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搬砖道人

日本电动车

[复制链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6-10-27 22: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邪马台国(亦稱邪摩堆、夜麻登及耶麻騰)是《三國志》中《魏志·烏丸鲜卑东夷傳》倭人条(通稱魏志倭人傳)记载的女王国名。《魏志》记载,2世纪末日本有许多小国分立,邪马台国是统治这些小国的强大国家。女王卑弥呼统率周围的奴国伊都国等许多小国,数次向魏國朝贡。女王死后,统治力量为之动摇,后立同族的臺與为王,力图复兴。当时的社会由王、大人、下户、生口奴婢等各种身分构成。王有主管祭祀的女王和负责政治、军事的男王,共同进行统治,由大人协助。下户受王和大人的支配。生口是战俘(有人说是绳文人),相当于奴隶。关于邪马台国的所在地,傳統上有畿內說九州說,但因史料限制,尚无定论。2010年琉球大學名譽教授、海底遺跡研究會理事長木村政昭又提出琉球說(或稱沖繩說[1][2][3][4]

中国语言学家郑张尚芳认为邪马台是 Yamato(日语大和)的音译。大倭管市場,大夫管外交,大率是刺使(日后的太宰府)。

《後漢書·倭傳》記載“桓靈間,倭國大亂,更相攻伐,歷年無主,有一女子名曰卑彌呼……於是共立為王。”


帶方郡伽耶在其西北,除了狗奴国后大多小国受其管理(對海国、一大国、末廬国、伊都国、奴国、不彌国、投馬国、斯馬国、百支国、伊邪国、都支国、彌奴国、好古都国、不呼国、姐奴国、對蘇国、蘇奴国、呼邑国、華奴蘇奴国、鬼国、爲吾国、鬼奴国、邪馬国、躬臣国、巴利国、支惟国、烏奴国、奴国等)。


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之中 依山島為國邑 舊百餘國 漢時有朝見者 今使譯所通三十國

從郡至倭 循海岸水行 歷韓國 乍南乍東到 其北岸狗邪韓國七千餘里

始度一海千餘里 至對海國 其大官曰卑狗副曰卑奴毋離所 居絕島方可四百餘里 土地山險多深林 道路如禽鹿徑 有千餘戶 無良田食海物自活 乘船南北市糴

又南渡一海千餘里 名曰瀚海 至一大國 官亦曰卑狗副曰卑奴毋離 方可三百里 多竹木叢林 有三千許家 差有田地 耕田猶不足食亦南北市糴

又渡一海千餘里 至末盧國 有四千餘戶 濱山海居 草木茂盛行不見前 人好捕魚鰒 水無深淺皆沈没取之

東南陸行五百里 到伊都國 官曰爾支副曰泄謨觚柄渠觚 有千餘戸 世有王 皆統屬女王國 郡使往來常所駐

東南至奴國百里 官曰兕馬觚副曰卑奴毋離 有二萬餘戶

東行至不彌國百里 官曰多模副曰卑奴毋離 有千餘家

南至投馬國水行二十日 官曰彌彌副曰彌彌那利 可五萬餘戶

南至邪馬壹國 女王之所都 水行十日陸行一月 官有伊支馬次曰彌馬升次曰彌馬獲支次曰奴佳鞮 可七萬餘戸

自女王國以北 其戶數道里可得略載 其餘旁國遠絕 不可得詳

次有斯馬國次有巳百支國次有伊邪國次有都支國次有彌奴國次有好古都國次有不呼國次有姐奴國次有對蘇國次有蘇奴國次有呼邑國次有華奴蘇奴國次有鬼國次有爲吾國次有鬼奴國次有邪馬國次有躬臣國次有巴利國次有支惟國次有烏奴國次有奴國 此女王境界所盡

其南有狗奴國 男子爲王 其官有狗古智卑狗 不屬女王

自郡至女王國 萬二千餘里


——陳壽,《三國志·魏志·倭人傳













行政[编辑]
「官有伊支馬,次曰彌馬昇,次曰彌馬獲支,次曰奴佳鞮」。
外交[编辑]
由大夫負責,在景初三年,大使難升米,次使都市牛利帶方郡,後至洛陽魏明帝封她親魏倭王,得大量回賜,247年再出使,求魏幫助對抗狗奴國
風俗習慣[编辑]
《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記載“種禾稻……”、“人性嗜酒”,他們與百越一樣穿貫頭衣、紋身、光腳。一夫多妻制,大人四五婦,下戶二三妇。全国有大人、下戶、生口、奴婢四等。他们出海时找一个人像辦喪事一样斎戒祈祷名曰持衰。如吉利送奴隸財物。
邪馬台国相關爭論[编辑]“邪馬台国”的讀音[编辑]
邪馬台国(やまたいこく,Yamatai Koku),与邪馬台(やまたい),以及大和(やまと)的發音十分相近。邪馬台,漢語拼音作“yámǎtái”,注音作“ㄧㄚˊㄇㄚˇㄊㄞˊ”,上古漢語擬音(白一平-沙加爾系統)為[ɢa mˁraʔ lˁə]。公元600年759年之間的《萬葉集》把Yamato寫作“山”(yama)和“跡”(tö)。Yamato的本意就是倭人自稱山跡之族。
位置[编辑]
根據《魏志倭人傳》中的記載來判斷,邪馬台國的位置竟是在九州南方的海中。如果不是邪馬台國所在的島嶼因地震而下沉,那必是《魏志倭人傳》的記述有誤。目前,邪馬台國的正確位置依然眾說紛紜,而較有力的說法是「九州」與「畿內」兩者。
畿內說[编辑]
由於大和朝廷的主要據點為畿內,而邪馬台國與大和朝廷的時代也不過相差一世紀左右。假設邪馬台國位於畿內,那麼便可推斷大和朝廷是由邪馬台國所直接發展而成。
九州說[编辑]
據目前的日本考古結果顯示,九州鐵製品出土量壓倒性的為全國之冠,這顯示了位於九州的邪馬台國擁有大量的鐵製武器,以強大的武力做為後盾,才得以統領諸國。但在卑彌呼死後,日本陷入了內亂,其中位於南方的狗奴國,是邪馬台國最大的威脅,甚至逼得邪馬台國派使節到中國希望魏國幫助其平亂。该说法认为,位于九州的邪马台国可能在四世纪灭亡,随后由畿內的大和国统一了日本。
邪马台国东迁说[编辑]
该学说综合了“畿內說”和“九州说”。在卑彌呼死後一世紀的近畿四世紀奈良古蹟中,鐵製品大量的出土,鐵製品的中心從九州轉變成了近畿。三世纪时期的九州有铜镜文化,而本州畿內则有铜铎文化;四世纪古坟文化兴起,畿內铜铎文化消亡。這表示了位於九州的邪馬台國在內亂發生之後可能有將首都向東遷移的情況,而在日本的傳說中,也有神武天皇東征神話的記載,這樣就得以解釋承接邪馬台國而興起的大和政權位於奈良的原因。
琉球說[编辑]
此說《魏志倭人傳》記載邪馬台的位置、風土等與琉球相似,而沖繩本島間切的名稱又與邪馬台國地名發音相近,且在琉球出土的一些文物亦與《魏志倭人傳》相符,並推斷北谷海底遺跡為卑彌呼之城堡,與那國島海底地形則是補給地[1][2][3][4]

参考文献[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6-10-27 22: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埴轮日本古坟顶部和坟丘四周排列的素陶器的总称。分为圆筒形埴轮和形象埴轮。在日本各地的古墳均有分布。概要[编辑]

埴轮大概在3世纪中后期到6世纪中后期被制造,和前方后圆墓同时消失。埴轮大部分均为中空。制作方法为先用粘土做成细泥条,盘起来后进行造型。部分埴轮为分别烧制的部件组合而成。也有部分埴轮是先做出框架后贴上粘土片而制成。没有使用模具制成的埴轮。埴轮通常会涂以红色涂料,在畿内几乎完全没有使用红色以外的颜色的埴轮,但是在关东地区则出土了被涂以各种各样颜色的造型埴轮。

埴轮可以大致上可以分为圆筒埴轮和造型埴轮两类。而造型埴轮又可以大致分为屋型埴轮,器物埴轮,动物埴轮和人物埴轮四种。通过对造型埴轮的研究,可以复原古坟时期的衣服,发型,武器,农具以及建筑等的式样。

起源[编辑]

埴轮由弥生时代末期吉备地区的酋长墓穴中出土的特殊形制的台型陶器和壶型陶器发展而来。

大致在3世纪中叶到后叶时期的前方后圆坟中出土了最古老的圆筒埴轮,都月型圆筒埴轮。这种埴轮分布于备中近江一带。都月型埴轮和在前方后圆坟中发现的最古老的陪葬品三角缘神兽镜只在兵库县御津町的古坟权现山51号坟中同时出土过。

前方后圆坟的出现被认为是大和王权的建立的标志,而在前方后圆坟中出现了宫山型的特殊形制的台型器和壶型器,被认为是大和王权是由吉备地区酋长建立的证据,即吉备势力东迁说。

日本书纪》中垂仁纪记叙,野見宿彌提议在日叶酢媛命的陵墓中使用土制的人马来代替殉葬者,由此产生了埴轮。然而经过现代考古学的研究,已经明确了埴轮的演变过程,故而推翻了《日本书纪》中的记载。

变迁[编辑]

在古坟时代前期刚开始时(3世纪中叶到后叶),发现了圆筒形以及壶型和稍后的如同在台型器上放置壶一样的桔梗型埴轮。这些筒形埴轮由单纯的放置于地面上逐渐变为将根部埋于地下的形式。该类埴轮随着前方后圆坟的流行而遍布日本全国。

古坟时代前期前叶,与圆筒型埴轮相异的屋形埴轮,以华盖形埴轮和盾形埴轮等为代表的器物埴轮,以鸡形埴轮为代表的形象埴轮开始出现。关于刚出现时的形象埴轮组合形式以及制作地点等尚有许多问题未能解答。在此之后,在墓顶的屋型埴轮周围放置器物埴轮,然后再围以圆筒埴轮的豪华配置在四世纪后期较早阶段成为固定形式。此时使用的圆筒埴轮会在身体两边贴上鳍状物,也就是带鳍圆筒埴轮。

从古坟时期中期中叶(5世纪中)开始,以巫女为代表的人形埴轮和马,犬之类的动物埴轮开始出现。埴轮的摆列方式也开始出现变化,器物埴轮和屋形埴轮的外侧被摆放成方形的配列,当然也仍然存在省略方形列的例子。而带鳍圆筒型埴轮的鳍部开始被过度修饰,屋形埴轮的顶部变得不成比例的巨大。

自古坟时代后期(6世纪中期)开始,畿内的埴轮制造开始逐渐消失。但是在关东地区埴轮的生产仍然继续着。位于埼玉县鸿巢市的生出冢遗迹被认为是当时东日本地区最大的埴轮生产遗址。

意义[编辑]

本来出现于吉备地区的特殊形制台型陶器和壶型陶器是作为坟顶上进行葬礼仪式的器具来使用,而在古坟上使用的圆筒型埴轮则被认为同时具有标划坟丘重要区域的作用。

屋形埴轮则被认为是死者灵魂生活的房屋,或是死者生前居住房屋的象征。该类埴轮通常被摆放在埋葬区域的正上方或是坟丘上方。

器物埴轮中,华盖形埴轮表达了高贵的身份,而武器与盾牌等武器形埴轮则从其现实中的攻击与防御职能里引申出防止恶灵与灾祸侵入的作用。

人形埴轮与动物形埴轮则因其常以起成行列的多个摆放模式推断,可能是表现葬礼仪式,或者是其生前祭典的重现。这类埴轮表现了古坟时代的祭祀形式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死观。



  • 船型埴輪





  • 馬素陶器





  • 位於太陽公園(姫路市)的埴輪





  • 埴輪





  • 戰士埴輪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6-10-27 22: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勾玉又稱曲玉,是日本朝鮮古代的一種首飾,呈月牙狀,形似標點符號逗號。有首尾之分,首端寬而圓,有一鑽孔,可繫,尾端則尖而細。常見材質大多為翡翠瑪瑙水晶滑石等,偶見有土製品,但流傳至今的不多,陶土材質不耐久存也是主因之一。

勾玉的形狀由來主要有2說:

  • 動物獠牙說
  • 胎兒形狀說

以目前的考古證據來看,勾玉在日本的起源最遲至少可追溯至繩文時代,而自其後的古墳時代開始已成為權勢的象徵之一。天皇三神器中的八阪瓊曲玉即為勾玉。在朝鮮半島,曲玉在一些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考古遺址皆有發現,常見於支石墓作為陪葬,曲玉在當時是權力和名望的象徵。當地最著名的曲玉是三國時代新羅國王的金王冠耳環項鏈腰帶等鑲著的曲玉,新羅、百濟的君主都有以曲玉作為陪葬品。

由於朝鮮半島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與日本繩文時代的年代重疊,因此考古學界對勾玉的起源地存在爭議。

参见[编辑]

八尺琼勾玉





,,,,,,,,,,,,



高尾山古墳(日语:高尾山古墳/たかおさんこふん Takaosankofun)是位於日本靜岡縣沼津市東熊堂的一座前方後方墳,估計建於古墳時代初期的230年左右,即邪馬台國時期,為當時東日本最大規模的古墳,舊稱辻畑古墳


概要[编辑]

古墳位處於靜岡縣東部愛鷹山山麓的丘陵末端部分,其東面建有熊野神社和高尾山穗見神社,近年的考古調查發現兩座神社位處的地方為古墳的墳頂部分,而地名東熊堂也是出自於原本稱為熊野堂的熊野神社[1],自古以來神社下的小山部分被視為古墳[2]。由於沼津市計劃建設道路的關係,神社境內被納入建築工地範圍內,將熊野神社和高尾山穗見神社移至小山東部的時候,在小山發現了古墳的遺跡,經過2008年的考古調查後正確認該處為古墳。其後,多次進行了調查。由於高尾山自古以來是墳丘的通稱,儘管最初沼津市以「辻畑古墳」的名義在1979年登錄為遺跡,但是在2011年將正式名稱改為「高尾山古墳」[3]

古墳屬於前方後方墳,前方部分朝南,墳丘則長62.18米,推算建於古墳時代初期的230年左右,為當時東日本最大規模的古墳,以日本全國來說也是數一數二的。由於建設市道的關係,古墳西面部分被削去,全貌不明,但是隨著考古調查進展,逐漸變得清楚[3]。前方部分相對地建於較低的位置,這與古墳時代初期的古墳特徴吻合[3],而墳丘四周也有周濠,最闊的部分達9米[3]

主體部分就位於後方部分的中央位置,木棺朝東西方向直葬在內[2]。調查期間,木棺僅殘留木片數塊,但是經估計可能是舟形木棺,長約5米,最大闊度為1.3米[2],同時也發現了大量的硃砂和一面破碎的銅鏡,並且出土了展現被葬者武威的鐵槍和鐵鏃陪葬品[3][2]

根據沼津市教育委員會的說法,基於出土土品推斷應為古墳時代前期(3世紀前半)的230年左右,下葬則是250年[4][2]。愛鷹山麓本身就存在彌生時代後期至古墳時代初期的大規模集落遺跡足高尾遺跡群,而古墳則可能是其首長,換句話說為駿河地域的王[2]。另外,根據《魏志倭人傳》記載,卑彌呼死於248年左右,因此高尾山古墳的埋葬者與卑彌呼為同時期的人物[2]。推測為卑彌呼墓的箸墓古墳為首的大和王權古墳均採用前方後圓墳,採用不一樣的前方後方墳可見當時駿河地域的獨特[2],因此有些說法認為埋葬者可能是《魏志倭人傳》中記載曾經與卑彌呼戰鬥的狗奴國卑彌弓呼[5]

國道246號裾野繞道延伸至國道1號沼津繞道的計劃中,古墳域一度納入建築工地範圍之內,古墳亦一度面臨拆毀的危機,後來改為繞過古墳興建才逃過一劫[6]



  • 後方部分和周濠





  • 右邊的是熊野神社,左邊盡頭的是高尾山穗見神社



規模[编辑]

古墳的規模如下[3]

  • 墳丘長:62.18米
  • 後方部分
    • 長:31.41米
    • 闊:北邊29.18米,南邊34.18米
    • 高:4.72米
  • 前方部分
    • 長:30.77米

陪葬品[编辑]

從主體部分出土的陪葬品如下[3]

  • 青銅鏡1面中國東漢製的「上方作系浮彫式獸帶鏡」。直徑13.5厘米[2]
  • 鐵槍兩件
  • 鐵鏃32件
  • 槍鉋1件
  • 勾玉1件
  • 土器數件
參考資料[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 高尾山古墳ガイドブック「スルガの王 大いに塚を造る」(高尾山古墳シンポジウム参考資料) 沼津市教育委員会、2012年。
  • 「高尾山古墳の追加試掘調査の結果」PDF(沼津市定例記者会見発表資料)沼津市、2014年8月27日。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6-10-28 08: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drea153 发表于 2016-10-27 10:12
琉球应该属中国的吧。



世界岛的概念来自于麦金德于1902年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发表的文章历史进程中的地理要素。在这篇文章中,他把地缘政治分析推广到全球角度。麦金德认为,地球由两部分构成。由欧洲亚洲非洲组成的世界岛,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多、最富饶的陆地组合。在它的边缘,有一系列相对孤立的大陆,如美洲大陆澳洲大陆菲律賓印尼日本不列颠群岛。在世界岛的中央,是自伏尔加河长江,自喜马拉雅山脉北极的心脏地带。在北极冰冻地带和南方连绵的山脉和沙漠的保护下,这片中心地带只有可能面对来自西欧的陆地入侵威胁。麦金德认为,由于古代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这片心脏地带在过去不可能被一个单一强权所控制。由于人力资源与供给的困难,自古以来,自东向西或自西向东的连续军事扩张不可能实现。
麦金德认为,铁路的出现已经大大降低了一个单一强权主宰中心地带的难度。当欧亚大陆被密集的铁路网覆盖时,一个强大的大陆国家将主宰这片自东欧门户开始的的广袤土地。而这将是这个国家主宰欧亚大陆,进而主宰世界的前奏:

"谁控制了东欧就控制了心脏地带; 谁控制了心脏地带就控制了世界岛; 谁控制了世界岛就控制了世界。"


麦金德的上述结论假设了对于两大海洋强权-英国美国的地缘政治噩梦。一旦德国俄国控制了东欧,这将是这两大强国主宰世界的前奏。
一般认为,麦金德理论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一些人认为,麦金德的理论为纳粹德国向东扩张创造的理论基础。然而,尽管二战中的纳粹德国控制了包括乌克兰在内的东欧大部地区,它却被苏联打败。解释之一认为,苏联可以把工业迁移到心脏地带之外的西伯利亚地区。然而,关于西伯利亚地区是否属于心脏地带却有争议。麦金德的理论也受到了另外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空军的有效性使地域宽广的世界岛纵深地区面临威胁。另一方面,随着核武器的出现,世界岛的纵深对于工业的保护变得毫无意义。
然而,冷战的开始使麦金德的理论重受青睐。这主要由于苏联的崛起所导致的。
苏联从工业方面,科技方面和军事方面,完成了对心脏地带的控制。然而冷战的结束和苏联解体使麦金德的理论再次受到质疑。海洋对于国际商业与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部分抵消了陆权论的影响。
无论如何,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和与其相伴随的陆权论思想仍然在二十一世纪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一旦欧亚大陆上的强权国家再次崛起,麦金德的理论将再受青睐。
參考[编辑]
  • [size=0.8em](英文)
William R. Keylor,The Twentieth-Century World and Beyond: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Since 1900, 2006. ISBN 0-19-516843-7
相關條目[编辑]

分类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6-10-28 08: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ee 于 2016-10-28 08:51 编辑



制海權英语:Command of the sea, Thalassocracy),是一種軍事理論[1],指海軍兵力在一定時間、一定海域內所掌握的控制權。[2] 制海權在馬漢的《海權論》[3]中認為,是國家遂行海權運作的一部分。[4]

古典海軍的軍事理論,在戰術層面部分,多屬帆船時代至地理大發現間的海戰經驗分析。在如今軍事科技的快速發展下,於實戰上已經過時;然而,其核心概念的制海權,是最重要也最基本的概念,所以至今仍是海軍戰略研究的課題。

完整的制海權,與克劳塞维茨在其著作《戰爭論》中提到的絕對戰爭Absolute war)一樣,都是哲學的抽象概念,於現實中幾乎不存在。因為制海權的爭奪常處於長時間的膠著,且實際上即使掌控了一定區域的制海權,也不然代表一定可確保完整的海上行動自由,或使敵方完全無法在海上行動。[5]現實中常見的作為是「制海」與「海上拒止」。




概述[编辑]
制海權的概念,自有海戰以來就已存在。若論將其概念形成詞源者,最早可追溯到修昔底德所提出,本義為「海上的權力」(Power of the Sea)。他並解釋為:「大海將賦予人權力,條件是人要知道如何征服與使用它。」[6]
十九世紀時,馬漢的一系列有關海軍戰略的著作,引起了各國注意與廣為流傳;[7]柯白[8]時,他提出了制海權必先掌握海上交通線,不論是在軍用,或者商用方面。[9]
此後,揉合馬漢與柯白的形成的海軍戰略思想,在西方海軍沿用數十年。
概念[编辑]
  • 海戰與陸戰不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闡明,世界上的所有海洋,除了當中某些條款規定的特殊海域外,任何國家均得共享,而陸戰的目標是擴大或保有領土所有權(不論敵方或我方)。所以制海權的目的,是藉由軍事力「奪取」他人在該海域一定時間內的使用權(如航行、鑽探、漁業等),以達到期間內控制該海域的目標。
  • 海權與制海權不同:海權是非內陸國的國家都自然擁有的權利,差異在於因為國力影響下的強弱;制海權則否。
  • 制海權不是零和對策:即使我方使敵方失去海上行動自由,不必然等於我方獲得海上行動自由,必須兩個要件都達成之後,才算真正獲得制海權,否則該海域的使用權歸屬仍然在不確定的爭奪狀態。[10]
制海權的分類[编辑]
  • 絕對制海(Absolute Control-Command of The Sea):即完整的制海權。我方在該海域有完全的行動自由,另一方則相反。
  • 有效制海(Working Control):我方在該海域享有高度的行動自由,而敵方需冒著高度風險
  • 爭奪制海(Control in Dispute):雙方都需擔負一定程度風險,為制海作戰時出現機率最高的情況。
  • 敵方有效制海(Enemy Working Control):我方需冒著高度風險,敵方在該海域享有高度的行動自由。
  • 敵方絕對制海(Enemy Absolute Control-Command of The Sea):即與絕對制海完全相反的狀況,我方失去制海權。[11][12]
參見[编辑]注釋[编辑]
參考來源[编辑]

分类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6-10-28 09: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ee 于 2016-10-28 09:09 编辑

1941年12月7日,當日本對美國發動珍珠港事件的時候,海爾賽和他的旗艦企業號正執行向威克島運送飛機的任務。在知悉日本發動突襲後,謠傳海爾賽評說:「戰爭完結後,日語將只會在地獄通用。」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小威廉·海爾賽

小威廉·弗雷德里克·海爾賽五星上將GBEUSNWilliam Frederick Halsey, Jr.,1882年10月30日-1959年8月16日)[1],又譯為海尔赛豪爾錫,是一名美國海軍軍官,於二戰太平洋戰爭的大部分期間皆擔任第三艦隊司令,对抗日本在此地區的擴張。



http://www.gettyimages.com/detail/news-photo/fleet-admiral-chester-nimitz-signs-for-the-united-states-news-photo/467841703?#fleet-admiral-chester-nimitz-signs-for-the-united-states-during-the-picture-id467841703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6-10-28 09: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6-10-28 09: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ee 于 2016-10-28 09:38 编辑

http://www.wikiwand.com/zh-tw/亚洲







亞洲足協五大分支管轄地區分布


亞洲(字源古希臘語:Ασία;拉丁語:Asia),全稱「亞細亞洲」,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其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高加索山脈裏海土耳其海峽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絨比亞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3],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愛琴海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北美洲相望[4]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亞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的發源地。
歷史主條目:亞洲歷史
亞洲的歷史和文化都較為悠久。人類文明的五大發源地中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黃河文明都位於亞洲,其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尼羅河流域文明愛琴文明以及黃河文明之間都有著經濟文化的交流。亞洲的經濟和文化水平曾經在世界上長期居於絕對領先地位,中國的四大發明、古印度人發現包括「0」在內的阿拉伯數字等許多科學上的發明創造,都為世界文明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古代
在遠古時代,歐洲、北非的許多種族都發源於亞洲中部的草原地帶的黑海北岸平原—裏海沿岸平原之間的地帶和西部的阿拉伯半島,在漫長的歷史遷徙過程之中,一部分向西進入歐洲,一部分向東遷入西亞和印度,形成範圍廣大的印歐語系各種族;另一部分向南遷徙到北非、西亞,進入埃及,和當地人融合成閃-含語系各種族。
在上古時代,東方中國的(約前1558年—約前1046年)、周王朝(前1046年—前256年)和西方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亞述帝國(前934—前605年)、吠陀時代的古印度十六雄國難陀王朝(前424—前322年)、大伊朗地區的米底王國(前678—前553年)和波斯(前553—前334年)都發展成為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君主制國家。波斯一直在干涉歐洲巴爾幹半島的希臘城邦的事務,後來被巴爾幹半島的由腓力二世在前356年開創的馬其頓王國(前356—前312年)的腓力二世之子和繼任者亞歷山大大帝的大軍肢解,馬其頓軍隊一直入侵到印度,建立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大帝撤走印度之後,當地人民揭竿而起,建立了孔雀王朝(前322—前187年);中國也在走向統一擴張的道路,歷經春秋戰國之後,秦始皇在任期內滅掉六國之後完成了中國的統一,也使得周圍君主制小國家或部落開始瞭解秦王朝
當西方古羅馬崛起時,東方的中國漢朝也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古羅馬在完成了對義大利半島的諸部落的征服之後進而逐漸打敗強勁對手高盧人迦太基王國馬其頓王國托勒密王朝塞琉古王國利西馬科斯王國本都王國等之後的二百年時間內把領土擴張到北非地中海沿岸和累范特,不列顛島南部和西歐伊比利亞半島、和多瑙河以南的東南歐,一度包括在多瑙河下游平原的達西亞、小亞細亞半島,甚至一度占據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馬其頓帝國瓦解之後陸續興起的安提柯一世王國、利西馬科斯王國控制了小亞細亞、塞琉古帝國和遊牧部落聯盟大益的成員—帕尼人的酋長阿爾沙克一世在前238年占領帕提亞並接受帕提亞語之後創建的阿爾沙克王朝(前238—224年)在其君主米特里達梯一世(前177—前138年)時代完全控制了西道今敘利亞境內幼發拉底河的包括美索不達米亞和東道烏滸河的西亞和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東方和西方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逐漸暢順和強化,絲綢之路由中國洛陽、長安經過河西走廊諸城市、中亞天山山脈和崑崙山脈之間的塔里木盆地的邊緣山麓草原的綠洲地帶和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的適宜耕作的耕地地帶和綠洲地帶並經過大伊朗和中東,遠達印度次大陸、泰西封、巴比倫、塞琉西亞、安條克、羅馬、迦太基、亞歷山大港。在兩漢時期,漠北的匈奴汗國(前209—158年)在與漢朝的戰爭中最終戰敗,漢朝控制了中亞的塔里木盆地之後,一部分北匈奴人於158年遷徙到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的錫爾河以北的圖蘭大草原並在這裡聚合了諸部落之和並在372年越過烏拉爾河以西侵入歐洲,相繼打敗了阿蘭人和德涅斯特河—頓河河道之間的君主制國家東哥特王國之後來到了多瑙河下游平原,這些在西羅馬帝國眼中被視為「野蠻人」的部族,在遷入歐洲後,加速西羅馬帝國滅亡。一部分在之後陸續南下中亞的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被稱之為厭噠人的白匈奴(424—557年,也有說法這個白匈奴是大月氏王寄多羅的後裔),對當時的中古波斯地區的薩珊王朝(224—651年)東部邊疆造成嚴重破壞,一部分在頭羅曼和米西拉古拉的帶領下南下消滅了當時貴霜帝國的殘餘,並對同樣是發源於摩羯陀的印度的笈多王朝(280/320—550年)造成嚴重破壞,但是最終米西拉古拉的軍隊還是在534年被摩臘婆和笈多王朝聯軍打敗而消弭,一小部分在46年內遷中國并州刺史部的朔方郡、五原郡、雲中郡、定襄郡、雁門郡、上黨郡、西河郡、上郡、北地郡、安定郡、代郡等,在西晉八王之亂後滅亡了西晉並導致了五胡十六國出現和中國南北朝對立二百八十餘年。
在拓跋鮮卑人占據北中國,建立北魏之後,柔然在5世紀初年興起,並建立柔然汗國(400—546/552年),悅般人興起建立白匈奴汗國,對當時亞洲的政局造成重大影響。甚至柔然汗國滅亡之後,柔然的一支阿瓦爾人(也有疑問阿瓦爾人是是北高加索種族)還影響了東羅馬帝國和西歐的法蘭克王國
中世紀
630年,在西亞的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和麥地那興起了穆罕默德的伊斯蘭教和伊斯蘭哈里發王國,逐漸征服並占領了波斯地區的薩珊王朝(224—651年)和占領了東羅馬帝國在西亞的累范特和和北非的大片領土,伊斯蘭倭馬亞哈里發王國時代席捲了西亞中亞北非伊比利亞半島,兵鋒直指法蘭克王國丕平王朝的阿基坦高盧南部,甚至一度占領印度河平原。在東亞強大的隋唐王朝的疆域也一度擴張到了中亞和漠北,並深深影響朝鮮半島日本安南,兩者都在逐漸成為的新興君主制國家。而在8世紀中葉至11世紀,南亞的發源於摩羯陀的印度波羅王朝是作為最後一個以佛教國教的印度王朝;而南印的朱羅王朝逐漸達到的鼎盛,並一度占有蘇門答臘島和馬來半島。
漠北的突厥汗國(546/552—583年)、東突厥汗國(583—630年)和西突厥汗國(583—658年)的興起在6世紀—7世紀時在亞洲政局造成不小的影響,後隨著隋唐王朝的崛起和伊斯蘭哈里發王國的崛起而消亡;唐朝因安史之亂而走下坡路之後,周邊漠北的回鶻汗國(744—840年)和青藏高原的吐蕃(580—877年)日漸興盛,對當時東亞政局造成很大影響;唐朝在875—884年的王仙芝+黃巢之亂後名存實亡,最終在907年完全滅亡,契丹人建立的遼朝(大契丹國)對當時東亞政局造成很大影響。 在9世紀—12世紀,原先統治中西亞的伊斯蘭阿拔斯哈里發馬蒙之後走向衰落;大伊朗地區的塔希爾王朝(821—873年)、薩法爾王朝(861—900/1003年)、阿拉菲德王朝齊亞爾王朝白益王朝(934—1055年)、薩曼王朝(819—999年)、伽色尼王朝(962—1186年)、古爾王朝(1148—1215年)、塞爾柱帝國(1037—1194年)、花剌子模沙朝(1194—1220年)相繼占據了中亞、西亞、南亞廣大的地域,強化了這些地方的進一步伊斯蘭化,並使得經濟文化科技更加興盛,絲綢之路更為暢通。960年,軍人趙匡胤建立的北宋在前兩代帝王治下結束了嚴重分裂一百年的中國,之後的發展使得古代中國的經濟文化科技達到一個新的高峰。1114年,由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朝金太宗時期(1123—1135年)相繼滅亡了遼朝北宋,1127年南宋建立後,中國再次出現南北對歭的局面。宋金安定時期,經濟文化得到恢復。不過在1206年,伴隨著蒙古帝國的興起與快速擴張,征服了中亞、東亞、西亞、東歐的廣大地區,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亦有無數古代文明受到毀滅,整個亞洲的主流文明整體性走向衰落。同時在1206年,統治著印度的伊斯蘭德里蘇丹國建立,並在卡爾吉王朝圖格魯克王朝興盛時代逐步把疆域拓展到德干高原以南的印度次大陸,使得印度伊斯蘭化。蒙古帝國在13世紀下半葉分裂為元朝四大汗國,14世紀明朝建立後,北元在1388年的捕魚兒海之戰中敗給了明軍導致北元君主脫古思帖木兒被也速迭兒刺殺,北元裂解為韃靼瓦剌而爭戰不休。另外,在拔都西征(1235—1241年12月31日/1242年1月30日)把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藥武器傳入歐洲,也使得歐洲的軍隊的火藥時代到來。而在13世紀末年興起於東南亞的滿者伯夷則成為當時東南亞的海上強權。1369年,帖木兒建立的的帖木兒帝國在1360—1405年的帖木兒征戰期間將疆域擴展到中亞、西亞,乃至南俄和印度河平原的旁遮普、信德和德里。1526年,其後裔巴卑爾越過印度河南下印度次大陸打敗了德里蘇丹國而建立了莫臥兒帝國,這個莫臥兒帝國直到1707年奧朗則布去世後才走向衰落。
1299年,鄂圖曼帝國建立,在1308年使羅姆蘇丹國滅亡;1354年派遣軍隊渡過赫勒斯滂海峽進而占領了色雷斯並使拜占庭帝國成為其附庸,建都於布爾薩,在巴耶濟德一世時代鄂圖曼帝國的領土控制了托羅斯山脈山脊以西的小亞細亞半島全部和多瑙河下游平原以南的巴爾幹半島,並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戰役打敗了最後一次十字軍而威名顯赫、雖然在1402年7月20日的安卡拉戰役敗給帖木兒而導致一度陷入王位繼承戰爭(1402—1412年),但是最終還是重新起死回生並於穆罕默德二世時代的1453年滅亡了拜占庭帝國,占領了君士坦丁堡並使之成為其首都,奧斯曼帝國之後逐漸占領了東南歐、中東的累范特、小亞細亞及北非地區,鄂圖曼帝國的蘇丹(皇帝)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羅馬帝國與伊斯蘭文化,東西文明在其手中而得以統合。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達六個世紀之久(1400—1922年)。在其存在其間,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及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
在東亞,自元朝先後四次短暫實施海禁之後,1370年,明太祖建立的明朝把這一海禁政策發揚光大,此後雖然有鄭和下西洋,但之後維持海禁政策,雖然明穆宗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實行了開海,明朝國力以及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一度有所恢復,但之後的清朝延續了海禁這一政策,並導致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萎縮與中國發展的停滯。
不過16至17世紀時因地理大發現,歐洲人紛紛來遠東發展貿易並傳教,直到日本鎖國、1723年雍正禁教之後,東亞才逐漸的封閉起來。在亞洲北方的北亞和東歐,隨著金帳汗國的瓦解,莫斯科大公國興起,之後在伊凡三世時代於1478年占領了諾夫哥羅德共和國,1480年打敗了金帳汗國(1219—1502年)而擺脫了蒙古人的枷鎖,並在1502年使金帳汗國滅亡。之後的留里克王朝伊凡四世時代於1547年自稱沙皇並滅掉了蒙古人的喀山和西伯利亞等汗國。羅曼諾夫王朝沙皇俄國逐漸循陸路擴大疆域,其探索隊於1620年代到了葉尼塞河;1643年到黑龍江流域而與清朝衝突,之後在1689年簽署中俄《尼布楚條約》。之後沙皇俄國於1733年在阿拉斯加成立了俄屬北美總督區,並不斷占領中亞;這個帝國直到20世紀初期的二月革命才結束。
地理
[size=0.85em]衛星拍攝的亞洲地形照片

亞洲地域十分遼闊,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西邊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相鄰,東隔白令海峽北美洲相望。亞洲總面積約為4,381萬589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洲。
範圍
亞歐洲界,通常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西北海域、高加索山脈分水嶺、黑海土耳其海峽愛琴海為界。國家地理中央情報局的《世界概況》把賽普勒斯算作亞洲國家;喬治亞按照任何亞歐分界標準都完全屬於亞洲,但是這兩個國家在政治上都屬於歐洲範疇。希臘的十二群島北愛琴海諸島都接近土耳其的愛琴海海岸,地理上應屬於亞洲。烏拉爾山脈自然延伸至北冰洋的瓦伊加奇島新地島現在認為屬於歐洲,實際上亞歐分界線在喀拉海南岸。
亞洲與非洲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印度洋上的島國塞席爾模里西斯葛摩都屬於非洲。葉門的索科特拉島更靠近非洲。
亞洲與大洋洲分界線是韋伯線里德克線,因此印尼的伊里安查亞就屬於大洋洲。
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是白令海峽白令海。各群島按照美國、俄羅斯管轄關係分屬兩個大洲。
地形
從總體上看,亞洲地形有三大特徵[5]
  • 一是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總面積的3/4,其中有1/3的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全洲平均海拔約950米,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上地勢最高的大洲。
  • 二是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亞洲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山脈和山峰,又有世界上著名的平原和窪地。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4,500米;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西西伯利亞平原東西寬1,500千米,南北長2,300千米,大部分地面海拔在100米以上;世界最低的窪地死海,水面又低於地中海海面400米。亞洲不僅陸上起伏極端,且大陸東緣的弧形列島與太平洋的海底部分也同樣表現出起伏極端,列島上的山脈與極深的海溝伴生。亞洲最高峰與鄰近海域最深海溝高低相差約20千米。
  • 三是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全洲大至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一系列高大山脈向四方輻射伸延到大陸邊緣。在山地、高原的外側分布著面積廣大的平原,且多分布在大陸周圍,主要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等。許多平原土壤肥沃,農業發達,人口密集。
發生於第三紀造山運動對亞洲地形影響深遠。其中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衝撞,將接觸帶上的地殼,推擠成歐亞大陸東側外海的東亞島弧,並使其成為全世界地震火山最多的地區。而歐亞大陸板塊受到印度板塊的推擠,形成整群的新褶曲山地極高聳的青藏高原。主要山脈成東西走向,山地高聳、地形崎嶇,而且連結成串,成為亞洲南北往來的障礙。而山地夾雜高原盆地,這些地方也是大的發源地。亞洲北部的西伯利亞為結晶性古老地塊,蘊有豐富金屬礦,地形也相對平坦。其中西亞的地形以高原為主,中間夾著由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沖積美索不達米亞
氣候
[size=0.85em]亞洲氣候類型

亞洲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複雜多樣、季風氣候典型和大陸性顯著。地跨寒、溫、熱三帶,地形又複雜多樣氣候使得除溫帶海洋性氣候外,世界上的各種氣候在亞洲都有分布。東亞東南半部是濕潤的溫帶和亞熱帶季風區,東南亞和南亞是濕潤的熱帶季風區,中亞、西亞和東亞內陸為乾旱地區[5]
亞洲各地氣溫差別顯著。赤道附近的馬來群島,長年如夏,年平均氣溫在26℃左右。而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一年中有7個月的平均氣溫都在0℃以下,更曾在其東北部小鎮奧伊米亞康測到-71℃的低溫記錄,是北半球的寒極[4]
氣候的顯著差異同時導致了亞洲各處降水量的巨大差異。中亞的沙漠地區年降雨不足100毫米,而在南亞,迎風坡降水量可達3000毫米,最高記錄甚至達到了22860毫米。太平洋中發生的颱風襲擊亞洲東部沿岸也會帶來充沛降雨。
水文
亞洲的大江大河很多,其河網分布主要有兩大特點[5]:一是河流多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順著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流淌;二是內流區面積廣大,如中部的錫爾河阿姆河均流入鹹海,其中阿姆河全長2540公里,是亞洲最長的內流河
多數發源自中部山地的河流都最終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中長4000公里以上的河川有7條,最長的河流是長江,其次是以額爾齊斯河為源的勒拿河
位於亞洲西部的裏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貝加爾湖則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深、最古的湖泊,湖底最深處位於海平面以下1295米。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黃河印度河流域都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源地。恆河印度教佛教的聖河。湄公河是一條重要的國際性河流,流域國家包括中國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
自然資源
亞洲的自然資源比較豐富。
亞洲的礦物種類多、儲量大,主要有石油岩鹽硫磺、寶石等。石油、鎂、鐵、錫等的儲量均居各洲首位,其中錫礦儲量更占世界總儲量60%以上[4]
亞洲的森林總面積約占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3%,俄羅斯亞洲部分、中國的東北、朝鮮的北部,是世界上分布廣闊的針葉林地區,蓄積量豐富,珍貴用材樹種很多。中國的華南、西南,日本山地的南坡,喜馬拉雅山南坡植物特別豐富,除普通闊葉樹種外,還有棕櫚蒲葵、杉屬、水杉屬等。東南亞的熱帶森林在世界森林中占重要地位,以恆定、豐富的植物群落著稱。其主要樹種是龍腦香科,還有樹狀蕨綱、銀杏蘇鐵等「活化石」[4]
亞洲的水力資源也比較豐富。可開發的水力資源年發電量可達26,000億度,占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量的27%[4]
主要地理事物
亞洲各地理區的地形差異頗大,山地高原丘陵占75%左右,而平原約為25%。
政治
亞洲國家的政體非常複雜,幾乎包括了現在世界上所有形式的結構,也是目前世界熱點地區。
區域合作
區域合作在亞洲正在方興未艾,現在區域合作最有希望的地方是東南亞東南亞國家協會有10成員國:汶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總面積約45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12億。還有一個觀察員國: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協國家開動了和中國日本韓國三個東亞國家的對話機制,並已於2010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目前中國已經和泰國先期啟動水果蔬菜零關稅機制。
南亞國家也在加緊準備成立區域合作的組織,巴基斯坦印度的關係出現緩和跡象。
海灣國家也有設立區域合作的組織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有6個成員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卡達阿曼。預定於2010年發行統一貨幣Khaleeji(英語:Khaleeji (currency)),此貨幣的中央銀行設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但阿曼阿聯已宣布不採用這個共同貨幣。
1996年成立的亞歐會議每兩年舉行一次首腦會議和外長會議,加強了亞洲國家和歐盟國家之間的對話機制,目前已經發展到39個成員國,占世界總人口的49%,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東亞共同體為模仿二戰後歐洲成立的歐共體(現為歐盟)所成立的東亞區聯盟。
熱點地區
目前絕大部分國際關注的熱點也在亞洲:
一線熱點:
二線熱點:
三線熱點:
主要地理分區


亞洲在地理上習慣被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東亞
[size=0.85em]亞洲政區示意圖。克什米爾地區存在多個國家之間的領土爭端問題。中印邊界東段也存在領土糾紛,上面地圖標示的是印度方面的要求並實際統治,中國方面認為藏南屬於中國固有領土。

東亞,是亞洲東部的國家和地區的統稱。但從地理範圍上看,也有狹義與廣義之分。
廣義上來說,東亞包括:
東北亞: 東北亞是東亞的一部分。
東南亞: 東南亞是東亞的一部分,包括中南半島以及在南中國海太平洋裡的島嶼(統稱南洋群島)。它包含以下國家:
南亞
南亞是指印度半島以及印度洋一帶的國家及地區。
中東地區中亞北亞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6-10-28 09: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口
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稠密的大洲,2000年總人口達36.72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60%,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80人。
亞洲現有1000多個民族,約占世界民族總數的一半[5]。主要民族都屬於黃種人白種人,民族繁多,大約包括大部份語系語言
目前,東亞的人口增長率已經下降到1%以下,但東南亞南亞西亞的人口增長率仍然很高,平均增長率為2.5-3.5%。
亞洲的主要民族包括:
經濟
在古代,亞洲一直是世界經濟的中心,當時世界上主要大國,如中國印度阿拉伯波斯(今伊朗)都位於亞洲。亞洲的牧業可以維繫世界大部分人口的生計。歐洲的最大帝國羅馬帝國的主要糧食產地也位於亞洲。
18世紀工業革命後,歐洲資本主義興起,帝國主義政策將世界其他地方都作為殖民擴張和掠奪的目標,亞洲、美洲非洲澳洲大部成為歐洲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除了澳洲和北美由於當地原住民幾乎全被消滅,成為歐洲人的天下。其他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逐漸獨立,經濟也處於十分落後的局面。但在20世紀後半葉,亞洲是這些原殖民地中最先崛起的地方。日本首先躋身於世界列強之中,隨後起飛的亞洲四小龍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也於二十世紀末葉成為已開發國家或地區,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印度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其成為世界注目的地方。
亞洲資源豐富,主要產國家都位於亞洲,包括海灣國家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拉克科威特葉門伊朗,此外印度尼西亞中國大陸俄羅斯的亞洲部分也是主要出產石油的地區。中國大陸和俄羅斯的亞洲部分是世界上的蘊藏量最高的地區。東南亞是世界硬質木材的主要供應地,也是旅遊資源豐富的地區。世界鑽石產區除了南非以外,就只有印度俄羅斯的亞洲部分是重要的產區。亞洲還包括幾乎所有具有經濟價值的礦物資源。
文化
由於亞洲地域廣大,民族眾多,文化的多樣性很強,差異很大,幾乎沒有統一的「亞洲文化」。
世界三大宗教都誕生在亞洲。在古希臘衰敗後、18世紀工業革命開始之前,由於世界的經濟重心在亞洲,所以大部分人類的技術成就都產生於亞洲。
早在公元前3000年,亞洲人已經發明了燒製陶器和冶煉礦石,亞洲的蘇美爾人首先發明了文字和系統的灌溉工程,中亞的遊牧民族發明了馬鞍弓箭車輪中國人發明了瓷器火藥指南針造紙術雕版印刷,並最早種植稻穀印度人和阿拉伯人發明了十進位計算技術。亞洲各種地方性的醫藥技術即使今天也非常有效,還在很多地區使用。
目前西方和東方的許多樂器是有同一起源的,所以非常相似,如小提琴二胡吉他琵琶雙簧管嗩吶,幾乎相同的東西方笛子。其實這些樂器多數都是起源於中東地區。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6-10-28 09: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电动车论坛

GMT+8, 2024-9-28 09:32 , Processed in 0.06883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