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
发表于 2015-11-10 12: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魏晉以來,北方邊境胡族大量內遷,與漢族人雜居。五胡十六國時期以降,各族之
間接觸頻繁,增加彼此文化相互影響之機會。北魏立國之後,大量進用漢士人參政,他們
協助建立漢族的典章制度,對當時各族胡人漢化亦頗有助益。但在北魏遷洛以前,仍僅是
「稍僭華典,胡風國俗,雜相糅亂」而已。
北魏孝文帝將國都自平陽遷至洛陽以後,民族融合的進程進入了高峰。孝文帝本身 就崇尚儒學,又大力宣揚儒家的倫理道德,自奉儉樸,勤敏力政,將漢族的儒家價值觀融 注到鮮卑社會之中。他又下詔禁胡服,改漢服,禁胡語,禁胡人歸葬,並訂定姓族,改諸 胡姓為漢姓,獎勵胡漢通婚,使得遷洛的胡人加速漢化的腳步,然北方六鎮所受到的漢化 濡染,卻仍甚有限。他們在政治上又因定姓族之政策影響,不易升遷,於是與洛陽形成對 立,後來接連叛變。
高歡秉政後,因高氏「累世北邊」,習染胡俗,常用鮮卑語,歌鮮卑語之歌,此際胡 服又復流行於世,所以在東魏、北齊,又頗有鮮卑化之風氣。西魏、北周當局政者對儒學 極力提倡,且頗重用漢士,對漢族文化相當尊重,有助於漢化。不過復鮮卑舊姓與賜鮮卑 姓,則使胡漢民族界線,趨於泯化。就整個北朝民族文化融合過程而觀,其主流雖為漢 化,但由於其間歷經漢化與鮮卑化的過程,漢文化也吸收了一些胡族文化的特點,逐漸形 成與漢、魏以前不同的新文化。
當然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也產生一些波折,遠在北魏明元帝時,其子沙漠汗竟因漢
化過深,致使鮮卑諸部大人疑慮而殺害。後來賀狄干與崔逞被誅,亦來自胡漢民族間文化差異造成的不信任感。太武帝時國史之禍,深究其因,亦是鮮卑貴族對漢人士族的矛盾鬥
爭。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雖然在民族融合上取得顯著的成果,然其影響並未全面,為
後來的六鎮、尒朱氏之亂以及北魏的亂亡埋下種子。在東魏、北齊朝廷中,胡漢民族間的
衝突尤甚。由於高氏政權下,鮮卑貴族握有絕對的權勢,每當漢族的政治勢力崛起,便招
致鮮卑勢力的打擊,這些漢族士人一有不慎,便可能慘遭橫禍,身家難保。
在北朝前期文壇上,只有寥寥幾位幾位北方士族,和輾轉入魏的南方人士。到了北魏 遷洛以後,漢化已見相當成果,胡族作者也逐漸出現,使得這時期作家的行列日益壯盛。 就漢文化而言,胡人文化的影響也相當值得注意。胡族尚武風氣所及,連一般文士也不例 外。北朝士族一方面重視文章學術之傳承,一方面為胡人尚武精神所習染,逐漸形成文武 並重的價值觀,在一些北朝作品中,則常見到對武勇精神的崇尚,與對慓悍壯健的英雄形 象的推尊,君主間之國書文意,實亦以北人壯健驍勇自豪。由於北方人民除了前面所說 的尚武精神之外,在其文學作品中也濡染了胡族直率豪放的情感表達方式,這從北方民歌 中,可以明顯看出。另外,胡漢長時間地雜處而居,漢文化中也吸取不少胡人文化習俗, 在作品中書寫胡人生活、邊族風情,並夾雜來自胡族的語彙,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生動與 親切感,也使得這些作品平添不少的胡族色彩。
另外,在胡漢衝突頻仍的環境裡,文士身家朝不保夕,隨時都有發生危險的可能,所
以不免對此常抱憂慮。一般士人這種委屈謹慎之態度,表現在作品上時,則常呈現戒慎恐
懼之色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