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
发表于 2015-11-23 13: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現代歷史發展與華人的境外徙居
(一)政治戰事面向
現代史上的兩次大戰,都觸發華人的外遷。華人在歐戰期間 對英法俄等國所作的貢獻,鮮為人知。42一戰期間,因為人力缺 乏,這些國家不得不向外吸納勞工,以便讓其國民可以效命沙 場。英法從中國華北招募十萬名勞工到歐洲戰場服務,他們多半 來自山東、河北、湖北、安徽各省。鑒於中國的中立地位,華人 沒有直接參戰,只負責一些非戰鬥性工作,包括興建軍營、清潔 公路、起卸貨物、修機器、烹飪,以及挖掘屍體。估計犧牲的華 工近萬名,葬於法國北部、比利時,及英國普利茅斯的墓地,標
誌著華工的血淚史。俄國於 1915 年批准招募華人契約勞工的 計畫,華工不僅被派到遠東地區,還分佈各地。1915 至 1917 年的 期間,估計招募華工的人數,從 3 萬人、10 萬人至 50 萬人等,說 法不一。
這種特殊時期的勞力需求常由非華人主控招募事宜,缺乏華 人工頭的參與經營(如東南亞華社之「甲必丹」制度,「甲必 丹」即英文 Captain),因此就會在完成使命,如大戰結束後,多 數華工即被遣送回國或驅逐出境,而沒有留下組織或建立跨國聯 繫,可讓後人追隨前人足跡持續遷移。43更有甚者,招募的合約可 能已註明工作地點與薪酬,但如俄國之迫切需要勞工,致使工作 程序經常沒有受到明文規定之監督,而出現類似十九世紀苦力貿 易虐待勞工的景況。
二戰之時,勞工缺乏促使美國社會大量啟用婦女以及少數族 裔,如黑人和華人。華人受徵召或志願入伍者特別多,在本土地 區約佔華人人口的兩成,遠高於一般美國人服役的平均數: 8.6%,但夏威夷華人則稍少於平均數,原因可能與兩地華人所受 待遇不同有關。缺工問題使得華人有機會突破種族歧視的藩籬, 進入多種行業,尤其是受過高等科技教育的華人人才,藉此機會 發揮專業技能。44
一戰之後爆發的共產革命,風起雲湧之際,境外華人也不缺 席。一戰後繼續前往歐洲的華人,主要是留學生,著名者即法國 的勤工儉學會。勤工儉學運動(1919-1921 年)是由李石曾 (1881-1973 年)創設。1912 年,他最初是發起組織留法儉學會,希望讓更多窮苦學生有機會到海外讀書,半工半讀,縮減勞心勞 力的差距,擺脫傳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制約。一戰 爆發時,英法向中國招募勞工,李氏趁機擴大其計劃,於 1919 年成立留法勤工儉學會,約有一千五百名中國學生以此名義 留學法國。這群留學生與當時多數中國留外學生大異其趣。他們 多數來自內陸的川、湘地區,並無高等學歷背景,與前赴美日留 學生之以江浙沿海省份為多,形成對比。45
一戰之後的法國失業浪潮,迫使許多華人留學生收拾行囊返 國。但不少人宣稱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及社會主義革命思想的興 趣,是在旅法期間培育起來,並有一些學生於 1922 年創立「旅歐 中國少年xxx」。他們的激進思想導致強烈的反帝主義。1925 年上海爆發「五卅慘案」時,在法的中國學生連同華工集會抗 議,呼籲撤銷外國人在中國的特權,並驅離在中國的所有外國軍 隊。
此外,華人也參與蘇聯第一個五年計畫,甚至西班牙內戰。 1928 至 1932 年間,在蘇聯的遠東地區,尤其是海參崴一帶之重建 與發展時,華工再度受到歡迎。工人白天工作,晚上就在夜校上 課,而社會主義是其中一門學科。另有「中國復興社」組織成 立,目的是訓練親蘇的華人中堅份子,為日後宣揚革命而準備。 西班牙內戰時,則有少數具xxx員背景的歐美華人受到感召前 赴西班牙,支持西班牙抗拒法西斯佛朗哥政權。46
冷戰初期,美蘇陣營壁壘分明。境外華人不論親共與否,命 運都受波及。首先,國共對峙影響及於緬甸華人。緬甸東北山區
成為xxx人與國民黨人的逐鹿舞臺。1961 年,緬甸允許中 xx隊入境並擊潰緬北的國民黨軍隊。敗軍只得向泰國撤退,殘 餘軍隊最終在泰緬邊境落腳,深化緬華人士分裂成支持臺灣或xx的態勢。第三世界的東南亞區域,獨立前後之際,有些親共的 華人遭受打擊而禍延整體華社。例如有些馬來亞華人於日本佔據 期間,支援中國抗日,甚至加入馬來亞共產黨(馬共),組織人 民抗日軍,成為要員。日軍投降之後,英國勢力重返,並打擊共 產黨人活動,致使馬共於 1948 年發動武裝革命,但事後失敗而使 許多華人被驅逐出境。47印尼華人也有類似發展。印尼在蘇卡諾領 導獨立建國之後,外交上漸向共產陣營靠攏。日後執政黨又獲得 中國之支持而蓬勃發展,得到民眾支持。1965 年 9 月 30 日印尼右 派軍人發動政變,企圖推翻左傾的蘇卡諾政權,引發暴行。因不 少華人曾是支持xxx,竟衍生成大規模的排華運動。
與此對應的是美國境內的華人。美國因韓戰關係以及麥卡錫 主義而生恐共風潮,使華人匯錢回鄉的行為被認定是通敵。前此 華人以「紙仔」(Paper sons)之非法方式入境者,在國安考量 下,遭到移民局和聯邦調查局的大肆查驗,又鼓勵相互告發,終 而有「坦白方案」(Confession program),形成一股人人自危、 冷冽肅殺的排華行徑。48
冷戰和戰後殖民地獨立所帶來的難民潮,都可見到境外華人 的身影。1949 年,印尼宣佈獨立。隨後年間,數以萬計所謂的 「東印度荷蘭人」被遣返荷蘭,其中有些具有華人血統者。到了
1957 年,荷蘭約有 1,400 名印尼土生華人。1959 至 1968 年之間, 印尼爆發了兩次排華運動,大批華人慘遭屠戮與**。暴亂過 後,有更多印尼華人移居荷蘭。越戰末期,1975 年因南越政權倒 臺,掀起外移浪潮。隨著美國的撤出,印支三邦成為共產國家, 千千萬萬的人民逃離家園,其中包括大批華人。從 1975 到 1987 年,法國收容十四萬五千名越南難民,其中 5 五成至六成是華 人;荷蘭則接納約 6 千名越南政治難民,其中近四分之一有 華人背景。49連遠在西半球的蘇利南(Republic Suriname),都有 華人出走浪潮。蘇利南是前荷蘭殖民地,那裡的華人多是客家 人,主要來自華南、香港、東南亞。目前移居荷蘭的蘇利南華人 約達 4 千人,他們是在 1975 年蘇利南獨立前不久遷徙到荷蘭,原 因是擔憂獨立後的蘇利南前途未卜,並恐懼在美洲出生的黑人後 裔之統治。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