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eee 于 2016-10-28 09:38 编辑
http://www.wikiwand.com/zh-tw/亚洲
亞洲足協五大分支管轄地區分布
亞洲(字源 古希臘語:Ασία; 拉丁語:Asia),全稱「亞細亞洲」,是 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其覆蓋 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 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 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 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 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 希臘東方的 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歷史主條目:亞洲歷史
古代在遠古時代,歐洲、北非的許多種族都發源於亞洲中部的草原地帶的黑海北岸平原—裏海沿岸平原之間的地帶和西部的阿拉伯半島,在漫長的歷史遷徙過程之中,一部分向西進入歐洲,一部分向東遷入西亞和印度,形成範圍廣大的 印歐語系各種族;另一部分向南遷徙到北非、西亞,進入埃及,和當地人融合成 閃-含語系各種族。 在上古時代,東方中國的 商(約前1558年—約前1046年)、 周王朝(前1046年—前256年)和西方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 亞述帝國(前934—前605年)、 吠陀時代的古印度 十六雄國和 難陀王朝(前424—前322年)、大伊朗地區的 米底王國(前678—前553年)和 波斯(前553—前334年)都發展成為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君主制國家。波斯一直在干涉歐洲巴爾幹半島的 希臘城邦的事務,後來被巴爾幹半島的由腓力二世在前356年開創的 馬其頓王國(前356—前312年)的腓力二世之子和繼任者亞歷山大大帝的大軍肢解,馬其頓軍隊一直入侵到印度,建立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大帝撤走印度之後,當地人民揭竿而起,建立了 孔雀王朝(前322—前187年);中國也在走向統一擴張的道路,歷經 春秋戰國之後, 秦始皇在任期內滅掉六國之後完成了中國的統一,也使得周圍君主制小國家或部落開始瞭解 秦王朝。 當西方 古羅馬崛起時,東方的中國 漢朝也是一個強大的國家, 古羅馬在完成了對義大利半島的諸部落的征服之後進而逐漸打敗強勁對手 高盧人、 迦太基王國、 馬其頓王國、 托勒密王朝、 塞琉古王國、 利西馬科斯王國、 本都王國等之後的二百年時間內把領土擴張到北非地中海沿岸和 累范特,不列顛島南部和 西歐、 伊比利亞半島、和多瑙河以南的 東南歐,一度包括在多瑙河下游平原的達西亞、 小亞細亞半島,甚至一度占據西亞的 美索不達米亞;馬其頓帝國瓦解之後陸續興起的安提柯一世王國、利西馬科斯王國控制了小亞細亞、塞琉古帝國和遊牧部落聯盟大益的成員—帕尼人的酋長阿爾沙克一世在前238年占領帕提亞並接受帕提亞語之後創建的 阿爾沙克王朝(前238—224年)在其君主米特里達梯一世(前177—前138年)時代完全控制了西道今敘利亞境內幼發拉底河的包括 美索不達米亞和東道 烏滸河的西亞和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 中亞河中地區;東方和西方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逐漸暢順和強化,絲綢之路由中國洛陽、長安經過河西走廊諸城市、中亞天山山脈和崑崙山脈之間的塔里木盆地的邊緣山麓草原的綠洲地帶和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 中亞河中地區的適宜耕作的耕地地帶和綠洲地帶並經過 大伊朗和中東,遠達印度次大陸、泰西封、巴比倫、塞琉西亞、安條克、羅馬、迦太基、亞歷山大港。在兩漢時期,漠北的 匈奴汗國(前209—158年)在與漢朝的戰爭中最終戰敗,漢朝控制了中亞的塔里木盆地之後,一部分北匈奴人於158年遷徙到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的錫爾河以北的圖蘭大草原並在這裡聚合了諸部落之和並在372年越過 烏拉爾河以西侵入歐洲,相繼打敗了阿蘭人和德涅斯特河—頓河河道之間的君主制國家 東哥特王國之後來到了多瑙河下游平原,這些在 西羅馬帝國眼中被視為「野蠻人」的部族,在遷入歐洲後,加速西羅馬帝國滅亡。一部分在之後陸續南下中亞的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 中亞河中地區,被稱之為厭噠人的白匈奴(424—557年,也有說法這個白匈奴是大月氏王寄多羅的後裔),對當時的中古波斯地區的 薩珊王朝(224—651年)東部邊疆造成嚴重破壞,一部分在頭羅曼和米西拉古拉的帶領下南下消滅了當時 貴霜帝國的殘餘,並對同樣是發源於摩羯陀的印度的 笈多王朝(280/320—550年)造成嚴重破壞,但是最終米西拉古拉的軍隊還是在534年被摩臘婆和笈多王朝聯軍打敗而消弭,一小部分在46年內遷中國 并州刺史部的朔方郡、五原郡、雲中郡、定襄郡、雁門郡、上黨郡、西河郡、上郡、北地郡、安定郡、代郡等,在西晉 八王之亂後滅亡了西晉並導致了 五胡十六國出現和中國 南北朝對立二百八十餘年。 在拓跋鮮卑人占據北中國,建立 北魏之後, 柔然在5世紀初年興起,並建立 柔然汗國(400—546/552年),悅般人興起建立 白匈奴汗國,對當時亞洲的政局造成重大影響。甚至柔然汗國滅亡之後,柔然的一支 阿瓦爾人(也有疑問阿瓦爾人是是北高加索種族)還影響了 東羅馬帝國和西歐的 法蘭克王國。 中世紀漠北的 突厥汗國(546/552—583年)、 東突厥汗國(583—630年)和 西突厥汗國(583—658年)的興起在6世紀—7世紀時在亞洲政局造成不小的影響,後隨著 隋唐王朝的崛起和 伊斯蘭哈里發王國的崛起而消亡;唐朝因 安史之亂而走下坡路之後,周邊漠北的 回鶻汗國(744—840年)和青藏高原的 吐蕃(580—877年)日漸興盛,對當時東亞政局造成很大影響;唐朝在875—884年的 王仙芝+ 黃巢之亂後名存實亡,最終在907年完全滅亡,契丹人建立的 遼朝(大契丹國)對當時東亞政局造成很大影響。 在9世紀—12世紀,原先統治中西亞的 伊斯蘭阿拔斯哈里發在 馬蒙之後走向衰落; 大伊朗地區的 塔希爾王朝(821—873年)、 薩法爾王朝(861—900/1003年)、 阿拉菲德王朝、 齊亞爾王朝、 白益王朝(934—1055年)、 薩曼王朝(819—999年)、 伽色尼王朝(962—1186年)、 古爾王朝(1148—1215年)、 塞爾柱帝國(1037—1194年)、 花剌子模沙朝(1194—1220年)相繼占據了中亞、西亞、南亞廣大的地域,強化了這些地方的進一步伊斯蘭化,並使得經濟文化科技更加興盛,絲綢之路更為暢通。960年,軍人趙匡胤建立的 北宋在前兩代帝王治下結束了嚴重分裂一百年的中國,之後的發展使得古代中國的經濟文化科技達到一個新的高峰。1114年,由 完顏阿骨打建立的 金朝於 金太宗時期(1123—1135年)相繼滅亡了 遼朝和 北宋,1127年 南宋建立後,中國再次出現南北對歭的局面。宋金安定時期,經濟文化得到恢復。不過在1206年,伴隨著 蒙古帝國的興起與快速擴張,征服了中亞、東亞、西亞、東歐的廣大地區,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亦有無數古代文明受到毀滅,整個亞洲的主流文明整體性走向衰落。同時在1206年,統治著印度的伊斯蘭 德里蘇丹國建立,並在 卡爾吉王朝和 圖格魯克王朝興盛時代逐步把疆域拓展到德干高原以南的 印度次大陸,使得印度伊斯蘭化。蒙古帝國在13世紀下半葉分裂為 元朝和 四大汗國,14世紀 明朝建立後, 北元在1388年的 捕魚兒海之戰中敗給了明軍導致北元君主 脫古思帖木兒被也速迭兒刺殺,北元裂解為 韃靼和 瓦剌而爭戰不休。另外,在 拔都西征(1235—1241年12月31日/1242年1月30日)把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藥武器傳入歐洲,也使得歐洲的軍隊的火藥時代到來。而在13世紀末年興起於東南亞的 滿者伯夷則成為當時東南亞的海上強權。1369年, 帖木兒建立的的 帖木兒帝國在1360—1405年的帖木兒征戰期間將疆域擴展到中亞、西亞,乃至南俄和印度河平原的旁遮普、信德和 德里。1526年,其後裔 巴卑爾越過 印度河南下 印度次大陸打敗了德里蘇丹國而建立了 莫臥兒帝國,這個莫臥兒帝國直到1707年 奧朗則布去世後才走向衰落。 1299年, 鄂圖曼帝國建立,在1308年使 羅姆蘇丹國滅亡;1354年派遣軍隊渡過 赫勒斯滂海峽進而占領了 色雷斯並使 拜占庭帝國成為其附庸,建都於布爾薩,在 巴耶濟德一世時代鄂圖曼帝國的領土控制了托羅斯山脈山脊以西的 小亞細亞半島全部和 多瑙河下游平原以南的 巴爾幹半島,並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戰役打敗了最後一次十字軍而威名顯赫、雖然在1402年7月20日的安卡拉戰役敗給帖木兒而導致一度陷入王位繼承戰爭(1402—1412年),但是最終還是重新起死回生並於 穆罕默德二世時代的1453年滅亡了拜占庭帝國,占領了君士坦丁堡並使之成為其首都,奧斯曼帝國之後逐漸占領了東南歐、中東的累范特、小亞細亞及北非地區,鄂圖曼帝國的蘇丹(皇帝)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羅馬帝國與伊斯蘭文化,東西文明在其手中而得以統合。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達六個世紀之久(1400—1922年)。在其存在其間,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及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 在東亞,自元朝先後四次短暫實施 海禁之後,1370年, 明太祖建立的 明朝把這一海禁政策發揚光大,此後雖然有 鄭和下西洋,但之後維持海禁政策,雖然明穆宗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實行了開海,明朝國力以及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一度有所恢復,但之後的 清朝延續了海禁這一政策,並導致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萎縮與中國發展的停滯。 地理
[size=0.85em]衛星拍攝的亞洲地形照片
亞洲地域十分遼闊,北部深入 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 太平洋、 北冰洋和 印度洋,西邊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相鄰,東隔 白令海峽與 北美洲相望。亞洲總面積約為4,381萬589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洲。 範圍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是 白令海峽與 白令海。各群島按照美國、俄羅斯管轄關係分屬兩個大洲。 地形- 一是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總面積的3/4,其中有1/3的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全洲平均海拔約950米,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上地勢最高的大洲。
- 二是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亞洲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山脈和山峰,又有世界上著名的平原和窪地。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4,500米;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西西伯利亞平原東西寬1,500千米,南北長2,300千米,大部分地面海拔在100米以上;世界最低的窪地死海,水面又低於地中海海面400米。亞洲不僅陸上起伏極端,且大陸東緣的弧形列島與太平洋的海底部分也同樣表現出起伏極端,列島上的山脈與極深的海溝伴生。亞洲最高峰與鄰近海域最深海溝高低相差約20千米。
- 三是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全洲大至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一系列高大山脈向四方輻射伸延到大陸邊緣。在山地、高原的外側分布著面積廣大的平原,且多分布在大陸周圍,主要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等。許多平原土壤肥沃,農業發達,人口密集。
氣候
[size=0.85em]亞洲氣候類型
亞洲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複雜多樣、季風氣候典型和大陸性顯著。地跨寒、溫、熱三帶,地形又複雜多樣氣候使得除 溫帶海洋性氣候外,世界上的各種氣候在亞洲都有分布。東亞東南半部是濕潤的溫帶和亞熱帶季風區,東南亞和南亞是濕潤的熱帶季風區,中亞、西亞和東亞內陸為乾旱地區 [5]。 亞洲各地氣溫差別顯著。 赤道附近的 馬來群島,長年如夏,年平均氣溫在26℃左右。而在 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一年中有7個月的平均氣溫都在0℃以下,更曾在其東北部小鎮 奧伊米亞康測到-71℃的低溫記錄,是北半球的寒極 [4]。 氣候的顯著差異同時導致了亞洲各處降水量的巨大差異。中亞的沙漠地區年降雨不足100毫米,而在南亞,迎風坡降水量可達3000毫米,最高記錄甚至達到了22860毫米。 太平洋中發生的 颱風襲擊亞洲東部沿岸也會帶來充沛降雨。 水文亞洲的大江大河很多,其河網分布主要有兩大特點 [5]:一是河流多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順著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流淌;二是內流區面積廣大,如中部的 錫爾河和 阿姆河均流入 鹹海,其中 阿姆河全長2540公里,是亞洲最長的 內流河。 自然資源亞洲的自然資源比較豐富。 亞洲的森林總面積約占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3%, 俄羅斯亞洲部分、中國的東北、 朝鮮的北部,是世界上分布廣闊的針葉林地區,蓄積量豐富,珍貴用材樹種很多。中國的華南、西南, 日本山地的南坡, 喜馬拉雅山南坡植物特別豐富,除普通闊葉樹種外,還有 棕櫚、 蒲葵、杉屬、 水杉屬等。東南亞的熱帶森林在世界森林中占重要地位,以恆定、豐富的植物群落著稱。其主要樹種是龍腦香科,還有樹狀蕨綱、 銀杏、 蘇鐵等「活化石」 [4]。 亞洲的水力資源也比較豐富。可開發的水力資源年發電量可達26,000億度,占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量的27% [4]。 主要地理事物政治亞洲國家的政體非常複雜,幾乎包括了現在世界上所有形式的結構,也是目前世界熱點地區。 區域合作1996年成立的 亞歐會議每兩年舉行一次首腦會議和外長會議,加強了亞洲國家和 歐盟國家之間的對話機制,目前已經發展到39個成員國,占世界總人口的49%,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熱點地區目前絕大部分國際關注的熱點也在亞洲: 一線熱點: 二線熱點: 三線熱點: 主要地理分區
亞洲在地理上習慣被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東亞
[size=0.85em]亞洲政區示意圖。克什米爾地區存在多個國家之間的領土爭端問題。中印邊界東段也存在領土糾紛,上面地圖標示的是印度方面的要求並實際統治,中國方面認為藏南屬於中國固有領土。
東亞,是亞洲東部的國家和地區的統稱。但從地理範圍上看,也有狹義與廣義之分。 廣義上來說,東亞包括: 南亞中東地區中亞北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