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搬砖道人

日本电动车

[复制链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6-10-27 10: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交警欢天喜地的收走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6-10-27 13: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drea153 发表于 2016-10-27 10:12
琉球应该属中国的吧。




早期历史[编辑]考古學對早期歷史的研究[编辑]

琉球群島何時開始有人居住目前仍是一個謎,人類和動物可能都是在末次冰期遷居琉球群島的。目前在琉球群島發現的最早人類遺骸是那霸市山下洞人,其生活的年代是三萬二千年以前。而1967年沖繩島具志頭村(今八重瀨町)發現的港川人遺骨距今一萬八千年歷史,與日本列島的舊石器時代人骨很相似。

在如今的沖繩縣境內至今尚未發現石器時代的痕跡,但在鹿兒島縣奄美群島則有發現細石器。後來沖繩群島和奄美群島出現了日本列島彌生時代的土器以及當時的貝輪等貝製品,說明日本文化在當時傳入了琉球北部。宮古群島八重山群島則與日本文化有很大差異,其使用的土器與當時台灣原住民的土器相似,這說明當時的琉球南部與台灣存有文化聯繫。

中国史籍、日本史籍、琉球史籍与现代考究及推测[编辑]更多資料:夷州流求国

琉球群島的歷史悠長。早在成书于公元7世纪前期的中国史籍《隋书》中,便有专门的「流求传」,但是关于其中记载的「流求国」与后世的琉球国究竟有何关联,目前尚无确切定论。此外在三國志裡面也有孫權派人至「夷州」的記載,而也有部分人士認為夷州是琉球,但也有人主張是台灣,莫衷一是。

一般認為,古代的琉球有兩種;即小琉球(台湾島)與大琉球(沖繩島)。此外,鑒真的「唐大和上東征傳」(779年)中有的「阿兒奈波」(okinawa)就是現在的沖繩島。琉球早期的历史无考,有人[1]認為他們是東海外越,百越的一支。按照有关琉球的记载,至迟在12世纪,该群岛的居民已经从原始社会步入了早期的氏族社会时代,称按司时代

琉球群岛中国史书最早把这里称为流虬[2],意思是该群岛漂浮于大海之上,有如虬龙。按汉语“琉”的意思是“石之有光者”,而“球”的意思是磨圆的美,“琉球”即指这一串岛屿“宛如发光的美玉”。琉球之所以又名「冲绳(日本語發音:okinawa)」,其最早記載是上述的「唐大和上東征傳」,又有「平家物语」(13世紀)上的「おきなわ」(okinawa)。後來,江戶幕府的儒學家新井白石在《南島誌》(1719年)上把「おきなわ」用漢字寫為「冲绳」。

此外,平安時代的史書《續日本紀》裏有琉球群島中的屋久島德之島石垣島久米島等島嶼的记载。

中山世鉴》、《中山世谱》、《球阳》这三部琉球历史典籍都记录了琉球开国的神话。《中山世鉴》称,天神阿摩美久下凡,由天帝赐予草木土石,做成岛屿。之后又求上天赐予人口,于是天帝将其子女二人赐予阿摩美久,此二人结合生三男二女,长男天孙氏建立了天孙王朝,延续一万七千年。现代历史学家认为,这一神话传说形成于16世纪17世纪,是琉球王国统治者尚氏家族面对按司势力的争权企图,为加强其王权地位而创造的神话。

根据《中山世鉴》的记载,天孙王朝之后为舜天王朝,延续了三代、七十年。《中山世鉴》称舜天王朝的开国之君舜天是日本清和天皇之孙源为朝的儿子源尊敦(又稱舜尊敦)。《中山世谱》和中国清朝学者的有关记录也延续了这一说法。但现代日本和中国的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琉球王室称源为朝将军为始祖的做法,是为了夸耀自己的血统,抬高按司出身的尚氏王族的地位。《中山世鉴》称舜天王朝的三位国王为舜天、舜马顺熙义本。义本「自称不德」,让位给英祖,即琉球中山国的始祖。

琉球史籍的记载[编辑]天孫王朝[编辑]

古琉球國史書《中山世鑑》稱,琉球王國最初統治者為天孫氏,是琉球神話中創造天地之阿摩美久神的後代。天孫王朝共有二十五位國王,歷17802年,傳至第二十五代王思金松兼王,為重臣利勇殺害,王朝滅亡。然而多數學者認為這是傳說,並非史實。

舜天王朝[编辑]

天孫王朝傳位廿五世覆亡後,琉球大亂。最後由浦添按司舜天統一全國,為舜天王。但流傳至今的舜天王統事跡,不脫神話傳說的性質。

英祖王朝[编辑]

琉球官修史書《中山世譜》稱,元軍曾於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和元貞二年(1296年)兩次侵略琉球,皆被英祖軍擊退。

三山时代之前,外岛按司与沖繩本岛各按司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根据带有神话色彩的《中山世鉴》记载,中山王先祖英祖在位时(相当于中国南宋景定咸淳时期、日本鎌倉時代),大岛(奄美大島)、古米(久米島)、马齿山(慶良間島)等外岛“来朝入贡”,但这一朝贡关系只是按司之间的结盟关系,而且到第四代王玉城王时期,随着沖繩本岛进入三山时代,便已衰落了。



14世纪上半葉,琉球出现南山、中山、北山三国,分别位于冲绳本岛的南部、中部和北部,这个时期称为“三山时代”。 三国中,以中山最强,北山最弱。

根据琉球《中山世鑒》以及中國《明实录》和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南山王国以大里按司为中心,包括大里、佐敷、知念、玉城、具志头、東风平、岛尻大里、喜屋武、摩文仁、真壁、兼城、丰见,大致疆域相当于今日冲绳岛南端国场川—与那原一线以南的地域。中山王国以首里按司为中心,包括浦添、首里、那覇、北谷、读谷、越来、中城、胜连、具志川各城,大致疆域为南至国场川—与那原一线,北至仲泊地峡。北山王国以今归仁按司为中心,包括今归仁、羽地、名护、国头、金武、伊江、伊平屋(伊是名)等城,大致疆域为冲绳岛仲泊地峡以北的部分,以及附近的伊江岛和伊平屋岛。

三王国时代,南山、中山、北山三国的势力主要集中在沖繩本岛本部,并未发展到北方的奄美群岛和南方的八重山群島、宫古群岛。

1372年太祖朱元璋杨载向琉球三国发布诏谕,中山国国王察度派弟泰期出使明朝。1383年,北山王怕尼芝和山南王承察度也相繼向明朝進貢。至此,北山、中山、南山三国开始向明朝贡,成为明王朝的藩属国1390年宮古島酋長與那霸勢頭豐見親入貢中山。不久,八重山酋長也前來朝貢中山王察度。为获得打造大型船只的技术,以避免使者船只受到海浪危害。1392年,琉球接受了朱元璋派遣的福建三十六姓善于造船航海的技术者。


1350年元朝至正十年),浦添按司察度取代英祖第六代世子,被推举为中山王。察度王世子武宁王被佐敷按司尚巴志推翻,巴志自立为中山王。1416年巴志征服北山。1429年巴志又征服南山,形成统一的琉球王国,以首里城成为王城,史称“第一尚氏王朝”。根據琉球与明王朝的藩屬關係,琉球每一代国王都需要接受来自明王朝的册封。永乐年间,中国赐琉球王姓为尚氏。第七代国王尚德王相继征服了喜界、庆良间、久米等岛的按司势力。

1400年1550年期间,琉球王国的黄金时代,高度发达的商业,与中國、朝鲜、东南亚和日本进行贸易。

15世纪16世纪,大量日本的倭寇海盗骚扰琉球群岛。 琉球国蒙受巨大损失,海上贸易受到阻碍。

1469年,琉球发生内乱,尚德王被杀,第一尚氏王朝灭亡。

1470年宫中的御锁侧官(管理财务的宫廷官员)内間金丸被群臣推举为君,并于1471年以“世子”的身份向明朝报告“父丧”,1472年明朝使臣册封金丸(已改名为尚圆)为王,史称“第二尚氏王朝”。

第二尚氏王朝的第二代国王尚真王统治时期(1478年-1525年)为琉球的黄金时期,貿易發達,先后擊敗了遠彌計赤蜂仲宗根豐見親按司的勢力,征服了八重山与那国等岛。至1537年尚清王攻佔奄美群島之后,琉球王国终于将势力扩张到整个琉球列岛,确定了北起喜界岛奄美大岛,南至宫古、八重山群岛的疆界,即琉球史书中所称“三省并三十六岛”。

1609年薩摩藩進攻琉球,並於兩年後把琉球歸薩摩藩管轄。但是為了朝貢貿易上的需要,琉球王國表面上保持了“王國”的獨立。


1871年,一群前往首里上繳年貢的琉球宮古島人回程時因颱風漂流至台灣東岸,部份被當地原住民殺害。後來中國將生還的琉球人送回國,但日本卻認為琉球人為日本屬國人民,日本以保護屬國人民為由,向中國交涉。

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王国属于日本的“内藩”,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

1873年,日本兵临琉球,废除国王,另立國主。

1874年,日本以保護琉球人民為由,派兵數千登陸台灣東岸,屠殺當地土著,史稱牡丹社事件,中日幾乎開戰。後在英美兩國調停下,日本退兵,滿清也承認此次出兵為「保民之舉」,並向日本賠款,間接承認日本擁有琉球王國的宗主權。

1875年,日本大举進入琉球,要求琉球国王停止向中國朝贡,並冊封琉球國王為「琉球藩王」。禁止琉球接受满清册封,废除中国年号,改为明治年号。琉球遺使向中國乞援,但李鴻章不想因琉球與日本失和而拒絕。

1879年3月30日,日本命令琉球国王尚泰移住东京,置琉球为冲绳县。琉球国實質上灭亡。同年,日本正式宣布兼併琉球群岛,派知事取代原来的琉球王,并命名为冲绳。琉球進入所謂「大和世」(琉球語:大和世/ヤマトゥユー Yamatuyuu ?)的時代。但中國拒統承认日本對琉球群島的主權。

1880年,滿清邀請美國前總統格蘭特作出調停,他建议日本把琉球划分成三部分:北方岛屿作为是日本的领土,獨立的琉球王國依然存在,但領土只限於中部沖繩島一帶的島嶼,而南部的先岛群岛则作為中國的领土。清原先同意該案,但遭到希望琉球復國的脫清人再三反對,因此該案最後未簽署。

1882年駐天津領事竹添进一郎与清針對劃分琉球恢复谈判,但是没有达成协议。琉球问题一直拖延至甲午战争

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帝国同清签订《马关条约》將台湾澎湖主權移交日本。

1898年,本土琉球人服兵役。

1901年,最後一位琉球国王尚泰去世。

1943年11月在开罗会议上,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跟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談判。此時交涉了沖繩问题,同意“沖繩由国际托管”。

1945年3月23日美国開始進攻沖繩本岛,史稱沖繩島戰役。沖繩本島守將牛島滿命令日軍頑強抵抗,戰事持續將近三個月,死亡數字達十八萬以上,島上日軍12萬2千餘人中9萬人戰死,約8000人投降,為美軍開啟跳島作戰以來首次有大規模日軍投降的紀錄,美軍戰死約1萬餘人,除了日軍和美軍雙方,沖繩島的平民亦傷亡慘重,受戰火波及的平民亦死亡9萬4千餘人,戰後島上人口約減少四分之一[3]。一说日本士兵强迫琉球人集體跳崖自杀或引爆炸弹自杀,或干脆被打死以减少山洞中缺少食物的压力[4];一说琉球人因为说琉球语而被认为是间谍惨遭杀害,[來源請求]但日方認為這是虛假的指控,日本的教科書也沒有提到這種說法。

美國占領至日本復管[编辑]主条目:美國治理琉球時期

1945年,日本二战失败投降,无条件接受《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据此日本必须放弃“其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其中应包括琉球。战后琉球被美军“托管”,1970年美国又将琉球的“施政权”转给日本,从而回避了主权问题。

1947年4月,联合国在未經日本簽署下通過《关于前日本委任统治岛屿的协定》,把北纬29度以南的“南西諸島(奄美諸島、琉球群岛、大東諸島)”單方面交给美国「托管」。

据说[5]美国曾想将琉球群岛交与中华民国治理,但未果。据学者对蒋介石日记的解读和史料最新研究,罗斯福只是提起琉球问题,并未提出“归还中国”,此传言很可能不实。[6]

1951年美國和西方盟國與日本簽訂《舊金山和約》,并提出將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島钓鱼台列岛等島嶼送交聯合國「委託統治」制度提議,又美國行駛行政權。但这遭到沖繩人的群起反对,他们“聚哭于闹市”[來源請求]

1945年1972年美国占领时期,美国在琉球不斷实行异化政策,企圖削弱當地日本人的國家認同和民族意識(儘量不使用“沖繩”,使用“琉球”等)。美国统治时代,奄美群島、琉球群島屢次發生日本復歸運動,1952年以後,每年4月18日舊金山和約生效日)發生了**遊行等。[1]1960年沖繩縣祖國復歸協議會(復歸協)成立。

1971年6月11日,美日簽定《歸還沖繩協定》,将冲绳歸還日本,其中包括釣魚島(日本称做尖閣諸島)。同日,中華民國嚴重聲明釣魚臺列嶼為其領土之一部分,對美國擅自將釣魚島交予日本至為不滿。[7]


................

琉球文化為當地人經年累月獨自發展,并吸收部分中國和日本等國家文化而成的文化。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编辑]

琉球与中国的大规模文化交流始于中國明朝時期。明朝允许琉球与泉州互市,史书记载琉球的察度王已向中国朝贡。


琉球人崇尚汉学。1393年明朝洪武26年、日本明德4年),琉球学生开始到北京国子监学习,清代时特设琉球学馆于国子监内,作为琉球学生读书和生活的居所。明代有多次派出的“册封使”乘御冠船(船头似冠形)从中国到达琉球。中国使节带去的乐舞,戏曲如《姜诗》、《王祥》、《风筝记》、《昭君和番》等,见明姚旅《露书》及《琉球人座乐并跃图》,《和番》、《借衣靴》和其他音乐舞蹈节目。琉球人则为迎接中国使节而准备大型乐舞《御冠船踊》。琉球的歌舞有如《团扇曲》(六童舞)、《笠舞曲》(四童舞)、《兰花曲》(三童舞),总名为《太平歌》。其中《老人舞》、《团扇舞》、《笠舞》一直保存到现在。当时所演戏曲《鹤、龟二儿复父仇》,现在仍在上演,名为《二童敌讨》。宗教上琉球亦祀关圣观音土地媽祖诸神。

琉球国冠婚丧祭都遵循明朝和後來的中国朝代的典礼。他们在生活中席地而坐,设具别食,相沿已久,也是从中国的古代的经典中学到的礼节。

当时前往中国的琉球人很多,有使臣、留学生、水手和商人等,而人数最多的是留学生。一部分留学生是王室亲族和大臣子弟,即“官生”,入京都国子监读书,称“唐监生”。另一部分在福州学习,称“勤学人”,他们多数是久米村(即唐营,中国人後裔聚居的村落)人。勤学人在福州学习面很广,有儒学、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绘画等;学习技艺的有冶炼、造船、铸钱、烧瓷、烧墨、制茶、制糖、制伞等。

因为琉球与中国的特殊关系的缘故,所以琉球国内建有文庙,用来祭祀孔子和学习他的理论著作。文庙在久米村泉崎桥北(今那霸市中心),创始于康熙12年。庙中制度俎豆礼仪都按照《会典》(一本明朝清朝记录和藩属关系资料的书籍)。琉球本土原来没有教育机构,通过向中国派遣留学生来培养人才。

1719年清朝康熙58年、日本享保4年),琉球国在文庙的南边建起了明伦堂,成为府学(市级别的学校)。从中国人聚居的久米村即唐营,挑选一名任通事官职的人来担当府学讲解师,每月按一定的时间和课时讲读康熙皇帝的訓諭“圣谕衍义”。每个月的三、六、九日,还要请紫巾大夫到讲堂讲学,对学生解释中国朝贡典礼、考察学生的勤惰,以便选有才的人保举做官。

琉球国内的儒教教学从八岁开始,学校安排“通事中”一人为训诂师,教授他们学习。

1798年清朝嘉慶3年、日本宽政10年),琉球王尚温建國學于王府北,又建乡学三所,国中子弟由乡学选入国学。琉球的教育体系开始确立。

此外,琉球特有樂器有与三弦类似的三蛇線。琉球武術空手道又称“唐手”源于中国武术。传统的琉球舞踊戏剧組踴〉与日本的舞蹈和戏剧不完全相同,有闽南文化马来文化的特色。

据施咏研究琉球音乐发展史,“音乐的御座乐,是历史上伴随着琉球入贡、庆贺、谢恩与中国册封使团遣琉等政治互往活动的过程中,由日本传播到琉球的音乐。后来变成了琉球王国的宫廷仪式音乐,因在室内坐着为王公贵族演奏,故名“御座乐”。它包括用乐器合奏的“乐”与加入歌唱的“唱曲”,作为琉球国王招待宾客的一种礼仪音乐,主要在款待中国册封使、江户朝贡等场合演奏。1879年,随着废藩置县、琉球王朝的消亡,御座乐就停止演奏,乐谱樂器在二戰時毀於戰火。”近年則在已經開始復興;在台灣傳統音樂界的幫助下,知道御座樂與北管崑腔相近,並復原其樂器,還找到了與御座樂同樣曲名的樂譜。

琉球人喜欢在屋顶放置風獅爺像,在交通要道的路口放置“石敢当”。

饮食方面,琉球人喜欢喝一种名叫“泡盛”的蒸馏酒。琉球人吃油多的菜肴,如炖猪腿、猪耳朵酱油豬腳苦瓜炒肉等中国式食物。

琉球國从中國引进了许多的包括饮食音乐建筑等方面的观念,使得琉球在文化上有接近中國的特点和风俗。




........

由於與日本地理相近,故日本对琉球的影响非常深远,涉及多方面。

語言方面,琉球語日本語類似,多數學者認為屬阿爾泰語系,并构造了日本語系来包含之。


有趣的是,漢字也不是直接從中國傳來,而是經過日本傳到了琉球。按照《隋書·留求傳》的記載,7世紀的琉球沒有文字。據琉球史書“球陽”,英祖時代(1260年1299年)日本和尚禪鑑來琉球,創建了琉球最早的佛寺極樂寺。此時,禪鑑不僅為琉球带去了佛經,還促進了漢字平假名等文字文化向琉球的流傳。

文學方面,琉歌的形式與和歌很相似。從尚清王代的1531年明朝嘉靖10年、日本享禄4年)在首里王府開始編輯的民間琉歌大集「おもろさうし(omorosausi)」所使用的是平假名(ひらがな)。從此得知平假名在民間比較普遍。 此外,中國史書“明會要”提到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首次向明朝入貢時的貢表表文,說“其字體科斗書也”。研究者表示“科斗文”就是平假名。

飲食方面,琉球人喜歡吃日本北海道產的「昆布」(即海带)。

音乐方面,除了以闽南文化和马来文化融合的曲目为主体外,还吸收了日本在音乐方面的造诣。

建筑方面,琉球的宮殿建築常見的“唐破风造”形式的屋頂是日本特有的(雖然名字有個“唐”字)。琉球的宫殿吸收了日本在建筑上的独特风格,使得琉球的建筑更像是琉球、日本、中國三国的融合体。

宗教方面,第一尚氏王朝時的尚金福王建立了琉球最早的神社(祭祀的是天照大神),以後琉球有了所謂“琉球八社”(波上宮、沖宮、識名宮、普天満宮、末吉宮、安里八幡宮、天久宮、金武宮),除琉球特有的精靈崇拜、佛教外,神道也比較普及。



................




關於琉球群岛主權歸屬的爭議[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部分琉球人要求琉球独立建国,直到现在有“琉球复国运动”相关组织存在,声明琉球的独立性和复国的必要性。琉球独立运动的发起人认为琉球应为主权独立的国家。但是,经过数十年日本管治,大量日本本土移民琉球群岛后,琉球群岛族群结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因而,现在冲绳人(琉球人)多数人对日本的国家认同较强,亦有相当数目的琉球人要求琉球作出不同程度的自治。 此外,中国人以历史和國際条约等法条为据,认为,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时失去了对琉球群岛的主权,或支持琉球独立运动并认为琉球应为独立的国家,或判定中国应该有琉球群岛的主权。 美國本來想將琉球群島(冲绳)的主權交予当时的友邦、同时也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的中國中华民国[8],但是因为二战结束后,中国内部随即陷入内战(内战)之中;之后,中国大陆加入共产主义阵营,全球进入冷战时期,美国为了自身战略利益上的考量、也为了阻止共产主义在全世界扩张,因此转而将琉球群岛主权交给当时为属于美国阵营的日本。1972年美軍交還沖繩予日本,但美軍仍然駐守其在沖繩建立的軍事基地至今。當前,琉球群島在日本三十餘年的統治下,族群結構大變,只有少數沖繩人仍然認為自己是不屬於日本人一部份的琉球人,而非日本人。但認同日本國籍的琉球人仍然認為自己不屬於大和民族

沖繩的观点[编辑]

经过日本四十余年的统治,琉球群岛族群对比结构大变,现时普遍冲绳人都认为冲绳属日本,支持琉球獨立運動的人不多。琉球大学1996年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38.4%的认为冲绳应在财政预算方面独立;13.2%认为冲绳应在除外交以外所有方面独立,不到3%认为冲绳应该完全独立。同时42.6%自称为“冲绳人”,31.2%自称是“冲绳人”也是“日本人”,12%自称“日本人”不到0.1%認為自己是“琉球人”。[2]

2005年琉球大學副教授林泉忠對18歲以上沖繩人(琉球人)進行了電話調查,他收集了1029份有效回答,其中40.6%的人認為自己是沖繩人(琉球人),而不是日本人。24.9%的人表示支持沖繩獨立,58.7%的人表示反對沖繩獨立。 [9][10] [11]2007年,同一系列的調查訪問超過1000名當地人,41.6%受訪者認為自己是沖繩人、25.5%認為自己是日本人、29.7%認為自己既是沖繩人亦是日本人。20.6%的人認為沖繩應該獨立,64.7%認為不應該獨立。[12]

目前大部分沖繩人認同日本統治,對獨立反應冷淡,甚至對來自中國方面的聲援相當反感。[13]另有民調顯示89%的沖繩人「對中國沒有好印象」。[14]

日本的观点[编辑]

日本认为,琉球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日本国的一部份。其行政区划属于冲绳县鹿儿岛县

中華民國的觀點[编辑]二次大戰前[编辑]

日本发动二次大战后,中國國民曾提出要佔領琉球。如1938年4月,蔣中正在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講話:「日本自明治以來,早就有一貫的大陸侵略計劃。過去甲午之戰,他侵佔我們的台灣和琉球,日俄戰後吞併了朝鮮,侵奪我們旅順和大連,就已完成了他大陸政策的初步;他就以台灣為南進的根據地,想從此侵略我們華南和華東;而以朝鮮和旅大為他北進的根據地,由此進攻我們的滿蒙和華北。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要講求真正的國防,要維護東亞永久的和平,斷不能讓高麗和台灣掌握在日本帝國主義者之手,必須針對著日本之積極侵略的陰謀,以解放高麗、台灣的人民為我們的職志。」[15][16]開羅會議前,蔣中正在11月15日日記中表示在中國歷史上琉球與台灣的地位不同,琉球的情形與朝鮮相似,所以不會提出琉球問題。他23日的日記重申中美共管琉球的計畫。蔣中正在15日日記中將琉球與朝鮮歸為一類,但在提出朝鮮、泰國、越南獨立的時候完全不提琉球獨立,可能是因為他了解由於琉球在戰後的戰略地位,美國並不想放棄軍事佔領琉球。另一解釋是蔣認為琉球對中國的500年朝貢關係,並不等於主權關係。[17]

二次大戰後[编辑]

1970年前後,中華民國曾支持在台琉球人的「琉球復國運動[來源請求]1971年6月11日,中華民國聲明釣魚臺列嶼為其領土之一部分,對美國擅自將釣魚台交予日本「至為不滿」。[18]但之後由於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且與日本斷交之故,未能對琉球問題有進一步後續行動。

2006年5月30日,民進黨執政下的外交部將「中琉文化經濟協會駐琉球辦事處」改名為「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駐琉球辦事處」;2007年2月又改為現名「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那霸分處」至今。[19]此舉形同正式承認日本領有沖繩。且目前外交部網站上的地圖也把琉球列在日本的範圍內。[20]而在作上述更動時,朝野和民間均無異議。過往桃園國際機場之航班資訊顯示板所列出中文目的地是「琉球」,近年來則改為琉球(沖繩),但英文則一貫是Okinawa(OKA)。[21]

台灣現今市售之世界地圖和日本地圖也都把沖繩(琉球)列在日本領土範圍內(釣魚台列嶼除外),教科書亦然。台灣民間普遍認為沖繩為日本的一部份,而雙方的往來和交流更是從日治時期以來就已經相當頻繁。如日本時代沖繩漁民時常停泊於基隆港休息或販售魚貨。[22][23]。也有台灣人移居琉球開闢農場種植熱帶作物,例如林發。在二戰結束後不久離台灣最近的與那國島仍和台灣人之間有黑市交易,直到被美國當局取締為止。二二八事件期間亦有部分台灣人逃往琉球避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观点[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观点「沖繩古稱琉球,是日本的一個縣,位於日本列島的最南端,由60多個島嶼組成,沖繩本島是其中最大的島嶼。」[24],在美國治理琉球期間還曾聲援日本收回琉球[25][26][27][28],並未對琉球的主權歸屬提出質疑;民間則有部份人士主張琉球「應該為」中國領土。[29]

美国的观点[编辑]

美國承認琉球為日本領土[30][31]。國務院網站裡的日本地圖也包含琉球群島。[32]

二次大戰前[编辑]

二戰結束前,美國出於戰略需要不承认日本對琉球群岛的主权。所以,內部有沖繩獨立的意見。

二次大戰後[编辑]

但是,战后美軍占領了沖繩以後,美軍注意到其戰略上的重要位置,沒有交還日本,也沒有交給聯合國信託統治。1947年4月联合国《关于前日本委任统治岛屿的协定》,把沖繩交给美国托管,復於1972年交還給日本至今。

其餘國家[编辑]

1943年時,羅斯福,丘吉爾,英國外交大臣安東尼艾登和蘇聯約瑟夫斯大林都同意在二戰後沖繩歸還中國。[33][34]國際間則普遍認同琉球屬於日本,並無異議。





東亞歷史琉球歷史已不存在的國家歷史


...............


琉球群島日語:琉球諸島/りゅうきゅうしょとう Ryūkyū Shotō ?[11]るーちゅー),又稱琉球列島南西諸島[12][13][14],是太平洋西部的一系列島嶼群,位於台灣島九州島之間[15][16][17],包括大隅群島吐噶喇群島奄美群島(以上合称萨南群岛)、沖繩群島先岛群岛(包含宮古群島八重山群島)等群島,居住人口以世居於此的琉球族為主。現今為日本領土[18][19][20],萨南群島屬鹿兒島縣管轄,其餘隸屬沖繩縣

琉球群岛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自古以來成為东北亚东南亚邻近国家的贸易枢杻。其歷史上曾建有琉球国等國家,與中國明朝清朝及古代日本均有朝貢關係。17世纪末期,琉球国被位於日本九州南部的萨摩藩侵略,失去奄美群島之領土。日本明治维新之后,1871年将琉球國編為令制國,次年改設琉球藩,正式納入日本版图。1879年,日本廢除琉球藩,在奄美群島除外的琉球群島島群設置沖繩縣管轄,奄美群島则另劃歸鹿儿岛县。太平洋战争期間,琉球群岛成為唯一被盟軍攻佔的日本領土,戰後被美國接管,後來在1953年與1972年分階段交還日本治理,但美國仍保留部分地区之行政权[21]



名稱[编辑]

由於位於日本本土的西南方,日本將琉球群島稱為南西諸島(日语:南西諸島/なんせいしょとう Nansei shotō[11][13][14],這與中文環境及國際稱呼的習慣不同。「南西諸島」一名是由舊日本海軍水路部在1887年命名的,並於隔年發行的海圖《石垣泊地 日本・南西諸島・石垣島》[22]首次記載於文字紀錄上[23][24]。值得注意的是,「南西諸島」僅為日本使用的行政名稱,並非地理學地球科學的專門用語[1][6](在地球科學、生態學和考古學領域則使用琉球弧名稱)。

由於歷史上,日本先於17世紀從琉球國取得奄美群島並併入薩摩藩廢藩置縣後納入鹿兒島縣管轄),19世紀再併吞琉球國全域,取得沖繩群島、宮古群島、八重山群島並設置為琉球藩(之後改設置沖繩縣),因此如今整個琉球群島在日本又可劃分為“薩南諸島”(意為薩摩國之南的諸多島嶼)[25]、“琉球諸島”(意為屬琉球國的諸多島嶼)[26]、“大東諸島”等三大島群。


日文的「諸島」相當於中文的「群島」之意,至於日文的「南西諸島」為中文的「琉球群島」,故日文的「琉球諸島」中文亦可稱「琉球群島」,不同的是後者是狹義範圍、也就是僅沖繩縣所轄的範圍。此外,曾為琉球國立國領土的奄美諸島、沖繩諸島、宮古列島與八重山列島(以上即為琉球國最盛時期領土),在日本又被總稱為「琉球列島」。因此,中文的「琉球群島」就可能會有三種大小範圍的指稱。


獨立國家時期[编辑]主条目:琉球国

琉球群島在歷史上曾有琉球国等獨立之國家,古琉球國並與中國建立長久的朝貢關係,因水路之便而成為邻近国家的贸易枢杻。

1609年,琉球国被位於日本九州最南部的薩摩藩侵略[30],失去奄美群島之領土,琉球國也因此同時與中国(明朝清朝)及日本薩摩藩、江户幕府有朝貢關係。琉球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东北亚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著称,贸易发达[31][32],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日本帝国時期[编辑]参见:琉球處分琉球藩

明治维新後,日本出兵占领琉球群岛,於1872年强制“册封”琉球国王为藩王(当时琉球国尚屬清日两国的附属国),設置琉球藩;1879年琉球藩被廢除,3月先編入鹿儿岛县,4月又改置沖繩縣,原琉球藩奄美群島除外的其餘島嶼群均納入沖繩縣管轄,奄美群島则分属鹿儿岛县轄下。清雖对此於1877年至1880年提出交涉,但隨著清朝國勢的衰弱而無疾而終。這個琉球被日本合併的事件被稱為「琉球處分」。

美國託管時期[编辑]参见:美國治理琉球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期間,琉球群岛為交戰雙方重要的軍事據點。1945年發生沖繩島戰役,美軍登陸沖繩本島,4月成立美國海軍,管轄的範圍包括奄美群岛(1945年至1953年),沖繩群島、宮古群島和八重山群島(1945年至1972年)。1946年7月轉為美國陸軍管辖,1950年12月改組為琉球列島美國民(USCAR, United States Civil Administration of the Ryukyu Islands)。美國治理琉球時期,曾在琉球群島设立奄美群島、沖繩群島、宮古群島、八重山群島,後来1952年4月改为地方廳,由琉球群島美國民设立的琉球管辖。

战後,根据《波茨坦公告》第8条的补充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33][34],但未載明是哪些小島。

移交日本治理[编辑]主条目:沖繩返還琉球群島和小笠原群島政權移交

代表同盟國的美国等48個國家(中華民國蘇聯未參與)在1951年與日本签定《舊金山和約》,日本同意美國擁有對琉球群島的行政、立法、司法等權,美國則在1953年與1972年先後將奄美群島沖繩群島的管理權“移交日本”(日语:本土復帰),直至今日[35]。琉球群島目前分屬日本國的鹿儿岛县辖下与沖繩縣全县:北部的奄美群島成為鹿儿岛县的一部分,而餘下的群島均隸屬於沖繩縣。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6-10-27 13: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drea153 发表于 2016-10-27 10:12
琉球应该属中国的吧。


柳江人中国境内年代较早的晚期智人代表,1958年,旧石器时代化石-柳江人在柳江县通天岩洞穴中被发现。柳江人是中国以至整个东亚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即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柳江人的生存年代目前尚无确切数据[1],依据铀系法测定的结果,最小值为距今约6.7万年,最大值距今约22.7万年~10.1万年。[2]约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柳江人得名于化石发现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


发现过程[编辑]

1958年冬,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新兴农场职工在一个叫做通天岩(Tongtianyan)的山洞附近的一个小洞穴里挖出了一个完整的头骨,农场场长李殿将其上交给有关部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李有恒等又在此发现了其他的人类及动物化石标本。[3]

体质特征[编辑]

柳江人的化石标本包括一个完整的颅骨、两段股骨、四段肋骨、第9至第12腰椎、五块腰椎、完整的骶骨以及髋骨。这些化石可能属于不同的个体。有学者认为柳江人颅骨所代表的个体应当是一个男性[4],额结节和顶结节发育较弱,眉弓发育。额骨明显后倾,前囟点的位置比现代人的靠后,额骨下部有微弱的矢状嵴。面部短宽,上面部比较扁平。明显的低眶,鼻骨宽大而且扁平,梨状孔短阔,鼻根部略有凹陷[4][5]

股骨比较纤细,可能代表一位女性,依据股骨估计其身高约为157厘米[5]

日本的港川人與柳江人體質最接近。

年代测定[编辑]

柳江人的生存年代目前尚无确切数据[1],依据铀系法测定的结果,最小值为距今约6.7万年,最大值距今约22.7万年~10.1万年。[2]

其他遗存[编辑]

柳江人遗址中,没有发现与化石共存的文化遗物。伴生动物有大熊猫中国犀东方剑齿象箭猪等,属于华南地区中、晚更新世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


港川人,是日本沖繩縣出土的史前人類遺骨,分別有兩男兩女,出土後估計年代是16000-14000年。它們也是現代智人的完整骨骼在東亞中最古老的。

歷史[编辑]

在1967年沖縄縣島尻郡具志頭村港川海岸附近的割石場發現了人骨,推定年代約17000-8000年。

描述[编辑]

港川人身材矮,男性1.6米高,女性1.4米高,它們的顱容量接近繩文人與現代日本人(和人)的下限,牙齒極度磨損,兩隻門牙被拔去。

沖縄縣立博物館・美術館中藏有港川人復完模型。





http://www.storm.mg/article/81785


據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研究指出,現今大和民族的祖先最早可能在3萬多年前登上日本列島,且其中可能有來自台灣的祖先。該館9日宣布,將於今年7月從與那國島渡海至西表島,並於明年7月挑戰從台灣渡海至與那國島,若實驗成功,不但能深入探究日人祖先的起源,還能重現當時的航海技術。






從與那國島,渡海至西表島的實驗。(翻攝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募款網站)



《朝日新聞》稱,該館人類史研究組長海部陽介表示,據研究指出,現今人類最早從約3萬8千年前開始渡海至日本,主要分為3個路線:分別為「對馬路線」(從朝鮮半島經由對馬島,自九州切入)、「沖繩路線」(從台灣北上西南諸島),及「北海道路線」(從歐亞大陸北部途經庫頁島)。



3万年前、ヒトはこうして日本へ来た 航海を再現し検証 - 朝日新聞https://t.co/VPEvfETwee pic.twitter.com/SlYBJd1fHo
— SMACを使ってお小遣い稼ぎ@相互フォロ (@smacdekasegu) 2016 2月 9日

若研究屬實,最早踏上日本本土的祖先應來自「對馬路線」,時間約為3萬8千年前,不僅是全世界最古老的航海往返遺跡,還是證實日人原為航海者的珍貴紀錄;「北海道路線」則於2萬5千年前登陸,研究小組於當時出土的遺跡中,發現與西伯利亞石器文化共通的文物。

沖繩祖先來自台灣?

此外,據於沖繩本島、石垣島等西南諸島挖到的人骨、石器等發現,當地祖先最早可能於約3萬年前著陸,由於當時該區陸地並未連結,故前人很有可能是以船渡海,但舊石器時代至今並未出土任何船隻。海部說:「這很有可能是人類首次渡海的時代,我非常想知道他們(當時的人類)是用什麼樣的船渡海的。」於3年前邀請海洋民俗學者、探險家等,組成研究小組。


研究小組指出,過去雖有琉球群島曾與台灣陸地相連的猜測,但就研究結果來看,應是日本祖先從台灣渡海後扎根於日。(翻攝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募款網站)



鑒於當地出土的遺跡中,並未發現斧頭等砍伐用具,故研究小組將獨木舟排除,僅使用當地能尋獲的天然資源造船。為重現當時的渡海情景,研究小組甚至曾於2013年8月前來台灣,深入台東地區,請教阿美族傳統竹筏的作法, 但後來考慮到竹筏難以渡海,故最後決定使用草舟。





日本國立科博館的研究小組曾於2013年訪台,就台東阿美族的竹筏進行研究。(翻攝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募款網站)


研究小組表示,與那國島至西表島一段,將以沖繩當地的長苞香蒲等攀緣植物製成的草舟渡海,預計花費25個小時,航行距離約為75公里;台灣至與那國島間的航行,由於需要途經流速較快的黑潮,航行距離約為200公里。



研究小組以「長苞香蒲」建成的「的的喀喀湖型草舟」。(翻攝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募款網站)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6-10-27 13: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峇湖印尼语Danau Toba英語Lake Toba),是一座位于印尼苏门达腊岛北部的火山湖,此湖呈菱形,座標西北角2.88°N 98.52°E,东南角2.35°N 99.1°E,长100公里,宽30公里,面積1,13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湖[1],最深處505公尺,海拔905公尺。

多峇湖所在的破火山口形成於距今七万五千年前的超级火山喷发,该次爆发被认为具有8VEI的强度。同时这次喷发被认为是过去25万年來地球上最大的一次喷发,很可能导致了大规模气候变化和一场全球性灾难。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次火山喷发可能造成了大部分人类死亡,造成人口缩减期,直接影响到所有幸存者的继承基因(參見多峇巨災理論人口瓶頸)。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6-10-27 13: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據多峇巨災理論,史前人類受到近期一次在印尼苏门达腊岛北部的多峇湖2°37′N 98°49′E大型火山爆發造成的巨災所影響。這個理論由美國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史坦尼·安布魯士(Stanley Ambrose)最先提出。


理論[编辑]

人類在最近三至五百萬年的世界上生活發展。

根據這理論,一次大規模的火山爆發使那時的世界人口大為減少。這火山爆發可能在七至七萬五千年前在印尼多峇湖發生,強度為火山爆發指數的8級,即超大規模(mega-colossal)級數。釋放的能量達到十億噸烈性炸藥量,或為1980年聖海倫火山爆發的三千倍。大量的火山灰令全球溫度在之後數年間下降了3至3.5攝氏度,引起一次冰河時期

巨災之後一段時間,氣候及環境好轉,劫難後的倖存者們,在各自的不同地域發展繁衍,最後人類再次遍佈整個地球。

地理證據[编辑]

一些地理證據及電腦模擬支持多峇巨災的可能性。基因遺傳證明現在的人類雖然表面看來分別頗大,但根據遺傳基因突變的平均速率推算,現代人全都是源自一個在多峇巨災發生的年代只有一千至一萬人的群體。

起源說[编辑]主条目:人類單地起源說

如果按這理論,全世界只有非洲一地的史前人類倖存了下來,巨災之後一段時間,氣候及環境好轉他們在從非洲出發,先到達印支半島及澳洲,然後再往中東雙子河流域,及亞洲其他各地。

突然的巨大環境改變可能令當時各種物種進入種群瓶頸,導致分散的人類群體加速異化,最終使現代人的先祖以外的人類絕種。




...................







無夏之年英語Year Without a Summer),指1816年。因為受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爆發的影響,北半球天氣出現的嚴重反常。歐洲北美洲亞洲都出現災情,夏天出現罕見低溫;歐洲及美洲農業生產受影響尤甚;亞洲氣候亦受影響,中國雲南因而出現饥荒


起因[编辑]

1815年東南亞火山灰厚度



現時一般相信1816年的反常氣溫是由於之前一年,即1815年4月5日4月15日荷屬東印度(今印尼森巴瓦島(Sumbawa)上坦博拉火山(Mount Tambora)爆發。坦博拉火山的爆發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火山爆發之一,威力為火山爆發指數VEI-7,所噴出的火山灰總體積多達150立方公里,而且抵達高至44公里之平流層。遠至英國倫敦亦可見因火山灰而出現的日落彩霞。而人类历史上另一次同等规模的火山爆发发生在大约公元前16世纪米诺斯火山爆发,据信那次火山爆发直接导致了克里特岛文明的没落。

除此以外,在1812年1814年亦分別有較小規模的火山在加勒比海菲律賓爆發,在大氣中積聚相當的火山灰。加上坦博拉火山噴出到高空中的二氧化硫,引致全球溫度在之後一兩年下降大約攝氏0.4至0.7度。1816年是自1400年以後,北半球最寒冷的一年。

情況[编辑]美洲[编辑]

美國東北及加拿大所受影響最為嚴重。美國東北部晚春及初夏溫度通常相當穩定,平均20℃至25℃,甚少低於5℃。1816年5月,美國東北出現霜凍,大部份農作物被凍死。6月,加拿大及美國新英格蘭出現兩次大風雪,魁北克積雪餘,廣泛地方有人凍死。到了7月及8月,南至賓夕凡尼亞州仍可見河水結冰。部份地方溫度時而高達超越35℃,然後又突然數小時內下降至接近0℃。新英格蘭農作物大量失收,各種穀物價格急升,例如燕麥價格由1815年的每桶12美分暴漲至92美分。

歐洲[编辑]

1816年歐洲夏溫異常



歐洲大陸剛剛在1815年結束對拿破侖的戰爭。突然期來的天氣反常引致廣泛糧食短缺,各地都有搶奪糧食的情況,瑞士情況尤為嚴重。在英國,大量家畜在1816年冬天死亡,威爾斯愛爾蘭等地農作物失收,出現普遍飢荒。歐洲多條主要河流在夏天泛濫,德國等地在8月出現霜凍。據估計歐洲約有20萬人死於這次天氣反常。

在1816至1819在東南歐洲及地中海出現的傷寒疫症,亦懷疑與溫度改變有關。

1816年7月,年方十九的瑪麗·雪萊前往拜倫瑞士的別墅度假,卻遭遇到了連日降雨和反常低溫,迫使眾人待在室內。為了排遣時間,拜倫決定舉行一場比賽,讓大家寫出最恐怖的故事。結果瑪麗·雪萊寫出了名著《科學怪人》,而拜倫的私人醫生約翰·波里多利則寫出了現代吸血鬼小說的開山之作,短篇小說《吸血鬼》(en:The Vampyre)。

1818年,北半球進入「無夏之年」,農作物失收,家畜大批死亡,作為人類主要交通工具的馬匹也不例外。因此驅使大發明家德國的馮德賴斯公爵著注他的發明工作,竭力找尋馬匹以外的交通替代。馮德賴斯公爵(Karl Von Drais)於1818年為他的「兩輪跑動機」取得專利權,這輛「雙輪跑動機」(德文:Laufmaschine,英文:running machine),可說是現代腳踏車雛形。公爵的發明啟迪了來自英國、法國的製造商,紛紛設計出自家的腳踏車,如腳蹬車(Velocipedes)和所謂「花花公子的座騎」(“Dandy Horses”),腳踏車熱潮因而一時席捲歐洲。

亞洲[编辑]

中國雲南嚴重饥荒。1816年嘉慶二十一年)夏天農曆八月時「天氣忽然寒如冬」。昆明及滇西等地連續三年冬天降雪。在東北黑龍江雙城在農曆七月出現嚴重霜凍,作物失收,翻土的農民逃亡。安徽江西等地亦有農曆六、七月出現降雪的紀錄。台灣新竹苗栗等地都在1816年冬天紀錄到罕有的凍,竹塹以北「十二月雨雪,冰堅寸餘」[1]

全球嚴寒也帶來了於印度興起繼而波及全世界的霍亂首次爆發。[2]

文內注釋[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6-10-27 14: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drea153 发表于 2016-10-27 10:12
琉球应该属中国的吧。

周代以迄明末近三千年的「中國概念,和梁啟超急切要建構的「國家」是兩回事。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9157/49163/4089792.html

梁啟超是提出“中華民族”稱謂的第一人“中華民族”這一家喻戶曉的稱謂,細算起來也隻有103年的歷史,其創始人就是梁啟超。

  在梁啟超創立中華民族一詞之前,中國人基本上沒有現代的民族觀念,甚至連“民族”一詞也沒有使用過。習慣上所說的“華夏”、“漢人”、“唐人”、“炎黃子孫”,乃至外國人將中國稱之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稱謂。所謂“華夷之辨”、“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一種相對狹隘的朴素的種族意識。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6-10-27 14: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華民族中國的一種政治意識型態以及追求的理想目標。「中華民族」此一概念最早由梁启超於1902年提出,希望以此激發民族主義並將中國塑造為現代的民族國家[1],成為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及建立國族的重要概念。[2][3][4][5][6][7]不過,由於「中華民族」並沒有明確的定義,因此隨著歷史、政治、族群、立場等因素,使得「中華民族」一词在族群內涵及地理範圍上或有差異[6][4]。在清朝末年,「中華民族」特指漢族炎黃遺族[註 1]辛亥革命之後,由於五族共和民族融合的口號廣為流傳以及隨著諸多學者的提倡,使得「中華民族」而廣為人知[8][9]孫中山三民主義中提倡將滿五族歸成一個「中華民族」;近代學者中,如費孝通的「多元一體」論[10][11]許倬雲提出華夏族以及我者與他者的轉化及混合[12],中華民族的意涵逐漸由漢族融合各族演變成更為廣泛的概念。


根據兩岸的官方文件,中華民族的歷史可追源到漢族炎黄起源,而在現代則包含在中國境內非漢族的少數族群(然而這些少數族群未必是炎黄子孫),有時還延伸包括中國境外的漢人或海外華人(未必有中國國籍)[5][6]。因此,中華民族並不是單純的民族種族公民的人群分類概念,而是一個政治詞彙[13][14]。希望將中華民族作為生活在大中華地區境內各民族及海外華人的統稱[15][16]。現在中華民族是以漢、滿、蒙、回、藏、西南邊疆民族及其他民族為組成[17](此观点經常見於中華民國過去的教科書中),但經過一系列民族識別工作後,中国大陆現今官方承认有56個民族,其中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16]

“中華”一詞出現甚早,源自於中國古代華夏民族起源於黃河流域一帶,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發達;歷史悠久,因此稱該地為中華,此區後來被稱為中原。 在《資治通鑑》記載的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中國百姓,實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葉,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納魏徵言,遂覺勞費日甚,幾失久安之道。」

“民族”詞源[编辑]主条目:民族 (消歧義)

民族一詞具有十分豐富而複雜的內涵,可以表達多種近似而不同的概念。詞彙本身歧義較多,概念和用法受到政治的較大影響,這些義項之間容易相互混淆。在不同的學科中,對於民族的範疇與用法也有許多歧異。

“中華民族”詞源[编辑]

「中華民族」一詞由近代的梁啟超首先提出,同時期後續有楊度章太炎等諸多學者的闡釋與認可。梁啟超所提出意指華夏族、漢民族、炎黃遺族等。1902年梁啟超在《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指出:「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齊。故於其間產出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1905年梁啟超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中,使用了「中華民族」七次(簡稱為「華族」),並明確表示:「今之中華民族,即普遍俗稱所謂漢族者」,它是「我中國主族,即所謂炎黃遺族。」,由此可知梁啟超主張中華民族就等於漢族,他將中華民族認定為漢族與其前身華夏族,而不是認定中華民族為中國各民族的統稱[18]。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定義有所不同 [19]

概念[编辑]族群內涵[编辑]

一般中文語境下,中華民族一詞的使用常泛指大中華地區境內的公民海外華人[15][20]

在行政及法律上,中華民族的族群內涵至今無明確的現代公民、血緣種族的統一識別標準,而中華民族大中華地區等概念包含的內容之差異,可以從此詞的當代官方界定到和歷史演變(自晚清到現代) 來說明。

國族意涵及體制化[编辑]

华人學者費孝通在《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中認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換言之,中華民族並非傳統中國裡的民族,而是中國建立了現代主權國家後,經由「民族自覺」所出现的國族團體。他還認為,在過去的三千年中,黃河中游出現了一個由若干民族集團彙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稱為華夏,像滾雪球一般地越滾越大,把周圍的異族吸收進入了這個核心。他擁有黃河和長江中下游的東亞平原之後,被其他民族稱為漢族。漢族繼續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壯大,而且滲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區,構成起著凝聚和聯繫關係作用的網絡,奠定了以這個疆域內許多民族聯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基礎,成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經過民族自覺而成為中華民族[21]史式认为中華民族是用來指代由古至今主體曾經在中國,在現代可理解為大中華地區,長期居留且有較深層次的相互交流、融合甚至同化的一批族群的統稱[22]

若以公民身份國族定義中华民族,則該詞包含由中華民國憲法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所有國境內的各民族,為中國人的國族。亦有學者認為「中華民族」作為中國民族國家的稱謂,乃為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族、與國家三種認同的合為一體。例如芮逸夫曾詮釋孫中山之說,將中華國族、中華民族和中華國家三個稱謂,說是「三位一體」[23]

民族文化的分歧或融合[编辑]主条目: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可指「中華傳統文化」(以漢族傳統文化儀式為主)或中華民族的「現代國族文化」。因此中華民族其文化內涵定義的差異,會因現代化主張、處理傳統漢文化及少數民族文化等等不主的主張上,在國家政策文化上產生分歧或融合。

舉例來說,20世紀早期中國文化界發起的新文化運動,以陳獨秀胡適為代表,提倡以現代民主科學西方文化替代中國傳統文化,以西洋文化推動並改進中華文化的現代進步意義。這和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北洋軍閥主張信奉孔學的主張則不同。


中國未清楚以法律明定“中華民族”包括或排除的民族列表,行政上的「中國民族列表」是否等同於「中華民族」的民族學劃分和族裔政治認同是富含政治及文化分岐的議題。[36][37]

在官方對人口劃分及族群分布的資料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認定「中国民族」有55個民族[38][39], 然而土生葡人夏爾巴人以及中國猶太人等未被官方認定。

中華民國曾基於中華民族的定義,將原住民視為源自於黃帝的中華民族的一支,稱之為「山地同胞」[37], 經原住民正名運動及修憲後, 已將「原住民」一詞納入憲法。然而中華民國憲法至今並未對“中華民族”的包括或排除範圍進行民族的劃分和界定, 只有「國民」和「各民族」等字眼。

晚清: 相關歷史人物、政黨及各別主張[编辑]

晚清對於中華民族的界定和討論,常因「保皇派」、「改革派」及「革命派」的政治主張而有所不同,有大小民族的差異也有文化/血統論的差異。這涉及到後來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國族和民族的界定和爭論。

梁啟超:「大民族主義」的中華民族 對抗「小民族主義」的漢民族主義

梁啟超為晚清君主立憲的改革派人士代表,反對鼓吹推翻滿清建立共和的革命黨政治主張,主張將滿清疆域境內各民族視為一個整體來拯救的「大民族主義」。

梁啟超將革命黨政治主張描述成對立的「小民族主義」,認為「小民族主義」鼓吹漢族獨立建國,從滿清的統治中獨立復興單一民族。[40]

楊度:文化之族名

同為晚清著名立憲派代表的楊度,主張「漢」只是「劉家天子時代之朝號」,應採「中華」為「文化之族名」以反對「漢族」血統說。因此楊度 也成為了中華民族一詞的早期使用者,但其強調以中國自古以來以「文化較高、人數較多」的歷史文化定義和梁啟超的政治文化定義有所不同。楊度提倡中華民族為中華文化之族名,將中國全體人民盡成為中華民族。[註 3]

章太炎:漢族的國粹與民族

晚清著名保守派代表的章太炎則以其特殊的宗教和民族主義來定義「中華民國」的新漢族道德價值,俾「建漢名以為族,而邦國之義斯在;建華名以為國,而種族之義亦在」,[42]章太炎以中國之歷史文化與種族之特殊環境所界定之「中國性」(Chineseness)上,並非狹隘地建立在生物學之種族群體之概念, 以佛教思想來詮釋斯賓塞之理論來進行種族革命(民族光復)[43]

孫中山

1912年以前,「革命派」代表孫中山中國同盟會宣言上提倡「驅逐韃擄,恢復中華」主張,以推翻清為目標。此口號將當時清朝貴族的滿族及蒙古族(韃擄)排除於中華之外。在此語境下所恢復的中華為單指漢族滿族趕出漢地(中國本土)的十八行省的國族政治主張,如辛亥革命時用的十八星旗僅代表漢族生活的十八行省

中華民國界定[编辑]孫中山與中國國民黨轉變

而在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提倡「五族共和說」:「今日中華民國成立,漢滿蒙回藏,五族合為一體」。之後孫中山中華革命黨正式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以後,雖曾主張重提民族主義並揚棄五族的說法[註 4]將中國境內所有民族融化為一個中華民族的「民族融合」的說法 [44] [45] ,並修改五族共和說法為要求藏蒙回滿等族人民盡皆一起漢化,與漢人一起自決為大民族國家[註 5] 1924年,孫中山三民主義中表示,藏回蒙滿等外來民族人口乃是少數,而就大多數來說,中國人皆為漢人,完全是一個民族[47]孫中山民族主義第六講中提到的「結成了國族團體」[48]

中華民族被孫中山使用在其政治主張中,其概念隨著時間的演變不斷擴大,並最終稱演變成了建立在文化認同基礎上的國族團體。中華民族概念的形成,即是中國現代民族主義的形成過程,從這個角度來看,是先有了中國民族主義,然後才有中華民族概念之形成。中國傳統的民族主義思想,主流上是以文化認同居於首位,但主權中國建立後,國家已是一個亟需建構的政治概念,也使得國家認同不得不被提升到所有認同之首位,因此,孫中山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了凝聚國家認同基礎,就是將血統種族認同包融於文化認同之中,在中國境內藉由文化認同先凝結成一中華民族,並以中華民族做為國家認同的基礎。[49]

辛亥革命後,五族共和的思想擴大中華民族的涵義,進而前朝大清帝國境內的其它民族,而漢族則為中華民族的基幹和主體,中華民國國旗也從十八星旗改為五色旗[50][51][52]五族共和的思想孫中山三民主義中提倡將漢、滿五族歸成一個中華民族,其根本意蘊是要以漢族爲主體融合同化中國境內其它少數民族,形成一個統一的中華民族。

中華民國憲法的民族界定

孫中山之中華民族思想的三民主義最終於1946年,被「制憲國民大會」列入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規範了中華民國的憲政基礎,且中華民國憲法之第五條:「中華民國各民族一律平等。」與第七條:「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更是彰顯了孫中山在其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思想 。

中華民族與族群、國民及少數民族的認定反映了時代變化,中華民國解嚴前以漢、滿、蒙、回、藏、西南邊疆民族的中華民族[53],到解嚴後以國家認同為主的方式來取代民族認同[54]

中華民國對中華民族界定的觀點

中華民族目前在台灣為政治用語, 如馬英九擔任中華民國總統期間,於民族掃墓節舉辦遙祭黃帝陵典禮儀式,內政部新聞稿以「中華民族遠祖黃帝」一詞來以形容黃帝「為我中華民族樹立民族觀念與國家形式,也為我國創造深厚文化,可說是我中華民族之始祖。」 [55][56]

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吳秉叡事後對行政院提出「應否廢止中樞祭黃帝陵典」的質詢。[57]

關於民族界定方面, 中華民國的原住民與蒙藏相關內閣部會多位官員都曾公開表態該民族不是「中國人」或「炎黃子孫」,但並未直接提及與「中華民族」的關係。[58]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在介紹台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時即表明「台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在人種上屬 台灣南島語族人,台灣是南島語族分佈的最北端。」[59]原住民委員會主委孫大川於2012年在立法院直言自己不是所謂的「炎黃子孫」,蒙藏委員會蒙事處長海中雄也表示他和蒙古民族英雄成吉思汗都不是「中國人」或「炎黃子孫」,而是「蒙古人」。[60]

中華人民共和國界定[编辑]参见:中國民族列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前期的主要社會主義詞彙為「中國人民」和「各民族」,而自從毛澤東於1976過世後,「中華民族」一詞才漸漸地取代「中國人民」和「各民族」的說法。[61]這從較中性的居住在中國的「人民」或社會主義革命的「群眾」轉換成較具種族性的「民族」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變動的文化認同政治。[62]

在法律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憲法與民族政策目前仍主張中國民族為56個民族,並進行民族識別工作[63]。 中華人民共和國認定中華民族有56個民族[39]


然而在「單一中華民族」與「各民族」的相關民族政策上,關於相關的「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是一個學術理論熱點」[65]。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管的中央級綜合性報紙《中國民族報》及相關的民族理論與政策的學術及文化討論,在2000年以來有要求在法律及政策上確立中華民族的「國族」地位[65]

學者胡鞍钢、胡联合与马戎推的所謂用“第二民族政策”取代“第一民族政策”的訴求, 旨在「淡化族群意识和56个民族的观念,强化中华民族的身份意识和身份认同」,號稱效仿「美国的民族大熔炉模式」要求「平等的向每个民族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政治上推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及「文化上坚决坚持用社会主义思想对每个民族进行文化改造,强制推行普通话,防止宗教极端主义」[66][67]

中華人民共和國因而在法律及政策上尚未明確介定「中華民族」包括或排除的民族列表,官方普查資料的民族識別工作显示現有56個民族,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並沒有「中華民族」。

民族識別工作[编辑]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於1949年至1954年進行第一階段民族識別工作,首先認定38個少數民族[註 6]。後來在1954年至1964年進行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的第二階段工作,並新確定了15個少數民族[註 7];同時,將普查中自報的74個族體分別歸併到53個少數民族中。在第三階段工作則在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中進行,1965年認定了西藏珞瑜地區的珞巴族,後來在1979年認定了雲南基諾山的基諾族。直到最近使中華民族的成員增加到56個是在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顯示自1982年以來,中國民族成份恢復的人數在1200萬人以上。

五族共和民族大同[编辑]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黃興劉揆等革命黨成員於1912年3月19日創立了“中華民國民族大同會[註 8],此會重要發起人亦包含了少數民族成員(如:滿族恆鈞等)。因為清朝末年的立憲運動的恆鈞等人從事「大同報」社活動[31]。辛亥革命後,百廢待興,[註 9]當時的孫中山於同年4月初批准該會立案,除了贊同之外[註 10],在民國初年財政極為拮据情況下還提撥經費支援。同時一些地方官員也發佈《化除種族見解之文告》與政策[註 11]以配合實行大同主義。某些革命黨人士甚至主張禁止鼓吹排滿、有違五族共和宗旨的書籍[註 13]可見當時促進各民族間平等共處的社會需求[註 14],當時諸多社會組織大為提倡以「五族共和」為目標,並以民族平等融和為宗旨[註 15]。眾多組織中較為特別的是於1912年5月12日在北京成立由袁世凱下令組成的「五族國民合進會[31],不僅是因為由最高首長授意,其成員也是真正由五大民族重要人士所組成[註 16],而且該會在《申報》上分析了血統、宗教和地域以論說來證實五族共同起源、共同祖先的歷史[31]


祖先來自中國(不論是多少代以前)、具有漢族血統的人(不論是否經過混血),一般會稱為「華人」或「華裔」。華人或華裔並不一定擁有中國國籍。

滿族、回族等民族的華人(亦稱唐人),亦有可能被視為中華民族的組成。

遠見》雜誌2010年3月19日公佈的民調顯示,受訪台灣民眾有79.6%自認是中華民族一份子(泛藍政治立場民眾中有93.1%、中立民眾75.1%、泛綠政治立場民眾中有70.1%),6.3%認為不是,14.0%未明確表態。[70]在2013年4月29的遠見民調則顯示在台灣民眾的自我概念測量中,以認同「台灣人」的比率96.7%最高,其次為「中華民族一份子」78.3%、「亞洲人」74.7%。[71]

台灣競爭力論壇於2014年4第三季的民調顯示,受訪台灣民眾有87%自認是「中華民族一份子」,否認者的比例則有9%[72]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6-10-27 14: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畲族「畲」,拼音:shē),或稱為畲客山客中國少數民族,中國大陸有畲族710,039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19大少數民族。畲族漢化取漢姓後很多以四大姓氏鍾姓藍姓盤姓以及雷姓作為畲族漢姓。畲族為古代荆楚民族遺民的後代,在古代時遷入华南,唐宋明主要分佈在廣東、福建以及浙江山區等。


省份分佈[编辑]

畲族世居地分佈於福建浙江江西貴州廣東湖南六省,其中尤以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最為集中。畲族人口在中國大陸31個省市區均有分佈,其中人口分佈前三位省份:福建省有畲族375,193人,占畲族人口的52.8%,列福建第一大少數民族;其次是浙江省,有畲族170,993人,占24.1%,列浙江第一大少數民族;第三是江西省,有畲族77,650人,占10.9%,列江西第一大少數民族。很大量漢化後亦進入珠三角香港澳門等地。

歷史[编辑]

畲族是中國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自稱「山哈」,但這個名稱,史書沒有記載。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泛稱「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畲民」和「拳民」的族稱,「畲」意為刀耕火種,指的是畬族的生產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做民族劃分之後,統一稱為「畲族」。

語言[编辑]

畬族有本民族語言,沒有文字,通用漢文,在古代使用畲語,現今則大多改為使用畲話

畲語[编辑]

語言學家所說的畲語,不屬於漢語,僅在廣東博羅增城惠東海豐一小部分自稱「活聶」([hɔ22 ne42])的人群中使用,使用者僅有數千,是一種瀕臨消失的語言。畬語與炯奈語最接近,屬於苗瑤語系苗語支[1]

畲話[编辑]

自稱「山客」的畲族人口通常使用一種被為畲話畬民話的語言,与客家語的渊源很深,也有学者认为是客家语的一种方言。不同地區的畬話受到鄰近地區的主要漢語方言(如吳語閩語客家語)很多影響,但文法上有差異及夾雜較多非漢語詞彙。學者專家認為這種稱為畲話或是畬民話的語言的歸屬應為漢藏語系



畲族區域自治[编辑]参见:浙江省民族鄉

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是畲族唯一的自治縣,畲族民族鄉則散佈在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安徽等省。

習俗[编辑]節日[编辑]服飾[编辑]

畲族婦女,有頭佩「三把刀」習俗,「三把刀」實際上是三支外形似刀,兩面有鋒,長五六寸的弧狀金屬片。

畲族醫術[编辑]

畲族醫術多為祖傳口授、單線傳承,傳男不傳女(傳媳婦、不傳女兒),不收外姓徒弟。因其防病治病多以青草藥為主,因此又稱「青草醫」,絕大多數畲醫亦農亦醫。著名的畲醫有雷乾禎藍坤金藍居丁等。

畲醫用藥還有特殊之處,同一種草藥則要分別發病季節、病者病情而到生長不同地點採集。如牛蒡子,夏秋季則用生長溪流旁邊的,春、冬則用生長旱地的,使用草藥多用全草,有的隻用根、葉、皮、莖、花、果等或某一部分。用藥講究新鮮,隨用隨採。生長季節性較強的草藥,按季節採集,加工後備用,但儲藏期一般以百日為限,最長不過一年。用藥配料有禽畜內臟、肉、黃酒、生薑、糖類等配藥。根據患病者病情而定,如熱性疾病加冰糖、白糖;寒性疾病加紅糖、生薑;虛性加豬蹄、夾心肉(豬腿即瘦肉);跌打損傷加黃酒;兒科驚風等病加小件金屬類物品混燉。少數畲醫將中草藥製成丸、散、丹、膏。如治療喉疾的藥散必須用草藥焙烤研末藏放備用。草藥多有採摘加工後交給患者,防止技術外傳。

文化藝術[编辑]

畲族喜愛武術,有棍術和拳術兩大類,八井拳為著名畲族獨有拳種。除了武術,在貴州的小量畲族族人[2]還會跳《鬥笠舞》。[3]

畬族和其他民族的關係[编辑]東家人和畬族[编辑]

貴州省東家人於1996年被認定,即暫時被認定為畲族[4]。東家是當地漢人對貴州畲族的稱呼,即自「東邊」來的人。東家人自稱「哈萌」。「哈」意為「客」,「萌」意為「人」,亦即畲族是「客人」。相鄰民族中,瑤族稱畲族為「哈朵」,苗族稱之為「嘎鬥」,仫佬族稱之為「喏哈」,布依族稱之為「迥哈」。明清時一些貴州地方史志又稱之為「東苗」、「佟苗」。貴州畲族先祖來源於江西。根據考證,先祖入黔前,居住在江西贛江流域及贛東、贛東北一帶。祖先多是元末和明洪武年問,或奉旨徵討、遷徙,或避禍而遷入貴州。人黔時首先落居於貴定於伐一帶。在明代,主要散居在今清鎮開陽修文長順貴定龍裏都勻荔波麻江凱裏施秉鎮遠石阡等10多個縣。一部分被融合於其他民族,餘下的人主要居於以麻江縣為中心及其臨近凱裏爐山的幹壩、六個雞、角沖以及福泉都勻等縣市部分地區,連成一個較為廣闊,有著共同語言及風俗習慣的共同區域[5]

輋族、瑤族與畲族[编辑]

南越筆記》說:「賦以刀為準者曰徭,徭所止曰輋,亦曰輋,是為畬蠻之類」。《嶺表紀蠻》說:「畬與輋同音,蓋以同一種族,故音同字異」。時期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稱:「輋當作畬,實錄謂之畬蠻」。

可見,「輋族」與「畬族」同為南蠻一類,與瑤族同族。「輋族」與「畬族」的含義是略有差異的,然而非指兩個不同之民族,也非指同一民族的兩個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畬族多指福建江西畬族,是「刀耕火種,崖棲(洞居)谷汲」的土著居民,又稱峒蠻、峒獠。輋族則指廣東畬族。原因是漢族文人對三地畬族經濟生活方面所觀察到的側重點不同而出現的異稱。

姓氏[编辑]

畲族譜牒圖籍記載,畲族的主姓有鍾姓四大姓。現今畲家主姓僅存藍、雷、鍾。盤姓的消失原因說法不一。此外在一些地區如福建省福鼎市的一些畲族姓。福安也有少部分姓吴的也是畲族。

畲族名人[编辑]
  • 雷永通**少將
  • 蓝军: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书记、常务副会长
  • 鍾興民:台灣知名頂尖音樂製作人
參見[编辑]參考文獻[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6-10-27 14: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刀耕火耨,或稱刀耕火種火耕,是使用火去除掉森林来使得这样获得的空地变成耕地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它是一种非常老的技术,人类使用这个技术来从将森林改变为耕地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古代的人使用轮耕的技术,当一块耕地的营养被耗尽后,这块耕地就被荒芜不用了。农人开辟一块未被使用的原始森林作为耕地。今天在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由于地皮的所有权的管理这种做法已经不太可能了。但是在一些热带雨林地区依然有使用火耕来开辟新的耕地的做法。此外在建立基础设施(比如新的道路)或者在消除高压线下面的植被的时候还有使用火耕的方法。


使用[编辑]

火耕是一种在自給農業中经常使用的技术,自給農業是指基本上只为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是为了大规模地贩卖农作物进行生产的农业。在开辟畜牧场时也经常会使用火耕。但由于火耕获得的牧场的生产力往往不良,因此在这样获得的牧场上的牲畜的密度比较低。今天火耕也用来开辟新的耕地来种植百香果胡椒经济作物。在一些热带地区如巴西北部和印度尼西亚婆罗洲由于人们缺乏相应的工具而使用火耕来开辟新的耕地。

方法[编辑]

旱季开始时使用斧头镰刀等,砍伐将要进行火耕的林区上之植物。假如一公顷地面上植物淨質量有40吨的话,其工作量约为80小时。假如在新的耕地上要耕作多年生植物百香果胡椒的话,原来植被的也必须被消除。被砍伐的植物留在地面上干枯數星期后,点燃之以作為肥料。

現今往往这样被点燃的火勢会失去控制。比如1997年在婆罗洲点燃的大火造成浓烟在许多周边国家聚集,形成了巨大的空气污染,甚至造成卫生问题。1998年在巴西北部一块面积相当于比利时的原始森林被这样点燃的大火消灭。

人口因素[编辑]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人口比较稀疏的地区火耕依然是一种可持续性的技术,因为当时在火耕和种植之后荒芜的耕地有约15年的时间得以恢复。在这段时间里比如巴西的原始森林得以获得恢复,它有足够多的时间来积累营养物质(比如)和矿物(比如)。但随着19世纪的人口爆增,周期不断加快,今天火耕后的恢复时期往往在5年以內,使得被耗尽的土地无法得到完全的恢复,即又被開發。



................


独龙族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总人口6,930人(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世居地位于高黎贡山以西,担当利卡山以东的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主要分布地区为云南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集中居住地在独龙江乡。独龙族是中国较小的民族,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国大陆地区)中,人数仅多于塔塔尔赫哲高山珞巴列第五十二大民族。独龙族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


独龙族的先民与古代氐羌原始族群的关系极为密切,是古代氐羌原始族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说:“丽江路,蠻有八种,曰磨此、曰白、曰罗落、曰科闷、曰峨昌、曰撬、曰吐蕃、曰卢、参错而居。


“撬”为“俅”字的同声异写,


十世纪五十年以前,


俅(撬)族居住地区的河流称为俅江或俅地,贡山


西部的独龙江上游则至今仍称俅江,元朝时期俅(撬)族正是居住在俅


江流域一带,后来逐渐南移至下游的独龙江流域。


清代道光《云南通志》、雍正《云南通志》、乾隆《丽江府志略》等志书中,也都可以找到相互印证的史料,且对独龙族的生产、生活也都作了较为真实的反映。辛亥革命后,独龙河划归菖蒲桶殖边公署统辖,1918年菖蒲桶殖边公署改为菖蒲桶行政委员会公署,1933年又改为贡山设治局,并先后在独龙河设立公安局和区公所。随着“殖边公署”的设立,殖边队的进入,“开宠放雀”政策的推行,仙地的一些汉、白、纳西族商人、手工匠和农民也相继来到贡山,开道路,办学校,兴商旅,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贡山的兴盛发展。1950年4月18日,贡山县正式成立,1956年10月1日成立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1][2]



习俗[编辑]

独龙族旧称“俅人”。独龙族女子年龄到12-13岁时,要纹面(独龙语巴克图),此习俗在1966年之后,逐渐废除。


飲食[编辑]

獨龍族習慣一日兩餐。早餐青稞炒麵或燒烤洋芋為主;多用玉米稻米小米做成的飯作為晚餐,不時也將各種野生植物(野山藥、野板栗等)的塊根磨成澱粉做成糕餅或來食用。再用漂洗2—3天以去掉苦味,經過日哂後搗成粉後收藏供日後隨時食用。當地的中的植物阿吞和董棕,在長成之後,木質就會變成澱粉。在食用時先將咂碎,然後放在用水浸泡,用過濾後得到的澱粉,加入蜂蜜,拌勻後做成甜食。

獨龍族保留很多古樸的烹調方法,最常見的是用一種特製石板鍋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時,多選用阿吞或董棕樹澱粉,用鳥蛋和成糊狀,然後倒在燒熱的石板鍋上,隨烙隨食,別具風味。獨龍族日常菜肴有園圃種植的洋芋、豆莢類,也有採集的竹葉菜、竹筍及各種菌類,食用時通常都是配上野食鹽辣椒後一鍋煮熟而食。冬季獨龍族地區的狩獵旺季是冬季,冬天主要的肉食是野牛肉。食用野肉時,都先把牛肉煮乾,然後微火烘烤,搗成絲狀,切成小塊或做成肉鬆,密封在竹筒內隨身攜帶或保存。

特色食品[编辑]

獨龍江盛產各種類,其魚皮厚鱗細。獨龍族族人多將魚烤制或煎焙後蘸調料吃,烤制後的魚常作為下酒的小菜。蜂蛹是獨龍族最講究的菜肴,據說獨龍族百歲老人較多與常食蜂蛹有關。一般每個家庭都會有數個火塘,每個子女結婚後便增加一個火塘,做飯各個火塘輪流做飯。

節慶和禮儀[编辑]

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既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 )也是和宗教聯繫在一起的。

卡雀哇[编辑]

過卡雀哇于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通常為期二天或四、五天。年節期間最隆重的祭祀活動是“剽牛祭天”。剽牛時先由年節主持人將牛拴在木樁上,然後由年輕女子在牛背上披蓋麻布毯,給牛角是挂珠鏈,擺好祭品,點燃松明和松樹毛(松葉),最後由一名父母雙全的青年男子,用鋒利的竹將牛刺死,然後就地將牛肉切割,當即用大鍋煮食。

節日期間所有的獨龍族都要以家族為單位,互相問候,共同祝賀。獨龍族民間互相邀請的方式十分獨特,通常都是用一塊木片做為邀請對方的請柬,屆時要把木片送到要邀請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幾道缺口就表示幾天後舉行宴請儀式。被邀請的客人要攜帶各種食品以表示答謝。客人進入寨門後,要先與主人共飲一筒,然後落座聚餐,並觀賞歌舞助興。入夜後男子在火塘邊喝酒念祝詞,然後將酒碗拋在廣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為吉兆。有的寨子在宴請的第二天,還要舉行射獵慶典,並用蕎麥麵拌蜂蜜捏出各種動物的頭,在日出時供奉在屋後的坡地上,然後青壯年射手持弓箭射事先擺好的靶子,最後把用蕎面製作的祭品分送給圍觀的人。

婚禮[编辑]

婚宴時獨龍族多以殺、殺置酒待客。婚後每當婦女生一個孩子,女婿都要送岳父一頭牛或一件其他東西如鐵鍋、一把刀等表示感謝。獨龍族性情淳厚,即使路上相逢,也要置酒相待,認為有飯不給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種見不得人的事。凡建屋蓋房,喪嫁娶,都要主動相助,遇獵物或殺豬宰牛,都要邀請遠親近鄰聚餐,並在聚餐結束後主動饋贈禮品

殯儀[编辑]

獨龍族族人大多將先人土葬,死後的當天,村裏的人及親戚都要送酒、雞、糧食等以示哀悼,一般次日送葬,第三天便由死者家屬領村人到自家倉庫當場開倉煮酒,一起共用。有的還會殺豬待客,以示酬謝村人的關心。屆時,家屬成員及親友也送去禮物,這種治喪酒席,通常從下午開始,一直到深夜,酒席中要不斷地分給死者一份,同時村中老人也做些食品到死者家送去。

参见[编辑]外部链接[编辑]来源参考[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24万

主题

442万

回帖

323

金币

版主

注册时间:2021-3-11

在线时间:9 小时

发表于 2016-10-27 14: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霧社事件,是日治臺灣昭和五年(1930年)發生的原住民抗暴事件,地點位於今南投縣仁愛鄉霧社。事件起因是由賽德克族馬赫坡頭目莫那·魯道率領德克達亞群各部落(賽德克族因語系差異後從泰雅族獨立正名為賽德克族,而現太魯閣族於日治時期歸為賽德克亞族之一群,兩族有共同的起源與文化,但後卻因地域問題分道揚鑣)[1]因不滿日本當局長期以來苛虐暴政而聯合起事,於霧社公學校運動會上襲殺日本人,事發後立即遭總督府調集軍警,以飛機、山炮、毒氣等武器強力鎮壓,而在1896年至1920年間,台灣原住民死士先後發動150餘次武裝抗日行動,尤以1930年爆發的霧社事件最為慘烈。[2]事件重要人物莫那·魯道飲彈自盡,參與行動各部族幾遭滅族,數百原住民於寧死不屈下集體自縊,餘生者被強制遷至川中島(今清流部落)。

霧社事件震驚日本當局與國際社會,在西來庵事件以後,是臺灣人日治期間最後一次激烈武裝抗日行動(漢人已經放棄武力鬥爭,改採社會運動模式)。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遭到挑戰,造成臺灣總督石塚英藏總務長官人見次郎等重大官員因咎去職。

後世有不少作品紀念此事件,著名的有邱若龍的漫畫《霧社事件》鄧相揚的小說《風中緋櫻》(2003年拍成電視劇)及魏德聖的電影《賽德克·巴萊》




莫那·魯道賽德克語Mona Rudo;1880年5月21日-1930年11月5日),是台灣原住民賽德克族馬赫坡社(今廬山溫泉區)的頭目,在《臺灣日日新報》的漢文版有稱「毛那老」,戰後或稱莫那道,高大魁梧,據說身高將近190公分。也是賽德克族霧社群的頭目,為日治時期重要的抗日運動──霧社事件領導人,起義失敗後飲彈自殺


早年[编辑]

父親是魯道·鹿黑(Rudo Luhe),是賽德克族德固達雅群(Tgdaya)馬赫坡社(Mhebu)部落的頭目,而馬赫坡社屬於味方蕃(一種親日原住民)。

莫那·魯道是魯道·鹿黑的長子,曾經透過日本臺灣總督府的招待到過日本內地,參訪東京京都、與名古屋等日本國內地城市,參觀過當地兵工廠、軍校、軍隊等,對日本軍隊的強盛留下深刻印象,深知日軍的武裝力量、實力,絕非原住民所能企及。返回臺灣的原住民部落後,對於日本官吏的嚴苛時常忍耐,也要求族人盡量配合臺灣總督府的施政,甚至幫助日本人攻擊其他不服從日本的原住民。

不滿情緒萌生[编辑]

由於日本駐台警察近藤儀三郎迎娶莫那·魯道的妹妹狄娃絲·魯道,後來狄娃絲被日本丈夫遺棄、一走了之,按照賽德克的Gaya(族律)不能回娘家部落,然後莫那·魯道也聽聞各部落也有類似的遭遇,已心存不滿、萌生反抗幹之心。

1920年屠殺泰雅族烏來歷馬部落事件[编辑]

1920年,根據居住於臺中的泰雅族耆老表示,莫那·魯道當時趁泰雅族烏來歷馬部落(今臺中市和平區青山電廠附近)壯漢外出打獵,莫那魯道從南投帶族人及日本人偷襲,屠殺二十六名老弱婦孺[1],據說是為了「薩拉矛事件」,原因是當時日本人要報復因西班牙流感而對外人大肆出草的泰雅族原住民。

行政院原民會前主任委員、賽德克族議會召集人瓦歷斯·貝林也坦承此事為真。《賽德克·巴萊》電影歷史顧問邱若龍証實,「早年莫那·魯道的確有帶人去攻打其他部落。」[2]

除了泰雅族,同族的都達群(Toda)也對德固達雅群的莫那·魯道有極為負面的評價,都達群的族人表示,莫那·魯道仗著人多勢眾搶奪他們的獵場,是他們的敵人。[3][4]

實際上,臺灣原住民各部落在早年的關係如同國際關係,有一些部落保持友好關係,但有更多部落敵對(因為長期有互相出草及爭奪獵場的習慣),即便是語言互通的不同部落,也不乏敵對者;部落間的積怨讓日本可以乘虛而入,操控部分原住民投向日方立場,或者取得親日原住民的主動合作,討伐反日原住民。同屬於德固達雅群的巴蘭社(Paran)就曾被與官方合作的布農族干卓萬群原住民攻擊(1903年,姊妹原事件),而莫那魯道的馬赫坡社也曾因與官方合作而被歸類為味方蕃(親日原住民)(1920年,薩拉矛事件)。

1930年霧社事件[编辑]

1930年10月7日,在自己部落青年的婚禮上,莫那魯道長子達多莫那(Tado Mona)向日本警察吉村克己敬酒,吉村不接受(推測是吉村認為不衛生),還動手侮辱(有一說是對新娘做出不雅行為,另外就是達多雙手沾滿屠宰的豬血),賽德克族人立刻群起上前圍毆吉村。事發後,莫那魯道心知吉村絕不會善罷甘休,便親自帶著族人攜酒至警察分駐所,向吉村賠罪。但吉村並不領情,反將莫那魯道一行人趕出,還說已經將賽德克族人歐打他的事情呈報上級。因為在當時攻擊警察是非常嚴重的罪行,而且他極有可能會因這件事被日方藉機處死(因為莫那魯道曾經已有兩次秘密謀反失敗,1是潛入霧社分室想竊取槍枝被逮,2是大量囤積糧食被日警起疑並被告發),深恐此事無法善了,又加上長期受到當地日本官吏欺壓、被禁止紋面、失去出草的傳統,遂決定在10月27日日本人舉辦霧社運動會時「血祭祖靈」(出草),是為霧社事件。 10月25、26日,即將起事的原住民開始進行秘密的聯絡與串連活動,荷戈社人比荷·沙波(Piho Sapo)似乎在此階段扮演了主要連絡人的角色,向德固達雅群的十一個社進行遊說的動作。最後獲得德固達雅群之馬赫坡社(Mehebu)、塔洛灣社(Truwan)、波阿崙社(Boarung)、斯庫社(Suku)、荷戈社(Gungu)及都羅多夫社(Drodux)等6個部落的支持,參與的賽德克族人共計六社1,236人(其中具戰鬥力的青壯年男性有300餘人)。


1930年10月27日,莫那魯道率領族人,分頭襲擊當地警察分駐所十三處,同時也襲擊郵局官吏宿舍等。在霧社公學校方面,所有參加運動會的日本男女老幼都成了賽德克族原住民的攻擊目標,只要見是日本人,一律就地格殺。共殺死能高郡郡守小笠原敬太郎等日本人134名(大多為婦孺)、重傷26名,誤殺2位著和服漢人李彩雲與劉才良[5],並殺傷215人[6],從警察單位獲得槍械180枝和彈藥23,037發,同時切斷通往外地的電話線。

事件爆發,總督震驚,臺灣總督石塚英藏立即著手軍事行動,調派臺北州臺中州臺南州花蓮港廳軍隊憲兵警察部隊開往霧社,由鎌田彌彥少將擔任總司令。抗日族人回部落後,分成「塔洛灣」及「馬赫坡」二條戰線。塔洛灣戰線由荷戈社頭目塔道·諾幹(Tadaw Nokan)率領,馬赫坡戰線由莫那魯道率領。1930年10月31日,塔道.諾幹戰死後,除馬赫坡社外,其他部落都被日軍警攻陷。11月2日,馬赫坡社被日軍警佔領,起事原住民退入溪谷,利用懸崖絕壁的地勢繼續抵抗。

1930年11月5日,由於日軍臺南大隊死傷頗重,日方又久攻不下,竟然違反國際公約,空投「糜爛性毒氣彈」(路易斯毒氣彈),許多起事原住民不是陣亡就是在巨木下自縊。這時莫那魯道見大勢已去,於是令其妻與兩名孫子上吊自殺後把3人的屍體焚毀,自己則獨自往深山裡走去,在一處隱密的岩窟中以三八式步槍飲彈自盡。(在電影裡描述的是莫那魯道開槍擊斃妻子與兩名小孫子則是改編,與史實不符合。因為殺死妻小是違反賽德克族祖訓的,事後由經歷此事件的族人證實,莫那魯道之妻實為上吊自盡)

而莫那魯道的兒子達多·莫那不肯接受招降,最後在與被迫前來招降的妹妹(馬紅‧莫那)訣別之後,和殘餘的6名戰士一起全部上吊自殺。參與霧社事件的六個部落,共1236人,總計有644人死亡,其中267人被殺,290人自殺,其餘者投降。

身後[编辑]

莫那魯道死後,屍體沒有完全腐化,一半變成木乃伊,1933年才被尋獲,1934年先是在埔里能高郡役所落成之際被展示,接著送到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作為人類學研究的標本,但隨即被「借展」。

1934年7月1日,在新高新報社舉辦、警察協會、消防協會協辦的「警察展覽會」上,莫那的遺骸,第二度被公開展示,地點換到臺北植物園內,開幕式上,總督府總務長官平塚廣義、警務局長石垣倉治親自到場。

褒揚令[编辑]

當時的褒揚令中,將「莫那·魯道」寫作「莫那奴道」。又因長女馬紅·莫那在戰後改漢名張秀妹,因此在也提到莫那·魯道為「張老」。

查南投縣民莫那奴道(即張老)於日據台灣時期(相當民國十九年
領導本鄉霧社山胞起義抗敵先後數戰斃敵百餘終以眾寡懸殊彈盡援絕全部殉難其志可嘉特予褒揚以慰英靈此令
部長 徐慶鐘
中華民國五十九年[8]六月 日
入土安葬[编辑]

1973年臺灣學界討論花岡一郎花岡二郎的忠奸問題,而注意到莫那·魯道的遺骸仍在臺灣大學時,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代主任李亦園與校長閻振興寫信給臺灣省主席謝東閔,建議應將遺骸妥慎安葬臺灣省方面亦接受此一建議,於10月24日自人類學系標本館將骨骸迎回霧社。

1973年10月27日於霧社事件四十三週年的日子,將遺骸入土。


調查與研究文獻[编辑]

依據學者戴寶村〈莫那·魯道與臺灣原住民的反抗運動〉一文的調查,莫那·魯道他們退到馬赫坡後面的洞穴之後,日本人用炸彈炸不到那個洞穴,但是他們實在沒有辦法反抗,最後就全部自殺。賽德克族人都是以上吊的方式自殺,從當時日本人所拍下來的照片可以看到,一棵樹吊了很多人,以致於樹枝都彎曲下垂。有的婦女為了讓男子沒有後顧之憂而勇敢作戰,就自己先自殺,十分悲壯。

霧社事件是在臺灣抗日史上犧牲人數僅次於余清芳事件(又稱西來庵事件噍吧哖事件),是日治時期,原住民族面對日本欺壓、殖民統治的反抗。




中華民國在八年抗戰結束後將臺灣總督府於霧社(今南投縣仁愛鄉)所設立的日本人殉難紀念碑拆除後,改立原住民抗日紀念碑。

1969年,中華民國決定將莫那魯道入祀忠烈祠。

1970年,行政院內政部發出褒揚令,對莫那魯道的抗日事蹟加以褒揚。

1973年,將莫那魯道的遺骸歸葬於紀念碑後方,並當地設有霧社事件紀念公園莫那魯道之墓。今日霧社(屬南投縣仁愛鄉)當地設有霧社事件紀念碑,莫那·魯道雕像豎立於內,以紀念他的事蹟。

2001年,中華民國中央銀行正式於20元硬幣鑄上莫那·魯道肖像以資紀念。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电动车论坛

GMT+8, 2024-9-28 09:22 , Processed in 0.07539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