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eee 于 2016-10-31 22:44 编辑
的的喀喀湖(西班牙语:Titicaca,艾瑪拉語:Titiqaqa,蓋楚瓦語:Titiqaqa Qucha)是南美洲最大的淡水湖泊,位於秘魯和玻利維亞交界的安第斯山脈,湖面海拔高3812米,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且大船可通航的高山湖泊。面積829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40-180米,最深處達280米。湖中有51個島嶼,大部分有人居住,最大的島嶼的的喀喀島上有印加時代的神廟遺址,也是印第安人的聖湖。的的喀喀湖的名稱來源也許與當地的印地安語言有關,可能是“美洲豹的山崖”或者是“酋長的山崖”的意思。
水文[编辑]有25條河流流入的的喀喀湖,只有一條德薩瓜德羅河從湖中南側出口流出,注入到南面的另一內陸鹹水湖波波湖(海拔3686米),只帶走入湖水量的5%,其餘水分主要由大量蒸發消耗,但的的喀喀湖仍然保持是一個低含鹽度的淡水湖,主要鹽分被德薩瓜德羅河帶走。 湖盆由西北向東南延伸達193公里,湖面最寬達80公里,東南部有一伸入湖面的半島,將湖水分為兩部分,通過蒂其納峽口連接,西北部較大的部分玻利維亞人稱為丘奎托湖,秘魯人稱為大湖;東南部較小的部分玻利維亞人稱為維尼亞馬卡湖,秘魯人稱為畢克諾湖,湖水從小湖流入德薩瓜德羅河流出。從西岸秘魯的普諾到南岸玻利維亞的瓜基之間有定期的班輪航運來往。瓜基到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之間有鐵路,普諾到太平洋沿岸之間也有鐵路,是玻利維亞出海的重要通路。 人文[编辑]有數十座浮島位於的的喀喀湖,是為蘆葦草鋪成的人工島嶼。相傳1000年前,住在當地的原住民烏魯族為躲避印加人的侵略,而建造浮島使之與外界隔離。浮島約1.5公尺厚,面積多在60-100平方米不等,過去浮島隨水漂流,現今已改用錨使其固定於湖床。較大的浮島甚至可以蓋教堂、學校、商店…等 成因[编辑]湖水來自安地斯山脈融化的雪水,天氣轉暖後,冰雪融化,成為湖泊。 氣候[编辑]的的喀喀湖位於安地斯山脈上,屬於高地氣候 交通[编辑]湖上用蘆葦船與新式小型漁船(大約為一般在港口看到的小漁船的1/2大小)湖邊則為安地斯山脈的主要交通工具駱馬 經濟[编辑]的的喀喀湖區域是印第安人培植馬鈴薯的原產地。湖中盛產鱒魚和體長達30厘米的巨蛙,由於濫捕過度,目前秘魯和玻利維亞都已經制訂禁止濫捕鱒魚的法令。湖邊盛產高大的蘆葦,當地印第安人用蘆葦編制一種蘆葦船叫“淘淘拉”,只能使用一年左右時間就逐漸被水浸透而放棄。湖面上還有由烏魯族用蘆葦編織的一種浮島,他們在浮島上常年生活,打漁,甚至可以在上面種植蔬菜。目前這種蘆葦船和浮島都成為吸引旅遊者的好觀光景點。
蒂亞瓦納科(西班牙语:Tiahuanaco,英语:Tiwanaku;又譯為提瓦納庫)是一個重要的南美洲文明遺跡,位於今玻利維亞,曾是蒂亞瓦納科文化的中心。
簡介[编辑]蒂亞瓦納科遺址位於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上[1],位於南美洲玻利維亞與秘魯的交界處,是由重達幾十噸、數百噸的巨石嚴密砌成的,距離的的喀喀湖12英里之遙。 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此处出现了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居民。当到了9世纪时,这一批人在蒂亚瓦纳科所建立的都市范围,曾一度达4到6平方公里,人口則有3到6万人。但是后来在1,000年时日趋衰弱,这往往被认为是遭到来自南方民族的侵略而导致的。 考證[编辑]上古時期的蒂亞瓦納科是位在海拔4,000米的湖畔城市。 據學者們考證,過去的的喀喀湖水位較今天高了100英尺,因此周界範圍也連帶外擴12英里,因此今日位在陸地中央不靠水的蒂亞瓦納科,當時曾座落在的的喀喀湖的水線上。從來自英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來推算,的的喀喀湖的水位至少要經歷了15,000年左右,才會退至今日的位置[2]。 考古學家們在其中又挖掘出大量的水中生物如貝殼、飛魚的化石,可顯示它在過去曾是一個港口[3]。 技術[编辑]考古學家們在蒂亞瓦納科的巨石縫隙中,發現置有固定石頭的小金屬釘。據推測,這些金屬釘是用金屬熔化後再倒入鑿出來石頭模子中,以模鑄方式製成。 登录基准[编辑]该世界遗产被认为满足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以下基準而予以登錄: - (ii)在某期间或某种文化圈里对建筑、技术、纪念性艺术、城镇规划、景观设计之发展有巨大影响,促进人类价值的交流。
- (iii)呈现有关现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文明的独特或稀有之证据。
- (iv)关于呈现人类历史重要阶段的建筑类型,或者建筑及技术的组合,或者景观上的卓越典范。
參看[编辑] Tiwanaku: Early Civilization of the South American Continent,Ancient Civilizations BC: ,
http://www.atlantisbolivia.org/tiwanakucalendar.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