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
发表于 2015-11-21 10: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年來日本蒙元時代史研究,大多認為蒙元時代以歐亞大陸為主,結合了世界,具有 劃時代意義。也因此近年來跳脫中國史的框架,以橫跨歐亞大陸的廣大蒙古帝國的宗主國 來加以定位的相關研究逐年增加。有關於此,將於下節做一介紹。
二、發展:杉山正明的蒙元時(代)史研究
蒙古帝國於 1206 年成吉思汗即位以來,僅數十年便發展為橫跨東歐、西亞、中亞、東 亞與中央歐亞巨大帝國。忽必烈即位後,統治中國本土的蒙元王朝,與其他三國緊密結合, 另一方面又以寬緩的帝國秩序相聯繫。
近年,杉山正明氏對歷來蒙古橫跨東洋、西洋,故大航海時代的 15、16 世紀各文明圈 始見連動的歷來一般見解提出疑義。他認為,蒙古帝國時代,於歐亞各地產生連動,使得 此一共通現象得以生發於各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蒙古時代在世界史上具有早於大航海 時代的劃時代意義。因此他積極強調有必要構築蒙古帝國時代起的陸海歐亞史的全貌。
蒙古時代史的研究深廣繁富,當然所涉及的資料語言包括了漢語、波斯語、二大史料 群、蒙古語、維吾爾語、西藏語等多語言。此外,漢語文獻不只是文言,如《元典章》等 法制史常出現的吏文,夾雜這個時代特有的口語語彙,故須具備足以翻譯蒙文直譯體風格 的白話漢文讀解能力以及元代漢語音韻素養等多樣語言能力,這正如杉山氏研究的特色, 運用語言能力,博覽研析東、西洋的各類資料。因此,杉山氏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提出如 下的見解,此一時代的研究應對帝國統治的實像,以及為江南、東南沿海等地帶來經濟發 展、並連結大元之整體經濟系統做深入的考察,縝密、有力地表現蒙古帝國時代。
杉山氏研究蒙古時代史的目的在於,藉由總合歐亞全體,重構當時歷史的全貌,其結 果,中華王朝在當時整個蒙古帝國下僅屬於帝國東部地區。歷來在中國史的框架下以「征 服王朝」或「專制王朝」的視點來分析元朝時,華北社會中,金至元以及江南社會的南宋、 元、明的延續性等研究出現盲點,故以杉山氏所提出的見解來分析考察,產生了新的研究 潮流。事實上,近年日本中國前近代史對於宋、元,北中國、南中國的延續性、非延續性 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以宋、金――元――明此一長期的時間軸為中心而加以分析的研究 有遞增的趨勢。
在此一蒙元時代研究的新潮流下,各國的研究機構、文獻館積極整理公開相關史料。 相較於前,資料的使用的便利性亦獲得不少改善。為此,多樣的漢語文獻外,總合性地利 用畏兀語、波斯語、西藏語等各種語言之文獻,重構蒙古時代政治史,掌握分析以遊牧國 家、遊牧官制為基礎材料的研究增加不少。
元代中國各地建有甚多石碑,在理解地區民眾、社會的實際狀況上,為重要之資料。 近年,在當地的援助下,石刻的調查更為廣泛、綿密,以此為研究資料的研究成果甚夥。
接著在下一節將以蒙元時代史研究的新潮流為基礎來探討元朝統治下的文化政策。
三、新潮流:從文化政策來看(日)本近年蒙元時(代)研究
歷來蒙元時代史研究指出蒙古人掌握實權,專司財務的官僚多任用西亞出身的色目 人,蒙古人、色目人為蒙古帝國統治的主軸。其結果形成了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嚴密 的階級制度。在施行「蒙古本位政策」,漠視傳統中國文化非漢族的統治下,漢人文人階層 的地位下降,而傳統中華文化不受重視。
然而,關於元朝統治下的社會階級制度,舩田善之氏重新加以探討,他認為非漢語史料中並未特別區分色目人,仁宗重新舉行科舉之際,並列記載蒙古、色目、漢人、南人, 對不甚了解漢文化者列為色目人。13另外,櫻井智美氏指出,駐紮於慶元的軍戶葛邏祿人, 因已不需從軍而開始學習儒家文化、培養詩文素養,以參加科舉考試。14上述的實證研究?a href="/home.php?mod=space&uid=158166" target="_blank">@ 示,蒙古帝國沒有嚴密的階級制度,而歷來對蒙元漠視儒教等中國文化的理解本身則具有 疑義。
日本的蒙元時代史研究出現了轉換期,對歷來以「宋明」「元清」漢族王朝、非漢族王 朝的分類所見的時代觀、王朝觀出現了重新探討的趨勢。為此,自王朝延續、非延續的一 面,金――元一連串的歷史開展等視點來探討江南社會由南宋至元――明的連續性等問題 的相關研究逐漸成為主流。
本節特別介紹以下幾點1)大都城相關研究(2)元朝其他地區社會的實際狀況―― 華北社會與江南社會(3)科舉、出版事業等相關的文化政策。(4)並簡單介紹近年就蒙元 帝國出版事業多方的考察,對日本東洋史學界予以極大影響的宮紀子氏的《モンゴル時代 の出版文化》。
(一) 大都城相關之研究
杉山氏對蒙古帝國元朝大都城在空間結構上所發揮的作用有不少論述。杉山氏認為、 大都透過大運河通往江南、藉此通往海域與東南亞、西亞結合。15另一方面,從上都越過蒙 古高原,通過陸上交通與東亞、東歐相結合,元朝可汗定期巡幸大都、上都,使得此二處 成為海陸大動脈,於帝國內形成了廣大的都市圈。
近年來大都城與其近郊進行挖掘,不少遺跡、遺物出土。有學者以此為基礎加以探討, 如渡邊健哉探討了元朝至明朝初期,大都城的構造與都市空間的變遷。16此外,渡邊氏還探 討了大都科舉相關的議題。
13
14 15
16
17
乙坂智子氏探討了大都的「遊皇城」,此祝祭肇源於佛教儀禮。17其雛形源於中國六朝時期,南宋臨安亦舉行,而元代則受到遼、金時代在華北舉行的都市巡幸祭之影響。此都 市巡幸祭的遊行行列由民族、宗教的角度來看,實顯現出「混一華夷」的實際情況,而遊 行行列於皇城內的巡行路線,則表現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互成一體。可以確認的是,自唐 代後半期至宋代在國都皇帝與百姓形成一體的祝祭活動,亦於元朝大都舉行。
新宮學氏考察了明初朝廷決定由南京遷都至北京的決策過程以及北京紫禁城的空間結 構,探究明朝為繼承統一北亞的元朝政權。18
如上所述,中華王朝在空間、時間統治上具象徵性的王宮形態,亦反映在元朝時期的 大都城,而這亦由延續至明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