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搬砖道人

VW ..........VW...........

[复制链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1: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至於塞人的語言,儘管有學者認為他們說的是突厥語,64 或者主張「公元前六 至四世紀,在哈薩克斯坦境內的北部塞種人操突厥語,南部的塞種人操伊朗語」, 但現在學界已普遍認為塞人操的是伊朗語,Rahula.S,曾列舉了一些塞語單詞, 如塞人稱國王為 Fakpur,這與中世紀波斯語完全相同,說明了塞語屬於伊朗語。65
另一個捲雲狀文面的例子出現於烏拉山區。1986 至 1990 年,位於歐亞交界處 烏拉山區的 Filippocka 發現了早期游牧民族的墓葬,墓中出土了相當豐富的草原風 格金銀器。66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件黃金牌飾上刻有一騎士,而騎士臉上也有明?a href="/home.php?mod=space&uid=158166" target="_blank">@ 的捲雲狀文面圖案,而這種「逗號」母題(“comma”motifs)與 S 形母題也充斥整 個牌飾的其他造型,如馬匹與羚羊。該牌飾原先是作為一件木質容器緣口處的飾 件,騎士身上著緊身長袖衣褲,未戴帽子,身後有一矢箙,手作射箭狀(圖 9)。 而關於該牌飾的年代,約當公元前四世紀。67 Filippocka 黃金牌飾的年代雖然較之 西周蚌雕約晚四世紀,但其臉上文面圖案之相似性是值得注意的現象。其實烏拉 山區青銅時代的塞伊瑪― 圖比諾(Seima-Turbino)文化類型與其東方南西伯利亞、商朝間的聯繫,長期以來受到學界之關注,學界爭論多時的歐亞草原動物紋飾 (Animal Style)起源問題或與此有關。68 現在這個區域出現與西周蚌雕非常近似的 文面圖像,顯示烏拉山地區與南西伯利亞、中國之間一直維繫著某種程度的文化接
觸與互動。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1: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亞地區,我們仍可找到捲雲狀文面圖案在該區持續流傳的證據。在貴霜 時期巴克特里亞(Bactria)的達爾弗津之丘(Dalverzin-tepe)所掘出之「下方城」 (lower city)壁畫殘跡中(公元二至三世紀),有一女神頭像,其臉上亦有相同的 捲雲狀文面(圖 10)。69 而有關貴霜帝國創立者的族屬,一般認為是屬於中亞游牧 民族的大月氏,但也有認為是原先稍早於大月氏入侵巴克特里亞的塞種部落。有關 大月氏與斯基泰、塞種的關係,學者多認為其有極密切的族屬親緣性。70 因此達爾 弗津之丘女神臉上的捲雲文面圖案,可能是一種來自於早期內亞草原游牧民族的傳
統。
在新疆地區,也有幾個例子可供討論。新疆近三十年來出土了為數甚多的乾 屍,在學術界已引起廣泛的注意與討論。71 1985 年在南疆且末縣扎洪魯克墓地曾出 土了三具乾屍,而乾屍臉上也有捲雲狀的文面圖案。其中一具女屍在面部的兩側及 鼻梁上,有用黃色等顏料施以曲卷的紋飾(圖 11)。72 另一具男屍臉上靠眼睛的兩 側,也有用黃色顏料所繪的曲卷紋,只是曲卷紋上還帶有放射狀繪線(圖 12)。73 乾屍的年代經碳十四測定及樹輪校正後,為距今約三千年。74 新疆地區尚有一個年 代較晚的例子,亦可作為參考。在勒科克(Albert von Le Coq)的著作中曾收錄了 一幅來自庫車克孜爾石窟,年代約為公元 750 年的壁畫,圖中一人著頭盔作跪姿托盤貌,臉上有著一樣的捲雲狀文面(圖 13)。75
87
類似的捲雲狀文面也疑似出現於中國北方山西省。山西太原隋代虞弘墓的石槨 外壁墨繪,有一男跪侍者圖,年代約為公元 592-598 年(圖 14)。76 虞弘墓被認為 是在華粟特人之墓葬,在該墓葬的圖像畫面中,粟特人的髮式皆為短髮,77 此圖男 侍髮式符合短髮特徵,故應為粟特人而非習慣蓄長髮或編髮之突厥人。78 據該墓考 古報告指出,圖中男侍深目高鼻,短髮略帶卷曲。79 但若仔細觀察,可發現所謂卷 曲的頭髮圖案,極可能是屬於前述的捲雲狀文面圖案而非卷髮。粟特人來自中亞, 屬印歐語族之伊朗系民族,80 至中古時期仍保有此捲雲文面習俗自不意外。
捲雲狀文面圖案除出現於臉頰外,在內亞地區尚有文面於前額的例子。流行於 南西伯利亞公元一千紀前半期的塔施提克(Tashtyk)文化,有製作人體模型或以面 罩覆於屍體臉部的特殊隨葬習俗。而這些人體模型或面罩的前額部位,也經常可發 現此種捲雲狀的文樣(圖 15 81、16 82、17 83),Teploukhov 認為這些圖案表現出當 時普遍地刺青習俗。84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1: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本漢(B. Karlgren)很早就注意到與捲雲紋類似的逗號形(comma-shaped) 文飾,是草原動物文樣的重要特色,並強調其對中國東周時期青銅器所發生的影 響。85 Karl Jettmar 也注意到捲雲紋是一種古代內陸歐亞的重要紋飾傳統,並指出捲 雲紋至今仍是土耳其藝術之精髓。但一開始他並未對其起源做出明確的看法,僅認 為此種捲雲紋與所謂的「動物文樣」(Animal Style)之起源有密切關係。86 後來他 認為新疆阿拉溝陶器上的捲雲紋,可能是此種紋飾研究上的「失落環節」,因之捲雲紋的起源不在中亞草原西部,而應往中亞東部去尋找。87 我們也需注意到,捲雲 狀文面圖樣並非普遍出現於古代草原游牧民族圖像之中,故此種文面圖案應具有某 種特殊的象徵意義。若從西周蚌雕被學者認為與「巫」有關的這種面向來考量,刺 有此種文面圖案者恐怕是代表某種特殊的社會階級或某種特定職業,譬如說是「巫 師」。
由上列的臉頰捲雲狀文面圖案來看,西周蚌雕的族屬應和歐亞草原早期游牧民 有關。但他們是否就是斯基泰人或塞種?目前這樣的族屬推測似欠妥當,因為斯基 泰人迫逐奇姆美利亞人侵入南俄約在公元前 670 年,88 而塞種之名出現於希臘文獻 與大流士貝希斯登碑銘的年代也不超過公元前六世紀,89 但西周蚌雕的年代約為西 周晚期,也就公元前八至九世紀左右。很明顯西周蚌雕的年代要早於斯基泰或塞種 出現於歷史文獻的年代,因此將蚌雕之族屬歸諸於斯基泰人或塞種,在年代上無法 相符。梅維恆已指出:像斯基泰等這些被認為與蚌雕相關的民族,不是在歷史文獻 上出現的時間太晚,就是在族群與地域分佈上不相符。他認為這兩個蚌雕的族源應 追溯至內亞的安德羅諾沃(Andronovo)文化,90 這是目前看來較為合理的解釋。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1: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德羅諾沃文化是泛指西部西伯利亞地區從烏拉山到葉尼塞河青銅時代的考古 文化。該文化的主人已開始進入游牧生活,但也保留了村落定居的生活形態,年代 約為公元前 2000-900 年,其文化族屬被認為與史前印歐民族中的印度――伊朗人
(Indo-Iranians)有關。91 我們必需留意到在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的中亞,早期 游牧民族留下來的土冢墓(Kurgan 庫爾干)非常多。遺留這種土冢墓的早期游牧民 族之中有塞人、薩爾馬特人、斯基泰人、馬薩格特人(Massgetaes)、月氏、烏孫等 等。這些民族有的彼此有親緣關係,有的極可能是古代不同地區的歷史家給予同一個系屬部落的不同稱謂。實際上,中亞早期不同游牧民族的墓葬並不容易劃清。92 上述的這些民族彼此間都有緊密的關係,他們可能操東伊朗語。Leonid T.Yablonsky 認為應避免用歷史文獻上的族稱來為這個區域的考古文化命名,他建議用「斯基泰 ――西伯利亞世界」(Scytho-Siberian World)93 或「斯基泰――西伯利亞聯合體」
(Scythian and Siberian Unity)94 一詞來稱呼這些早期游牧民的考古文化遺存,有的學 者乾脆把他們都稱為「游牧伊朗人」(Iranian Nomads)。95
此種捲雲狀文面圖像所帶給我們的另一項思考點,是斯基泰人的起源問題爭 議。斯基泰人是伊朗系還是阿爾泰系?學者間對此曾有不同的見解。96 從目前捲雲 狀文面分佈的地域來看,最東是中國北部,極西則是南俄。若優先考慮從核心往周 圍擴散的這種傳播情況,則其中心點恰位於今日的哈薩克斯坦一帶,而這正與安德 羅諾沃文化分佈的地域基本相符。緊鄰哈薩克斯坦東邊的阿爾泰巴澤雷克墓地,其 埋葬習俗與希羅多德所載斯基泰人風俗的高度一致性,已久為學界所熟知。97 是否 這一帶即是日後斯基泰、塞種等游牧民族的起源地?值得學界進一步思索。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1: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上述的圖像材料可知,以捲雲狀圖案作為臉部文面的習俗,至少從公元前 第一千紀起便流行於廣大的內陸歐亞地區,其族屬可追溯至安德羅諾沃文化所代表 的早期游牧民。這種以捲雲圖案作為文面的習俗,甚至有可能延續至唐代,時間長 達一千餘年。而中國北部至少在公元前八世紀的西周時期,即已出現此類文面的圖 像,這暗示了自西周時期開始,中國北部與內陸歐亞地區的早期游牧民已開始展開 接觸與交往。

三、內亞早期游牧民與華夏民族接觸的可能路徑
一如前述,於臉上施以捲雲狀文面的習俗廣泛見於南俄、烏拉山區、中亞以 及新疆地區,而除新疆南疆地區外,這些地區都是所謂的草原游牧文化區,顯然此 種捲雲狀文面是一種早期內亞游牧世界的習俗。值得注意的是,有此種文面習俗的 早期游牧民與華夏民族接觸的時間相當早,目前至少可上溯至西周時期。而稍晚之 後,一些騎馬游牧民族也開始出現於西方史籍,如奇姆美利亞人、98 斯基泰人逐漸 出現於西方古典史家的記錄。而有關斯基泰人的起源,希羅多德曾提示他們是來自 於東方的亞洲,說明了這些早期游牧民的起源地區,是在距離中國北部並非特別遙 遠的中亞或南西伯利亞地區。而這些地區自青銅時代以來的人種狀態便是以白種人 為優勢,而雜有蒙古人種的混血,如斯基泰人便是屬於歐羅巴種長頭型。99
有關華夏民族與這些高加索種早期游牧民的接觸路徑,就目前考古與人類學的 材料來看,可能存在兩種途徑:一是透過蒙古高原,與原先即活動於蒙古西部及南 西伯利亞一帶的高加索種人發生聯繫;另一種可能路徑是透過河西走廊,而與居住 於新疆地區的印歐人發生接觸。100 就第一種路徑而言,其實古代華夏民族透過鄂爾 多斯地區與蒙古及南西伯利亞發生文化互動,已早為學者所認知。如高本漢曾提出 早自東周時期開始,中國的青銅器就曾受鄂爾多斯青銅藝術的影響。101 陳槃也同意 這種看法,並進一步指出如白狄、代狄、林胡、樓煩、義渠等古代戎狄,都可能是 華夏與鄂爾多斯交通的媒介,102 A. A. Kovalev 近來亦提出阿爾泰藝術可能是藉由樓 煩人傳入中國內地的看法。103 水濤認為:對於關中西部的周人來說,他們接觸歐羅 巴人的途徑應是來自於北方戈壁或草原地帶的游牧民族,或是活動於新疆東部的歐羅巴人族群,104 林澐同意這樣的見解,105 本文也傾向這種主張。
91
青銅與早期鐵器時代的蒙古地區生活著各種部落,操不同的語言,人種與文化 也各有區別,但他們使用的器物形制卻大多類似,尤其是武器、馬具和裝飾品。106 諾夫戈羅多娃指出,早在公元前三千年末至二千年初,蒙古境內即已形成在墓葬、 儀式等物質文化方面極不相同的兩個氏族文化區域。而特別重要的,是居民在人種 類型上的差異:東部是蒙古人種,西部是歐羅巴人種(阿法納西耶沃型)。107 在蒙 古西北部的烏蘭圖木古墓中,大量的顱骨為歐羅巴人種,只有在一些女性的頭骨中 才發現有蒙古人種。而且在公元前一千年末,在蒙古的西部及北部或許還混入了一 支伊朗語族。108 H. H. 瑪蒙諾娃亦認為,西部蒙古(科布多省、烏布蘇省)石冢墓 出土的顱骨屬於稍稍雜有蒙古人種的歐洲人種,他們與圖瓦斯基泰時期石冢及哈薩 克斯坦、吉爾吉斯的塞種—烏孫人墓葬中出土的顱骨最為接近。總的看來,西北蒙 古居民的古人類學類型與同一時期東哈薩克斯坦的古人類學類型最為接近。109 在蒙 古西部的杭愛山地區,曾發現一個青銅時代的石雕人像,就外貌來看,即具有相當 明顯的高加索種特徵(圖 18),110 該石雕的年代約為公元前第二千紀後半葉。在稍 晚的公元前第一千紀初,蒙古北部的 Ushkiin Uver 及 Agar 村也有類似的高加索種 面貌鹿石頭像,說明該區曾是歐洲系人種的擴張地帶(圖 19)。111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1: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至於南西伯利亞以及阿爾泰一帶,在公元前三千年之初,阿爾泰一帶主要被白 色人種的烏古斯(Oguz)型人種所盤據。112 而在米奴辛斯克(Minusinsk)盆地, 在公元前三千年至二千年間,那裡住著長頭型的「原歐洲人」(Proto-European 或稱 古歐洲人種),但到了公元前十二世紀到七世紀間,有大量來自中國北方的居民移居到此區,而與原有的歐洲人種混雜。然而再往下的公元前七至二世紀間,該地又 混入圓頭型的歐洲人種因素,逐漸地削弱了中國北部人種的特徵,而回復到單一的 歐洲人種。但自公元前二世紀開始,由於與南方匈奴不斷接觸的結果,使得比較單 一的歐洲系丁零族人種又被匈奴所混雜。所以這個區域曾經歷過二次的人種混血, 一次是丁零的北遷,第二次則是匈奴的向北擴張入侵。113 由於這兩次蒙古人種的擴 張,造成了該區原有歐羅巴人種的蒙古人種混血,如卡拉蘇克人的混雜類型,114 以 及巴澤雷克(Pazyryk)古墓中歐羅巴人種中的蒙古人種混血。115 中國自先秦時期 起,可能便開始與這些南西伯利亞的白種部族發生接觸。如先秦古族丁零,徐中舒 先生認為即是「狄」,屬高鼻深目的高加索種。116
在中亞地區,自古以來一直是蒙古人種與高加索種兩大人種的交會地帶,117 南 西伯利亞還有屬於接近北歐人種(Nordic)的族群分佈。早在西元前七至五世紀期 間,鹹海地區的居民看來已是一種混合種族,主要為由安德羅諾沃文化底層所代 表的歐洲人種和起源於中亞的蒙古人種混合而成。118 Bahaeddin Ogel 曾指出西元前 二千年活動於阿爾泰、薩彥嶺及天山一帶的寬頭型白色人種,就是日後突厥人的祖 先,而這些白種人是與歐洲之阿爾卑人種相似的人群。119《伊犁河流域的塞人和烏 孫的考古文化》一書作者阿基舍夫與庫沙耶夫認為:居於天山和帕米爾的塞種乃是 尖帽塞人,因與中亞蒙古利亞人種為鄰,早就開始(至少在西元前五世紀)逐漸蒙 古利亞化,120 但也有學者認為烏孫的人口中大部分是操伊朗語的塞克部落。121 考古 學家最近的研究和發現還表明,自新石器、青銅時代開始,西伯利亞和斯堪的納維 亞諸民族間自遠古就存在過深刻的聯繫。122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1: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於距離中國北部不遠處的蒙古西部、南西伯利亞與阿爾泰地區,在公元前一千紀都有白色人種在該處活動,白色人種在當地甚至還是主要的人種成分,因之 中國北部的華夏民族會接觸到一些白種部族,應是意料中事,儘管這些白種人所操 的語言不一定全是印歐語而可能是其他的語言(如阿爾泰語)。Karl Jettmar 認為可能 自商代以降,就存在著一條從中國到貝加爾湖地區的貿易路線,而這條路線甚至還 往西延伸至森林草原帶。此區域是蒙古人種與歐洲人種的交會混合地帶,這條相對 較安全的路線避開了剛開始崛起的斯基泰――薩爾馬特(Scythno-Sarmatic)游牧世 界,這些北方森林草原帶的人群與我們所稱的烏拉――阿爾泰(Ural-Altaic)語人群 有密切的連結關係。123 中國自商代開始即與南西伯利亞的青銅文化有過接觸,124 馬 車125 甚至是騎馬術126 可能都是從這條北方路徑傳入中國,這條中國與內陸歐亞草原 溝通的路徑,可能一直往下延續至西周。
至於新疆地區文面的來源我們也不應忽略。準噶爾盆地一帶因鄰近阿爾泰山及 哈薩克斯坦,這裡的人群與生態總體來說接近阿爾泰與中亞的早期游牧人。東疆地 區的哈密盆地是中國境內高加索種人分佈的極東界,而此處的歐羅巴人種接近於古 歐洲人種類型,他們至少在距今三千年前已經抵達這個地區。127 這些居民在體質型 態上與前蘇聯境內的哈薩克斯坦,南西伯利亞,甚至更遠的西方伏爾加河流域的銅 器時代居民有著更接近的關係,其總體特徵則近似於現代的北歐(Nordic)人種。 目前還無法具體確知他們是從什麼地方?通過何種途徑而來到新疆地區的,128 不過已有學者嘗試將他們與後來公元六至八世紀在焉耆、庫車、吐魯番等地操所謂「吐 火羅語」(Tocharian or Tokharian)的民族做了聯繫。129
有關且末縣扎洪魯克墓地乾屍臉上的彩繪文面習俗,很可能是源自於早期印歐 人的傳統。扎洪魯克乾屍的年代距今超過三千年,當時見於東西方歷史文獻的游牧 民族都還未出現,他們到達南疆綠洲後過的是農業定居生活而非游牧,因此他們是 在內亞游牧文化還在醞釀形成的階段就已來到新疆。或許他們是與安德羅諾沃文化 有關的早期印歐人族群,也有可能他們就是日後新疆吐火羅人的祖先。因此克孜爾 石窟的捲雲狀文面圖像來源可能有二:一是源自於三千年前即已進入新疆的早期印 歐人傳統;一是受到公元前後進入新疆的中亞塞種人文化影響。
關於塞種人進入新疆的過程,依據《漢書》的說法是源自於大月氏遷徙的衝擊 效應。130 但也有學者認為塞種進入新疆的時間要早於公元前二世紀。前蘇聯學者們 認為塞人的遷入東突厥斯坦,是早在公元前二世紀的那次塞種入侵印度事件之前。 而早在公元前十世紀,由龐大原始塞人部落聯盟所組成的三部份斯基泰人,離開了 他們的大本營向東遷徒到中國邊境。而且從斯坦因在新疆所發現的一種長矛和鏢槍 的青銅箭頭來看,它與歐洲黑海北岸到西伯利亞在公元前五世紀所流行的箭頭非常 近似,此亦證明了東突厥斯坦和歐亞草原至少從公元前十世紀起就存在著某些聯 繫。131 在唐代塔里木盆地西緣的佉沙(疏勒)國,當時仍存有文身之俗。據《大唐 西域記》的記載,該國的人民「容貌麤鄙,文身綠睛」,由於該國周邊的語言屬於 伊朗語,132 因之其文身習俗可能是來自於塞種人。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1: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於距離中國北部不遠處的蒙古西部、南西伯利亞與阿爾泰地區,在公元前一千紀都有白色人種在該處活動,白色人種在當地甚至還是主要的人種成分,因之 中國北部的華夏民族會接觸到一些白種部族,應是意料中事,儘管這些白種人所操 的語言不一定全是印歐語而可能是其他的語言(如阿爾泰語)。Karl Jettmar 認為可能 自商代以降,就存在著一條從中國到貝加爾湖地區的貿易路線,而這條路線甚至還 往西延伸至森林草原帶。此區域是蒙古人種與歐洲人種的交會混合地帶,這條相對 較安全的路線避開了剛開始崛起的斯基泰――薩爾馬特(Scythno-Sarmatic)游牧世 界,這些北方森林草原帶的人群與我們所稱的烏拉――阿爾泰(Ural-Altaic)語人群 有密切的連結關係。123 中國自商代開始即與南西伯利亞的青銅文化有過接觸,124 馬 車125 甚至是騎馬術126 可能都是從這條北方路徑傳入中國,這條中國與內陸歐亞草原 溝通的路徑,可能一直往下延續至西周。
至於新疆地區文面的來源我們也不應忽略。準噶爾盆地一帶因鄰近阿爾泰山及 哈薩克斯坦,這裡的人群與生態總體來說接近阿爾泰與中亞的早期游牧人。東疆地 區的哈密盆地是中國境內高加索種人分佈的極東界,而此處的歐羅巴人種接近於古 歐洲人種類型,他們至少在距今三千年前已經抵達這個地區。127 這些居民在體質型 態上與前蘇聯境內的哈薩克斯坦,南西伯利亞,甚至更遠的西方伏爾加河流域的銅 器時代居民有著更接近的關係,其總體特徵則近似於現代的北歐(Nordic)人種。 目前還無法具體確知他們是從什麼地方?通過何種途徑而來到新疆地區的,128 不過已有學者嘗試將他們與後來公元六至八世紀在焉耆、庫車、吐魯番等地操所謂「吐 火羅語」(Tocharian or Tokharian)的民族做了聯繫。129
有關且末縣扎洪魯克墓地乾屍臉上的彩繪文面習俗,很可能是源自於早期印歐 人的傳統。扎洪魯克乾屍的年代距今超過三千年,當時見於東西方歷史文獻的游牧 民族都還未出現,他們到達南疆綠洲後過的是農業定居生活而非游牧,因此他們是 在內亞游牧文化還在醞釀形成的階段就已來到新疆。或許他們是與安德羅諾沃文化 有關的早期印歐人族群,也有可能他們就是日後新疆吐火羅人的祖先。因此克孜爾 石窟的捲雲狀文面圖像來源可能有二:一是源自於三千年前即已進入新疆的早期印 歐人傳統;一是受到公元前後進入新疆的中亞塞種人文化影響。
關於塞種人進入新疆的過程,依據《漢書》的說法是源自於大月氏遷徙的衝擊 效應。130 但也有學者認為塞種進入新疆的時間要早於公元前二世紀。前蘇聯學者們 認為塞人的遷入東突厥斯坦,是早在公元前二世紀的那次塞種入侵印度事件之前。 而早在公元前十世紀,由龐大原始塞人部落聯盟所組成的三部份斯基泰人,離開了 他們的大本營向東遷徒到中國邊境。而且從斯坦因在新疆所發現的一種長矛和鏢槍 的青銅箭頭來看,它與歐洲黑海北岸到西伯利亞在公元前五世紀所流行的箭頭非常 近似,此亦證明了東突厥斯坦和歐亞草原至少從公元前十世紀起就存在著某些聯 繫。131 在唐代塔里木盆地西緣的佉沙(疏勒)國,當時仍存有文身之俗。據《大唐 西域記》的記載,該國的人民「容貌麤鄙,文身綠睛」,由於該國周邊的語言屬於 伊朗語,132 因之其文身習俗可能是來自於塞種人。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1: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關南西伯利亞、西蒙古及新疆地區早期高加索種人的來源,近來在體質人 類學與遺傳學研究上有了新的發現。早在 1950 年代,體質人類學家孔恩(C. S. Coon)即已指出:葉尼塞河米努辛斯克(Minussinsk)盆地青銅時代的人種類型接 近烏克蘭人群,都是北歐人種(Nordics)。從該地區鐵器時代所遺留的隨葬面具所 顯示之面部類型來看,亦多為長頭、狹面、窄鼻之面貌,且就面具上所殘留的髮鬚 來看,多為金髮或棕髮,故米努辛斯克盆地的人群是北歐人種的一支,我們不能 把所有中亞的游牧民族在種族上都認定為伊朗人。133 最近以 T. A. Chikisheva 為首的俄國研究團隊指出:阿爾泰地區的早期居民大多具有黃、白兩大人種混合的體 質特徵,而其中的高加索種因素係來自中亞西南部與近東。在基因上,部分新石 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的基因導向歐亞大陸西部的起源,特別是 H 和 U5 這兩種單倍群
(haplogroup),是廣泛分佈於西部西伯利亞與歐洲。134 但俄國體質人類學家 A. G. Kozintsev 在分析了二百二十個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的男性頭骨後發現,阿法納 西耶沃(Afanasyev c.3500-2500B.C.)時期的許多頭骨型態都接近於烏克蘭第聶伯 河與頓河地區的人骨。在奧庫涅夫時期(Okunev 約公元前第二千紀前半葉),當地 居民是該地新石器時代居民的後裔,人種上具有高加索種與蒙古人種的混合特徵, 但圖瓦的奧庫涅夫文化人群可能來自烏克蘭。西哈薩克斯坦的阿拉庫爾(Alakul) 人群顯然來自南俄草原,他們相對狹面細長的身型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晚期至青銅時 代的中、西歐人群。而某些費德洛夫(Fedorov)人群的祖先是來自早先阿爾泰地 區的阿法納西耶沃部落,但其他的費德洛夫人群可能來自北高加索及裏海西北地 區。在新疆白種人的來源問題上,他指出高加索種人並非像以往認為的是來自於西 面的大夏(Bactria)綠洲地區,其實更可能的路徑是從北方的草原帶南下而進入新 疆。在西伯利亞及中亞東部所發現的狹面細長型高加索種人(gracile Caucasoid), 並非是來自近東與中亞南部的地中海人種(Mediterraneans),而應屬於北歐人種, 他們向西伯利亞的遷徙的時間至少可上溯至公元前第三千紀。在安德羅諾沃時期, 南西伯利亞居民的人種類型皆顯示與南俄草原青銅時代居民的親緣性,他們通過哈 薩克斯坦而移居至該地,這波的遷徙可以聯繫到所謂雅利安人的擴散與原伊朗人的 起源。135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1: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俄國與法國的遺傳學家團隊透過男性 Y 染色體與女性粒腺體 DAN 的交叉比 對,在分析了二十六個採自南西伯利亞地區從公元前第二千紀至公元後四世紀的庫 爾干(Kurgan)墳人骨 DNA 樣本後發現,從青銅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來自俄羅 斯—哈薩克草原的歐洲系人群大量的移居此地,而他們大多帶有名為 R1a1 的單倍 群,這個遺傳標誌被學者認為是與原始印歐人直接相關,這個遺傳標誌往東一直分 佈至貝加爾湖沿岸地區。從這些南西伯利亞古代人群某些控制色素的 DNA 顯示, 他們在體質上超過六成具有藍眼(或綠眼)、白晰皮膚與淺色頭髮的特徵。這些南西伯利亞的古代歐洲移民很可能從北方草原帶進入新疆,從而締造了新疆塔里木盆 地的早期文明。安德羅諾沃文化應是庫爾干文化人群朝東擴散的結果,而且可以聯 繫至新疆操吐火羅語的人群。136 遺傳學的研究成果似乎支持了印歐人起源爭議中的 庫爾干理論,即原始印歐人是從南俄地區朝周邊地區擴散的。137
通過體質人類學與遺傳學的分析,解決了學界對東西方史料上關於新疆、中亞 地區一些青眼赤鬚人群描述的疑惑。在羅馬時期,老普里尼(Pliny the Elder)在其著 作《自然史》中曾提及在安息人(Parthians)與印度人附近的賽里斯人(Seres),138
「他們的身材超過了一般常人,長著紅頭髮,藍眼睛,聲音粗獷(VI , 88)」。139 從 賽里斯人細長身材、紅髮與藍眼的體質來看,是接近於北歐人種。在中國的史料方 面,如有關烏孫的形貌,唐代顏師古在《漢書.西域傳》烏孫國條下注云:「烏孫 於西域諸戎其形最異,今之胡人青眼、赤鬚,狀類彌猴者,本其種也」。140 顏師古 所描繪的烏孫形貌,無疑就是北歐人種的體質特徵。又如早先活動於葉尼塞河上 游的堅昆或黠戛斯,在史籍上曾留下「長大、赤髮、皙面、綠瞳」141 的紀錄,這也 是典型的北歐人種形貌。最初學者們認為葉尼塞河畔的這些黠戛斯人並不是一個 說突厥語的民族,142 他們很可能是被突厥化的葉尼塞 Ostiak 人,甚至是源自斯拉夫 人。143 現在遺傳學與體質人類學的研究表明,古代文獻對這些人群的體質描述似乎 相當可信,足見該地區的北歐人種類型直至唐代似乎未有太大的變化。在帕米爾地 區周邊,唐代時依然有碧(綠)眼的人群生活於其間,如《新唐書.西域傳上》載 疏勒國的人民是「俗尚詭詐,生子亦夾頭取褊,其人文身碧瞳。」又同傳提到護蜜 國時亦云其國是「出善馬,人碧瞳。」。144 疏勒國的文身與碧瞳,正說明了他們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电动车论坛

GMT+8, 2024-11-27 10:20 , Processed in 0.0745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