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
发表于 2015-11-10 19: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民族主義為其父,而經濟膨脹之風潮則其母」的「帝國主義」乃是 「世界今日之大勢」,「無論天之涯地之角,有一事之起,則無不是帝國主義者為之根」。因為中國「其土廣,其產富,其氣候適天下之可愛者未有如中國 者也」,因此,「中國者,帝國主義之目的物也」,是「鷹瞵虎視之十數強國」 想要「私之蹠中」的對象。
在傳統中國的思想架構裡,中國處於所謂「世界秩序」的核心地位。然而, 這樣的觀點,不過是個被建構出來的「神話」。154當中國被迫和西方國家開始 密切互動的十九世紀,支配人心的則是這樣的觀念和過往與「蠻狄」交往的「歷 史經驗」。隨著中國士人逐漸瞭解世界局勢,逐漸知道中國不過也只是世界諸 多國家之一,並不特居優越地位;中國固然物盛地廣,「蠻夷之邦」同樣是花 花世界,甚至繁庶廣博,猶而過己。對於外在大千世界的認知,對其面貌的瞭 解,讓中國人因應世局的變易,添加了許多豐富的「思想資源」;衍生的結果, 相當多樣,155對於「世界秩序」的認識理解,更展現劇烈的變化,被迫在另開
新面的「世界秩序」架構之下,找尋和建構自我定位,重行繪製一張簇新的「認 知地圖」(cognitive map)。156「殖民」、「殖民地」和「帝國主義」這幾個「新 名詞」,自從在 1890 年代中期誕生以降,為理解「世界秩序」的變化趨勢, 思考自身國族定位,打開了寬闊的思想空間,可以說是幫助中國知識人在「認 知地圖」上定位歸向的「規範詞彙」。殖民」、「殖民地」和「帝國主義」這些詞彙在中國思想言論界廣播遠 傳,使用廣泛,改變了中國知識人對「世界秩序」的認知,必須重行開展自我 定位的建構工程。中國知識人知曉,中國不再是泱泱大國,反而是被「殖民」 的對象,進而更可能會成為「殖民地」;稍後,隨著「帝國主義」一詞進入了 思想言論界,中國將成為「帝國主義之目的物」的述說曲調,也傳唱不已,普 遍認為中國國族面臨空前的危機,恐將瀕臨國亡種滅的結局。因此,就近代中 國「民族主義」的發展脈絡來說,一旦國族被抬舉到至上至尊的地位,「殖民」、 「殖民地」和「帝國主義」這些「規範詞彙」,既然是導致中國國族的危機根 源,它們在「認知地圖」上就承載了負面的意義;157在此後的思想言論界裡, 這等負面的意義,並以更精緻的方式被持續建構,始終延續不絕,並且成為此 後思想語言世界裡不可或缺的「關鍵詞」:孫中山創造「次殖民地」這個「新 名詞」,毋寧正是長遠歷史脈絡的產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