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搬砖道人

土耳其见闻

[复制链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2-2 20: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ee 于 2015-12-3 06:56 编辑

琉璃河遗址中国西周早期的重要都城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部的房山区琉璃河乡北1.5公里的大石河畔台地上。1988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目前在遗址区建有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后,封周王室贵族召公于北燕,即北京及周边地区,《史記·燕召公世家》对此有所记载。由于召公当时仍留在首都任职,由其长子“”到燕地就封,为事实上的首代燕侯。

遗址[编辑]

琉璃河遗址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包括古城址、墓葬区、居住址三部分。

古城址[编辑]

古城址位于遗址中部,建城年代约在西周初期,地表尚存长850米的北城墙和约300米的东西城墙北半部。

墓葬区[编辑]

墓葬区位于城址东南部,以黄土坡村最为集中,墓分大、中、小三型,形制皆为长方形竖穴,中小型墓有二层熟土台,大型墓多有双墓道;随葬品中,小型墓主要是陶器,中型墓主要是青铜器,大型墓则多已被盗。

居住区[编辑]

居住区遗址位于城内及城西部,发现了房屋、窖穴、水井、灰坑等遗址。


30年来,在墓葬区出土大量青铜器陶器精品。1986年,琉璃河黄土坡墓地1193号大墓发掘过程中,出土了青铜器克盉克罍等。克盉的铭文,记载了西周初年周王册封燕侯及授民、授疆土的史实。近年出土的刻有“成周”二字的甲骨,成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燕都城址年代的重要证据。

参考资料[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2-2 20: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周穆王攻犬戎之戰是指發生於前965年至前964年(按夏商周斷代工程把周穆王在位時間定為前976年—前922年)周天子周穆王征討西北方的犬戎部落的戰爭。

犬戎是指中國古代周朝時期活躍在周朝西部(今甘肅省東部、寧夏一帶)的少數民族部落。

周穆王在位期間,犬戎的勢力逐漸強大,與周朝時有衝突,穆王考慮西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1],穆王不聽,於穆王十二年(前965年)十月,親自統領大軍向北巡狩,大臣毛公班、共公利、逄公固帥跟從出征,討伐犬戎[2]。

翌年(前964年)春天,祭公謀父統領周軍跟從周穆王西征,進兵陽紆,周軍大勝,獲其五王,又得四白狼、四白鹿。同年七月,西戎派遣使者前往朝見周天子[3]。

穆王十七年,穆王統領周軍西征犬戎至昆侖丘,會見西王母,俘虜犬戎五王東歸。同年八月,遷犬戎至太原定居[4]。

參見[编辑]
中國戰爭列表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周穆王攻犬戎之戰


周穆王(又作周繆王),姓姬,名滿,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代天子。在位時間約為55年[1](夏商周斷代工程定為前976年—前922年,一說前1001年—前947年)。

簡介[编辑]
據汲縣戰國墓所出土的《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喜好遊歷,曾於穆王十三年至十七年駕八駿之乘驅馳九萬里,西行至「飛鳥之所解羽」的崑崙之丘,觀黃帝之宮。又設宴於瑤池,與西王母做歌相和。又說他寵幸美人盛姬,為盛姬築台。

春秋时代的前538年,楚国的大夫椒举向追求霸业的楚灵王提到历史上夏启王、商汤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齐桓公和晋文公这「六王二公」之功业。他提到周穆王有「涂山之会」的功业,杨伯峻指出涂山在今安徽省怀远县东南八里,淮河东岸[2]。

關於他的神話傳說,尚見於其他子书之中。《列子》周穆王篇記載:“穆王不恤國是,不樂臣妾,肆意遠遊,命駕八駿之乘……遂賓於西王母,觴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瑤,王和之,其辭哀焉。”《太平御覽》卷七四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韩愈《送区弘南归诗》:“穆昔南征军不归,虫沙猿鹤伏似飞。”

周穆王時期,國力強盛,周王朝在西部的影響已擴展到很遠的地區。穆王又致力於向東南方發展,通過巡遊,使許多方國部落歸順於周的統治,對周的鞏固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但同時導致了朝政的鬆弛。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周穆王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2-2 20: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曾侯乙墓曾出土173颗“蜻蜓眼” 系玻璃饰品

“蜻蜓眼”是古代一种饰物的俗称,为玻璃制成。
  玻璃古称琉璃,公元前2500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现于西亚及埃及,最早的用途是制造珠饰。先出现的是单色玻璃,1000年后,又出现了彩色玻璃。公元前15世纪,玻璃珠上开始有彩斑条纹或点状图案。公元前10世纪,地中海沿岸出现了在玻璃珠母体上镶同心圆,制造出类似蜻蜓复眼效果的镶嵌玻璃珠,这便是现在人们所说的“蜻蜓眼”。西亚的游牧民族相信,佩戴这种“蜻蜓眼”饰品可以避邪。
  “蜻蜓眼”在春秋战国时期传入我国。我国中原地区与西亚虽然相隔数万里,但在公元前二千年到一千年的青铜器时代,东西文明之间活跃着许多游牧民族,他们往来于漫漫中西亚沙漠地带,给中国带来了这份美丽。
  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即随侯墓)出土了173颗“蜻蜓眼”,这便是世人所谓的两大珍宝“随珠和璧”中的“随侯珠”。史料记载:“随县蟟水侧,有断蛇丘。随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丘’。岁馀,蛇衔明珠以报之。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随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

西亚“蜻蜓眼”传入中国后,中国工匠在学习制作的同时,亦进行了大胆改良,使这一舶来品更符合中国王公贵族的审美。除了西方常见的圆珠外,中国“蜻蜓眼”的形状被拓展至方形、锥形、长管、圆片、长条形、弯月形等,并被镶嵌于铜壶、铜镜、玉器、金铜带钩、青铜车马件、漆罐、陶罐等各式器物上。尤其是战国时期的蜻蜓,其精湛的制作工艺,成为世界古琉璃史上最浓厚凝练的一笔,这一时期也因此成为中国在世界琉璃史上唯一领先的时期。
  “蜻蜓眼”按胎质不同分为三类:费昂斯(烧结的玻砂)、陶胎及琉璃胎。三种胎质的成型工艺不同:费昂斯胎以浸釉为主;陶胎以彩绘为主;琉璃胎则结合使用了“缠芯法”与“镶嵌法”,具体工艺尚待考证。
  黄蓝白是战国“蜻蜓眼”最常见的用色,另有黑、绿、褐红等色。当时掌握的琉璃呈色配方并不多,各地因原材料配比差异会有料色上的细微不同。
  “蜻蜓眼”的眼纹,根据眼圈数量,可分双眼圈、多层眼、复眼;根据形状,可分平眼、凸眼、角锥眼、乳丁眼;根据排列,可分对称、交错、连续;辅助纹饰也有实线菱形、点状菱形、点线叠合、三角纹、太阳纹、星形纹、闪电纹、蝌蚪纹、泼墨纹等多种。如此排列组合,便有了“蜻蜓眼”的千姿百态。
  战国“蜻蜓眼”在国内外不少博物馆均有收藏,也有部分精品流散民间,其价不菲。    侯瑞雯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10-10/6661969.shtml







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1-10/12/content_5351136.htm


战国贵族墓内发现西亚“蜻蜓眼”玻璃珠(图)



昨天,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为配合314省道改建工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当涂县新市镇临川村陶庄自然村的陶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一座战国早期越国贵族土墩墓。该类墓葬在安徽尚属首次发现,而且墓葬中出土的蜻蜓眼,说明早在战国时期,这里的王公贵族和西亚文明有着一定的往来。

  当涂发现越国贵族墓

  据介绍,此次发现的土墩墓,长径约23米、短径约18米,墓坑基本呈东西向,长约6.7米、宽约3.5米、深约0.52米。从残存板灰痕迹看,椁室长5米、宽2.5米,似从中间分成东、西两室,从残存骨骼和牙齿看,此墓应为合葬墓。

  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该墓葬营建过程非常讲究,包括选址、平整地表、垫土、挖墓坑、建木椁、摆放随葬品、安置棺木、构筑封土等多个复杂程序。

  在出土的40多件珍贵文物中,主要是陶器和原始青瓷。一类为专门为陪葬而制作的陶质冥器——仿铜陶礼器,一类为实用器即日常生活用器和用于生产和其他如征战等有关的物品。仿铜陶礼器包括鼎、盘、匜、角等,因年代久远等原因,大都已经破碎。昨天,考古人员告诉记者,从墓葬规模、形制、随葬陶礼器及组合看,墓主身份应该是战国早期越国的贵族。

战国土墩墓首现我省

  当天的采访中,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宫希成副所长介绍,土墩墓是商周时代流行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常见墓葬形式,包括一般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其基本形制为平地或浅坑掩埋,或平地围建石室并构筑圆丘状封土,江浙沪皖地区土墩墓均有大量发现,时代集中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到春秋晚期以后,受中原和楚地墓葬制度的强烈冲击,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在吴越地区逐渐流行,到了战国早期,土墩墓已有绝迹之势,因此战国时期土墩墓在江浙地区仅有零星发现,在安徽则是首次发现。

  古墓内惊现西亚“蜻蜓眼”

  在该墓葬中,考古人员除了发现陶器、原始青瓷外,还发现了一件青铜镞和一颗蜻蜓眼玻璃珠。这只和蜻蜓眼睛形制类似的珠宝,宫希成介绍,蜻蜓眼是古代一种饰物的俗称,为玻璃制成,公元前2500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现于西亚及埃及,先是单色玻璃,1000年后又出现彩色玻璃。公元前10世纪,在玻璃珠母体上镶同心圆,制造出“眼睛”效果的镶嵌玻璃终于在地中海沿岸出现。 “眼睛”文化据说发源于西亚或印度,这里的人们认为“眼睛”有避邪功能,在游牧民族迁徙的路途中,身上佩戴这种镶嵌玻璃珠,一方面为避邪,另一方面随时都有可能用来交换所需之物。这种镶了“复合眼珠”的玻璃珠,春秋战国时期进入中国。中国中原地区与西亚虽然相隔数万里,但游牧民族的频繁往来,将这种文化得以传播和延伸。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2-2 20: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2-2 20: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2-2 20: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2-2 21: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班清


班清位于泰国的乌隆地区,於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班清考古地点”之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班清考古地点於1966年被一位旅泰美人發現,當時该处附近正在施工維修道路,其中的文物因此被這名遊客發現,得知了這裡的文物有好幾千年的歷史。1974年,聯合國資助泰國藝術廳及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的一批考古学家進行考察,但当他们挖到5米深处时,發現了公元前250年的文物,由此往下, 发现了层次分明的6个文化层,最底一層可追溯至公元前3600年,在當中發掘了墓穴祭品、龙骨陶器及脚镯手镯等[2]。在考古的過程中,發現班清的居民於公元前2000年(一说公元前3500年)已經懂得使用青銅器具,相比西方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及中國的夏商時代還要早500年,因此有人認為班清文明才是世界青铜文化的源头[3]。

泰国一个医生索訕威遷在六十年代指泰国人就是班清人后代。

參考資料[编辑]
^ 班清考古遗址
^ 班清考古遗址
^ 泰国-班清考古遗址(2)
圖說天下·探索發現系列編委會,《寶藏尋蹤》,2009,長春,吉林出版集團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2-2 21: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2-3 07: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5-12-3 07: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电动车论坛

GMT+8, 2024-11-28 04:43 , Processed in 0.05647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