戰爭,暴露了大清 帝國的腐敗無能。由于清朝屢次敗給西方列強,荷蘭人認識到清朝已經衰弱,無力再 顧及境外的事。于是荷蘭人趁著 1884 年中法戰爭之機,入侵蘭芳共和國。
蘭芳共和國人民在大總長的領導下,一方面全力進行抵抗,另一方面火速派人請 求清朝派兵支援。但此時,清朝自身的統治已搖搖欲墜,根本顧不上去援救這個海外“棄 民”所建立的國家。得不到清朝的支持,武器裝備又與侵略軍相差很遠,蘭芳共和國終 于被荷蘭殖民者滅亡。不過,由于害怕清做出反應,荷蘭當時還不敢公開宣稱已 經滅亡蘭芳,而是另立了一個傀儡國家以便進行統治。直到 1911 年清朝滅亡後,荷蘭 才正式宣布對蘭芳地區的佔領。

當時羅芳伯等人想要歸順清朝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想找到一個強大的靠山。當時的 東南亞並不平靜。荷蘭殖民者在 1596 年就侵入印尼,1602 年成立了具有職權的“東 印度公司”,不斷在印尼諸島進行侵略擴張。荷蘭殖民者一直對蘭芳共和國虎視眈眈, 並不斷派兵侵擾。羅芳伯等國家領導人認為,如果僅僅依靠蘭芳小國的力量,很難抵 抗荷蘭殖民者,只有借助清朝的力量,才可以鎮住荷蘭人。
蘭芳的這一舉措起到了一定效果。羅芳伯向清朝稱藩的願望雖然未能實現,但清 最終同意與蘭芳共和國開展貿易。蘭芳也借助此點,向外制造假象,宣稱蘭芳已 經是清朝的藩國。此舉果然唬住了荷蘭人,當時的清朝正處于康乾盛世,荷蘭人擔心 對蘭芳的入侵引起清朝的反對,他們不得不停止對蘭芳的騷擾。
不過,清朝很快走向了衰敗。1840 年與 1856 年的兩次鴉片戰爭,暴露了大清 帝國的腐敗無能。由于清朝屢次敗給西方列強,荷蘭人認識到清朝已經衰弱,無力再 顧及境外的事。于是荷蘭人趁著 1884 年中法戰爭之機,入侵蘭芳共和國。
蘭芳共和國人民在大總長的領導下,一方面全力進行抵抗,另一方面火速派人請 求清朝派兵支援。但此時,清朝自身的統治已搖搖欲墜,根本顧不上去援救這個海外“棄 民”所建立的國家。得不到清朝的支持,武器裝備又與侵略軍相差很遠,蘭芳共和國終 于被荷蘭殖民者滅亡。不過,由于害怕清做出反應,荷蘭當時還不敢公開宣稱已 經滅亡蘭芳,而是另立了一個傀儡國家以便進行統治。直到 1911 年清朝滅亡後,荷蘭 才正式宣布對蘭芳地區的佔領。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3 13: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ir.lib.ntnu.edu.tw/retrie ... _B0302_0017_137.pdf

從近現代世界史看華人境外 徙居發展
王秀惠*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3 13: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從近現代世界史看華人境外 徙居發展
王秀惠*
本論文析論近現代時期華人之移外歷程,以及他們在境外 遷徙、定居、設籍的發展。文中依循近現代世界的重大發展: 十五世紀東亞與印度洋海域的商業活動、十六世紀以來的航海 探險、隨後建立之世界經濟體系、殖民主義的開展、新大陸的 開發、十九世紀的廢奴運動、兩次世界大戰、共產革命、亞非 獨立運動、新興國家建國發展。本文旨在論證近現代世界史的 變革與華人境外遷徙移居息息相關,居間扮演重大的推動力 量。華人的境外遷徙和居留,不僅隨著世局沉浮,更開展新 頁。文中並探索其他與華人徙居有相近模式的世界史發展軌 跡,如跨文化貿易、離散社群、國族認同等面向,以此獲得研 究與教學的新啟示。

一、前言
歷史科的學習,對於幫助中學生開始認識世界文化並理解其 精髓,具有重要功能。透過這個學科,學生不但能開拓其時間與 空間的視野,並能欣賞進而養成包容多元文化的心胸。各種世界 文化若能見到華人的身影,將更能引發學生的興趣,並關照及於 當地社會文化,此不失為一種學習異文化的可行方式。欣見九五 年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九五暫綱)的選修課程中,將華僑華 人列入專題之一。華人往外的遷徙移居與近現代世界史的變革息 息相關,因而觸動筆者的構想,試圖將兩者作一結合。
人類遷徙,古已有之。乍看之下,遷徙只是由一地到另一地 的空間轉換。但對人類歷史發展而言,其背後所涉,實包羅萬 象,舉凡生態環境、工藝技術、經濟社會、政治體制、思維觀 念,無非重要環節。遷移動機各異,含括天災、經濟、戰爭、宗 教等因素,但移動必然帶來人際或群體之間的接觸,因而出現擴 散、連結、衝突、回應等政經或社會文化之變革。
遷移者貌似冒險探查的開路先鋒,但多數人其實是追尋前人 蹤跡,倚賴各式網絡,並爭取現有體制奧援或對抗之。不論是商 人、勞工、旅者、兵團、移民、留學生、傳教士、朝聖者,這些 人在選擇遷徙路徑時,倚賴不同階段所接觸到的社群團體之資訊 與協助。遷徙階段的進程變化讓移動者認識異文化,並在交流互 動中,於語言、習俗、思維、價值觀等面向,形塑出自身特有的 文化。各地因這些遷徙者的出入,其族群組成也隨之改變樣貌。
尤其近代以來,不同文明之接觸愈深愈廣,因他我之別而出 現國族意識,是激勵民族國家興起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所謂「境外」即指國境之外,而國界之設,隨時代變化,可能為陸為 海,因而不限於海外。近現代以來,中國人口境外遷徙與居留受 到多方因素影響。以下文章試圖從世界史視角出發,檢視華人徙 居現象並分析其中來自世界局勢之因素;此外,文中並探索其他 與華人徙居有相近模式的世界史發展軌跡,適時加以說明比較。 行文之中,偶有將華人與華僑並用,但兩者其實有別。華僑 (Chinese sojourners)與海外華人(Overseas Chinese)甚而華裔 (Ethnic Chinese)之分際,主要在於他們對中國民族主義之意識 型態。前一者以強烈中國民族主義為原則,強調無分處所,所有 具有華人血統者都屬於中華民族的一員,仍然心繫中華。後兩者 則與移居地有較多互動,甚至已經產生認同當地之意識。1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3 13: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近代以前的華人遷徙
人類遷徙動線先有陸路和海路,再有航空線,而方式則有徒 步及牲畜代步、船舶、航空器。遷徙之始,多以步行或木筏等淺 水運輸工具所達的鄰近地區為移動範圍。中國南方與東南亞,兩 地仳鄰,不論是連結到「半島東南亞」或「群島東南亞」,經由 陸路或海路都可聯繫。2例如自古以來,中緬兩國分界並不明確, 兩邊人民跋山涉水於雲南與緬甸之間,展開以物易物的貿易活 動。華人季節性地移居緬甸,造成早期緬甸華人獨特的歷史。3再以中國東北為例,圖們江和鴨綠江為天然屏障,分隔東北和朝鮮 半島兩地。但自古以來,兩邊人們越境穿梭,相互來往。曾有中 國學者認為朝鮮是華人最早外遷的地區,而大批朝鮮人也移往中 國。4至於中國與俄國的人口移動,因為兩國地理上綿延的共同邊 界,由新疆、蒙古及東北,在十五世紀或更早以前,已有華人移 居到西伯利亞。5
臨海居民以環境之便,熟悉海上交通、善用海洋資源,自是 早已有之的行為。若再有地狹人稠之窘境,則居民往外發展,或 出洋求生,或海外落戶,更是在所難免。早期人類文明史中,地 中海域發展而出的希臘愛琴海文明,即是例證;其他如北歐的維 京人(Viking)、北海的諾曼人(Norman),以及臺灣所身處的 南島民族(Austronesia),各自發展出具有區域特色的遷徙文化。
中國沿海居民不遑多讓。漢代以前的船舶屬於近海形式,在 東海航行的相關紀錄較多。6到了漢代,開始有明確記錄,記載中 國與東南亞和南亞的海上交通。7然而西元之始的前後世紀(兩漢 期間),中西交通依賴遠洋航線終究不敵陸上的「絲綢之路」, 而絲路其實包含部份的海路。8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3 13: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言兩漢的中外交通重心是在西北陸路,則唐代逐漸將重心 轉到東南海路。西元八世紀初期(開元年間),市舶司的創設即 是明證。唐代以後至宋元,中外從事商業活動的海船統稱「市 舶」,延伸為對外貿易之意。市舶司之設立,可算是因應海外交 通與貿易繁盛的標誌。「漢威令行於西北,故西北呼中國為漢; 唐威令行於東南,故蠻夷呼中國為唐」,這正顯示唐代海上交通 之發達程度,也是日後海外「唐人街」稱號之由來。9
宋代海上交通與貿易日盛,出洋者以商販為多。中國輸出 品,不再全是絲綢,反而是以陶瓷為主,交換由南海、印度、阿 拉伯而來的各種香料及藥品。此時的海上航行,開始使用指南羅 盤。此外,北宋時期,為了聯合高麗抵禦遼國,並增加市舶司的 收入,允許華人商賈經海路前往高麗,兩方交通遂日趨頻繁,甚 至互派外交使節。
中古時期,內陸草原的游牧部落借用馬匹之利,建立起大型 馬背征服王朝,提供境內不同部落人群的遷徙空間。以中亞的塞 爾柱土耳其人(Seljuk Turks)為例,十一世紀中葉之後,他們掌 控阿拔斯王朝(Abbasids,西元 750-1258 年,以巴格達為中 心)。蒙古人所建立的帝國,也算是這類王朝之一。驍勇善戰的 蒙古騎兵,向各方擴張勢力。首先,往東南侵略西夏、金朝、南 宋;其次,西征進入俄羅斯和南俄草原,穿過高加索山脈,前進到中歐,直逼維也納附近;後又侵入西亞,於 1258 年攻破巴格 達。短短數十年間,蒙古人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 國。在其治下,宗教寬容、秩序安定、驛站四設,有利商旅和貿 易流通,文化交流也因而加速;但不可諱言,也造成疾病(如黑 死病)的流傳擴散。蒙古帝國雖入侵各地,但並不融入當地社 會,因此於元朝之下形成欽察汗國、金帳汗國、窩闊臺汗國、察 合臺汗國等四大藩屬汗國,帝國內的定居者多是原居民而非蒙古 人。這類王朝為移動的軍旅、商隊、旅人、朝拜者提供庇護,並 有機會變成定居者。
但蒙古帝國除了歐亞大陸之外,其實也嘗試東向、南向的海 外經略。元世祖忽必烈征服高麗之後,欲圖進逼日本,但功敗垂 成;日後又南侵爪哇,亦告失敗。這些征伐雖然出師不利,但海 外交通仍是元代發展的重要一環。海外來華的各界人士不少,甚 至還有在元朝任職,如大眾熟知的馬可波羅;而元朝也派出使節 至世界各地,尤其是南海諸國。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記載他 出巡真臘地區(今柬埔寨和越南南部,約 1296-1299 年間)所見吳 哥(Angkor)文明鼎盛的情況。而其中述及有些華人原是水手, 以當地生活容易,而留居下來。10
十三世紀的元代時期,東海或南海都有華人船隻或商旅的蹤 跡。他們造船技術不斷精進,中式帆船除了發展具防水功能的配 件,運用鐵釘強化船身結構,又搭配多桅杆和船舵以控制方向, 使得船隻得以航通內河與外海,甚至也可以商戰兩用。11基於貿易 流通及船隻的修繕補給等需要,華人在沿海口岸設立接濟站,遂能愈行愈遠,北通日本高麗、南行東南亞。 但中古時期的世界,長程航行首推印度洋上的阿拉伯商人。
穆罕默德曾是商人,所以在阿拉伯世界,商人之社會地位甚高。 文化與宗教的連結貼近,更使阿拉伯帝國下的商貿活動四通八 達。此一時期,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幾乎都掌握在阿拉伯人手中。 阿拉伯商人不但行走於歐亞陸地的絲路,也航行於印度洋,並連 結到東南亞和中國。他們運用印度洋的冬夏季風差異,每年春季 到秋季,由西南往東北行駛,秋末到初春則反向行之。加上船 體、船帆、錨舵、桅杆等的技術改進,以及中國指南羅盤的助 益,使得阿拉伯商人獨領風騷,可以縱橫印度洋海域,而不只是 沿著海岸小心航行。
只是對世界史而言,蒙古統治時期推動陸路遷徙與跨境流動 達到高峰,並開啟日後轉變契機。威尼斯人馬可波羅於 1271 年, 隨其父叔長輩到中國經商。他在中國成長,並出任元朝官職。回 國之後,寫下《馬可波羅遊記》,轉述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並 涵蓋對中東、中亞、南亞的介紹,但時人卻斥為無稽之談。12即使 如此,這些聽聞都擴大歐洲人的視野。到了西元 15 世紀,歐洲人 企圖與印度和中國直接通商,促其走向航海探險之路。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3 13: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近代歷史發展與華人的境外徙居
(一)政治經濟面向
近代以來,歐洲商人及冒險者航向未知的世界,尋求商機並 於日後建立殖民帝國。這個過程由西班牙領軍。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和祕魯後,成為一個支配西半球的重大勢力。不久之後,葡、 荷、英、法在巴西、加勒比海、北美洲建構大莊園社會,快速累 積財富。大西洋三角貿易和大莊園農業成為大型的經濟基礎,聯 結大西洋海域的資源,歐洲商人從這個貿易鈕帶獲益甚多。
但十九世紀中葉之前,歐洲人並未在亞洲經濟具有支配地 位。就地理位置而言,他們只佔據沿海某些地區,如南非、印 度、菲律賓、印尼之沿海,建立新的轉口港或扼控重要據點,如 開普頓、果亞、馬尼拉、巴達維亞、荷姆茲(位於波斯灣口)、 亞丁(位於紅海口),或如荷蘭商人控制不少東南亞生產香料之 重要島嶼。13但是歐洲人無法隨心所欲地行動於亞洲重鎮:在印 度,他們必須和來自其他島嶼的商人競爭;而在中國與日本,當 地只允許他們在有限的通商口岸進行貿易。
再就商品供需而言,歐洲人並非早期近代歷史發展的唯一動 力。當歐洲商人努力追求商機時,其商品卻乏善可陳。他們在亞 洲市場只能賣出小量的紡織品、火器、手工製品,而歐洲人對絲 綢、瓷器、胡椒、香料的需求卻非常強烈。這個失衡問題要到十 六世紀中葉,大量美洲白銀輸到歐洲或亞洲,才終於解決。由於 中國對白銀之強烈需求,歐洲商人終於得到一個可以將美洲白銀 交換亞洲貨物的契機。14因此,不只是歐洲人對亞洲商品的需求造 成早期近代世界經濟的動力,中國對於白銀和其他貴重金屬的需 求也是動力之一。
在東亞海域和東南亞的舞臺,華人是連結歐亞兩方的要角。
哥和祕魯後,成為一個支配西半球的重大勢力。不久之後,葡、 荷、英、法在巴西、加勒比海、北美洲建構大莊園社會,快速累 積財富。大西洋三角貿易和大莊園農業成為大型的經濟基礎,聯 結大西洋海域的資源,歐洲商人從這個貿易鈕帶獲益甚多。
但十九世紀中葉之前,歐洲人並未在亞洲經濟具有支配地 位。就地理位置而言,他們只佔據沿海某些地區,如南非、印 度、菲律賓、印尼之沿海,建立新的轉口港或扼控重要據點,如 開普頓、果亞、馬尼拉、巴達維亞、荷姆茲(位於波斯灣口)、 亞丁(位於紅海口),或如荷蘭商人控制不少東南亞生產香料之 重要島嶼。13但是歐洲人無法隨心所欲地行動於亞洲重鎮:在印 度,他們必須和來自其他島嶼的商人競爭;而在中國與日本,當 地只允許他們在有限的通商口岸進行貿易。
再就商品供需而言,歐洲人並非早期近代歷史發展的唯一動 力。當歐洲商人努力追求商機時,其商品卻乏善可陳。他們在亞 洲市場只能賣出小量的紡織品、火器、手工製品,而歐洲人對絲 綢、瓷器、胡椒、香料的需求卻非常強烈。這個失衡問題要到十 六世紀中葉,大量美洲白銀輸到歐洲或亞洲,才終於解決。由於 中國對白銀之強烈需求,歐洲商人終於得到一個可以將美洲白銀 交換亞洲貨物的契機。14因此,不只是歐洲人對亞洲商品的需求造 成早期近代世界經濟的動力,中國對於白銀和其他貴重金屬的需 求也是動力之一。
在東亞海域和東南亞的舞臺,華人是連結歐亞兩方的要角。
哥和祕魯後,成為一個支配西半球的重大勢力。不久之後,葡、 荷、英、法在巴西、加勒比海、北美洲建構大莊園社會,快速累 積財富。大西洋三角貿易和大莊園農業成為大型的經濟基礎,聯 結大西洋海域的資源,歐洲商人從這個貿易鈕帶獲益甚多。
但十九世紀中葉之前,歐洲人並未在亞洲經濟具有支配地 位。就地理位置而言,他們只佔據沿海某些地區,如南非、印 度、菲律賓、印尼之沿海,建立新的轉口港或扼控重要據點,如 開普頓、果亞、馬尼拉、巴達維亞、荷姆茲(位於波斯灣口)、 亞丁(位於紅海口),或如荷蘭商人控制不少東南亞生產香料之 重要島嶼。13但是歐洲人無法隨心所欲地行動於亞洲重鎮:在印 度,他們必須和來自其他島嶼的商人競爭;而在中國與日本,當 地只允許他們在有限的通商口岸進行貿易。
再就商品供需而言,歐洲人並非早期近代歷史發展的唯一動 力。當歐洲商人努力追求商機時,其商品卻乏善可陳。他們在亞 洲市場只能賣出小量的紡織品、火器、手工製品,而歐洲人對絲 綢、瓷器、胡椒、香料的需求卻非常強烈。這個失衡問題要到十 六世紀中葉,大量美洲白銀輸到歐洲或亞洲,才終於解決。由於 中國對白銀之強烈需求,歐洲商人終於得到一個可以將美洲白銀 交換亞洲貨物的契機。14因此,不只是歐洲人對亞洲商品的需求造 成早期近代世界經濟的動力,中國對於白銀和其他貴重金屬的需 求也是動力之一。
在東亞海域和東南亞的舞臺,華人是連結歐亞兩方的要角。
華人承續之前的東亞與印度洋間之海上活動,仍以商旅、使者、 水手為主。最著名者,當屬明初的鄭和下西洋(1405-1433),共 有七次。其中多次橫越印度洋,更曾抵達非洲東岸。鄭和所走途 徑,基本上是追隨阿拉伯商人和早期華人的足跡。
鄭和之行算是官方支持下的活動,可與日後西歐皇室支助航 海探險先後輝映,只是鄭和早了半世紀以上。葡萄牙亨利王子 (Henry the Navigator, 1394-1460)首開西歐風氣之先,大力資助 探險行動。他們由北非南行,探索西非沿岸。1488 年,已經繞行 而過非洲最南端,因而稱此端點為「好望角」,以其通往亞洲、 將帶來好運之故。其中最著名的是達加瑪(Vasco da Gama)的印 度之行。他於 1497 年由好望角出發,航向印度西岸的港口。雖然 回程時船隻折損過半、不少船員死於壞血病,但他們所帶回的香 料獲得千倍利潤。達加瑪之行其實也是進入阿拉伯人所主控的海 上世界。
比較鄭和下西洋與達加瑪之印度行的不同處,在於後者以具 半官方色彩的模式賡續發展。葡萄牙人進入印度洋之後,由點而 線,藉由補給站、交易站、軍事據點,建立其海上帝國,使得此 一地區進入海戰爭雄的局面。為了亞洲的巨額商業利潤,葡萄牙 船隊意圖掌控印度洋。他們首先於 1510 年占有印度西部的果亞 (Goa),建設成軍事和商業重鎮,與阿拉伯船隊正面衝突。1511 年,他們占據東南亞的摩鹿加群島(Maluku Islands,俗稱香料 島),逐漸控有印度洋海域,終致取代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和東南 亞的地位。葡萄牙人更進而踏入東亞海域,連上早先已經存在的 東亞華商網絡,並於 1557 年取得澳門為其東亞據點。藉由這些據 點,葡萄牙人與印度洋和東亞等地之商人交通貿易,並讓後來的 歐洲探險家或商隊循此路線東來,其中包含其日後的死對頭─荷蘭人。海外華商,尤其是原籍閩南的商人,就以澳門、馬尼拉、巴 達維亞為貿易站,與葡、西、荷蘭人通商。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3 13: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鄭和下西洋對日後華人到海外發展的影響如何,尚待確認, 但華人出洋向來不是由官方推動,甚至還被官方所禁。明初以 來,爪哇和蘇門答臘的舊港其實已有數千華人聚居,雄視一方。 鄭和在舊港曾遭當地華人領袖陳祖義之誘騙襲擊。鄭和遠航加速 閩粵居民與南洋的來往。明朝中葉以降,移居東南亞各國者日 眾,尤以閩粵地區為多,有些華商或水手們逐漸因各種原因而長 期留居當地。閩粵華人社群遍及占婆、柬埔寨、蘇門答臘、爪哇 等港口,而且規模可觀。15婆羅洲地區(Borneo)曾出現華人為王 者,即蘭芳共和國(Lan Fang Republic, 1777-1884)。這些聚居地 與十六世紀葡人在印度洋沿岸,或十八世紀初法國人在北美之聖 羅倫斯河域之發展頗為類似。亦即由商貿交易站進而發展成進出 口岸,甚至發展成一個以徙居者為主的城鎮如果亞或魁北克,並 影響附近之印度村鎮或印地安部落。但明代中期以後,華人的向 外徙居行動,面對的卻是三申五令的海禁政策,認為海上貿 易與人口流動不利於專制體制的管控。16
相較之下,自十五世紀中葉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探險家卻 是得到各種資助,投入通往亞洲的航海之路;荷、英、法等國前 仆後繼,相互效法。歐洲國家競逐於探險、貿易、殖民活動,從 而開啟海權時代。著名之探險家也因而留名青史,如前述之達加 瑪、哥倫布、麥哲倫等。探險家們遨遊範圍之廣,除了今日熟知 的大西洋、太平洋之外,更擴及北極區域的探索。當然這類探險活動並非全然由國家所資助,有些是教會或私人公司所支持。前 者如耶穌會士之往新大陸及東亞,而後者中著名者如荷蘭東印度 公司,在東南亞、紐澳、加勒比海地區進行探險與貿易活動。
華人出外經商與阿拉伯人經商或西洋探險的另一項重大差別 是宗教所扮演的角色。穆斯林和基督徒的經濟活動,背後都有傳 教使命的動機,進而強化宗教與經社層面的相互提攜。西方啟動 航海探險之動機有所謂的 3G(God, Gold, and Glory)。其中第一 項即指稱傳播上帝教義。17鄭和所經區域多屬伊斯蘭文明地區。阿 拉伯帝國之下,人民頗為多樣,包含阿拉伯、波斯、埃及、非 洲、歐洲、中亞土耳其、印度等族群。雖然族群眾多,但伊斯蘭 社會比中古西歐社會開放。只要是穆斯林,其社會地位的爬升管 道就較為通暢。不同族群可以經由宗教、學術、軍事的成就,改 善其地位。即使是由戰敗地區擄獲而來的奴隸,他們只要改信伊 斯蘭教,其後人不會世襲奴隸身分。而鄭和下西洋卻無傳教動 機。其動機除了提升明成祖聲望及宣揚國威等政治因素,還有發 展海外貿易的經濟因素,希望擺脫明初海禁與貢舶貿易政策的衝 擊,但經濟部份其實成效不彰。至於一般華人百姓出外工作則因 循前人經驗、血緣地緣等網絡之助而起,並無明顯宗教誘因。倒 是來往於東南亞或印度洋的華人開始接觸伊斯蘭教,有些因勢所 需而改宗,鄭和的有些屬下即是例證,說明伊斯蘭文明的影響 力。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电动车论坛

GMT+8, 2024-11-27 16:30 , Processed in 0.05763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