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搬砖道人

VW ..........VW...........

[复制链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1: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族源應屬印歐民族,而此點在語言學上也得到佐證。145 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部分 西伯利亞的高加索種族群又隨匈奴混入鮮卑,而繼續在東北亞一帶生活。146 甚至直 至宋代,東北亞地區都還有黃髮綠眼的人群在該處活動,如洪皓在《松漠紀聞》一 書中曾提到有所謂的黃頭女真,「疑即黃頭室韋也,金國謂之黃頭生女真,髭髮皆 黃,目精多綠,亦黃而白多」,147 從洪皓的描述來看,黃頭女真也具有北歐人種的 特徵。
周人究係有無可能經由河西走廊接觸到屬於白色人種的早期游牧民?依據文 獻,還是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史記.大宛列傳》記載了月氏的故地是在「敦 煌祁連間」,148《漢書.張騫傳》更補充烏孫也是「本與大月氏俱在祁連、焞煌 間」。149 有關烏孫與大月氏的人種,許多學者認為是屬於高加索種,如有人認為月 氏即吐火羅人,150 而韓康信等人認為烏孫在未西遷至伊犁河流域時,就應屬於以歐 洲人種為優勢的人種類型。151 不過因至今在河西走廊所發現的人類學材料,並未 發現有秦漢之前白色人種活動的痕跡,152 因此對於這條路徑目前還是暫時持保留的 態度。不過近來楊建華指出甘肅天水張家川墓葬所出土的草原文物,其特徵與固原 及鄂爾多斯等地的青銅器有很大區別,反而接近哈薩克斯坦東部七河地區的塞人遺 物。而從年代更早的考古發現可以得知,四壩文化與天山東部哈密地區的天山北路 遺跡聯繫密切,說明在公元前二千紀上半葉河西走廊就與新疆東部有著文化交往。 因此張家川墓葬的草原文化因素可能是從哈密地區經過河西走廊而傳入甘肅天水地區的,153 這是值得注意的新發現。
故宮學術季刊 第二十九卷第二期
另外必須一提的是,文化交往與接觸經常是雙向的,斯基泰人的頭骨飲器風 俗,可能與中國北部有關。希羅多德曾描述斯基泰人將他們最痛恨的敵人首級割下 之後,把眉毛以下的部分鋸掉,在外面包牛皮或鍍金之後,做為杯子使用。154 白 鳥清早先曾認為歐亞大陸使用頭蓋杯的習俗,是源自古代藏族前身的伊賽多涅斯人
(Issedonians),並由此向東西方各族傳播,155 重松俊章指出中國南方的烏滸人也有 此俗。156 然而鄭州商城中曾發現過骷髏杯,157 且在更早的龍山時期邯鄲澗溝遺址也 同樣發現了頭蓋杯,年代距今約四千三百年。158 看來有關此種人頭杯習俗的起源, 可以上溯至距今四千多年前的中國北部地區,然後再向西北傳播至廣大的內亞草原 地區。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1: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結  論
饒宗頤先生曾提示我們:「自大流士以來,華與胡兩種文化,接觸自不尋常, 未可等閑視之」。159 中國古代與歐亞大陸西部地區的接觸與交往,應超過我們現在 所理解的範圍。胡博(L G. Fitzgerald-Huber)注意到中國北方自二里頭文化開始, 已可觀察出某些與中亞及西部西伯利亞之間文化互動的現象,160 學者的研究表明在 舊大陸的各古文明區,長距離的文化接觸互動在史前時代即已開始。161 本文從西周 宮殿發現的蚌雕頭像出發,考察了中國北方、中亞、新疆、烏拉山與南俄地區古代 文物中的文面圖像,發現他們臉上的捲雲狀圖案有其一致性,這或許是一種源自內 亞地區安德羅諾沃文化時期的印歐古老習俗。而從西周時期即有此種文面圖像出現於中國,顯示西周時期中國北部與內亞地區的早期游牧民已有某種程度的接觸。162 其實中國與內陸歐亞地區的接觸可再向上延伸,163 至少自商代起,中國北方青銅器 在某些形制風格上,已與內陸歐亞草原青銅器有密切的互動關係,究係是何者起源 較早?目前仍在爭議之中。164 先前楊希枚曾認為史語所挖掘的殷墟頭骨中,可能至 少有兩例的頭骨接近北歐人種,165 近來也有學者認同此種看法。166 楊氏的見解或容 有異議,167 但商代與內陸歐亞草原地區人群曾存在交通互動,已漸為學界所重視, 而商代饕餮紋上也可常見此種捲雲紋,更值得進一步探索。因此中國北部華夏民族 與草原地區游牧文化的相互交往,其密切與頻繁可能遠比我們目前理解的更為複 雜。168 對於印歐人與早期中國的接觸,以往學界多將焦點集中在新疆地區,但隨著 考古學與體質人類學研究成果的進展,中國北方與蒙古西部及南西伯利亞地區早期 高加索種系居民的接觸,可能更值得我們注意。這條接觸路線在探討漢語與印歐語 早期接觸的問題上,應可以提供更多的思考點,而中國歷史上胡、漢文化之長期互 動,其觀察的起點應自先秦時期始。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1: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gisc.tcgs.tc.edu.tw/student/america/indian.pdf

印地安文化


               萬年以來,
      這片半乾燥地帶不斷地挑戰著居民的耐心與毅力,
           在這塊缺水少雨的土地上,
          「水」是西南原住民最深切憂心,
         也是他們在宗教信仰上最衷心的祈望。
                目前,
    散居在印第安保留區及城市內約有五十萬北美西南原住民,
        他們順應自然環境與文化變遷的應變能力,
       磨鍊出他們在美國主流文化中安身求生之道。


文化發展



古印地安文化→ 狩獵遊牧時期 → 農業形成時期 →城鎮發展古典 時期→ 岩畫藝術 → 歷史時期 → 現代時期

考古學把北美西南文化區範圍界定於美 國柯羅拉多州的杜蘭哥(Durango,CO),新 墨西哥州的拉斯維加斯(Las Vegas,NM), 內華達州的拉斯維加斯(Las Vegas,NE), 以及墨西哥國境內的杜蘭哥 (Durango,Mexico)地區。考古學家依據散
布在不同時空間裡的考古遺物群的異同,重建人類過去的歷史文化。 對於北美原住民來說,他們的歷史卻記錄在族群史和遷移的傳說奇聞 中。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1: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印第安時期 (距今 12,000 年至 8,000 年前)
北美最早的住民「古印第安人」是在更新世(Pleistocene)末期從亞 洲北部經過白令海峽(Bering Strait)南遷到美洲大陸。
他們用綁在木桿上的石箭,獵殺現已絕種的大型動物,像是猛 象、原始水牛、原始馬,以及其他大型哺乳類動物,因此被稱為「巨 獸狩獵者」。
獲得獵物之後,他們使用石器和用死去動物的長骨作骨器來切割 處理這些獵物。雖然他們以小家庭為單位四處遊居,他們也常會按時 的回到其獵物經常聚集尋水的地方,獵取其肉食用。有考古學者認為 古印第安人的過度捕殺,是造成冰河時期末大型動物絕種的原因之 一。
在更新世末期,古印第安人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逐漸地改變了 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再捕殺大型動物,而以獵取小型動物和採集植物 為生。


更新世結束後,西南地區的氣候變得更乾更熱,迫使古印第安人 重新適應環境。除了狩獵小型動物之外, 他們也開始採集植物性食物。他們仍以遊 居為主,以大家庭為單元,在不同的地方 建立基地。他們住在臨時搭建的帳蓬中, 每年在特定的季節停留在固定的基地
上,以獵集當地的動植物。 擲箭器簡圖和使用方式 為了磨碎種子和其他可食性的植物,他們使用石磨、石臼等,或 在石穴中烘烤根莖類食物。他們發明了一種擲箭器,把嵌有石箭頭的 短鏢槍勾在一根木棍上,如此可增加獵人擲射的力量和準確度。他們
對當地環境和其資源的熟悉,更幫助他們採集野生植物。 大約三千五百年前,玉米從墨西哥引進到西南區。當一千年以後 從墨西哥引進豆類後,他們已脫離了狩獵遊牧的階段,進入農業定居
新生活。


更新世結束後,西南地區的氣候變得更乾更熱,迫使古印第安人 重新適應環境。除了狩獵小型動物之外, 他們也開始採集植物性食物。他們仍以遊 居為主,以大家庭為單元,在不同的地方 建立基地。他們住在臨時搭建的帳蓬中, 每年在特定的季節停留在固定的基地
上,以獵集當地的動植物。 擲箭器簡圖和使用方式 為了磨碎種子和其他可食性的植物,他們使用石磨、石臼等,或 在石穴中烘烤根莖類食物。他們發明了一種擲箭器,把嵌有石箭頭的 短鏢槍勾在一根木棍上,如此可增加獵人擲射的力量和準確度。他們
對當地環境和其資源的熟悉,更幫助他們採集野生植物。 大約三千五百年前,玉米從墨西哥引進到西南區。當一千年以後 從墨西哥引進豆類後,他們已脫離了狩獵遊牧的階段,進入農業定居
新生活。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1: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同一時期,荷荷康文化出現重新整合成數量不多但較大的聚落。在防禦的高牆內,聚落裡有高達數層的建築物和低淺的穴屋。他 們繼續使用墊拍法製作日用陶器。他們也創造了泥偶、石偶和貝類等 非日用品。荷荷康人在平頂高台上舉行宗教儀式,也在專門的球場 上,進行祭典式的球賽。這兩種宗教活動都是受到中美洲文化的影響 而產生的。十五世紀中期,荷荷康人離開了他們的原居地。
模基洋人的生活方式在十一世紀時受到安那薩西文化的影響,也 有了巨大的改變。數層樓高的牆屋取代了早期的穴屋,其中較大的房 間可能是宗教祭室。在他們製作的白底黑紋陶器中,以動植物為圖案 的滿伯陶碗(Mimbres)最有名。這類的陶碗多半被用來做葬器__將底部 有洞的碗扣在死者頭部,讓死者的靈魂能從洞口逃出肉體。西元一千 四百年時,模基洋人也遺棄了他們的土地和家園。

岩畫藝術 (西元一百年至一千年)
雖然史前的西南文化區並沒有發展出任何文字系統,人們仍有其 他的溝通方法。他們使用尖石和顏料在岩石表面或牆面上刻繪了手 印、動物、幾何、或似人形的圖樣。畫上去的圖型稱為岩畫 (pictographs), 而 刻 上 去 的 則 是 岩 雕 (petroglyphs)。
最早的岩雕是約在三千年前由狩獵遊牧時代的獵採集者所做,山 羊、熊和鹿等是最常出現的主題。這些圖樣可能是記錄他們打獵的收獲,標記動物聚集的地方,或是希望能藉此帶來好運。有些石頭上有 很密集的刻痕,被稱作「報紙石」(Newspaper Rock),可能是史前人 相互通風報信的方式之一 。
不論繪畫的圖型為何,岩畫一定也有其共通的意義。有些圖形可 能是指述史前的星象事件,或是具有宗教意義。許多現代原住民部落 視某些圖樣為他們氏族的符號,這些圖樣出現的地區是他們的聖地, 不容外人褻瀆。從十五世紀開始,納瓦侯人用小刀在石壁上刻出敘述 性的圖樣。西班牙和早期美國探險家也把他們自己的名字鑿在峽谷的 牆壁上做為紀念。
雖然今人對史前岩畫與岩雕的真正意義不甚明瞭,但在岩壁上留 名為念之舉,古今皆同。可惜的是,許多史前的石壁藝術已經自然磨 損或遭到人為破壞。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1: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歷史時期 (西元一千五百年至一千八百年)
西元一千四百年左右,納瓦侯族(Navajo)與阿帕契族(Apache)逐漸 從加拿大移居到西南區。這些以狩獵為生的遊牧民族與以農為生的西 南原住民為鄰,有時相安無事,有時會發生突襲事件。
十六世紀起,西班牙探險家陸續來到西南地區尋找金礦,雖然空 手而回,但也發現了西南區有許多定居的普布羅部落(Pueblo)。1598 年,西班牙國王決定在西南區建立新的殖民地,一批移民者和方濟會 (Franciscan)修士來到這裡定居。這些新移民被當地農業潛力所吸引, 更希望能傳佈上帝的福音,讓原住民成為上帝及西班牙的子民。
此後,原住民不幸成了西班牙的庶民,須定期納稅服役。聖方濟 會修士們興建教堂,並積極向原住民傳教,禁止他們遵循傳統信仰。 西南原住民再也無法忍受,1680 年揭竿起義,燒教堂,殺修士,試圖 驅趕這批外來移民。1692 年,西班牙人征服了叛民,重回大河區(Rio Grande),結束了這場普布羅叛亂(Pueblo Revolt)。
之後的兩百多年,普布羅人和西班牙移民共居一地,相互學習, 更並肩抵抗外來遊牧民族的突襲。然而受到疾病、戰亂及土地喪失的 影響,到十八世紀末期,西南大河區只剩下十九個普布羅部落了。
現代時期 (西元一千八百年至今)
1821 年墨西哥獨立後,西南區脫離西班牙統治成為墨西哥的子民。1846 年美墨 戰爭,1848 年兩國簽署協定,西南地區成為美國領土。早在 1821 年,聖塔菲古 道(Santa Fe Trail)就已連接了美國境內的密蘇里州(Missouri)經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到墨西哥境內,因而美國文化很快地被引進西南區。
喜歡冒險的商人、捕獸者和探礦者從東部蜂湧而來。為了保護定居在西南 區的原住民和新移民,抵抗西南區內外的好戰遊牧民族,美國建立了許多碉 堡,並積極地追捕這些遊牧民族。後來遊牧民族一個個地被擊敗,被安置在特設 的印第安保留區中。美國在西南區四五十年的軍事活動中,以 1864 年打敗納瓦 侯人並強迫他們步行三百多哩遷移他鄉的「長走」(Long Walk)最受爭議。經過四 年的監禁,殘存的族人總算能重回家園,定居在新建立的保留區中。阿帕契族在 1872 年被安置在保留區裡,其中有一首領傑若尼牟(Geronimo)帶著一小群族人持 續和美軍打游擊戰,直到 1886 年被捕之後,才為西南地區冗長而血腥的歷史畫 上句點。
自此之後,美國文化逐漸影響保留區上的生活。美國於一八二四年成 立「印第安事務管理局」(The Bureau of Indian Affairs),提供印第安人醫藥、教 育和其它協助。的原意甚佳,可惜執行方式不妥。例如強迫印第安人將小孩 送到寄宿學校裡讀書,不鼓勵甚至禁止學童們使用傳統語言和過傳統生活,以達 到同化的目的。基督教徒亦開始積極地散布上帝的福音,甚至想要根絕原住民的 傳統信仰。
1880 年,阿通聖鐵路(Atchison Topeka Santa Fe Railraod)通車後,便捷的交通 帶來了許多外地人、商人、和觀光客。在二十世紀初期,藝術家和觀光客相繼發 現了西南地區的美景和原始民俗,大河區附近的城市,像聖塔菲(Santa Fe)和陶 斯(Taos)逐漸發展成為觀光重鎮。
保留區附近的交易站和商店鼓勵印第安人販賣他們自己的作品。從 1880 年 晚期,他們開始大量製作手工藝品。1923 年起,每年在聖塔菲所舉行的「印第 安市集」(Indian_Market)和在蓋洛普(Gallup)所舉辦的「全美原住民盛典」 (Intertriabal Ceremonial)更增加外地人對西南原住民手工藝品的喜好。今天,大部 份西南原住民的經濟來源或多或少都來自販賣所得。


一九八 O 年代起,美國容許印第安人在其保留區中開設賭場,給許多 部落帶來豐厚的利潤。西南區現有十一個普布羅部落和兩個阿帕契族的賭場,部 落有計劃地用賭場盈餘來從事各類加強保護區內生活品質的計畫,部落 在各州的經濟與政治地位亦提高不少。
在西南原住民繼續追求政治主權和經濟獨立的同時,他們也不忘將努力的成 果回饋給地方州與美國聯邦。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1: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南工藝技術

西南區原住民的語言中沒有「藝術」這兩個字。數千年以來,他們利 用自然環境中的材料來製作日常生活和宗教所需用品。這些物品有的 簡單實用,有的配合宗教使用,也有的是個人創作,都是圖樣繁複、 形式精巧的物品。自然界的美、夢裡的幻境或外來文化的衝擊,都是 他們靈感的來源。 有史以來,西南原住民手工藝品的實用性與裝飾性深受外地人的喜 愛。從十九世紀後期,他們開始為市場之需求製作陶器、籃器、手織 毛毯等物品,近年來也有人開始製作像荷比的卡其納木偶和納瓦侯的 沙畫等深具宗教意義的純商品打開新的市場。 如今西南原住民工藝品已成功的打入大眾市場,每個工藝家都在努力 突破自己的創作路線。有些人以延續傳統手工藝為榮,也有人試圖用 新的材料和技術,以不同的創作方向,把其作品提昇到更高的藝術境 界。西南原住民的工藝品是保持傳統與創新變革的最好例證。


陶器使用普遍以前,西南原住民以植物類材料製作日常生活所需物 件。塗上防水松脂的籃器,可以用來裝運水。把滾燙的石頭放入盛滿 水和生食的籃子中,他們可以燙熟食物。許多傳統的宗教儀式,像荷 比族及納瓦侯的婚禮、阿帕契少女成年禮等仍須用籃器來盛裝儀式所 需的花粉、玉米粉、羽毛等物品。
籃器使用的歷史很久遠,它之所以能分佈廣 布及流行至今,在於其製作所需工具不多:一把 利刃、一支錐子,以及製籃者的巧手和利牙,就 可以用盤捲(coiling)、纏繞(twining)和經緯編織 (plaiting)等方法作出日常生活所用的各種籃器。
盤捲法頗為簡單,是一種縫製法,以柔軟的植物纖維為線,將盤捲成籃形的細條層層相縫。以盤捲製成的籃器可 硬可軟,與其細條的材料有關。不同顏色的縫線,更可以組合成多變 的幾何圖案和自然圖案。西阿帕契人(Western Apache)曾創作出西南地 區中最好的盤捲籃器。
纏繞法與織布法上經緯相交的原理相似。將緯線先併在一起,再 用垂直經線上來纏繞固定。除了一般籃器外,西南原住民用堅硬的經 線來編製耐重的貨籃,或用柔軟的纖維編出軟蓆和袋子。住在第三台 地(Third Mesa)上的荷比族人以製作纏繞籃器聞名;而那些住在第二台 地(Second Mesa)上的荷比人則以創作盤捲籃器而聞名。
經緯編織是以經緯線交替編織成形。當經緯線緊密排列,可以形 成一個無空隙的籃器;若經緯線分隔較遠,可以做成篩漏用的籃器。 多功能的玉蘭葉圈籃就是一個用經緯編織技巧所編成的籃器。
西南原住民的製籃傳統至今仍存,現代製籃者將籃器販賣給觀光 客、收藏家、或其他原住民部落,而非日常生活使用。如今,納瓦侯 人不再編織籃器,而改向鄰近的猶特族(Ute)和排猶特族(Paiute)購買 婚禮所需的籃器。


納瓦侯毛毯
傳說中,住在謝依峽谷(Canyon de Chelle)蜘蛛女 岩上的「蜘蛛女」(Spider Woman)傳授給納瓦侯人紡 織的技藝。至今,他們還會把蜘蛛網塗在新生女嬰 的手和手臂上,祈望她長大後能成為一個出色的織 者。
事實上,納瓦侯的編織藝術的起源甚為複雜。 1680 年普布羅起義時,納瓦侯人從普布羅難民那兒 學到了編織技術。1700 年早期,融合了西班牙的傳 統紡織工藝,納瓦侯人創造出其獨特的編織傳統。 十九世紀初期,受到兩個墨西哥薩提酉(Saltillo)織工 的影響,納瓦侯的織品上出現了新的同心菱形和鋸 齒形圖案。
值得注意的是,1860 年起與歐美文化的接觸, 造成了納瓦侯紡織工藝的重大改變。化學染料,新 的羊種、羊毛,和中東毛毯的設計圖樣陸續地被引 進。為了迎合市場的需要,納瓦侯人開始編織厚重 結實的地毯,不再製作穿用式的輕軟毛毯。
1920 年起,不同特色的納瓦侯毛毯在保留區內發展出來,從地 毯的顏色和花紋可以識別其製作地區,但也有些地毯的花紋取自不同 的傳統圖樣,被稱為「普通保留區」型地毯。

納瓦侯手織毛毯經歷了好幾世紀新舊式樣的混合,仍然保有其 獨特的美感。每一代的織者都在推陳出新,納瓦侯手織毛毯的變革充 份地反應出他們對自然和文化環境的適應力和創造力。
祭典儀式
四百多年來外來宗教不斷地沖擊西南原住民的宗教信仰,但他們 仍然未放棄固有的傳統及儀式。
普布羅人有著強烈的宗教信仰。他們相信在現實世界裡,每件事 物都有一個或善或惡的神靈。為了確保萬物和諧共生,他們必須向?a href="/home.php?mod=space&uid=158166" target="_blank">@ 些神靈祭拜,或用儀式來傳達人們的敬意和懇求。天、地、太陽和水 是他們的現世中最重要的四大元素,他們的宗教儀式也和雨及豐收有 關;每個重要人生的階段時都有其生命禮儀,為的是求取個人的平安 及幸福。在他們的儀式用服裝上常見具有宗教意義的圖案。
納瓦侯人和阿帕契人相信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是有生命的,他們必須 與世上萬物和平共處。在他們的形成世界中,最重要元素是大地、空 氣、水和火,這些元素也是他們儀式中主要的祈求對象。阿帕契的宗 教儀式多半是為了個人而舉行,但他們也會藉此來祈求族群的生存和 福利。納瓦侯人的儀式也以個人身心的健康與萬物合諧共生為主要訴 求。
阿帕契少女成年禮
在母系社會的阿帕契族中,至今對傳統的少女成年禮仍十分重 視。每年夏天,麥阿帕契族(Mescalero Apache)會利用七月四日的週末 來舉辦團體成年禮。
少女成年禮慶祝族中女孩成年,能結婚育子,為部落繁衍後代。 在為期四天的禮儀中,女孩扮演阿帕契族起源神話中「變造婦女」 (Changing Woman)的角色,帶給族人新的每一天。
第一天早晨,他們先在一塊空 地上搭建儀式用帳棚,這個用四根 大柱、十二根小柱豎起的帳棚象徵 著他們的小宇宙;大柱分別代表開 天闢地的四天,四個方位和人生的 四個階段。帳棚內的火堆代表每個 家庭的女人,小木柱是保護家的男人。 每天早晚在帳棚中都有成年禮的舞蹈和吟唱。身穿傳統的鹿皮衣
(buckskin clothing)的成年女孩在儀式中必須跑四圈,一則重演「變造 婦女」的故事,又證明她可以成為人妻、人母,更可藉此清淨她的身 心。每晚帶著阿帕契守護「山神」(Mountain Spirits Gaan)面具的舞者 會在帳棚前跳舞,為大眾祈福。
第四個晚上,歌舞不斷直到清晨才結束。日出時,頭上抹著黃花 粉的成年女孩跑最後的四圈。成年禮結束之後,儀式帳棚會立刻拆除。 麥阿帕契族在七月四日舉行少女成年禮的儀式用帳棚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1: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荷比族傳統婚禮
荷比族是母系社會,他們的傳統婚禮從新娘帶著禮物進入新郎家到她回到自 己的娘家,一共持續六天。
第四天的日出之前,雙方母親在同一個水 盆中替二人洗頭,新人頭髮交纏象徵兩人的結 合。接下來,身穿新服的新人面向日出,迎接
他們的新生活。
在丈夫和男方家人的陪同下,新娘在第 六天回到自己的家。頭髮紮成兩條辮子 的新娘身穿黑色新衣,繫上腰帶,穿著 禮靴回家。她帶回男方家人送的兩條白
色披肩,小的披在 她肩上,大披肩和一 條婚用飾帶則被放在蘆草作的捲箱中。 荷比新娘身著新裝,手上的蘆葦捲筒中放這一個大披肩和一條飾帶。
抹白的披肩象徵著下雨前的雲層,四角的垂穗表示她將為人母, 白羽毛用來祈求他們幸福的未來。白色婚用飾帶兩端的長垂穗和裹著 玉米皮的棉球,用以祈求雨水充沛和大豐收。
婚後,新娘會繼續穿那件小的白披肩,大披肩則存放在蘆草捲箱 中,她去世後,被裹在大披肩中入土埋葬。
派雅提宗教
派雅提宗教(Peyote religion)是原住民在十九世紀晚期發展出來的 一種新的宗教信仰,強調所有印第安人屬同宗同源,及他們與白人的 差異。其宗教融合了基督和原始宗教信仰和儀式,他們相信萬物皆 靈,更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上帝。藉由與上帝的溝通,人的身心能被強 化,與大自然 和諧共存。
通常派雅提集會在帳棚中舉行,納瓦侯人則在侯崗中舉行集會。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1: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無論在何處舉行,集會門口一定面朝東方,西邊的地上有個砌成彎月 型沙堆祭台,兩個彎角亦朝東。
每次集會由一個"指路人"(Roadman)帶領,經過「開始」 (beginning)、「午夜水禮」(midnight water)、「清晨水禮」(morning water) 到「派雅提早餐」(peyote breakfast)等四個儀式。每個與會者均備有一 些必用道具,包括老鷹羽扇、口哨、皮鼓、煙草、和派雅提果實(Chief Peyote)。在集會中每個人會吃這些含有治療精神功能的派雅提仙人掌 (peyote),以達到與上帝直接溝通的目的。現今北美派雅提宗教信徒 中,以納瓦侯信徒為最多。
普布羅舞蹈儀式
因為無法根絕西南原住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天主教教會只好鼓勵普布羅人把傳統 儀式融合在天主教會的儀式中,以吸引他們。今天,在西南傳統與天主教儀式混 合並存,尤其是大河區的普布羅族多以教堂守護神的名字來命名,在守護神生日 時,他們的慶典包括天主教堂儀式和傳統慶典舞蹈。 在多數的普布羅族裡,傳統秘密儀式先在祭典密室(kiva)中進行。走 出密室之後,他們在廣場上唱歌跳舞,讓所有在場者共同分享。除了 求雨和豐收為主的舞蹈之外,他們
在慶典中常跳「鹿舞」(Deer
Dance)、「 羚 羊 舞 」 (Antelope
Dance)、「鷹舞」(Eagle Dance)和「水
牛舞」(Buffalo Dance)。這些原本
獻給萬物神靈的舞蹈,現已轉變為
半祈禱半消遣,宗教兼娛樂的活
動。 普布羅舞者伴隨著擊鼓者公開表演「鷹舞」。
普布羅舞蹈的舞步十分簡單隆重,伴以簡單的吟唱。為了增加音 效,有人在旁擊鼓,有時舞者的腳踝及手肘也帶上聲響器。
在表演傳統舞蹈時,舞者穿上具有意義的傳統服裝__白棉短裙, 裙上紅綠相間的花紋代表雲雨,表示生命的雲杉(spruce)嫩枝點綴他 們的身體;他們身上所有的彩繪圖案也各有不同的意義。
阿 通 聖 鐵 路 (Atchison, Topeka, and Santa Fe Railway) 在 1881 年通達聖塔菲,為西南區的歷史寫下了新的一頁。福德哈維(Fred Harvey)在鐵路站旁蓋了一棟「哈維之家」(Harvey House),把餐廳、 旅館和商店三合一。為了招徠更多的觀光客,阿通聖鐵路與哈維公司 (Harvey Company )把西南地區塑造成一個浪漫且具有異國風味的新據 點,從 1890 年到 1920 年間,已有上百萬的旅客從美國東岸,蜂湧而 至。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1: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1901 年,哈維公司又設立了一個印地安商品部,專門銷售西南原住民的手工藝品。受到觀光市場的鼓勵,西南原住民除了製作傳統物 件之外,也開始創作一些迎合觀光客的新產品。1920 年以前,除了到 「哈維之家」購物之外,旅客也可就近向坐在月台上的原住民直接交 易。
到西南區觀光的旅客們,不但可以帶回一些「到此一遊」的紀念 品,更可以參加哈維公司推出的「印第安文化探險」(Indian Detour), 去參觀西南區的現代部落和史前遺蹟。1920 年以後,柏油道路和家用 汽車的普及率提高使得搭火車的旅客大減,但是阿通聖鐵路對傳統工 藝品的流傳功不可沒。
傳統生活與現代生活
1868 年納瓦侯人回到他們新建立的保留區(Reservation)之後,繼 續他們的遊牧生活。在乾燥缺水的保留區上的生活十分辛苦,然而納 瓦侯人不但定居下來,並將這塊荒原經營成甜蜜的家。
他們通常隨著羊群遊居在冬、夏兩個居所之間。夏天時,他們住 在用樹枝、木材搭蓋的臨時居所。冬天時則住在結實的"侯崗"(Hogan) 中。最早的侯崗是六角圓錐形,用泥土作為房頂。當 1882 年鐵路通 過蓋洛普城(Gallup),納瓦侯人開始用枕木來搭建圓頂的六角形或是 八角形侯崗。
對納瓦侯人來說,侯崗象徵著他們的宇宙觀,它的形狀代表太 陽,屋頂代表天空,地面是大地。侯崗必須朝東,在侯崗內,每人要 順時針移動。舉行宗教祭典時,女人坐在北邊,男人坐在南邊,西邊 則是給來賓和吟唱師所坐的主位。
二十世紀初侯崗裡簡單的擺設多半是傳統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 燒爐、油燈、馬鞍、搖籃,以及從交易商那裡得到的工具、食品等。 按照母系社會的納瓦侯族的傳統,婚後夫丈要住在妻子的侯崗裡,如 果他的馬鞍被放在門外,就表示他的妻子趕他走,他得回到他自己母 親的家。
二十世紀初侯崗裡簡單的擺設多半是傳統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燒爐、油 燈、馬鞍、搖籃,以及從交易商那裡得到的工具、食品等。按照母系社會的納瓦 侯族的傳統,婚後夫丈要住在妻子的侯崗裡,如果他的馬鞍被放在門外,就表示 他的妻子趕它走,他得回到他自己母親的家。
納瓦侯的文化與傳統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起了重大的變化。許多年青人從軍, 以在太平洋戰區作譯碼員(code talker)為榮。小型貨車取代了馬匹,移動式的發電 機和大型煤氣桶提供了便利的生活。但是絕大多數住在保留區上的納瓦侯人,仍 然在廣大的保留區上過著沒有自來水及電力的生活。

如今,因應傳統宗教儀式的需要,侯崗仍然是納瓦侯人傳統生活的一 部份。新的侯崗用新的材料建造,有窗戶、磚牆和鐵皮屋頂。在保留 區中常可看到傳統侯崗、臨時屋、和現代侯崗相鄰而立。
參考資料:科博館北美西南印地安文化特展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电动车论坛

GMT+8, 2024-11-27 10:24 , Processed in 0.05423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