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
发表于 2015-11-10 10: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141/2/30.pdf
北朝民族文化融合過程及其對文學發展之影響
北朝民族融合是當時一個非常重要社會課題,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漢化雖是主流的方
向,但實質上漢文化在同化其他民族時,同時也吸收了其文化之部分特點,因而使其組成
成分更加多樣化,基礎也益發廣闊。在不同的時期裡,融合的進程有快有慢,漢化或胡化
的方向也有所差異,甚至產生劇烈的衝突。這些都對文學的發展產生不小的影響,使之呈
現出一些特別的樣貌。本文先略述北魏跨涉十六國時期,民族融合之背景情況,再討論歷
來北朝當政者之態度與政策對民族融合之影響,以及胡漢融合過程中之波折,與其對文學
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時期。在北朝而言,民族融合尤為一重
要之課題,舉凡政治、經濟、軍事、乃至於社會文化層面,無不與之密切相關。從文化角
度來看,在漢族這個大融爐中,許多少數民族的加入,使得其中融煉而成的菁華更豐富,
更加多樣化,基礎也益發廣闊。但在融合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衝突與波折,也對文學的發
展產生一些衝擊與刺激,影響文學之發展,使之呈現出一些特別的樣貌。
所謂「北朝」,若從南北朝相互對峙之情勢而言,應自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滅 北涼,統一北方,與南朝劉宋形成對峙開始,中經東魏與西魏之分裂,北周與北齊之對 峙,迄於隋文帝於開皇九年()滅陳,統一全國為止,上下約一百五十年間。惟李延 壽之撰《北史》,則始自北魏道武帝登國元年()重建代國。由於代表北朝的北魏政權 在道武帝時期,胡漢民族融合的政策及其衝突便已產生,其與整個北朝文學的發展又具有 一貫性,故本文論述起自北魏太武帝統一北方以前,先略述北魏跨涉十六國時期民族融合 之背景情況。
關於拓跋鮮卑文化之漢化過程,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以平城與孝文帝遷都後的 洛陽為基點,論析拓跋魏進入長城後文化變遷的歷程,見解相當精闢。不過重點放在鮮卑 族漢化的向度上,於漢族文化受到胡族文化的影響,則著墨較少。關於這個向度,如李開 元、管芙蓉、趙琦〈北魏鮮卑族民族文化的改造和重建〉、劉國石〈北朝時期少數民族貴 族的漢文化修養〉、莊麗霞、周海燕〈從北朝的婚禮習俗看民族融合〉等單篇論文,也有 繼續的闡述,前者進一步鉤勒「被改造和重建的鮮卑族民族新文化的主要特徵」,後二 者則從北朝胡人貴族漢化後的文化修養,以及北朝婚禮習俗的角度,來觀察此時期民族 融合的程度。至於北朝民族融合對文學發展的影響,論者多聚焦於北朝民歌中,所呈現 出的胡族文化特質,如王菊艷〈從《木蘭詩》看北朝民族文化精神-兼談《木蘭詩》的 主題〉、馬華祥〈論北朝民歌的民族風格〉等均是,另譚潤生《北朝民歌》第六章第五節 「民族融合與文化同化」中亦有所及。
本文謹在此基礎上,除了論及民族文化融合之歷程與結果外,尚特別著重於時代背 景、相關政策與成效,以及胡漢融合過程中之磨合與波折。對於民族文化融合對文學發展 所產生的影響之觀察,亦不限於北朝民歌而已,討論層面還擴及章奏詔誥、造像記等散文 及一般文人詩歌作品中,因民族融合而呈現的語言新貌與精神特質。另外也論及民族融合 後,作家的社會基礎擴大,以及因為民族融合衝突,在作品中所造成的心理陰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