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
发表于 2015-11-20 11: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上述的圖像材料可知,以捲雲狀圖案作為臉部文面的習俗,至少從公元前 第一千紀起便流行於廣大的內陸歐亞地區,其族屬可追溯至安德羅諾沃文化所代表 的早期游牧民。這種以捲雲圖案作為文面的習俗,甚至有可能延續至唐代,時間長 達一千餘年。而中國北部至少在公元前八世紀的西周時期,即已出現此類文面的圖 像,這暗示了自西周時期開始,中國北部與內陸歐亞地區的早期游牧民已開始展開 接觸與交往。
三、內亞早期游牧民與華夏民族接觸的可能路徑
一如前述,於臉上施以捲雲狀文面的習俗廣泛見於南俄、烏拉山區、中亞以 及新疆地區,而除新疆南疆地區外,這些地區都是所謂的草原游牧文化區,顯然此 種捲雲狀文面是一種早期內亞游牧世界的習俗。值得注意的是,有此種文面習俗的 早期游牧民與華夏民族接觸的時間相當早,目前至少可上溯至西周時期。而稍晚之 後,一些騎馬游牧民族也開始出現於西方史籍,如奇姆美利亞人、98 斯基泰人逐漸 出現於西方古典史家的記錄。而有關斯基泰人的起源,希羅多德曾提示他們是來自 於東方的亞洲,說明了這些早期游牧民的起源地區,是在距離中國北部並非特別遙 遠的中亞或南西伯利亞地區。而這些地區自青銅時代以來的人種狀態便是以白種人 為優勢,而雜有蒙古人種的混血,如斯基泰人便是屬於歐羅巴種長頭型。99
有關華夏民族與這些高加索種早期游牧民的接觸路徑,就目前考古與人類學的 材料來看,可能存在兩種途徑:一是透過蒙古高原,與原先即活動於蒙古西部及南 西伯利亞一帶的高加索種人發生聯繫;另一種可能路徑是透過河西走廊,而與居住 於新疆地區的印歐人發生接觸。100 就第一種路徑而言,其實古代華夏民族透過鄂爾 多斯地區與蒙古及南西伯利亞發生文化互動,已早為學者所認知。如高本漢曾提出 早自東周時期開始,中國的青銅器就曾受鄂爾多斯青銅藝術的影響。101 陳槃也同意 這種看法,並進一步指出如白狄、代狄、林胡、樓煩、義渠等古代戎狄,都可能是 華夏與鄂爾多斯交通的媒介,102 A. A. Kovalev 近來亦提出阿爾泰藝術可能是藉由樓 煩人傳入中國內地的看法。103 水濤認為:對於關中西部的周人來說,他們接觸歐羅 巴人的途徑應是來自於北方戈壁或草原地帶的游牧民族,或是活動於新疆東部的歐羅巴人族群,104 林澐同意這樣的見解,105 本文也傾向這種主張。
91
青銅與早期鐵器時代的蒙古地區生活著各種部落,操不同的語言,人種與文化 也各有區別,但他們使用的器物形制卻大多類似,尤其是武器、馬具和裝飾品。106 諾夫戈羅多娃指出,早在公元前三千年末至二千年初,蒙古境內即已形成在墓葬、 儀式等物質文化方面極不相同的兩個氏族文化區域。而特別重要的,是居民在人種 類型上的差異:東部是蒙古人種,西部是歐羅巴人種(阿法納西耶沃型)。107 在蒙 古西北部的烏蘭圖木古墓中,大量的顱骨為歐羅巴人種,只有在一些女性的頭骨中 才發現有蒙古人種。而且在公元前一千年末,在蒙古的西部及北部或許還混入了一 支伊朗語族。108 H. H. 瑪蒙諾娃亦認為,西部蒙古(科布多省、烏布蘇省)石冢墓 出土的顱骨屬於稍稍雜有蒙古人種的歐洲人種,他們與圖瓦斯基泰時期石冢及哈薩 克斯坦、吉爾吉斯的塞種—烏孫人墓葬中出土的顱骨最為接近。總的看來,西北蒙 古居民的古人類學類型與同一時期東哈薩克斯坦的古人類學類型最為接近。109 在蒙 古西部的杭愛山地區,曾發現一個青銅時代的石雕人像,就外貌來看,即具有相當 明顯的高加索種特徵(圖 18),110 該石雕的年代約為公元前第二千紀後半葉。在稍 晚的公元前第一千紀初,蒙古北部的 Ushkiin Uver 及 Agar 村也有類似的高加索種 面貌鹿石頭像,說明該區曾是歐洲系人種的擴張地帶(圖 19)。1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