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搬砖道人

VW ..........VW...........

[复制链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1: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1.geo.ntnu.edu.tw/climate/word/199907.pdf

印第安人的遷移及其氣候上的關係


製作者:朱雅馨、侯玉春



美洲之所以被稱為「新大陸」,是從西方人的觀點來看的,早在哥倫布發現新 大陸之前,這一片廣闊的土地上早就有印第安人在這裡生活了幾千年,幾萬年 了,一直依照從古到今的生活方式生活著,而近期西方人的移入不過是幾百年的 事情罷了,可是他們擁有進步的文明及發達的技術,文明這個優勢的武器,使西 方人在這場爭奪生活空間的競爭中獲得了壓倒性的優勢,也讓印地安人就此走下 了歷史的舞台,揮別了昔日曾經輝煌的年代。
對於印第安人,我們抱持著同情的心態,尤其是在保留區中苟延殘喘的印第安 人,這樣的生活和他們當初優游在北美廣大平原上的豪邁一比較起來,顯得多麼 可悲啊!實在很難想像,他們曾經是這一片土地的主人。也就是這種感覺讓我想 要對他們多了解一點,所以我們選擇了這一個題目。希望能藉此來了解他們的特 性以及他們是從哪裡來的?怎麼來的?什麼時候來的?還有我們最好奇的,他們 在許多形態特徵及生活方式上為什麼會和我們差不多?
貳. 印第安人是黃種人嗎?
印第安人是黃種人嗎?這是一個令人好奇的問題,透過考古及人類學方面的證 據,大部分的學者普遍同意印第安人屬於黃種人,我們將透過以下三點來說明?a href="/home.php?mod=space&uid=158166" target="_blank">@ 一項推論; 1.新大陸的人種是由舊大陸移入:新大陸的人類並非土生土長。這裡從未發現過
類似爪哇人或北京人那種原始人類,也沒有人類由之進化而成的好像猿一樣的 靈長目動物。事實上,美洲根本就沒有猿類,不管是化石或是現存的。考古學 家們都已經同意,美洲印第安人的遠祖,釋出於舊大陸進化而成的人種,即是 智人。他們是在更新世的末期,經由白令陸峽 (冰河時期)移居到新大陸,那時他們已獲得了能 熬得住寒冷氣候的文化設備—暖衣服、足以抵 抗風寒的住所,因此他們能在新的土地生存。
2.考古方面的證據:近幾年來的考古證明,舊石 器時代晚期,10,000 年以前人類使用的細石器 工藝,東亞,北亞和北美是屬於同一個系統。 例如這個時期的人類所用來剝取石片的一種工 具—楔狀石核(參考右圖,圖上層為最常見的楔 狀石核;中為北美楔狀石核;下為華北楔狀石 核),這種石核在中國華北地區有大量發現,而 且年齡最古老,最早的距今約有 33,000 年,北亞蒙古戈壁沙漠和西伯利亞發現的楔狀石核的年代稍晚,而北美所發現的楔狀 石核的年代就更晚了。1972~1974 年間,在河北陽原縣虎頭梁村附近,就發掘 出 200 多件楔狀石核,超過了美洲已發現的楔狀石核的總數,也超過了亞洲其 他遺址發掘出來的數量。由石器的年代關係,我們推論印地安人可能是經由東 亞、北亞到北美這條路線而逐漸遷移到北美去。但是,亞洲和北美洲間隔著遼 闊的太平洋和一條寬約 90 公里的白令海峽,印第安人是怎麼到達美洲呢?地 質學家提出證據說,10,000 年前,亞洲和北美洲曾相連在一起,使古代的獵人, 從亞洲遷徙到北美,沿途留下了象徵他們足跡的楔狀石核。
3.身體特徵:印第安人種大約由亞洲白令海峽進入美洲,在上古世界經過漫長的 年代多種種族之混合,地理之變異,始演成頗為複雜的美洲印第安人種。關於 其特徵,皮膚與頭髮頗像蒙古人種,但可摺疊的眼瞼大不如蒙古人種之發達, 尤其男人幾與白色人種相似。而且鼻子與口唇亦與蒙古人種不同(圖),所以人 類學家多不同意將印第安人列為蒙古亞種。雖然有某些身體特徵上的差異,印 第安人是黃種人的一種是確定的。印第安人和現今我們所謂的黃種人之所以有 這些差異是因為當時由亞洲來的移民中,沒有一個能算是我們現代所謂的黃種 人,因為以中國人為典型的真正黃種人那時尚未進化出來,或最低限度尚未抵 達西伯利亞東部。事實上,各批的移居者,在身體構造方面,是彼此頗不相同 的。一般來說,居住地距白令海峽越遠的—也可據此而推測離開亞洲越早的— 像黃種人的程度就越少。而相當近期才越過白令海峽到美洲來的愛斯基摩人, 外型和黃種人最相似。(參考下圖—左為蒙古種人;右為印第安種人及表一)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1: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參.亞洲人種往美洲遷移與氣候上的關係:
在美洲,從未發現像爪哇人或北京人那樣的原始人類,甚至從來沒有找到過猿 類的化石殘骸,而考古學家們都已同意,美洲印第安人的遠祖,是出於舊大陸進 化而成的人種,也就是智人。從另一個考古資料來看,美洲最古老的石器,沒有 一件超過三萬五千年前,而且很可能不會超過一萬五千年。再加上從印第安人身 上,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具有很高頻率的亞洲蒙古人種體質的特徵:粗直的黑髮、 蒙古眼褶、黃色膚色等,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美洲的人種是在大約三 萬五千年~一萬五千年前,從亞洲來到美洲的。以他們尚處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 文明而言,發明那種遠航用的船隻,從東南亞、中國、日本航行到美洲,是不可 能的事。而今天的白令海峽,寬不過 50 浬,倒是一個很理想的道路。或許是為 了逃避敵人的追擊,也或者是為追捕獵物,使得原本居住在北亞的亞洲人種,組 織成一個小團隊(或許是狩獵隊伍),他們經由西伯利亞東部,通過白令海峽, 進入阿拉斯加。但他們究竟是如何渡過白令海峽的呢?對於這樣的疑問,各家說 法都不太一樣,我們認為最為可信的一種說法是印地安人的之所以能從亞洲通過 白令海峽,而進入美洲是因為冰期的關係。
在個冰河期中,北極的冰川向南延伸,當時在西伯利亞最東邊的區域並沒有冰 帽存在,因為當時氣候過於乾燥(氣候寒冷,蒸發量少),也沒有溼度豐厚的季 風可以飄到西伯利亞地區,所以當地一直未出現降雪的現象,故而沒有冰原出 現。乾燥的地區還擴散至亞洲和北美洲之間的陸橋上,當地的白令海峽也因為海 平面下降,早已成為一片乾枯的大地。阿拉斯加大部分的地區則無冰雪出現,而 北美洲大部分區域則遭到冰河時期中面積最大的「勞倫泰德冰河」所覆蓋。這片 大冰原的範圍東至紐約市,西至蒙大拿州的落磯山脈,覆蓋面積廣達一千三百萬 平方公里以上。
地質事實顯示,最後一個冰期中曾有好幾段時光,在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之間 的白令海峽是處於無水狀態的,根本就沒有海水的阻隔,這是因為當時冰河發展 極甚,大量的海水被封凍在冰河中(大陸冰河,山岳冰河),使得海面大幅下降 了幾百呎(超過白令海峽的平均深度,形成白令陸廊)。因此,那時的亞洲移民 可以很輕易地進入美洲大陸。第一個「美洲的發現者」是走過乾燥的地面而進入 美洲的,而且這樣的機會可能不只一次。那時進入美洲的人們和在西伯利亞舊石參.亞洲人種往美洲遷移與氣候上的關係:
在美洲,從未發現像爪哇人或北京人那樣的原始人類,甚至從來沒有找到過猿 類的化石殘骸,而考古學家們都已同意,美洲印第安人的遠祖,是出於舊大陸進 化而成的人種,也就是智人。從另一個考古資料來看,美洲最古老的石器,沒有 一件超過三萬五千年前,而且很可能不會超過一萬五千年。再加上從印第安人身 上,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具有很高頻率的亞洲蒙古人種體質的特徵:粗直的黑髮、 蒙古眼褶、黃色膚色等,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美洲的人種是在大約三 萬五千年~一萬五千年前,從亞洲來到美洲的。以他們尚處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 文明而言,發明那種遠航用的船隻,從東南亞、中國、日本航行到美洲,是不可 能的事。而今天的白令海峽,寬不過 50 浬,倒是一個很理想的道路。或許是為 了逃避敵人的追擊,也或者是為追捕獵物,使得原本居住在北亞的亞洲人種,組 織成一個小團隊(或許是狩獵隊伍),他們經由西伯利亞東部,通過白令海峽, 進入阿拉斯加。但他們究竟是如何渡過白令海峽的呢?對於這樣的疑問,各家說 法都不太一樣,我們認為最為可信的一種說法是印地安人的之所以能從亞洲通過 白令海峽,而進入美洲是因為冰期的關係。
在個冰河期中,北極的冰川向南延伸,當時在西伯利亞最東邊的區域並沒有冰 帽存在,因為當時氣候過於乾燥(氣候寒冷,蒸發量少),也沒有溼度豐厚的季 風可以飄到西伯利亞地區,所以當地一直未出現降雪的現象,故而沒有冰原出 現。乾燥的地區還擴散至亞洲和北美洲之間的陸橋上,當地的白令海峽也因為海 平面下降,早已成為一片乾枯的大地。阿拉斯加大部分的地區則無冰雪出現,而 北美洲大部分區域則遭到冰河時期中面積最大的「勞倫泰德冰河」所覆蓋。這片 大冰原的範圍東至紐約市,西至蒙大拿州的落磯山脈,覆蓋面積廣達一千三百萬 平方公里以上。
地質事實顯示,最後一個冰期中曾有好幾段時光,在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之間 的白令海峽是處於無水狀態的,根本就沒有海水的阻隔,這是因為當時冰河發展 極甚,大量的海水被封凍在冰河中(大陸冰河,山岳冰河),使得海面大幅下降 了幾百呎(超過白令海峽的平均深度,形成白令陸廊)。因此,那時的亞洲移民 可以很輕易地進入美洲大陸。第一個「美洲的發現者」是走過乾燥的地面而進入 美洲的,而且這樣的機會可能不只一次。那時進入美洲的人們和在西伯利亞舊石參.亞洲人種往美洲遷移與氣候上的關係:
在美洲,從未發現像爪哇人或北京人那樣的原始人類,甚至從來沒有找到過猿 類的化石殘骸,而考古學家們都已同意,美洲印第安人的遠祖,是出於舊大陸進 化而成的人種,也就是智人。從另一個考古資料來看,美洲最古老的石器,沒有 一件超過三萬五千年前,而且很可能不會超過一萬五千年。再加上從印第安人身 上,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具有很高頻率的亞洲蒙古人種體質的特徵:粗直的黑髮、 蒙古眼褶、黃色膚色等,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美洲的人種是在大約三 萬五千年~一萬五千年前,從亞洲來到美洲的。以他們尚處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 文明而言,發明那種遠航用的船隻,從東南亞、中國、日本航行到美洲,是不可 能的事。而今天的白令海峽,寬不過 50 浬,倒是一個很理想的道路。或許是為 了逃避敵人的追擊,也或者是為追捕獵物,使得原本居住在北亞的亞洲人種,組 織成一個小團隊(或許是狩獵隊伍),他們經由西伯利亞東部,通過白令海峽, 進入阿拉斯加。但他們究竟是如何渡過白令海峽的呢?對於這樣的疑問,各家說 法都不太一樣,我們認為最為可信的一種說法是印地安人的之所以能從亞洲通過 白令海峽,而進入美洲是因為冰期的關係。
在個冰河期中,北極的冰川向南延伸,當時在西伯利亞最東邊的區域並沒有冰 帽存在,因為當時氣候過於乾燥(氣候寒冷,蒸發量少),也沒有溼度豐厚的季 風可以飄到西伯利亞地區,所以當地一直未出現降雪的現象,故而沒有冰原出 現。乾燥的地區還擴散至亞洲和北美洲之間的陸橋上,當地的白令海峽也因為海 平面下降,早已成為一片乾枯的大地。阿拉斯加大部分的地區則無冰雪出現,而 北美洲大部分區域則遭到冰河時期中面積最大的「勞倫泰德冰河」所覆蓋。這片 大冰原的範圍東至紐約市,西至蒙大拿州的落磯山脈,覆蓋面積廣達一千三百萬 平方公里以上。
地質事實顯示,最後一個冰期中曾有好幾段時光,在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之間 的白令海峽是處於無水狀態的,根本就沒有海水的阻隔,這是因為當時冰河發展 極甚,大量的海水被封凍在冰河中(大陸冰河,山岳冰河),使得海面大幅下降 了幾百呎(超過白令海峽的平均深度,形成白令陸廊)。因此,那時的亞洲移民 可以很輕易地進入美洲大陸。第一個「美洲的發現者」是走過乾燥的地面而進入 美洲的,而且這樣的機會可能不只一次。那時進入美洲的人們和在西伯利亞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居民一樣,以追逐游動性的草食動物維生。 當然,像這樣的遷徙活動並不是到此結束的,當這些移民進入阿拉斯加之後並
不是就此定居的,尋找更是於生存的地方是人類的天性,或許是較溫暖的地方, 或者是獵物較多的地方,總之向美洲南部遷移的趨勢是免不了的。可是當他們進 入阿拉斯加之後卻遇到了一個天然的障礙,勞倫泰德冰河覆蓋了北美大部分的地 方阿拉斯加南部和加拿大西部難以通行的冰地堵塞了他們向南的去路,於是他們 只好在沒有冰的地方先定居下來,經過幾個世紀後,冰河終於稍微消融,露出通 路,才再一次地向南移居。
肆.遷移的時間
亞洲人種遷移到美洲的確切時間,我們無法肯定。在二十世紀 50 年代之前, 人類學家一直認為人類初次踏上美洲是在大約一萬五千年前;但根據新近的發現 和現代鑑定年代的方法,卻表示他們可能在比這早很多的時候,就已經來到美洲 了,如洛杉磯找到一個頭骨被鑑定為二萬三千六百年,聖地牙哥找到的兩個頭骨 分別被鑑定為四萬四千年及四萬八千年。大致上人類移居到美洲的時間不會早於 四萬八千年前,因為在此之前白令陸廊不會形成。
伍.結論
在看過各方資料之後,我們發現各家說法都不太一樣,尤其是在時間及渡過白 令海峽的方法上,更是眾說紛紜,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印第安人的確不是土生土 長的,而是由亞洲遷移過去的,我們可以從考古資料發現美洲並沒有原始人類的 發現,而且所發現的石器都是在 35000 年-15000 年前左右,而且石器的系統和 北亞所出土的為同一個系統。另外從印第安人的形態特徵來解釋,在許多方面(黃 皮膚、黑頭髮、黑或者褐色的眼珠)他們的特徵都和黃種人差不多,再加上冰河 期會露出水面的白令陸橋,使得從亞洲到美洲的難度降低許多,更加強了這種說 法的可信度(美洲和歐洲之間沒有陸橋存在)。
雖然說沒有發現的並不等於不存在,但就現有的資料及考古發現,我們也只能 就此推論,日後如果有新的發現,就有待之後的研究者來解開這個迷團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5: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mh.sinica.edu.tw/MHDo ... tionDetail_1639.pdf


日常中的國家
— 晚清民國的北京小販與城市管理*
徐鶴濤 摘要
在清末新政時期,由於國家競存的需要,北京出現了以警察為核心的 小販管理體制,小販受到的約束越來越多。然而,由於市民低下的消費能 力、城市就業機會短缺及動盪的社會局勢,攤販經濟在管制中反而越發興 旺。這兩股反向潮流的撞擊並未造成激烈衝突,而是形成了一套新的城市 秩序:城市生活既有了不同於傳統的模樣,但又和西方完全不同;它以警 察管理為主軸,但並未打破小販的自我管理;警察與小販間、小販與其他 社會群體間,既有對抗,又保持了相對和睦。而之所以能形成這種平衡, 有賴於官方在日常管理中的明智態度、小販自治的存在及社會力量的緩 衝。可見,如果我們不把國家社會關係僅僅理解為一種抽象結構,而注意 到它其實是具體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間的日常互動,便會看到現代國家建 設並不必然是好或壞,並不必然落入「政權內卷化」或「社會規訓化」。 從近代北京的小販管理上我們看到,它帶來的是束縛下的自由空間、衝突 中的整體和諧,它不是宿命性的,日常生活中各方的不同選擇會產生很不 一樣的後果。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5: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們將要關注的是這樣一群人的歷史:他們做小生意,小到能把整個生 意背在自己身上,好賣就挑來,不好賣就走,「風來散、雨來散」,人們把?a href="/home.php?mod=space&uid=158166" target="_blank">@ 一群體稱作「小販」。當然,說他們是個群體,其實他們也有很大差異,有的 是遊走街頭的浮攤、走販,有的是在市場、廟會上有固定攤位的攤商。他們 各有特點,但有一點是類似的,就是資本小、流動性大。
這一群體雖不起眼,但他們既是城市街頭的主要佔據者,又是城市商業 鏈條的最底端,對他們的管理,實為建立城市秩序的關鍵。所以從他們的歷 史中,我們能最清晰地看出,國家管理與城市日常生活之間到底是怎樣一個 關係。本文便擬以北京為例,來描繪晚清民國時期對小販的管理如何從無到 有、其背後的機理是什麼?它的效果如何、對小販的生存境況到底有什麼影 響?從而最終來回答這樣一個問題:近代以降的國家建設到底意味著什麼?
以往站在歷史進化論的角度,我們對現代國家建設大體都持肯定態度。1 但如果我們把眼光從宏觀的「歷史進步」移到微觀的個體生活,我們發現這種 所謂「進步」對個體來說未必是好事:一種反思認為,現代國家建設是以打破 原有社會組織為代價,來實現國家能力擴張,由此造成國家對社會剝奪的加 劇及社會矛盾的激化。杜贊奇(Prasenjit Duara)把這成功地用在了中國鄉村, 提出了「政權內卷化」這一概念:近代國家建設打破了基層社會內部的文化網 絡,國家剝奪增加,但對基層的實際治理能力卻越來越弱,故此需要有一場 革命重新塑造國家體制與基層社會。2另一種反思則認為,現代國家建設使個 人完全被納入體制化管束,越來越缺少自由空間,在王笛筆下的近代成都街 頭及楊念群書裡的民國北京醫療中,我們看到的是警察對城市日常生活的干 涉越來越多,中國似乎正向著傅柯(Michel Foucault)描述的那種「規訓社會」
靠近,31949 年後國家對個人的全面控制在某種程度上正是這一趨勢的延續。 然而,雖然杜贊奇、王笛等研究者已把視野從宏觀歷史拉到基層社會,看到 了被歷史進步神話遮蔽了的東西,但他們仍然只把國家社會關係視作一種大 的結構化存在,卻忽視了從根本意義上來說,國家的社會治理其實是具體的 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間的日常交道。故此不管是在「政權內卷化」、亦或「社會 規訓化」的解釋框架中,現代國家建設似乎都有某種命題,在其中人的行動對 於歷史進程似乎並不重要。但同樣觀察的是近代中國,一方看到的是國家機 器對社會日漸失去控制,而另一方看到的卻是國家的控制越來越趨嚴密;這 本身即說明現代國家建設的涵意是複雜的、多面的。以往的國家—社會分析 框架只著力於尋找固定的結構化關係,難以容納這種複雜性,以致會偏向對 立兩極,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視角來進行統和、超越。而本文聚焦於對小販的 的日常管理,正是要嘗試做這樣一種突破:把關注點從對國家、社會關係進 行總體性分析,轉移到對日常生活中國家權力的具體運作方式進行深入觀 察,從微觀的治理實踐中重新審視國家,以期對現代國家建設有一個更全面 的認識。4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5: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擔挑上的京城
讓我們跟著第一縷朝霞溜達進清代京城的普通一天。當多數住家都還沉 沉於夢鄉時,菜販卻已挑著挑、推著車,滿載著新鮮的蔬菜,開始了他們今 天的買賣,菜上還帶著露珠,陽光下顯得格外水靈,他們喊著「芹菜、辣青椒 咧,黃瓜、扁豆、嫩蒜苗咧!」聲音好像是要跟筐裡的菜比著誰更脆。而北京 城便在他們的叫賣聲裡,容光煥發地開啟了一日的生活。5
伴著老大皇城懶洋洋的腳步,街上慢慢熱鬧起來,我們會看到大街兩邊 早堆滿了各種攤子,賣估衣的、賣舊傢俱的、賣零碎兒的。最多的當然是小 吃攤,來小吃攤上吃的一般是中下階層的人,趕車、趕驢的在這花幾百文買 一杯酒、一碟肉,就可以混個肚飽。當然也有些其他人,比如頭帶兩把頭、 面施胭脂的旗人婦女,也坐在攤前板凳上,旁若無人地吃著,亦實稱京城一 道風景。6
如果覺得大街太吵,那可以去個清靜的深巷,坐在老槐樹下,閉上眼, 靜靜地去聽。除了蟬鳴、葉響,還會聽到胡同裡遠遠傳來的小販吆喝。北京 小販的吆喝是有名的:明末的《舊京遺事》中說京師小販「隨聲唱賣,聽唱一 聲而辨其何物品者、何人擔市也」。7清代的《燕京雜記》則說「京師荷擔賣 物者,每曼聲婉轉動人聽聞,有發語數十字而不知其賣何物者」。8雖然一個 講一聽就知,一個講聽了不曉,但養耳朵卻是無疑的。如果沒有小販的吆喝,人們會覺得京城的四季流轉都是不暢的。元宵節耳邊廂便能聽到「津透 了,化透了,桂花的元......霄」;四月春暖花開,街上就會飄來「花兒呀,玫 瑰花呀,抓玫瑰瓣,芍藥來,楊妃來,賽牡丹來,芍藥花......」;五月隨著粽 子的上市,便有「江米兒的,小棗兒的,涼涼的,大粽子來哎」;六月該吃 桃子了,就會有「一汪水的大蜜桃,酸來肉來,還又換來,瑪瑙紅的蜜桃來噎 哎......塊兒大瓤兒就多,錯認的蜜蜂兒去搭窩,亞賽過通州的小涼船兒來 哎,一箇大一箇大,一箇大的錢來」,9這麼催動著人的食欲;而一到臘月門 兒,到處便能聽到「買哎!小貓兒小狗兒小公雞兒— 獅子叭兒狗窗戶花 兒」,告訴人們大年快到了。10一位老北京人這樣描述北京城的吆喝:「四季 變化不同,貨聲各有特點,有的悠揚婉轉,有的低沉淒惻,不僅音調和商 品之間有一種和諧的聯繫,而且叫賣聲使人感出時序的流轉」。11
對大部份京師百姓來說,他們的日常用度都得靠小攤來提供,平時就在 家附近的地攤買日常用品,到了集期就去廟會的攤上集中購置些東西。就 算清前期內城不許漢人住,但還是禁絕不了小販從外城、燕郊躉貨往城裡 挑,12因為旗人雖然守著鐵杆莊稼,但要過開日子,還是離不開小販。
擺個小攤對很多窮苦人來說是維生的根本,它本錢小,只要勤快誰都能 做。但要好好做,大體就能靠它有個生計。比如窮人家的小孩什麼本錢沒 有,也可以去果市幫著賣蘋果的卸貨,這就能得一些壞的果子〔所謂擇(zhai) 手貨〕。他們便能拿個笸籮把果子頂在頭上,找個人多的地方擺賣。當積累 了點本錢,就進點像樣的水果,挎個小籃子或者挑個挑,走街串巷吆喝去 賣。再之後,便不下街賣了,找哪兒熱鬧,就支上一塊鋪板,果子碼在上面,算是做起正式生意。13 可見,小擔挑雖然在大京城裡不顯眼,卻是經濟、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
的一環。此外,擺攤生意還是連結城市與城郊農村的關鍵。城裡的攤販除了 在城裡賣,有些也會在固定日子背個籃子、搖著銅鈴下農村銷貨,給農家送 去針線一類必需品。14而城外的農民可以挑個擔或推個車,把自家生產的蔬 菜送進城賣,道遠的就交貨到城門附近的行市或店鋪,離得近的可以自己直 接下街賣。要是下了時鮮瓜果,他們會去城裡的廟會擺個攤,趕個人多。除 了賣農產品,他們也常常專門進城趕集,主要是在攤子上買些鄉下沒有而價 錢又能接受的日用品,保不齊還給孩子買一兩件城裡玩意兒,回去再跟家裡 人吹擂自己在城裡的所見所聞,顯擺自己的見多識廣。正是靠肩挑背扛這種 簡單低成本的方式,使得農民能有機會進入城市市場。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5: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雖然走街串巷,但並不意味著小販們都是成日飄蕩著,事實上他們多數 都有較固定的圈子。比如賣菜的就各有自己的熟路子,走固定幾條胡同,哪 幾家是常主顧、愛吃什麼菜,都記在心裡。市面上下來什麼菜,立刻送上門 去,既賣好價錢,又省得滿街跑。15再比如廟會,攤位都是好多年固定,「廟 會裡的攤子的布置已然熟記在人的頭腦中,衝口就能說出買篦子是東門裡第 幾家好,買絨花得找那個黑鬍子胖老頭兒......多年的顧客都成了熟朋友 了」。16有些甚至是幾輩兒固守一個地方、賣一樣東西。17
由於穩定,熟門熟臉,騙人矇人自然不會有,分量上給得足,品質上也 保著好。很多時候還許賒賬,最經常的比如賒早點,賣早點的把早點送來,不立馬要錢,而是在牆上劃道印兒,等過段時候一起結。18與住戶除了買賣 關係,更是一種人情聯繫,見面總會閒聊上兩句家長里短,成不成交都能落 個好情緒。當然要是對陌生人那又是另說,像賣舊貨的曉市,專在黑天交 易、「看貨不看人」,這誰都不認識誰,自然可能詐偽百出。而且對客人態度 亦是「其初亦未嘗不和顏悅色,倘買賣不成,則登時變臉,閒話隨而出也」。19 可見傳統中小買賣的秩序主要是靠熟人社區及行內組織來維持,很大程度上 可以說是「帝力於我何有哉」。
小販內部的聯繫也是很緊密的。同行之間生意上當然有競爭,但既在一 個道兒上,就要有一套共守的規矩,基本的交情要講,所謂「象隔象,離一 丈」,人家要先在那擺下了,就不許去搶生意。同行之間更不興使詐,就算曉 市,那騙得也多數是「空子」(外行),對「老相」(同行)一般是講面子的。 像賣木器傢俱,講好價後不能馬上拉走,都得等到天亮再拉,但來賣貨的打 鼓攤販和來收購的「抓貨」販子並不需先交定錢,打鼓攤販不會另賣,抓貨的 也一定來取。20事實上這些下街收舊貨的打鼓小販最以團結著稱。他們有一 套「調侃兒」,也就是內部的黑話,數字一到十那叫「由中人工大,天主並羊 非」,甚至根本不開口,互相拉手指用一套特殊手勢報價,也即所謂「拉盤 子」或者「袖裡說」。21他們常常在口子(就是茶館)碰頭「作泉」,22交流行 情。對外是團結一致的,比如誰去過誰家,看到中意的貨,但給的價錢人家 不想賣,那就讓另一個打小鼓的也去該家看貨,給的價比前一個還少,賣主 自然泄了氣,待頭一個小販再回去時,就可成交。23即使有了衝突,三兩個同行出來一拉,找個有威望的調解人,讓理虧那方給另一方陪個禮、請頓酒, 就能解決問題,不需要對簿公堂。24
這種同行聯繫是以緊密的行業組織為保障的。很多行當都是同一地方的 人來做,都是鄉親自然團結得緊密。25多數手藝還有行會,一個祖師爺下磕 頭,那就算兄弟。比如剃頭匠有祖師會,每個剃頭匠交點小錢,固定時間一 起拜下羅祖,平時能為剃頭匠幹不少事情,在一些清末民初的評論者人看來 比民國後的行業組織要強得多,26其他行當也多類似。
在不同買賣之間也有一套建立秩序的法子。像廟會,以前也沒官方為他 們安排場地,小生意人自個就會把地分配好。各種生意、玩藝兒按著秩序上 地,拉洋片、變戲法這樣有大響動的,會避開賣梳篦、賣刀剪這類一吵就談 不了價錢的,以免影響人家生意。各人找對場子了,再公平競爭,誰有能 耐,誰吸引到人誰就掙到錢。如果廟會會首向生意人為難,勒索銀錢,那各 種生意、玩藝就會團結起來一齊離場,給他「扣棚」,他下次就不敢使壞心 了。27所以《燕市積弊》的作者會說:「各浮攤俱有一定之規,彼時雖不呈報 地面,形式亦無少異」。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5: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官方對於小販也確實管得很少。傳統王朝對大商人和小商販的態度與現 代國家很不一樣。按現代觀點,大商人能多納稅,要多保護,而小商販則有 礙城市秩序,當予以取締。但依傳統民本觀念,小販反而是更應照顧的。我 們在古籍中常能看到朝廷體恤負販之人、減免其負擔的記載。29而事實上,至少在清中後期,對小販一般是完全不徵稅的。30 有些事情小販可做,但大商就不行,比如清前期規定京師官米只能由官
方許可的碓房售賣,但實際上小販賣米是很普遍的,那些離得較遠、走動不 便的老弱之人去不了碓房,那只能找附近的小販買米。朝廷對此也大體默 認,只要不是囤積四、五十石以上或用來釀酒,「其肩挑背負不過數石者,既 免查究」,「蓋禁囤戶,亦必籌民食」。31以致後來雖然放寬售米限制,但仍 有這麼個怪規矩,就是在北京再闊的私家米店都不許用騾馬送米,只許讓夥 計像小販一樣拿肉肩扛,否則便算私販。32
此外,當時人也不覺得小販在街上賣有什麼不好,那時候也沒什麼市容、 交通的觀念,在有清一代,京城道路不修、髒臭難忍那是常態,33不獨攤販?a href="/home.php?mod=space&uid=158166" target="_blank">@ 得礙眼。在多數人眼中,熙熙攘攘的攤市是王朝秩序的必要一環,比如在清 代有這麼種講法,說前門五牌樓南那些魚蝦攤子是皇家氣運的關鍵,因為這 些魚蝦是給真龍天子吃的,沒這些賣魚蝦的,那龍就要餓死。所以在光緒末 年為整頓交通要把這些魚蝦攤遷走,當時就有人說這大清朝是長不了了,據 說還有御史為此事上奏。34
除了不想管理,也是實在無力管理。自明代中期以降,國家對於城市商 業的控制能力越來越弱。在明初,官方用類似里甲的聯保制度對商人進行管
理,令其輪值服役。35但後來隨著編戶制度的鬆動瓦解,這種控制難再奏 效,剩下的就只有徵稅。但只有當商販經過城門關卡或進入市場時,才能和 官府打上照面,其他官府也很難管到。雖然清代京師也有營汛、柵欄這些能 深入每一個街道的基層管理網絡,但在傳統治理模式下,其承擔基本的治安 任務已然勉強,最多只能在一定時間段、於若干定點管一下,沒法像近代警 察日常化得管到所有地方,36這樣面對日日游走的小販自然管之不及。
總的來說,傳統王朝對商販採取的是默認態度,只要不阻礙基本通行或 危害王朝安全37就聽任之。即使是皇帝要經過的地方,也大體是皇帝過時突 擊式地趕一下人,皇帝不來那就基本放任,比如前門大街,這是皇帝祭天 壇、先農壇的必經之所,但在大部份時候此處卻是小商搭席棚賣貨的地方, 路被棚子擠得只剩一丈多寬,皇帝輦駕要經過,那就趕頭幾天臨時拆去,可 等皇帝回宮了便又紛紛擺上。38這種放任有時甚至會讓今人匪夷所思,比如 小販竟然可以進入各大衙門衙署賣東西,「各司每日常有一種背包人等,將衣 服玩物公然進署,陳列滿堂,冀圖銷賣」,以致御史要專門請旨查禁。39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5: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近代城市管理的興起
上面我們看到,在清代,小販是城市生活正常的組成部份,多數人不會 想在路上擺個攤有什麼問題。但是近代以來,隨著西洋「市政文明」的刺激及現代商業觀念的興起,這在許多維新之士眼中卻成問題了。 首先讓我們用現代眼光看一下舊時的北京街道:中間是車馬走的甬路, 因住戶朝路上倒煤渣,它要比兩旁便道高出二、三尺。供人走的便道坑坑窪 窪、滿是塵土,行人就在上面來回踢著灰。道不太寬,卻還被各類雜貨攤、 小食攤、雜耍攤擠得滿滿,人就只能在各種攤子中來回閃躲擠撞。40擺攤的 小販們還不講究,亂搭棚子,亂倒髒汙,亂吵亂叫。41清代人當然也對這種 亂象多有不滿,42但真正催動中國人下決心改變這種局面的還是西洋文明的 刺激。維新之士們去了外國或租界,看到人家交通有序、市容嚴整,都會嗟 歎有這種秩序井然的民眾,難怪會有西方之富強;相形之下,中國街道之髒亂 無序實使人汗顏,如此之國、如此之民何以在列國之世與人競強。所以在戊 戌變法時期,康有為即上奏要求整修京師道路,「以壯觀瞻」。43到庚子後 全面推行新政,整修北京街道成為重塑國家形象的重點,先是從臨近東交民 巷使館區的東安門大街開始,慢慢修起新式道路,而這便要把原先霸佔道路
的小販遷走。 其次,由於小攤與民眾生活關係最緊,故此為啟蒙大眾、推動社會良風
美俗,也需對攤販進行管制。在晚清民國的報紙上,我們常能看到對於清理 攤販的呼籲:有人播放涉嫌淫穢的洋片,就呼籲巡警要加以管制,賣糖葫蘆的 小販外帶搞抽籤賭博,也要求警方過問;44洋洋灑灑不一而足。
再則,小販的買賣和民眾健康息息相關,按現代衛生觀念,國民身體之 健康是國家強盛的基礎,那賣不乾淨的食物就不只是傷害一個人的事,而是 關乎整個國家,故取締不潔飲食攤的籲求也頗不少見。45
除了致力於推動國家富強的維新之士,商人也鼓吹應對小攤販加強管 理,他們的理由是他們辛辛苦苦賺了錢,為納稅,支持市政建設,而那 些小商販卻什麼錢也不交,還用低價格和他們搶生意,這太不公平。我們看 到在晚清時的漢口,隨著土地的商業化,已開始出現商人要求官府驅趕小販 的事情。46而在推行新政、規範商稅之後,這就更普遍。
官方對這些社會菁英的呼籲也比較樂意接受,把游離國家管制外的小商 販納入管理,一來能營造安定的市面秩序、有益穩固政權,二來也多少能增 加些稅收。所以我們看到從清末以降,官方不斷用種種措施試圖去把小販納 入國家管制之下。
雖然在 1906 年清廷最早頒布的〈頒定違警罪章程〉中尚未涉及小販,47但 在 1908 年頒布的〈違警律〉中已有很多條與攤販相關,遍及交通、秩序、風 俗、身體、衛生諸類違警處罰:「未經官准於路旁、河邊等處開設店棚者」, 「於路旁羅列玩具及食物等類不聽禁止者」,「由官署定價之物而加價販賣 者」,「於路旁為類似賭博之商業者」,「違背一切官定衛生章程者」,都可 用於小販。48民國以後雖幾經修訂,但小販管理一直都是《違警罰法》的重要組成部份。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5: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立法之外,登記調查也是重要的管理手段。警察當局一方面要求不管
是市場內的攤販,還是街上浮攤,全都要進行登記;另一方面不斷督促底下 各部門去弄清攤販的人數、基本信息、分布情況。這一來是要獲得攤販信 息,由此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二來也是通過日常化的登記,讓攤販感受到 自己時刻是被官方盯著的,從而不敢妄為。雖然由於小攤太過分散,這工作 並不好做,50但官方對此的積極態度則是一貫不變的。51
當然,要真正實現有效管理,最關鍵是要有有力的日常管理機構。傳統 國家的城市管理依賴的是對空間的封閉及應急突擊,但近代國家則不是消極 得把人框住或問題控制不住才重手打擊,而是要積極得去建立秩序、隨時進 行管理。要實現此便需有組織完備、能深入社會日常生活的警察體系。對於 小販的管制最早出現於上海租界,其仰賴的即是仿照西方警察建立起的工部 局。52北京也是在被八國聯軍佔領後,引入現代警察制度,由此開始了對攤 販的官方管理。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1-20 15: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的小販管理體制到民國已相當完善:內外城被分成若干區,每一區 內的攤販即歸所在區署(公安分局)管理。區署下設有管理區域更小的分駐 所、派出所,所內巡警會分班對全管域進行巡邏,在重要地點設有避風閣, 有巡警終日在內駐守,而區署還會派專人進行跨段巡查,由此可以一天二十 四小時管到近乎所有地方。這些之外,警察廳(公安總局)還會時不時派一些 便衣督察或交通巡邏隊下來察訪。隨著這麼一套嚴密的管理體系建立起來, 以往攤販那種「帝力於我何有哉」的狀態顯然難以維持。53
小販中能進市場的就被集中進市場,54一進市場規矩就多了,要進行登 記、交納費用,遵守一大堆的條例,如公共衛生、市場公平和治安風化等, 林林總總,各項要求和今天差不多。55這些規矩不遵守可不行,因為各市場 都有警方派來的管理員和駐場巡警,56後來更慢慢有了專門的市場警察所。57
不入正式市場,那也得領取浮攤票照,憑照在官方認可的地方擺攤58。 其受到的管理與市場內的攤商大體類似,也要交些錢(浮攤彈壓費,也叫浮攤 捐),59也要維持整潔衛生、遵守種種法規。60只是比起進正規市場,做為浮 攤去登記不需要鋪保,捐費也相對便宜,61所以小本生意更愛做浮攤。但由 於他們直接關乎市容交通,也更為警方關注防範。他們一般只被允許在不影 響觀瞻秩序的地方擺攤,那些重要的路段,小販按理是不許去的,尤其是像 電車站、戲院門口、學校這類場所,限制最嚴,常有對小販的清理。
有幾類生意警方會特別注意。一是關乎公共衛生的食品、藥品。小食攤 不許販賣不潔之物,盛食物的器具要清潔、要加蓋防塵,違者巡警可來干 涉,不從則可依照警律處以拘留或罰金。62而賣偽禁藥也是不允許的,想賣 藥都得先受審查,領取執照。63二是事關社會風化的。比如雜耍洋片、圖畫 舊書各類攤子,若有低俗表演或賣春宮讀物的都在嚴禁。三是關乎治安消防 的。售賣煙具賭具、軍用物品的小商,事關消防的鞭炮販子,可能成為盜賊 銷贓途徑的舊貨攤,這些都是警方嚴控的對象,就是賣小玩意兒兼涉賭博的 也不被允許。四是涉及政治安全的。書攤上是否有涉及危險思潮的書刊報紙,舊貨攤上有沒有賣機密文件,諸如此類。64 除了上面這種種之外,官方還要管小販怎麼賣貨。按現代市場理論,價
格的形成應該是由抽象的供需情況來決定。但對於小販,價格的形成則是人 與人的具體交道,很多時候是一種智力、耐心上的戰爭。第一部份已提到,小 販對熟人可以讓價,而對陌生人則是「漫天要價,就地還錢」,最後的價格那 是沒譜的。65在度量衡上也沒個準,各行有各行的尺寸斤兩。而賣家還常常 作弊,缺斤短兩、以次充好。66這些在以往就因易生爭端而多被指摘,在現 代管理者眼裡就更容不下:既阻礙商業發展,又敗壞國人形象。所以官方在 明碼標價、統一度量、公平交易上採取了一系列管制舉措。67至於那種做局騙人的則不僅有礙市場,更危害治安,警察部門於此取締更嚴。68 總之,從晚清開始,由於國家競存的需要,北京的大街小巷已不單單僅 是「天子腳下」,更成為一種關乎民族命運的公共場合。故而對於佔據街道的 小販來說,擺個攤不再只是自己的事,而是被強制納入了一個巨大的歷史進 程中:當他走到街頭時他就要遵守一套公共規矩,他不能損害城市形象,因 為這代表一國人的素質;他不能阻礙交通,因為這是公共秩序的一部份;他 有責任保護周圍人的身體健康,因為國民的身體是國家強大的基礎;他不能 做危害公共治安、社會良俗的事情,因為這是對公共的危害。而他要做生 意,也不是想做就可以的,第一他要向國家納稅,因為國家收稅是為了公共 福利,每個國民都有納稅義務;第二他要遵守市場秩序,不能進行欺詐,以 前欺詐只被視作個人道德問題,但現在它還意味著對於整個市場秩序的破
壞、意味著讓全社會受損失。 有了這些,官方就可以大張旗鼓地去對攤販施以管制,哪怕這種管制背
後還牽涉商人和部門的利益,但至少讓其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市容觀 瞻、交通秩序、公共衛生、治安消防、市場公平等等,總有理由去找攤販的 麻煩。而實際上,官方也確實通過立法、登記調查、設立警察,建起了一套 日常管理體制。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电动车论坛

GMT+8, 2024-11-27 12:47 , Processed in 0.06642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